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男孩不该走的路

(美)丹 · 金德伦,(美)麦克 · 汤普森 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作者:

(美)丹 · 金德伦,(美)麦克 · 汤普森  

页数:

290  

译者:

吴书榆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们两位是男性心理学家,专业从事男孩治疗,在此领域共同执业已有三十五年的历史。在早期的经验中,我们曾经接触过愤怒的男孩、老爱打架的男孩,以及一些不说话的男孩。我们与这些病人一起打球,并将这个过程称为“治疗”;我们跟着这些男孩一起搭乐高积木,并借机与他们进行交谈;我们与孩子们一边排起玩具士兵、进行一场战争,一边与他们谈起关于家庭的问题;我们曾经在饥肠辘辘时到对街买垃圾食物,而后匆匆回到办公室继续讨论进行个人接触的意义和价值;在剑桥的街道上、在比萨屋、在晚餐桌上、甚至在车子里,我们互相讨论苏格兰威士忌的优缺点,试着拉近彼此的距离。来我们办公室里的男孩子,经常在沙发上跳上跳下,使得楼下的其他同事们抱怨不已,他们受不了在治疗期间所产生的巨大噪音。对于这一切,我们深感抱歉,真的!治疗应该是安安静静的,应该只是交谈,应该不会有任何的跑跑跳跳、打打闹闹,但在这里,我们想说的是,我们的病人可是小男孩!我们难免要常常跑到男校,我们曾经拜访过两所声誉卓著的学校,在那里,男孩子们获得充分的关怀,并接受完善的教育,然而,我们仍然看到一些充满敌意的、不满的男孩,在学校校长的命令下,走进我们的办公室;校队的教练们也曾带来一些男孩子,要求给予治疗,而这些教练本身看来就显得非常不安,无法在办公室里多停留一会儿或进行交谈。其他的老师们也会带着一些不快乐的学生来找我们,我们必须与老师谈论孩子不快乐的原因,这些孩子无法用话语表达他的痛苦,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在我们的执业生涯中,曾经见过一些与家人前来的男孩,他们不是脾气暴怒就是沉默不语;有时,我们甚至必须到停车场去跟孩子交谈,因为他不肯走出车外,加入家庭会谈。简而言之,我们奋斗了许多年,透过不同的方法,协助忧伤的、焦虑的以及愤怒的男孩,让他们能自由诉说自己内在的世界。在每次五十分钟的会谈中,我们必须非常有耐心地等候,才能得到孩子五分钟的简短响应。比如:“爸爸总是批评我,像这次考试我有两科由c进步到B,但他却只看到我退步的科目。为什么一个作父亲的总是要对孩子说出那些令人伤心的话?”有时,为了等待他们开口,我们甚至要花上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让他们吐露自己的忧伤与为难,而这些真实的情绪,之前一直被沉默与愤怒所掩藏。基于自身的经验以及对男孩们的关心与担忧,我们兴起写书的念头。我们期盼能协助那些深爱男孩的人(包括父母、老师以及其他愿做良师益友的人),能够穿透晦暗的表面,直探男孩的内心,真正看到他们的欢欣与挣扎。亲爱的读者,我们深切地期盼,能够了解男孩子们的苦处,以及这些苦难与伤痛的根源。虽然在我们努力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愤怒地坚持原有的想法,但父母与老师必须抛开表面的价值,不要以表相来论断孩子们。父母与老师们经常告诉我们关于孩子们的需求,简单的包括:忍者神龟、耐克运动鞋、刺激的电动玩具卡带或是其他运动辅助器材。听起来,好像每一个男孩的心愿都是“能成为迈克尔·乔丹”。但事实并非如此,男孩子们的希望是非常多样、复杂,甚至有时是互相矛盾的。有的人希望成为莎士比亚,有的热切期待成为比尔·盖茨或是爱因斯坦,也有人想要做诗人惠特曼。如果我们对于男孩内心世界的认知是如此肤浅,将何以响应他们如此多样的需求?如果,真如诗中所说的,“孩子是成人的父亲”,那么,探索男孩的真实内在就变得非常重要——凝视他们未带有文化偏见的双眸,以开放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声音。因为我们必能从中学得一件事:除非今日我们能提供男孩们其他的选择,否则,今目的忧伤男孩,将会变成明日孤独、苦涩的男人。我们共同写作此书的原因,是我们两人都体认到男孩们命运的危机与急迫。虽然之前我们所受的专业训练不尽相同,但我们在各自的研究过程中,却都发现了我们的文化是如何忽略了男孩们的疏离、害羞与愤怒。本书中主要讨论的基本问题有两个:男孩要如伺才能成为情绪完整的人?在一个强调压抑感情的文化中,男孩们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以“我们”的角色做为导览,引导读者进入男孩们的内在生活之前,我们将先在自序中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关于我们以前是怎样的男孩?我们又长成了什么样的男人?丹·金德伦(Dan Kindlon,Ph.D.)麦克·汤普森(Michael Thompson,Ph.D.)

内容概要

了解了面临的危险,也就知道如何培养男孩的心智了! 心智获得健全的培养,男孩就一定会优秀! 男孩怎么了? 一位妈妈说:“我知道儿子有烦心事,但他就是不肯告诉我他的感觉!” 一位母亲被儿子所表现出的愤怒震惊:“他对着我大吼大叫,直呼我的名字,甚至还要和我动粗!” 一个十五岁的学生自杀后,他饱受惊吓的老师回忆道:“他独来独往,常闷闷不乐,但跟其他同龄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一个十六岁的男孩杀死了五名家庭成员后,他的祖母却说:“他跟其他同龄的男孩一样……他很安静,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自己的房间里。” 每一个有麻烦的男孩都有不同的故事,但他们的故事却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情感和心智上的忽略与疏离。男孩们心智和情感表达能力的不足随处可见!那么,如何看出孩子身上的警告信号?在一个强调压抑感情的文化中,男孩们要为心智与情感教育的缺失付出怎样的代价?男孩需要如何教育才能成为心智与情感完整的人? 在本书中,通过动人心弦的案例,作者指出:男孩们被有系统地带离内在情感和心理,带离的力量有两个,一是成人,一是来自同伴的“残酷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男孩子很少受到鼓励,少有机会发展出热情、敏感与温暖等特质,也难以获得健全的心智成长! 通过这本书,作者期盼能协助那些深爱男孩的父母、老师及其他人,穿透晦暗的表面,直探男孩的内心,并教导他们: 生命永远是不公平的,你必须学着去面对; 当你觉得很愤怒时,你不能伤害身边的人; 你必须想想你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什么结果; 不要去考虑那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威胁; 控制自己的脾气并不会让你变成弱者!

作者简介

丹·金德伦(Dan Kindlon)
心理学博士,任职于哈佛大学,教授儿童心理学与行为研究。金德伦是一位男孩与家庭心理治疗的资深研究者,并一直担任美国多所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顾问。
麦克·汤普森(Michael Thompson)
杰出的儿童与家庭心理学家,专职从事男孩发展

书籍目录

前言 护卫男孩的情感世界!自序Ⅰ 忧伤的青春期自序Ⅱ 勇敢的假象第一章 不该走的路 男孩们贴近情绪时总是带有一些不自在,他们宁愿选择将自己深深地藏起,或是在一旁冷眼旁观自己的情绪,因为“感觉”让他们深受威胁。第二章 在早期教育中的挣扎 如果学校是一个充满负面控制的环境,孩子会愈来愈不喜欢上学,因为在那儿,他的个人成就并不受重视。男孩们的校园生活经验常常像是玫瑰花丛中的尖刺,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异类的、不重要的,甚至是令人不悦的存在体。第三章 斯巴达式教育的代价 当我们看到一个男孩的生命中充满粗暴的对待或是暴力时,我们就会看到这名男孩是如何在羞辱、自我憎恨与愤怒中苦苦挣扎。许多男孩因此在童年时期就早早关上感情的大门,再也无法了解或表达自己的情绪。第四章 男孩间的残酷文化 有些成长故事,即使事隔多年,男人还是不想回忆起,因为当时所造成的情绪痛楚太深刻了,这些属于男孩的残酷故事,充满专断、羞辱、恐惧与背叛。大部分的女性从未听闻,大部分的男人与男孩也不愿说、不愿与人分享。第五章 父与子:渴望与距离的延伸 男人们在说话的时候,绝不轻易将“爱”字说出口,但事实上他们在说的都是这件事。父子之间,是一个爱从未消逝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总是以吼叫、愤怒与羞辱的方式上演。第六章 母与子:联结与变迁的故事 几乎每一个作母亲的都会注意到,有一天,儿子开 始闪躲他们之间身体的亲密接触。同时,几乎每一个母亲也都有经验,有一天,她开始对于给予儿子拥抱、亲吻或抚爱觉得不安。母亲与儿子都会经历这样的改变,但两者的经验并不相同。第七章 在孤独的城堡中 当男孩迈入青春期时,情感的封闭几乎变成了一种反射动作,因为生命充斥着残酷文化,来自同伴的威胁与羞辱无孔不入,人与人的信任逐渐消蚀,他要么藏起自己的感觉,要么就等着接受更多的磨难。第八章 男孩与沮丧的对抗 许多男孩深信,如果要变成男人,他们必须“超越”自己的感觉,这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心理的冲突中,一旦这些冲突无法再被压抑,忧郁症就变成男孩表达心灵的一种方式,这是非常要命的结局。第九章 与女孩们:从真心到无情 男孩子与同性朋友一起玩的都是充满竞争的游戏,他们少有机会去“阅读”他人,如果无法了解别人的感觉,一个人很难对别人感同身受,这使得男孩经常误解来自女孩的讯息,他们根本就找不出女孩子所想的、所要的到底是什么?第十章 以愤怒当作铠甲 在有暴力倾向的男孩身上,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该隐,那是一个失望的、自觉不被尊重的男孩,一个被羞辱、深深觉得挫折的男孩,他们的愤怒不断地在滋长,最后终于爆发,自伤伤人。第十一章 男孩的需要 冒险与战争故事自古以来历久不衰,男孩子对这些故事特别的着迷,但这并非男孩子所想看、想知道的一切,男孩和女孩一样,他们也渴望听听关于情感勇气的故事,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男孩仅因展现出道德或情感勇气而被称颂。

章节摘录

卢克,十三岁,站在办公室门口,反复思索到底要把棒球帽戴着,还是脱掉更好。他最后把帽子一把抓了下来,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办公室。“卢克,请进。你就坐那张大椅子吧!”一张过大的、古老的、棕色的皮沙发静静地摆在办公室一角,即使是高大的运动员坐在里头,都会显得渺小许多。有些男孩选择将身子整个陷在沙发里,看起来像是希望能与探查的眼光保持一些距离;有些则斜坐在一旁,很明显地对被叫进这间办公室显得非常不安。不管在学校里或是私人办公室,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不时看到类似的肢体语言。男孩们贴近情绪时总是带有一些不自在,他们宁愿选择将自己深深地藏起,或是在一旁冷眼旁观自己的情绪,因为“感觉”让他们深受威胁,像是要灭顶。卢克是一个所谓的“乖孩子”,在学校的乐队担任鼓手,功课中上,但目前有退步的现象。在学校里,不是风头很健的人物,但是他有自己的朋友。他也不是那些带头闹事者中的一员,相反的,他总是离他们远远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来这里报到?过去几个月以来,卢克在与父亲相处时变得尖酸、抑郁,并经常发生争辩。几天前,由于考虑到卢克的成绩一直退步,卢克的父母禁止他参加放学后的课外活动,卢克为此大发了一顿脾气,像是暴风雨一般捣乱整个房间,重重地摔上了房门,并不停地踢着墙壁。他的母亲吓呆了,父亲气得脸色发青,但他们决定不去管他,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第二天一早父亲就上班去了,卢克因为头痛,向学校请了一天假。卢克的母亲很担心,特地打了个电话到学校,想知道到底卢克是怎么了,而卢克的导师建议他到咨询室来。现在,我们都坐下来了,卢克看来既紧张又愤怒,他不想谈论发生的事情,尤其是他自己的感觉。他往后移,斜坐一旁,尽量将自己的距离拉远,他所发出的试图保持距离的信号非常明显。学校功课退步,在家中表现出敌意(特别是那天突如其来的爆发),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个警讯,但卢克不以为然。“我很好。”他说,带有反抗的敌意。对于被送到这里,卢克的眼里充满了愤怒。在我们开始交谈后,话题渐渐带人他的日常生活,关于他的学业表现、音乐爱好、朋友与家庭等等。他的答案非常简短、谨慎,甚至是非常吝啬的。卢克常常用耸肩作为回答,并强烈地表现出避免对话更深入的企图。对于近来的表现,卢克没有任何解释。虽然,他不得已地同意:说出来感觉可能会好一些,但总是闪避。“我只要再用功一点儿就好了。”他这样说,把重点拉到分数上。“我不需要协助,我没有疯!我的父母才有问题。”在此要我们讨论的是卢克自己的感觉。对于家庭与学校,他一向是用率直、敷衍的态度去面对或看待:八岁的妹妹是个白痴;哥哥是个混蛋;他的父亲是个生意人,在家的时间不长,每天早出晚归;母亲当他是个小男孩,总是不断地拿些小事来烦他;而且,虽然卢克在学校里有朋友,也有一些老师喜欢他,但整体而言,学校是一个很无趣的地方。“说说那天晚上的事吧!就是你发脾气、踢打墙壁那天。你一定很生气才发那么大的脾气吧?”卢克看起来很疑惑,甚至是有一点儿惊吓的表情。但他还是照例地耸耸肩。“你看起来很难过。你觉得很不好过吗?”他很快地低下头,看着地板,接着,他的眼泪开始在眼眶里打转。很明显的,他受伤了,但他仍然用强悍的声音武装起来,告诉我们:“我不知道。或许吧!我想。”“来,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出来是什么原因让你不好过。”每一个有麻烦的男孩都有不同的故事,但他们的故事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情感上的忽略与疏离。每天,我们都试着与像卢克这样的男孩沟通,他们不擅于使用精巧的感情语言,也无法表达出情感的复杂性对他们所造成的威胁。当我们希望他们打开心房时,大部分的孩子和卢克一样,所采取的都是“对抗或逃离”的反应。看过许多因家庭不和而受伤的孩子,他们所体验的情绪,不是排山倒海的愤怒,就是被激怒到希望所有人都“给我滚得远远的”!由于学业问题感到羞辱或被批评所剌伤,许多孩子都选择逃离感觉。男孩的世界是充满冲突的。父母常不知如何找出最佳的办法,来协助这些男孩。一位母亲问起,要如何才能给八岁大的儿子提供最好的建议;如果她的建议是以“说”的形式,而不是以具体的方式来表达时,只会引起他的嘲弄以及他同伴的羞辱。另一个母亲,则想了解当她的十一岁儿子拒绝沟通时,她要如何打开对话的空间。“现在家里每一个人都在争辩,吵架多于对话。即使我知道他有事烦心,但他不肯告诉我他的感觉,就像我丈夫一样!”另外一位父亲问,当他的青春期男孩“不听话”或是公开挑衅时,要如何协助他?当一个男孩觉得他需要从情感中抽离的同时,他也渴望沟通,这就是情感分歧的开端。在沟通的需要与自主的需求之间苦苦挣扎,使男孩在成长的经历中很难去表达需求。而在不考虑年纪的状况下,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大部分的男性都没能准备好成为一个情感健全的成人。在区隔男性与女性的情感表达方式上,不论先天的影响有多大,环境的因素影响更大,一个鼓励女孩、阻碍男孩发展情感的文化会加重性别的歧异。传统的刻板观念中,男性是坚强的,这阻止了男孩承认本身的情绪,也妨碍了男孩的情感发展。对于这样一个引导男孩远离自我内心的过程,我们称之为错误情感教育。这是一种训练,使男孩们远离健康的沟通、情感的认知及表达。即使是年纪很小的男孩,因为学习和模仿能力很强,也深受影响。举例来说,他必须将害怕的感觉隐藏起来,以沉默对之。在有限的情感模式下,小男孩必须学着去应付生活中的冲突、分歧以及变化。正如你的工具箱中只有一把槌子,只要机器运作情况良好,或是所有维修工作只是敲敲打打,就一切都不会有问题,但一旦工作变得更复杂,就可以清楚看出工具的局限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很棒的一本书……所有养育或教育男孩的人,都必须要读。  ——《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让我们能一探男孩心中那片充满神奇与魔力的领域。为人父母、为人师长,或是希望能让男孩们健康而全面地成长的所有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情商》作者,丹尼尔·高曼 Daniel Goleman如果你爱一个男孩,或曾是一个男孩,或是关心男孩以及他们所长成的男人,请读本书。  ——哈佛医学院精神科医师,爱德华·哈罗威尔 Edward M Hallowelt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非常引人入胜。金德伦与汤普森博士的论点非常具有说服力,认为男孩如果在情绪上更善于表达,能够更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将有助于男孩的成长与发展。书中提出许多的建议,点出成人应如何在尊重孩子自主权的基础上,与男孩进行对话,对于为人父母与师长者,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伊莲娜·麦考比 Eleanor Maccoby


编辑推荐

《男孩不该走的路:破解男孩心智成长中的困惑与危险》:全球6000万父母同时阅读的亲子教育经典!连续76个月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亲子教育类第一名台湾地区“教育部”指定《男孩不该走的路:破解男孩心智成长中的困惑与危险》为中小学学生家长必读书!亚洲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推荐必读书!了解面临的危险,也就知道了如何培养男孩的心智了!心智获得健全的培养,男孩就一定会优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男孩不该走的路 PDF格式下载



老师推崇备至的书。我只看了序就深深被吸引。
英文原著的书名,我觉得直接翻译成类似养育男孩,就可以了。
但这个跟风少有人走的路的书名,应该让不少男孩家长望而却步了。

抛开书名,书本身的内容是发人深思的。
在中国,男孩或者说男人要表达自己的感情需要掂量掂量,但这不代表他们内心不存在各种丰富的情感。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可能就会少很多“伪强大”的男孩。


这是针对问题男孩儿的书,可能因为国情不同,需要有点耐心才能看完。。不过整本书读下来,对了解男孩的心理是有帮助的。。值得一读。。


男孩的成长道路和女孩很不一样,很多情况母亲很难理解,不知该怎样应对。这本书对于母亲很有帮助。


很不错的书,值得所有的父母去读,让男孩更健康的长大


还可以,配着《养育男孩》那本书买着看的。


作为女性是永远无法体会男性的一些微妙心理变化的,本书是一个好的参考


很多时候,孩子有“问题”,家长并不意识都是自己有问题。
是本值得家长、老师阅读的好书。


孩子教育本事还的根据孩子的 性格


虽然是西方的教育理念,但对我们也很适用。特别适合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意义重大,希望希望当当网强力推荐,非常值得老师父母,尤其是父亲看的书


这个书是棒别人买的,浅读一下后觉得有所帮助,虽然我儿子只有5岁,以后还是要自己买一本。


这本书男孩子和母亲都要看的好书,不看后悔的。


确实挺好的,刚一买来就看了儿子和妈妈的那一章,看到儿子到十岁会不再像以前那样跟妈妈亲近,有些描述看得我感伤得掉眼泪了,呵呵


它会带着你去了解孩子,告诉你如何去帮助孩子


虽然书中的内容对我个人没有太大的反应,但还是建议国人都多读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们


文中说得很有道理,关键是怎么去做,读后还要深思,还要动脑做到学以致用,用得恰当,灵活,这是关键,是可以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一本书。


学习与儿子沟通。


好书,年轻的父母学习一下。


没有选择,必有缺失。


不错的书,推荐父母看


因为书本是帮同事买的 ,所以具体不知道讲的如何,但是听同事收确实挺有用,挺好的


一本精致的书,从封面到内文,尤其是内文的字,看着很舒服,很精致。


还没时间看呢会不错的,


夫人在单位图书馆借阅了,感觉非常好。买本,待有空时研读


还没看完多少,但感觉很好


翻了几页,爱不释手,真心好爱!


书的内容很好,有很多例子让人受益匪浅。


和中国的理念不同


里面内容很好,能够做到是关键。


还在慢慢地阅读


朋友介绍买的,,写得很好


学习了,受益很大。


内容不错,再买一本送给朋友。


因为书封皮旧换过,第二本稍好些。


还好吧,买后悔了


很值得家长一看


教子良方,不可不看。


送了同事一本


针对青春期男孩的困惑、愤怒的心理,指导家长理解和沟通。需要静下心来读。


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点出了常规对男孩教育的误区,为男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建议家有儿子的父母读,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老师们读读


男孩父母必读


家有男孩的父母看看


还行,有男孩的家长可以看看


家有男孩的家长可以读下。


还没看完,但觉得书中说的很对,多注意男孩子的情感教育,可以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相信现在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一路平安 一路顺利 一路健康茁壮的成长
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好书
你要有耐心 好好把他读完
会学到很多的知识
为我们当好家长 好好辅导


男人和女人,世界差别真的好大。看了这本书,我才发现的。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成长中的孩子。挺好的。


还没有看,希望从上面学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也许我儿子还小,这些知识还用不到,但是我从中受益不少,推荐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阅读!


因为家有一儿所以买了这书,很好。认识自己也努力将自己塑造。愿家庭健康、平安。


我家孩子太小了,现在就是预习呵呵,很好的书


这本书有点旧了,像图书馆年代久远的书一样,长期在当当买书,一年中总会遇到两三次书是比较残旧的,感觉不好,内容还没看


不是全新的,这点有点失望。书页折过的痕迹很明显。其他几本都很好。希望下次注意这个问题。


题目比较有新意,有实质性内涵,所以内容一定有新意,有空的时候慢慢看。


书内容还可以,就是装帧很差劲。


行,就是字小。


文字功底扎实,专业功底更扎实,美中不足的是事例不够多,但仍不失为一本育儿好书!


朋友推荐的,翻译得有点太晦涩,不顺,有点看不下去


书收到后封面封底有磨损,不像新书,有点失望,里面的内容还没看。


字太小,排版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所以阅读起来眼睛很累,文字意思也不那么浅显易懂.


都没有好好看这本书,没有让人读下去的吸引力,而且还会掉页,胶用的不好。


帮同事买的可看


有收获,但操作性不强


不知道是不是中外的思维习惯不一致,我看起来这本书非常费劲,看了半天也没有看懂什么意思。觉得不好


本书实在难懂,且与生活相差甚远!!!


感觉这本数不是新的,明显的要折痕和旧了的感觉,像是谁看完了又给我发过来的


父母应该在尊重孩子天性与自主权的基础下,与男孩进行对话,这谁都懂。。。但孩子的自主到底是什么呢?如何界定孩子的天性呢?这才是问题啊。。。这本书算是不错的回答了这类疑问把吧。。。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会走弯路,避免不了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少走点弯路。。。既是无可避免的走了弯路,也不至于造成太大的伤害和损失。。。。。。。。 这本书对这两点有好处,值得读读


消遣的书,看上去还行。


我觉得我们都不能接受,因为讲的是外国孩子(中学)的事,和我们的文化不接轨


不知道店主是什么意思发了两本旧书给我,书四周都发黄了,而且有本还是烂的,在网上买过个么多东西,从没试过这样的,以后真的不敢恭为了!


不愧为心理学家所著的书,值得一看。译者译得好,感谢他让我们受益了。


not so sure but its alright Gained some insight from this book about the world of the opposite sex aha


推荐每个男孩的父母都看看


我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长处


帮人带的一本书


还没看,应该很有用处!


男孩父母必备


伴随着儿子的成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