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论纲
2009-1
王晓虹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01出版)
王晓虹
261
生命是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更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漫长求真、求善、求美的历程,折射出生命主体对生命内涵的诠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已有本我的超越、对自身有限性的突破。正是无数个体生命的演绎绘就了色彩斑澜、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画卷。从生物自然性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与自然界其他的生命相比较并没有“比较优势”,其差别在于人的生命具有可教育性、可超越性。教育是超越本我、突破有限、提升生命的重要杠杆与路径。正是显性或隐性的教育引导着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去面对、去感受、去体验生命历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从而使生命逐渐摆脱自发、感性、零碎的痕迹而提升到理性、系统和科学的境界。教育的对象是人,开启生命中尘封的灵性,挖掘生命中储藏的潜能,是教育的本真所在。生命教育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质量,培养人文精神。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教育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盲区:每个人最需要的生命教育,一直被严重地忽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到21世纪的今天,生命教育已在全球迅速开展起来,我国内地在这方面比较滞后,但可喜的是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生命教育在我国已经扬帆起航。生命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价值追求,关怀人们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本真。生命教育既是阶段性教育,又是全程式教育,人的一辈子都需要生命教育。该书从宏观角度,对“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生命教育的实施依据”、“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社会分层视野下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进行了精辟的阐释、论述,探究了大、中、小学生及职业群体的生命教育。
王哓虹,1970年10月生,汉族,湖南衡阳人。l993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为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政教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求索》、《求实》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曾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完成省级课题研究4项。曾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生命一、生命的起源二、生命的标准三、生命的定义四、生命的特征第二节 生命教育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二、生命教育的界定三、生命教育是各阶段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四、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第二章 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第一节 生命与教育的内在关联一、教育的原点是生命二、生命对教育的祈求三、生命在教育理论中逐渐显现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科学内涵一、生命知识的教育二、生命关系的教育三、生命价值的教育第三节 生命教育的新理念一、生命教育并非阶段性教育二、生命教育不只是预防自杀三、生命教育有规律可循第三章 生命教育的实施依据第一节 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一、西方的生命哲学思想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思想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历史依据一、外国生命教育的做法及给我们的启示二、我国生命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第三节 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一、时代发展之必然二、教育发展之使然三、学生发展之实然第四章 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第一节 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一、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二、生命教育的原则三、生命教育的目标第二节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第三节 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一、生命教育的课程二、生命教育的教学三、生命教育的评价第五章 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第一节 学校教育仍然是主渠道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二、加强审美教育,以美育促进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三、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四、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第二节 家庭教育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一、家庭生命教育缺失的表现二、家庭生命教育的实施第三节 社会教育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一、广泛唤起社会成员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二、共同打造维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机制三、合理利用互联网,形成生命教育的网络第六章 社会分层视野下的生命教育第一节 社会阶层分化与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一、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三、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现代化建设进程还不相适应第二节 社会阶层分化给生命教育带来的契机与挑战一、社会阶层分化给生命教育创造的历史契机二、社会阶层分化给生命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三、现实生活中职业人群对生命的漠视第三节 从社会阶层分化看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一、引导不同阶层人们的生命价值取向,以实现其全面发展二、疏导不同阶层人们的心理,以形成其科学健康观三、引领不同阶层人们的理性消费,以享受生活,提高其生命质量第七章 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第一节 重塑生命与自然之真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真二、重塑生命与自然之真第二节 追求生命与社会之善一、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善二、追求生命与社会之善第三节 完善生命与自我之关一、生命与自我的和谐——美二、完善生命与自我之美第四节 向往生命与超自然之圣一、生命与超自然的和谐——圣二、向往生命与超自然之圣参考文献后记
1.早期的学术观点关于生命的开始,一种观点认为,人从受精卵开始,生命就存在了,这时,生存也就有了它的尊严和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性是人类最基本的特点,在新的形成体出现前,人化就不可能发生,因此,生命只有在妊娠第四周,受精卵牢固地植入子宫时开始;再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生命的特点就是意识和自我反映。这二者不可少的基质就是大脑皮质,人化只有在妊娠第八周,发现胎儿的脑中活动后才能形成。与之相反,在对生命的结束问题上,近年来开始有人把死亡的标准定为大脑的死亡(脑电波及其他反射的消亡),并已为许多人所接受。当然,也有个案例外。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的一次火车事故中受重伤,深度昏迷,曾被怀疑脑死亡,几乎放弃治疗。然后,经过北京一家医院的精心治疗,在海若漫长的昏迷期间,为了恢复她的意识,医务人员每做一项操作,都要大声呼唤她的名字。他们还录下了海若亲人、同事的话语,找来海若最喜欢听的歌曲、戏剧磁带,每天放给她听,终于创造了医学奇迹,恢复了海若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能力,这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心灵沟通,充满爱的情感,起到了药物无法起到的治疗作用。2.晚期的学术观点这种观点把生命开始定为胎儿发育的晚期。即有了生活能力以后,也就是分娩才是生命的开始,从而划分了人的生命和“人化的生命”,人的生命和人,生物学生命和人的生命的界线。这一种观点的核心是以生活能力作为人的生命划分标准。3.全期的学术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怀胎的各个阶段都是生命的开始。它包括从受精卵人床到胎儿发育,分娩以至分娩后的一段时间都是生命的开始时间,这是人的个体生物学标准的集大成的学术观点。
写该书的勇气和信心来源于2005年5月完成的硕士论文《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如果不是该论文有幸得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耀灿教授、陈华洲副教授、钟德涛副教授以及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申来津教授等恩师的指导和赞许,并被评为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我坚信自己不会有底气和热情来继续研究生命教育。2006年,我申报了两项有关生命教育的省级课题,课题的成功立项,再一次给了我前行的力量和方向。于是自认为“能静下心来搞点研究”的我第一次萌发了写书的冲动。我明白,这种冲动的源头就是人之生命的超越性。当我把书稿的最后一个句号敲在屏幕上的时候,一种美好与惬意油然而生!是的,我生命中又一个美好的音符奏响了。生命来得神秘,去得悲凉。面对有限的生命,我们怎能不思忖生命的何去何从?岁月飞逝,曾经青春年少的我今天已近不惑之年;曾经的爱与恨,苦与乐,是与非,都已深深地镶嵌在我生命之树的年轮上;曾经有几分野性的农村黄毛、丫头也在向往当上大学教授……生命旅途,我一直没有停止跋涉。为师,为女,为妻,为母,每个角色我都在尽职尽责。不为别的,就为对得起仅属于自己一次的生命。于是我常要求自己:既要甘于平凡又要乐思进取;既要宁静淡泊又要激情飞扬;既要珍爱自己生命,又要对他人生命负责。
《生命教育论纲》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