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记者不下班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团委 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作者: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团委  

页数:

222  

字数:

19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很快将迎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90周年华诞,拿什么来纪念这个属于年轻人的生日?一翻热议后,我们锁定“80后”。 “80后”正在陆续步入而立之年,接过父辈和兄辈的旗帜,勇敢挑起肩上的重担。他们曾作为一个符号引发中国广泛思考与议论,在过去很长时间里,“80后”曾被打上负面的烙印,承载着社会断层之痛,被称为“迷失的一代”。 在广州大道中289号大院里,“80后”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是大院里最年轻的一群人,也是最有活力最敢去闯荡的一群人。他们走南闯北,激扬文字,在奔跑中追寻着真相,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也曾迷茫徘徊,也曾无比向往他人生活,但羡慕过后立即“刹车”,停止空想和抱怨,从而感慨“生活不在别处而在身边”。这些“80后”记者们用脚丫丈量世界,用心去做新闻。 “80后”记者成为名记名编,他们一路的成长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此书专门挑选了2008、2009、2010三年间获得“中国新闻奖”、“广东新闻奖”或所在媒体“年度员工”的集团员工中的“80后”,邀请他们撰写一路走来的点滴感悟与心路历程。 这是一本新锐记者的生存手记,你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年轻记者们的职业故事,生动精彩、有苦有甜。年轻的他们怀着青涩的理想,在新闻显规则或潜规则之间步履蹒跚,或许还会跌倒受伤,但是他们眼神坚定,脚步坚毅。南都视频记者乔彦杰走出校门后两年时间,有了新的感悟:世界每天都是新的,蜕变是成长的必备过程。不满足于已有的状态,如竹节生长,终能到达不一样的高度。 这是一本描写“80后”记者的职场心情记录,你可以看到年轻记者们小心翼翼呵护着心中新闻理想这个不灭的火种,对这个职业坚守之时,心灵起伏的点点滴滴。 这是一本刻画“80后”风格浓郁的青春读本,这里的文章并不像他们做报道时那样“规矩”而“字正腔圆”,而是充满着青春气息又极具个人特色。他们或用语时尚,或沉稳老道,或点评犀利,或洒脱搞怪,读来令人妙趣横生。1985年出生的潮汕女子吴哲经历了从实习生小吴到见习小吴到记者小吴,再到人妻小吴,一直在奔跑的她终于意识到,自己要学会“慢”下来,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点。 这也是一本写给“90后”的书,他们可以在书中“80后”的职场故事中对号入座,找到原型和方向。 同时,这也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看的书,对非新闻从业者而言,它可以为你揭开记者职业的面纱,对这个职业群体有更多的了解。对那些站在职业门槛之外犹疑者而言,它是一份“说明书”或者“指南针”,是早几年进入记者职业的作者与同龄人的一场对话,谈新闻、谈生活、谈专业,也谈家事,它摒弃了教条和刻板,只是把自己的故事和感想娓娓道来。 记者为什么不下班? 理想不褪色,青春不散场。读完此书,答案揭晓。 是为序。 《记者不下班》编辑部 2012年5月

内容概要

记者为什么不下班?理想不褪色,青春不散场。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给了“80后”记者放手做新闻的平台,让他们在这里从一点一滴学起,不断在磨砺中成长,直到鹰击长空,做出了让人竖起大拇指的好新闻,成为名记名编。
《记者不下班(80后新闻人这样闯职场)》就是这些新锐记者们亲自讲述的自我成长经历和职场感悟。你可以看到年轻记者们小心翼翼呵护着心中新闻理想这个不灭的火种,对这个职业坚守之时,心灵起伏的点点滴滴。
《记者不下班(80后新闻人这样闯职场)》也是一本写给“90后”的图书,他们可以在书中“80后”的职场故事中对号入座,找到原型和方向。
本书由谢思佳主编。

书籍目录

第1章 尽人事
路径01 弯腰
我在报社收获老公与房子谭希莹
路径02 嬗变
一名经济记者的钓鱼岛之旅黄应来
路径03 毅行
从接线员到码字员李春花
路径04 接力
工作和生活没有谁是谁的退路吴哲
第2章 认天命
路径05 祛躁
不让儿子做记者孙小林
路径06 行微
接近理想要从微小出发蒲荔子
路径07 知著
混,也是一种态度徐林
路径08 顺缘
我们互称“老师”付玉
第3章 行不惑
路径09 成熟
“冷血“动物养成记王宏旺
路径10 沉静
谁能冲破这生活的网杨潇
路径11 诚挚
不是帅才就做最好的执行者徐滔
路径12 守意
不想当记者的演员不是好模特罗诺
第4章 知进退
路径13 蜕壳
视频记者变形记乔彦杰
路径14 变形
一个人干三十人的活我能!梁清
路径15 定位
始终站在第一线裘萍
路径16 用长
非主流记者的主流幸福党永嘉
第5章 看沉浮
路径17 澄心
其实,这就是生活胡念飞
路径18 明志
我愿做一只逃跑的肉牛林旭娜
路径19 通达
职场“剩者”为王朱红军
路径20 善终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陈枫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定时“清空”负面情绪 “你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还是生活是工作的一部分?” 当时我们坐在报社的大巴车上,正准备前往“南方之夜”的路上。坐在我隔壁的部门同事,盯了我半天,叹了一口气后说。 那是2009年,我入职后的第三个年头。我整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精神状况都在那时候陷入最低谷。尽管我在工作上表现不错,拿了几个不大不小的奖项,部门领导也经常委派重要任务给我,人职四年,我已经跑过三次全国两会。 但是我当时的感觉很糟糕,非常糟糕。我皮肤很差,睡眠不好,脾气也很暴躁。拜工作所赐,工作没两年,我已经拥有了肚子一饿或血糖太低二话不说直接晕倒的慢性肠胃炎,还有脖子能咯吱咯吱响的颈椎炎。我经常做梦都在写稿,白花花的写稿器在眼前晃啊晃,有人在耳边喊,快交稿了你怎么还没写好,我好着急好着急,于是就惊醒了。 我觉得工作绑架了我的生活,让我呼吸困难,惶惶不可终日。 那时候我总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就是珠三角那些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线上的女工。拿到素材、采访、写作、交稿,一如工业流程中的流水作业。劳动密集型,加班加点,没有技术含量,没有高附加值。我甚至给自己起了个ID叫“加工贸易型小吴要转型升级”。 但话说回来,有时我也会庆幸。毕竟做的是经济新闻,来来回回都在国计民生的大策里打转,比起跑社会新闻的同事,我已幸运太多。有次偶然与跑突发的同事聊起来,他淡淡地说了句,人的尸体缺了哪一部分,我都见过了。 说者一脸轻松,昕者毛骨悚然。 工作是带有“毒素”的。这种“毒素”潜伏在身体每一个角落,当你一个月的连轴转出差,或者连续数周的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之后,各种莫名的情绪就会滋长,扰乱你的心绪。这时候,任何一件小小的事情,都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让你瞬间崩溃。 归根到底,你只是太累了。 这时候,你需要的是“清空”自己。奋力地把自己从工作的状态中拔出来,脱离开来,可以是睡它一个昏天暗地,也可以找几个好友去海吃胡喝,甚至条件允许的话,去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呼吸下新鲜空气(如果找得到的话)。 短暂的“放空”之后,你会发现,那个充满灵气的自己,又回来了。 坚持向上的力量 但说了这么多,似乎还没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还在这里? 也经常有实习生会问我:我适不适合做记者? 我的回答往往是,找工作的道理和找另一半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当你一觉醒来,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想到今天要做的事情、要见的人,你是觉得充满新鲜感呢,还是兴趣全无? 以前我也经常会抱怨,会歇斯底里地嚷嚷着我不干了,甚至煞有介事地琢磨,我该如何转行,如何“上岸”。 但是转念一想,我又能做什么呢? 去做一名朝九晚五的白领?已经被这种弹性工作制放纵得生活习惯如脱缰野马的我,还能再忍受按部就班吗?去做“稳定压倒一切”的公务员?我这种口无遮拦冲动鲁莽的性子,一头扎入深似海的侯门,岂不是自寻死路? 记得有个前辈讲过,会选择进南方报业的人,他的心中肯定揣有一份理想,他的价值观、世界观是毋庸置疑的。


编辑推荐

《记者不下班:80后新闻人这样闯职场》也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看的书,对非新闻从业者而言,它可以为你揭开记者职业的面纱,对这个职业群体有更多的了解。对那些站在职业门槛之外犹疑者而言,它是份“说明书”或者“指南针”,是早几年进入记者职业的作者与同龄人的一场对话,谈新闻、谈生活、谈专业,也谈家事,它摒弃了教条和刻板,只是把自己的故事和感想娓娓道来。

名人推荐

如果说,两个人在一起,应1+1>2,让彼此变得更好。那么同样,适合你的工作,应该是会让你成长的,会不断有新鲜的力量注入,鞭策你进步的,就像一棵努力向上生长的树。 ——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记者 吴哲(生于1985年) 调查记者很容易产生职业疲态,这个疲态的滋生,大约在入职的两年左右时间。这时的记者,仿佛中了病毒一样,有料不想跑,跑了不想写,写了不想改,改了改不好。 ——南方农村报新闻策划工作室副主任 王宏旺(生于1983年) 记者是纯洁的,公共知识分子更是纯洁,所以记者型公共知识分子,这个名号要留在我心里,不能玷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小林(生于1982年) 经历不如人、经验不如人、口齿不如人、效率不如人……是的,我们不是天才。但每一天能比昨日的自己更好,才知道成功从来不是战胜别人。 ——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部社区记者 李春花(生于1983年) 找准自己的位置,看清自己的优势,组合自己的长处,把最好的自己呈现出来。不用自怨自艾最短的那块木板,做不成水桶,也可以当个勺子啊。 ——南方都市报广州新闻部时政记者 裘萍(生于1981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记者不下班 PDF格式下载



不错,非常值得读的书


小巧精致,快递给力。还没有开始看,但是相信是对我这样的新闻专业学习者很有用的一本书。


看完了,感觉还好,80后新闻记者工作上的一些感怀,和多媒体趋势。


很好的,很喜欢,很好看的书


有些文章很蛋疼,说钓鱼岛一堆假大空话,有些很有启发。总之不是一本全是干货


这本书不是南方报业一贯的深度笔调,很轻松地写出记者的感受


选择这本书也是因为职业的关系,虽然我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记者,但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寻找素材,找到当事人,采访编写文字的80后图书编辑,以我刚入行的冲劲来说,这本书的定位很准确,记者不下班,我所接触到现实也是如此,前辈们在书中所写的艰辛和汗水皆是这个职业或者说是许多职场新人正在遇到的,那些职业病也是真是的写照,只是从他们经历风雨过后,淡定的口吻写来全然没有了委屈,... 阅读更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