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
2008-3
中国发展出版社
赵乐
233
无
一个民族,存在,定有其存在之理;一种文化,繁衍,亦必有其繁衍之奥。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已存在、繁衍了五千多年,其间,这块土地上尽管曾经兵连祸结,读书人尽管常有黍离之叹,然而,任何暴君和强盗都不能割断我们文化中那些最韧的筋和最硬的骨。这些筋骨早已熔铸成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套小小的“人文丛书”,用浅易、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守丧自孔子下迄胡适的15位人物的言论与事迹。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懂得他们,我们会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追随他们,会使我们的人生变得醇厚丰赡。
引言韩非之死(上)韩非之死(下)家中安坐,祸事上门时代的先声站在巨人的肩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距离产生美无为而无不为歪打可以正着吗欲望的代价让你的思维拐个弯女人的嫉妒用哪一只眼看世界事半而功倍沉默的智慧虱子的功劳都是音乐惹的祸智慧的“眼睫毛”积累信用就是积累权力一切从实际出发老婆、儿子也信不得一直向前看惹不起,躲得起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千万不要触那片逆鳞国家也要防蛀大官有能不逞能用舌头打不了胜仗无利不起早王位真的好坐吗?画鬼最容易别等到扁鹊没辙的时候时髦的学问收买人心的方法信任的尺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口水也能淹死人做人的“比较优势”理论法家不是万能钥匙
韩非之死(上) 公元前233年,韩非从韩国都城新郑出发,一路逶迤向西而去。他带着谒见秦王赢政的礼物,带着存留韩国的游说之辞,心情颇为复杂。这次出使秦国完全是被迫的,起因只是秦王看到了自己的有关治理国家、管理大臣的文章,得到秦王的赏识,秦王为了得到自己,便发起了一场战争。回想上古三代至今,恐怕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为了一个人而发动的一场战争。虽说这仗为了自己是实,最终没有打起来,可是用这样的方式恐怕也只是秦王赢政才有的大手笔。 坐在车里,路途崎岖不平,颇为颠簸,在行进的过程中,韩非不停地思考着秦王可能提出的尖锐问题和无理要求,而眼下最紧急的问题就是如何说服秦王,以保住韩国不被灭掉。韩非的头脑非常清楚,他一直对韩国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韩国地处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和山西省东南部,占地面积不大,但西边的近邻就是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秦国在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已经显示出明显的吞并其他六国的野心,这也就是为什么苏秦主张合纵。合纵这个战略方案主要是基于齐、楚、燕、韩、赵、魏这六国在地理位置上成南北向,所以苏秦主张六国结成联盟对抗秦国。但事实上是六国也各有各的小九九,楚国最先违背盟约与秦结盟,齐国也妄图成为与秦国比肩的强国。公元前241年,赵庞暖联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这就更给秦乘势各个击破的机会。现在韩国的国内政治混乱,韩王安一味听信佞臣,国势衰微;国外就是虎视眈眈的强秦,说实在话,韩国根本无力扭转被秦灭的局势,甚至其他五国也是如此,那么现在秦王想见自己,也正好是个机会,一个推迟自己祖国陷落的机会。
无
韩非的书在工作中也可以用的到。
释解的很中肯,举一反三,让人在浅显的小故事中明白人性的缺失与时代背景不同所显示的不同的社会观、法制观与人文价值观等。
书好像是放了好多年,太脏了
刚收到书还没来得及看,快递态度很好
从思想到文笔都很一般,买的有点亏。
不经意间注意到这本书,主要还是因为书名不错,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说破人性的弱点,又给人卡耐基的感觉。然而读过之后多少有些失落感,作者思想并无太多新意也无强力观点,时而赞同时而批判,让读者很晕。全书编排不成体系,点多而散,期间多以《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作为讲述,后加丁点看法或是结合时事。这样的编排让读者很吃力,读者需要自己整理全书脉络,不过批判的阅读还是有所收获的。
书中韩非批判儒家似乎是主要线索,就这个问题我觉得“法”与“德”是辨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德中亦有法,法中也有德,单纯说遵法还是守德是片面的,如法家提倡“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岂是法度可以约束的?还得用忠心良知责任这样的道德软实力来解决。所以他们应该是“我中有你”。法不能从根本改变人得感性与本能,更没办法挖掘出潜藏内心的真我,所以只是底线和手段,并且维护费用高。韩非身处战国,群雄割据的情况下严格用法短时间内可以起到兴奋剂的效果,增加士气,而不能长久,兴奋剂多了人会崩溃。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某中学说有其优越性,而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吸收,升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动荡年代法优先,和平年代德优先,这也是我们现在所缺失的。
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缺点,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发挥自己的理解批注旁边,里面实例内容比较丰富,而作者说的较少,这样读者不会先入为主,给读者最大理解自由,这可能也是此书的意外收获吧。喜欢听故事并且愿意思考的朋友不妨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