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济民
2008-1
金城
钟云霄
264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数十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中华儿女为祖国与世界的科学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古代的中华曾有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与印刷术等诸多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造,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进入15世纪以后、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受到了很多的侵害与打击,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华科学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与阻滞,但中华学人在探求中华科学重新辉煌的艰难历程中仍然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两岸四地的广大学人始终坚持发展科学与教育,奋发图强,努力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世纪的广大中华学人及其从他们当中成长出来的著名科学家们,不负民族使命,在长期的科学生涯中不断坚定为民族贡献力量和智慧的理想与抱负。他们有决心有恒心为加速提高中华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做出一番事业。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发展教育。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他们的人生志向、科学思维、优秀品格与科学成就,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他们为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我们理当将这些宝贵财富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使之继续成为中华和平崛起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正是根据这种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编著出版的。这套“书系”将选录中国两岸四地诸多的最高层次自然科学家、工程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被选录的每一位科学家都将由编委会和出版社为其编著出版侧重于科学生涯的传记性图书一种。这些图书将以科学家生平为线索,着重叙述贯穿科学家一生的科学成就和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崇高品格,突出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成就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影响。因此,“书系”是一套面向大众,能够被图书馆珍藏,能够向各界读者展现一代著名科学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为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贡献毕生风范的高品位读物。这套“书系”将通过对一批最具代表性的工程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不懈追求、科学成就、突出故事的介绍,生动展现他们为中华复兴、人类福祉而表现出来的勤奋拼搏、勇于创新和赤诚奉献的精神与品格,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们奋发进取,为中华科学和人类文明再创辉煌。这套“书系”将整体性地展示中华民族在推进中国与世界的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聪明智慧、巨大能力和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及做出的重要贡献;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和平友善、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将很好地激励中华民族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民众福祉而大力发展各类科学、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与信心,进一步发扬民族自尊自强和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奋发精神;将具有集锦科学成就、珍储科学史料的规模性科学档案功能,定将存传百世,并为长远的多方面的用途提供一批具有代表性与系列性的精要蓝本;同时将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方面发挥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先进科学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在21世纪的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水平将被快速提升,同时将深刻地改变世界经济与人类社会的面貌。一心向上的中华学人理当站在时代的前列,传承民族创新精神,严谨治学,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并在这一大兴科学与教育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更多著名的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工程科学家,与广大学人一道,为创造更高的科学成就,为中华的未来非凡与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2007年8月
“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选录了20世纪以来中国高层次的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工程科学家百余人,每人一传,以生平为线索,侧重反映科学家的科学生涯和奋斗历程,重点介绍科学家突出的科研成就,充分表现科学家们矢志不渝追求科学的崇高精神和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本书系是一套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通俗性读物,也是一套能够充分展现20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群体全貌的工具书。 本书为其系列之一的《胡济民》分册。
钟云霄,女,浙江省浦江县人,1930年生。1950年进浙江大学物理系就读,1952年院系调整后进复旦大学。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浙江大学任教。1955年调到北京大学,1979年提升为副教授,1987年提升为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教授。历年讲授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等基础课,以及等离子体物理,溶液的统计理论,非平衡态统计等选修课。编写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一书,获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在科学研究方面,曾研究“强磁场中等离子的输运过程”,“非电解质溶液的统计理论”,“混合液晶相变的统计理论”,“核裂变的布朗运动模型”等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得到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退休,退休后与丈夫胡济民院士合作写《原子核宏观模型》一书,并翻译了德国W.顾莱纳等人合著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第一章 混沌初开的小学与中学时代 1.1 不服输的孩子 1.2 启蒙的中学时代 1.3 初步懂得了关怀国家大事第二章 步人科学殿堂 2.1 不平常的文化长征 2.2 世道浇漓,人心不古,国将不国 2.3 深深地被奇妙的物理学所吸引 2.4 到底要走什么路一科学还是革命?第三章 去英国学习的前前后后 3.1 踏上了异国他乡 3.2 进入了核力研究的最前沿 3.3 祖国在召唤第四章 西子湖畔的新生活 4.1 把一切献给党 4.2 别具一格的师生恋 4.3 院系调整——师生恋的升华 4.4 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第五章 一切为了培养原子能的科技人才 5.1 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 5.2 一个皱巴巴的苹果 5.3 为保护年轻的科教人才而斗争 5.4 得来不易的空闲时间 5.5 热核反应与等离子体的研究第六章 科技工作的最困难时期 6.1 狂风暴雨下的泰然自若 6.2 年轻学生的亲切关怀 6.3 极端困难下的科学研究成果 6.4 最不能接受的罪名第七章 鲤鱼洲上乐观的一家人 7.1 秋水共长天一色 7.2 鲤鱼洲的路与桥 7.3 清华、北大的伟大友谊 7.4 热处理与冷处理 7.5 “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型报告第八章 连城山下的日日夜夜 8.1 新生活在等待着胡济民一家 8.2 冒着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给青年教师补课 8.3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展科学研究 8.4 去日已已,来日可追 8.5 “批林批孔”的风波 8.6 “大地震”的考验第九章 回到了伟大首都北京 9.1 科学研究的黄金时代 9.2 竭尽全力培养科学接班人 9.3 永远活跃在讲台上 9.4 认真撰写《原子核理论》教科书 9.5 圆明园的晓风晨露 9.6 温馨、平和、有原则性的家庭第十章 在最后的日子里 10.1 一个不愿意住院的病人 10.2 把医院病房当成了工作室 10.3 永远的遗憾——没有实现的意愿 10.4 生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0.5 说不尽的怀念附录 F.1 胡济民在非专业杂志上发表的部分文章选摘 F.2 亲友悼念文章 F.3 胡济民生平活动年表 F.4 胡济民科学论著目录
第二章 步入科学殿堂2.1 不平常的文化长征1937年秋,胡济民进了浙江大学化学系,1937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正大举进攻我国,国民党政府终于改变了多年一心打内战的政策,在民族危机面前国共终于合作抗日了。当时像胡济民那样的青年学生心情都非常激动,觉得只要全国人民团一致,同仇敌忾,一定能把小日本赶出中国。但战火一起,蔓延很快,杭州已不安全。浙江大学的校长竺可桢先生是一位很魄力的人,他决定带着教师、学生、图书、教具一起迁校。胡济民进浙大不到一个星期,就被学校用汽车从杭州运到西天目山的一个大和尚庙里。浙大把庙里的所有空房子都租赁下来,原来给香客或游客居住的较大的客房改成了教室,一间过堂大殿做了学生的体育馆。一年级的大学生们就在这和尚庙里不但学起了科学,还翻筋斗,仰卧起坐,俯卧撑,锻炼起身体来了。杭州有著名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天目山有东天目和西天目,因此大庙门口的对联上写的对联: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齐俯首,东天目、西天目,东西天目照禅心。仿佛是这位竺老先生也是这群莘莘学子的写照。
《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胡济民》为其个人传记。他师承束星北;他是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的创始人;他为推动我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及核物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很多博士生许甫荣、沈肖雁、安字、樊铁栓、周善贵等现在都是各岗位的学术骨干;他的信念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有多年的积累,不要急于求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济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