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研发组织沟通

托马斯·艾伦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

托马斯·艾伦  

页数:

243  

Tag标签:

无  

前言

  创新,按照熊彼特(schumpeter)的话说,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些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和引入新型的工业组织。创新研究发展到今天,学者们普遍认为,从管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就是一种从新思想产生、研究、开发、试制、制造到首次商业化的过程。当然,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系统化的过程,是一个研究开发、工艺、工程、经济、用户和市场不断互动的过程。  创新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基石。电话、半导体、互联网、计算机、抗生素、汽车、飞机都是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创新。领先创新的企业,往往就是领先世界的企业;领先创新的国家,往往就是今天领先世界的国家。创新也是改变世界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

内容概要

本书是研发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艾伦教授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专门从事技术与研发管理研究,本书是他对研发活动进行10多年研究的总结,主要阐述了工程技术人员在解决技术问题时交流和沟通的特点与规律。 本书指出,工程技术人员与科学家在价值观、职业目标等方面具有根本的差别,两者交流和沟通的特点与规律有很大不同。为了提高研发项目的绩效,项目组一方面要重视同企业内部同事的交流,最好的思路与方法总是来自于企业内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从外部寻求解决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需要改进同外部的交流与沟通的质量。最后,优秀的研发管理者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工程技术人员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更合理地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办公室的位置,更有效地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提升研发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

艾伦,博士,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研发方向是组织心理学和管理学。他探寻了组织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技术交易中的守门人作用,以及沟通结构的影响。艾伦博士的研发领域还包括国际技术交易、技术专业人才的奖励体系,以及组织结构对项目绩效的影响。他长期以制药和航天产业为研究对象。艾伦博士还是艾伦曲线的发明人,该曲线的作用是测量跨职能研发团队的绩效,并给出模型。

书籍目录

总序中文版序致谢第一章 导言 科学技术中的信息流 信息爆炸 用户研究 当前的研究和本书的目的第二章 研究项目 阶段一:平行或孪生项目研究 阶段二:交流网络结构的研究 小结第三章 技术交流系统:概览 将工程师从科学家中区分开来 技术的本质 等级化的组织机构 科学和技术上的交流模式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四章 技术文献 分配到文献使用中的时间 作为创意来源的文献 问题界定上的文献使用 创意的来源和绩效 对文字形式的进一步研究 正式工程文献 非正式文献途径 正式与非正式文献的比较第五章 实验室内部沟通的重要性 作为信息来源的同事 孪生项目 咨询组织内部的同事 时间上的差异 产生于组织内部的技术创意 内部咨询在解决技术问题中的其他功能 创意的来源及其表现 内部咨询机制的研究 实验室内的交流 交流中的多元化 强度与多元化 实证总结第六章 组织间的交流 作为信息源的外部组织 孪生项目 实验室以外的私人联络时间 来自外部信息源的创意 使用外部资源帮助发现问题 外部咨询人员的贡献 技术守门人第七章 构建组织沟通网络I:正式及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阻碍内部咨询的障碍 使用某种渠道的决策 第一资源的选择 经验的作用 信息搜寻时渠道使用的顺序 咨询过程的本质 减少成本的措施 组织对沟通形式的影响 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 地位对沟通的影响第八章 构建组织沟通网络Ⅱ:沟通模式的影响 接近和行为 研究方法 结果 组织约束 办公室安排 垂直分隔 促进交流的设施 关于实验室设计的一次尝试第九章 改善沟通的现场实验:行动办公室 间接路径对沟通可能性的影响 行动办公室的实验 部门内部的沟通类型 区域强制的重现 完全使用空间 部门间的沟通 部门绩效 对实验的总结 第十章 我们的进度 科学和技术信息政策 组织行为 附录:数据收集所使用的工具 时间分配表 解决方案开发记录 沟通调研问卷 沟通研究(时间序列)参考文献 译后记

章节摘录

  技术消耗信息、转化信息.并且生产出仍然被视为信息载体形式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信息已经不再是语言形式了。因为科学活动既消耗运用也产生语言形式的信息,工程师们则把这些信息从语言形式转化为实体编码形式,他们以产品或工艺的形式生产出实体硬件。  科学家们的首要目标是发表论文.而工程师们的目标是使这个世界产生一些实际变化。目标上的差异,以及随后两者在产出上的本质差异,对于那些为这两方面活动提供信息的人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科学活动中的信息处理系统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有着一种内在兼容性:两者都是语言形式的(图1.1)。因此,一个阶段的信息输出必须具有满足下一阶段信息输入的形式。这样.向科学家们提供信息的问题就转变成系统的采集和组织这些输出,使之易被科学家们在工作中所使用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输入和输出在技术上又存在着本质的内在非兼容性。因为输出在形式上根本不同于输入,它们通常不能像输入那样直接应用于下一个阶段。这些输出的实体编码形式给检索下一步所必需的信息造成了困难,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工程师们常常为了重新得到信息而分析竞争者的产品;相互敌对的国家也经常会尝试获取对方的武器系统以分析他们的信息内容。当然,这是一个困难重重而且充满着不确定性的过程。如果信息可以以语言的形式直接得到,那情况就简单多了。因此,只有不可能联系到对方,或者对方不愿意进行合作时,人们才会尝试去“解码”或是去搞懂那些实体编码信息。于是.就有人试图通过分析这些实体产品以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果可以找到负责该产品的工程师而他们又乐于合作.那么基本上就不需要分析产品了,直接与他们进行交流要有效得多,而且这种方式得到的是所需的语言形式的信息。


编辑推荐

  研发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深入分析工程师的交流方式与规律,揭示企业内部的沟通对研发绩效的促进作用,提醒管理者,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发人员互相沟通。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研究项目  第三章 技术交流系统:概览  第四章 技术文献  第五章 实验室内部沟通的重要性  第六章 组织间的交流  第七章 构建组织沟通网络I:正式及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第八章 构建组织沟通网络Ⅱ:沟通模式的影响  第九章 改善沟通的现场实验:行动办公室  第十章 我们的进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研发组织沟通 PDF格式下载



本书指出,工程技术人员与科学家在价值观、职业目标等方面具有根本的差别,两者交流和沟通的特点与规律有很大不同。


有点艰涩难懂,不过研发工程师看了会有所收获


正版送货速度快哈。直接钻石VIP了,提供代下单服务:QQ 29408281


深入浅出,实操性强,容易触类旁通。


书还不错,可以从中找到在日常研发工作中沟通方式,对于研发工程师来说还是受益非浅


通过简单的举例说明了大道理。


全篇观点值得学习,只是翻译水平需要提高。


太过理论化,可能合适在学校里用


本书的翻译让我想起多年以前中关村用机器翻译软件搞得所谓中文盗版,总是在强迫我们把中文翻译回英文再理解或猜测。无聊!

本人很少恶评别人的工作,这次例外!

但从我能够理解的内容看,这是一个很好很结构主义很西方的工作,通过比较内容相同的孪生项目(如一个天线设计由两家竞争性的机构承担),探讨科研项目内部信息交流的机制以及组织上的保证。书中对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较也很深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