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怎样采写新闻

庹震 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

庹震  

页数:

298  

Tag标签:

无  

前言

  “采”与“写”的功夫  记者要“记”,采访要“访”,这种“笨功夫”丢不得。按照“三贴近”的要求,记者只要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不靠“现成材料”,用眼看,用脚走,用脑想,用手写,就一定能多出鲜活的新闻精品。记者要在新闻工作中成就一番事业,我认为,靠“天赋”不如靠努力,靠“捷径”不如靠勤奋。不管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如何改善,新闻传输手段如何先进,真正的好稿子还是“跑”出来的,“挖”出来的,“访”出来的,“写”出来的。深度报道是容易体现出特色的报道,怎样才能“深下去”,需要新闻工作者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一句话,得来全要“费功夫”。  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里,新闻无处不存,当记者的,如何抓到最重要、最引入注目、最让人有兴趣了解的新闻,这里面学问很大。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记者须像“矿工”一样具备两条:一是不怕苦和累,深入下去,沉下去;二是要掌握采掘技术,把“矿石”取出来。  在新闻实践中,在社会上,人们对新闻作品,站在读者、听众、观众的角度,会作出种种评价。比如,对新闻报道中讲的某一社会现象,人们“知道了”和“明白了”是有区别的。许多时候,新闻报道只是让人们“知道了”。其实,这还不是新闻功能的全部。既让人们“知道”,又让人们“明白”,这里就涉及新闻报道的“深浅”、“厚薄”问题。  “平凡”与“不凡”,“小”与“大”,都是相对的、辩证的。平常人身上,“凡”的地方很多,而对“不凡”的东西,用平常的眼光往往看不见,或看不清楚。新闻记者,用敏锐的目光,往往可以像淘金者一样,能够发现闪光的“金子”。正所谓从“平凡”中找到“不凡”,从“小”中发现“大”。  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是经济新闻的“富矿”。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应该是发现、采掘经济新闻的“优秀矿工”。“矿工”须具备一定的“发现力”,有了“发现力”,才能找到有价值的“矿藏”。面对“矿藏”,善于“发现”,会屡有收获;不善于“发现”,常常“空手而归”。  深度报道,一要有“广度”,二要有“厚度”。所谓“广度”,指的是要由“点”及“面”,由一而二、三、四、五……,由“此领域”到“彼领域”;所谓“厚度”,就是指开掘要“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从“习以为常”中看到“非常之观”的眼界。  就经济报道而言,做到既说“内行话”,又有“可读性”,很不容易。“一般化”泛泛去做,与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去做,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实经济生活中,不论宏观、中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需要解疑释惑的问题很多,新闻工作者可以发挥作用的天地很大。

内容概要

  “采”讲究“深入”,要像矿工一样,在掘进中采到高品位的“矿石”;“写”讲究“文采”,要将得来不易的“矿石”提炼加工成精良的“产品”。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编辑记者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而恰当使用词语是其中的一个最基本又最重要的方面。  留心处处皆新闻,小处也有“大新闻”。“大新闻”有时在“细小处”。记者多留意,多观察,就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当记者的,不论身处何地,都要有“洞悉细微”的本领,有“知冷知热”的敏感。

作者简介

  庹震,1959年9月生于河南省方城县,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现任《经济日报》总编辑,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1984年10月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范长江新闻奖。著有《蓝天下的眼睛》、《无悔的岁月》、《静静的地平线》、《初春的太阳》、《世纪未:还有多少问号》《丁住交界》、《面对社会之窗》、《报海觅踪》、《新闻采写艺术》、《史街背影》、《史街余韵》、《心园驿站》等书。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怎样练就记者的基本功“案头功”与“采访功”新闻报道的表层和里层注意选取新闻报道的“角度”新闻报道的“味道”从哪里来报道最忌“全”和“偏”研究型记者与研究型报道“矿工”的“位置”慎用“第一”和“最大”注意新闻写作中用语用词的准确从记者到名记者的路有多远提倡“较真”,夯实“根基”第二辑 怎样写人物通讯自然清新朴实“这一天”,就像打开一扇窗展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刻画细腻,真实感人巧用细节,感人至深别具匠心巧构思用心采访,用心写作为“写人”而“写事”散文式的人物通讯怎么写生命,原本是绚丽多彩的文风朴实,语言精练惜墨如金,生动自然要善于抓住“瞬间的精彩”一组精致的人物素描以小见大,轻灵简洁引人人胜,真实感人面对“凡人小事”怎么下笔第三辑 怎样写体验式新闻“角度”与“亮点”从“感动自己”到“感动读者”脚板底下出新闻景事交融,见物见人说说这篇“上班记”“片段”里的“深度”小处入手,大处收笔眼见耳听脑思小中见大,细中见深“气象局”为什么成了重要的“经济部门”生动的报道,耐读的散文“扎下去”的收获敞亮一个“窗口”看一个“大主题”第四辑 怎样写工作通讯见人见事,生动可读笔墨未到心先至“深入”后的“收获”怎样写回访式报道节奏明快,主题突出点面结合,生动活泼拙中见巧,简洁明快层次分明,简洁生动围绕“亮点”,彰显“特色”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主题开掘要“深”,角度选取讲“新”“红娘”与“桥梁”第五辑 怎样写经济观察式新闻专题调查新闻有何特征比较新闻的分量就地取“材”的独特视角“看到了”,还要“看得深远”经济新闻的视角“后发”如何“成大器”“跳跃”与“升华”如何做到“一字值千金”记者的“发现力”从哪里来发现“熟悉”中的“陌生”从“小题材”中发现“大亮点”从“苹果”到“汽车”善用“素材”巧握“节点”怎样写活调查报道采访要“访”记者要“记”记者要“追”着新闻跑“细节”里的“含金量”第六辑 怎样写组合报道和系列报道选准大题材,做活大文章体育报道中的“经济眼”与“经济味”近些,再近些“点”有深度,“面”有影响在“深”字上下功夫一滴雨水的“大”与“小”深度报道的“广度”和“厚度”善于总结,珍惜共同财富选好新角度,拓展新领域探索用事实说话的新路径使读者拥有“完整”的收获“深入”与“深度”第七辑 怎样写经济“小言论”“小处”着笔,“大处”着眼“漫笔”的最佳境界在哪里竹子里的经济话题从“大”中之“小”里见“小”中之“大”精彩的片断,闪光的灵感讲道理与讲故事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辑 怎样练就记者的基本功  “案头功”与“采访功”  一篇稿子见报了,对记者来说,完成了一件“作品”。实际上,记者写好一篇稿子,“幕后”做的工作,往往比“案头”做的工作量大。  说到“案头功”,一位老记者曾说过,真正到了坐下来写稿子的时候,困难往往已经少去一大半了。“案头功”当然很重要:文路怎么样,文章结构怎么考虑,文字表达水平如何,写长些还是写短些,是写消息还是写通讯,怎么开篇、如何结尾等等,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手法写,效果差别很大。  “幕后”工作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完成一篇报道工作在动手写稿前的所有前期工作。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寻找、筛选线索。第二,进行有关资料及背景情况准备。第三,进行采访前的联络、沟通工作。第四,完成采访过程。四个方面的“幕后”工作,十分重要,缺一不可。总起来讲,这些工作统称为“采访功”比较恰当。对一个记者来说,同时具备“采访功”和“案头功”是相当不容易的。但是,要想在新闻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两功兼有,且功底非凡。  “采访功”,从发现线索,到收集资料,到联络采访对象,到进行采访,是一个系统工程。刚当记者的年轻同志,总找不到好的报道题目,有时有了题目不知如何找到采访对象。被采访对象往往因种种原因而拒绝记者的采访。这时,为了完成采访报道任务,记者要做一些“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公关工作”。这方面,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不行,方法不得当不行,工作做得不细不行。这也是采访过程中常常碰到的情况。新闻工作与社会生活环境紧密相关,被采访对象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对接受采访难免怀有不同的心态。当记者的,完成采访任务是职业所决定,但是,考虑被采访人的实际处境和情况,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中间,关键是把工作做“到位”。  采访是一个艰苦劳动的过程。像记者招待会式的采访,问一下,答一下,是最简单不过的了。有人误以为采访就是“问与答”。其实,大多数的采访往往不是在会议室进行的,而常常是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事件性新闻”的采访,就真正看记者的“本事”了。任何事情的出现与发展,都有前因、后果,都有上下左右,要弄清来龙去脉,里里外外,记者要下很大的力气。即使“非事件性新闻”,在采访过程中也要抓出特色,也必须下苦功夫,动脑子挖掘新的素材,也不是问一问、答一答就行了的事情。当记者的,要想事业有成,需要苦练两个基本功,既在采访上成为行家里手,又在写作上功底深厚。


编辑推荐

  一书,是一本由对一些新闻作品“点评”汇合而成的新闻作品评论集子,作者通过评论道出记者应如何练就“记”、“采”、“访”、“写”的基本功,包括人物通讯、工作通讯、体验式新闻、经济观察式新闻、组合报道和系列报、经济小言论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倡导记者须当一个“优秀的矿工”,具备一定的发现力,和不懈挖掘的精神,懂得抓住新闻报道的“深”、“广”、“厚”。  新闻是有学问的,新闻采访有学问,新闻写作亦有学问。新闻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新闻的学问来自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大课堂”。那么,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其传承和发展的路径究竟有哪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怎样采写新闻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