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为万世开太平

盛洪 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

盛洪  

页数:

31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国文人有谈论“天下”的传统。但在近一百多年来,他们谈论得少了。他们关注的,不是“天下”,而是“国家”。这或许是因为,他们过去关心的“天下”,是以天下形式存在的国家(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而近代以来其他文明的挑战使他们发现了“天外有天”;或许是因为,他们过去优哉游哉谈论天下的前提,是有一个国家作为屏障,近代以来,这个屏障被打破了,他们都忙着“救亡”,哪有工夫谈论天下。  然而今天,我们似乎有理由恢复这个古老的传统。这首先是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救亡任务基本完成。尽管中国还没有成为第一等强国,但它至少没有灭亡之忧。这使中国的文人,有一些工夫看一看天下了。并且随着经济上的崛起,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从“小国”变成“大国”的过程。这不仅指实力上的,而且指心理上的。由于中国人口庞大,人均收入的增加必将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巨人。无论中国人自己是否意识到、是否愿意,中国的巨大的经济力量必将改变世界的政治、军事格局,也必将转换为广泛的文化影响。中国的事情注定具有天下意义。  第二个原因,是全球化。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再也不可能回到那种孤立于世界的状态中。今天在中国之外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影响到中国的命运。中国人对东亚金融危机的关注,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中国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部分一体化到了何等程度。即使那些看来与中国毫不相干的事情,只要涉及对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就不得不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中国迟早要面对经由这些事件形成的规则。最后,信息技术的革命,互联网络的开通,使世界又一次走到了战略性转折的关头。尽管我们还不能预测将会发生何种事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新的信息技术只能使中国更深地卷入世界事务之中。

内容概要

“文明”一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经济学的视角探寻“文明”之意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尝试。 本书以文明为核心、经济学为视角,探讨“经济学与历史”、“英国的‘自由贸易’”、“现代经济学的中国渊源”、“经济学的中国学派”、“长城与科斯定理”、“国家兴衰的制度经济学”、“经济学精神”、“恐怖的经济影响”、“战争凯恩斯主义”、“从儒学中发现永久和平之道”等一系列问题。 经济学家从大视角探讨一个大话题必然会给我们带来种种新的思考,让我们在思想上有所收获。

作者简介

盛洪,1954年12月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6年和1990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相继获得经济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盛洪更侧重于制度的结构、起源和变迁的研究,文明的冲突、融合与整合问题的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组织翻译了罗纳德·科斯教授的论文集《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他的专著《分工与交易》是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的成功尝试之一;他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和论著《寻求改革的稳定形式》代表了这一领域的领先水平:他的随笔集《经济学精神》透露了他普及经济学的努力和对文化与道德问题的关注:他的文集《为万世开太平》、对话集《旧邦新命》和《以善致善》则交织着理性主义的冷静思考和关注天下未来的文化激惰。

书籍目录

前言:从“为往圣继绝学”到“为万世开太平”第1部分 什么是文明 什么是文明 经济学怎样挑战历史 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 为万世开太平 英国的“自由贸易”:一个划时代的谎言第2部分 世界诸文明中的中国文明 为什么要容忍异教徒 中国先秦哲学和现代制度主义 东方世界的兴起 现代经济学的中国渊源 会有一个经济学的中国学派吗 长城与科斯定理第3部分 走向新的国际规则 南海:一个新的国际规则诞生的地方 纸上的帝国 国家兴衰的制度经济学第4部分 探寻新的全球文明 文化复兴与经济发展 东西文化交融与中国经济学家的历史使命 经济学精神和文化建设 个人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第5部分 冲出达尔文丛林 能避免下一次吗 恐怖的经济影响 建立一个惩罚战争的世界 隔次报复 帝国宣言 战争凯恩斯主义 战争损益表 一件重要的“小事” 石油需求与国家行为 民族主义:定义,还是被定义 勿替掠夺洗钱 帮助法国洗刷耻辱第6部分 对世界永久和平的思考 新帝国主义、战略恐怖主义,还是天下主义 在儒学中发现永久和平之道 终结核达尔文主义 谁让奥巴马孤掌难鸣后记增订版后记

章节摘录

  尽管在有的经济学理论中,人被视为一种要素,一个抽象的符号,但人仍是经济学的主角。在经济学的假定中,人是一样的,又是不一样的。所谓“一样”,是指人的权利是同等的,人生而平等;所谓“不一样”,是指人的天赋是不同的,人对同样事物的价值判断不同。我们称后者为效用。效用来源于何处呢?来源于我们的心中。也就是说,效用是一个人对某种选择的主观评价。谈到主观,谈到感觉,就必然以个人为单位,因为个人是感知的基本单位。如果“效用”发自任何一个人的内心,任何其他人就不可能知道这个人的效用评价是什么样的,除非他自己表达出来。既然发自内心的效用是经济学中价值的源泉,我们就没有资格对之评头品足,我们只能把它作为先于我们、先于经济学而存在的东西供奉起来。我们同时也就承认,任何人心中的效用评价都是同等的神圣,我们根本无法评论说,这个人的效用比那个人的更重要。这也就是阿罗所强调的,效用在个人之间是不可比较的(Arrow,1951)。由人的权利平等,我们可以说,效用有不同,但没有优劣之分。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基督徒的效用是不是比穆斯林的效用更重要呢?根据上面的讨论,这种说法显然有问题。不同的效用和不可比的效用,是社会制度的前提。换句话说,制度就是为了协调和化解具有不同效用的个人或集团之间的冲突而形成的。例如,阿罗所研究的投票程序,就是将个人对效用的不同的排序变为社会的排序的制度安排。只要大家都承认这一程序,不同效用之间的冲突就会得到解决。但是在现实中有效的投票程序多采取多数规则,即少数服从多数规则。这种规则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会损害少数人的利益。投票参与者之间的效用差异越大,对少数人的损害越严重,也就越不能容忍。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投票程序本身的功效就要受到怀疑。所以布坎南说,投票程序的有效性与投票参与者之间的文化同质性相关(:Buchanan and Tullock,1962)。反过来说,他们之间的文化异质性越大,用投票程序解决冲突就越不可取。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编辑推荐

  如果中国人真正富了,中国真正强大起来,她不屑于按照今天的游戏规则作新的霸主,她的理想是消灭这一规则本身。  首先是终止改进武器的竞赛,改变武器制造的商业性质,排除在国际谈判中的强权因素,在各文明间倡导平等的交往规则。她希望人类避免那个恐怖的核灾难,她希望看到那个天下为公的崇高境界。  只有这样,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艰辛和苦难才会真正得到补偿,英烈和冤魂才会真正得到宽慰,眼泪、汗水和鲜血才会真正得到报答。  到那时,如果我们为我们是中国人而由衷地自豪,不是因为我们富,而是因为我们曾经奉献于结束现代战国时代的伟大事业——为万世开太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为万世开太平 PDF格式下载



从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源挖出制度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的精髓,这种复兴中华文化的精神很值得尊重。评论南海局势的观点和态度,给出的建议,让人看到了中国人天下主义的情怀。


等了很久才买,还没有看


在学校图书馆貌似有,但是没借到,在这买到了,好棒!


经济学的文明视觉,一种文化上的自信


作者的思考很到位,也很实在。


步入圣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