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圣经叙事艺术探索

程小娟|主编:梁工 宗教文化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宗教文化  

作者:

程小娟|主编:梁工  

页数:

341  

内容概要

  《圣经叙事艺术探索》尝试运用当代叙事学理论,对圣经中一批脍炙人口的叙事作品——诸如约瑟故事、旧约历史书、《路得记》、《以斯帖记》、《犹滴传》、新约福音书、《启示录》等——进行专门而深入的探索。一方面从不同侧面揭示圣经叙事文本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也引入其他视角,主要是女性主义视角,对圣经的内涵做出新颖的诠释,以期为读者的圣经阅读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使之能够领会和运用叙事学理论,对圣经文本进行卓有成效的文学批评。

书籍目录

总序导言一、圣经诠释史回眸二、圣经叙事学批评的发展与成就三、本书的编著意图与理论基础第一章 约瑟故事的叙事艺术及其意识形态第一节 约瑟故事的整一性、文本范围及文体定位一、来源批评与约瑟故事的整一性二、约瑟故事的范围(一)约瑟故事的起始(二)约瑟故事的结尾(三)《创世记》第38章作为约瑟故事的一部分三、约瑟故事的文体第二节 平行共生的情节结构第三节 纷繁复杂的人物世界一、动因人物二、类型人物三、立体人物(一)雅各(二)约瑟的哥哥们(三)约瑟第四节 重复的力量一、关键词重复二、题旨(母题)的重复三、连续情节的重复第五节 由多至一的叙述视角一、约瑟故事中的感知视角、概念视角及利益视角(一)感知视角(二)概念视角(三)利益视角二、三种视角的互动与整合(一)感知视角的由“多”至“一”(二)利益视角的冲突与融合(三)概念视角的分离与聚合第六节 上帝的隐藏与人的显现:约瑟故事的神学问题一、上帝的隐蔽做工二、人的显现第二章 《旧约》历史书的叙述策略与性别政治第一节 历史书叙事学研究之发展轨迹一、经典叙事学论域中的历史书叙事研究二、后经典叙事学及性别政治的介入第二节 性别视角下历史书的叙述策略一、历史书中的聚焦与性别倾向二、历史书中的叙述声音三、性别视角下历史书叙述信息的隐藏和中断(一)信息的隐藏(二)信息的中断四、历史书中的重复现象第三章 《路得记》、《以斯帖记》的叙事话语与性别意识第一节 《路得记》、《以斯帖记》的叙事学研究发展轨迹一、经典叙事学论域内的研究二、后经典叙事学及性别视角下的研究第二节 性别视角下的《路得记》、《以斯帖记》叙事学考察一、叙事聚焦与性别意识(一)零聚焦、女性人物聚焦者与性别意识(二)零聚焦、男性人物聚焦者与性别意识二、叙述声音与性别意识(一)作者型叙述声音与性别意识(二)人物型叙述声音与性别意识三、《路得记》、《以斯帖记》的修辞策略与性别意识(一)对比现象与性别意识(二)重复现象与性别意识第四章 《犹滴传》的叙事学解析与狂欢化特征第一节 经典的叙事:《犹滴传》结构主义叙事学解析一、《犹滴传》中的二元对立(一)《犹滴传》主题中蕴涵的二元对立(二)《犹滴传》中人物形象的二元对立(三)《犹滴传》中场景设置的二元对立二、《犹滴传》的叙事话语(一)叙事话语的表现层(二)叙事话语的中介层(三)叙事话语的内在层三、批评的困惑第二节 虚构的权威:《犹滴传》女性主义叙事学分析一、波动的聚焦二、“失落的声音”和话语的控制(一)失落的声音(二)话语的控制三、人物形象的塑造四、理论的评析第三节 狂欢的叙事:《犹滴传》的狂欢化文学特征一、艺术思维的狂欢化:加冕脱冕(一)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对话(二)犹太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话二、作品世界的狂欢化:时空体的地形学还原三、文学体裁的狂欢化:讽刺性摹拟第五章 福音书人物的叙事学研究第一节 传统的福音书人物研究第二节 叙事学视野下的福音书人物研究一、西方学者福音书人物叙事学研究的整体特点二、福音书人物叙事学研究的个案分析三、福音书人物叙事学研究的不足第三节 《马可福音》人物的叙事学分析一、《马可福音》中人物的特征及其分类二、《马可福音》中人物的功能性作用三、对《马可福音》人物美学价值的叙事学分析(一)耶稣给隐含读者带来的崇高感(二)耶稣的悲剧性特征第六章 《启示录》叙事艺术初探第一节 人物一、叙事学中的人物塑造手法:“显示”和“讲述”二、《启示录》中“显示”和“讲述”的人物塑造手法(一)上帝(二)基督(三)撒旦代表的邪恶势力第二节 视点一、《启示录》中意识形态和话语层面的视点二、《启示录》中空间层面的视点三、《启示录》中时间层面的视点四、《启示录》中心理层面的视点第三节 时间一、《启示录》中的时间顺序二、《启示录》的叙述时距和频率(一)叙述时距(二)叙述频率三、《启示录》时间形态的独特性(一)传统宇宙论的时间观(二)传统宇宙论时间观在《启示录》中的体现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约瑟故事的叙事艺术及其意识形态  《旧约·创世记》第37—50章讲述的约瑟故事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之一,因其强烈的文学色彩,以及连接《创世记》与《出埃及记》乃至整部摩西五经的特殊地位,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与神学意义。以它为例来彰显圣经博大精深的叙事艺术是再合适不过的。而其体裁的含混性、文本中神圣言说的阙如,以及包含的某种“离经叛道”色彩,更增加了它对研究者的吸引力。  近些年来从文学角度研究约瑟故事的专文、专著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内几乎空白,而在国外则是洋洋大观。罗伯特·朗格克瑞(Robert E.Longacre)在其专著《约瑟:一个神圣天意的故事》(Joseph:A Story ofDivine Providence)中,对其文本语言和社会语言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通过分析其希伯来原文中动词的排列和对话的构成,来说明作者讲述故事的匠心独到。朗·普里森(Ron Prison)认为文本既包括语言的因素,又包括文学的典型,故而分析作品要把语言和文学手法结合起来,因此他在《梦的主人》(The Lord of theDreami)中对其进行了语义学和文学的双重解读,但他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解释约瑟故事的文学意义,而是对其中的神学和历史问题进行解答,比如为什么约瑟在《创世记》之外的圣经篇章中极少被提到?他为何无份得到上帝的应许之地?以及他是如何将自己的特殊地位输给犹大的?克劳斯·维斯特曼(Clause Westermann)在其《评述(创世记)37—50章》(Genesis37—50:A Commentary)中通过对故事逐字逐句的文本细读,对它进行了文学的、历史的以及神学的多元阐释。约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以及圣经中最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之一,也被查理斯·斯温道尔(Charles R.Swindoll)在其专著《约瑟——一个正直、宽恕的人》(Joseph-A Man of Integrity andForgiveness)中进行了多元分析。  由于在叙述背景、主题表达、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相似性,约瑟故事也常常被学者们拿来与《以斯帖记》、《但以理书》、《约拿书》、《路得记》以及《犹滴传》进行比较,桑德拉·贝丝·伯格(Sandra Beth Berg)的著作《(以斯帖记):题旨、主题与结构》(TheBook ofEsther:Motifi,Themes,and Structures)就进行了这样的比较研究。此外,由于“梦”的主题在约瑟故事中反复出现,且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主题揭示发挥了关键作用,约瑟故事又常被称为“解梦文学”。玛丽·胡瑟尔(Marie Hugger)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古代近东的解梦文学进行了系统分类,他把约瑟故事中的梦划分在“象征”的类别之下,并将其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解梦文学中的“象征”意象进行了详细比较。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圣经叙事艺术探索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