第一图书网

农民增收致富的措施与技术

田汝淼 编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田汝淼 编  

页数:

216  

内容概要

  《农民增收致富的措施与技术》主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这也是当前农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关键环节。必须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以培养现代农民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作者简介

  田汝淼,高级农艺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三次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农业特级劳动模范。先后多次被评为地区以上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沧州市十佳人民公仆,河北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沧州市委党校兼职教授,河北省委经济咨询员。先后取得地区以上科技成果12项。发表科普文章和论文320多篇。原任盐山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沧州地区科委总工程师、沧州市农业局副局长、调研员。现为沧州市天丰旱碱地节水农业研究所所长,从事农业节水抗旱碱的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和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调结构促增收发展市场农业一、研究农业“家底”,瞄着市场抓农业二、扬长避短,发展优势农业三、选准种植产业促增收第二章 农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一、发展优质小麦产业,确保粮食安全二、发展优质杂粮产业,确保农民增收第三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节水二、节肥三、节药四、节种五、节油、节电第四章 调结构以水为中心发展耐旱碱作物谷子一、谷子是旱碱地上的优势作物二、谷子市场广销价稳三、小米是人类理想的健康食品四、好谷种才能占领市场五、谷子粮饲兼用六、谷子简易种植技术七、介绍几个杂交谷子品种第五章 壮大棉花产业是农民致富的突破口一、棉花是沧州市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二、棉花有市场、价格稳三、棉花的综合利用四、做大棉花产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第六章 靠优良品种提升小麦产业一、小麦生产形势二、小麦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小麦产业第七章 发展旱碱地特色农业振兴农村经济一、发展旱作农业,推广旱碱地适宜作物二、当前旱作节水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努力工作,开创沧州市旱作农业新局面四、加强对旱碱地开发工作的领导第八章 因地制宜大力实施旱作农业一、沧州市旱盐碱地开发利用情况二、抓重点,搞突破第九章 抓科技培训促科技兴农一、科技培训与思想教育结合二、科技培训与学政策结合三、科技培训与农民技术接受能力结合四、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五、科技培训因地制宜与生产条件结合六、科技培训长短班结合七、科技培训上下结合八、科技培训与物资服务结合九、科技培训与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结合十、科技培训与集团项目承包结合第十章 建设无公害大葱基地的技术措施一、关于品种问题二、关于科学施肥、降低成本问题三、关于无公害栽培技术问题四、关于销售、储藏和加工问题第十一章 开发旱碱地甜高梁致富快一、甜高粱适应性广,耐旱耐瘠薄二、甜高粱市场广阔,效益好三、甜高粱是人类的新能源、牲畜的好饲料第十二章 帮助农民调结构促增收一、调查基本情况,选准工作突破口二、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要掌握的原则三、介绍一部分适宜沧州市推广的新品种四、工作上需要认真对待的几个问题第十三章 搞好旱碱地开发努力提高种植业效益一、实施旱(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战略性选择二、旱碱地农业开发的工作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三、旱碱地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四、旱碱地开发应做好的几项工作第十四章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应思考的几个问题第十五章 因地制宜实施改粮种草一、牧草生产发展的主要做法二、当前牧草发展存在的问题三、近期目标及发展思路第十六章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做好农业工作一、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二、努力做好农业工作三、谈学习第十七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沧州农业的发展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谈判的主要内容二、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影响三、农业应对加人世贸组织的基本思路、对策和措施四、对发展沧州市农业相关产业的分析五、发挥农业部门职能作用,当好参谋服好务第十八章 旱盐碱地域绿色园区景观整合技术的探讨一、绿化园区的工程建设二、绿化小区苗木的选择三、绿化小区要选择相适应的抗旱抗碱种植技术四、绿化小区的树木、花草配制原则五、绿化植物的功能和作用第十九章 农业面临的困难与解决的技术措施一、农业面临的困难二、解决农业难点的措施与技术三、农业工作的创新和技术创新

章节摘录

  现在我们应利用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防患于未然,有备无患。历史上,沧州市就是旱涝交替的地方,农业自然条件差,由十年九涝变为十年九旱。《水浒》中林冲发配沧州看草料场,证明沧州历史上就是土地盐碱荒凉产野草,生产条件恶劣,农谚就有“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旱不涝收碱干巴”的说法。可是从1996年以后,听不到蛤蟆的叫声了,主要原因就是涵养水源的植被少了。土地碱,浅层水咸,种树难成活。从天气预报看,有时山东德州有雨,天津以北有雨,而沧州没雨,气温也是北京33℃,沧州38℃,说明沧州市干旱、环境差,主要是森林覆盖率太低。据专家调查,林带好的地方种粮食,年增产10%~30%。林业覆盖率每增加1%,年降水量增加7.8毫米。沧州市一方面严重缺水;另一方面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升高,土壤水分蒸发快,旱情重。沧州目前的气候条件是20世纪70年代徐州的温度,平均气温增高1.5℃,温度越高,土壤水分蒸发、农作物水分蒸腾越大,加重了旱情。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要教育农民首先把闲散地、四旁地全部种上树,让沧州绿起来,彻底改变自然条件。  面对旱碱地多和严重缺水的生产条件,怎样扬长避短;面对市场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90年以来,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到1996年,粮食总产达到34.5亿公斤,10年平均粮食总产25亿公斤左右,10年人均每年粮食占有400公斤以上。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农民增收致富的措施与技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