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佛教禅法精神与实践

朗宇法师//清修法师 宗教文化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宗教文化  

作者:

朗宇法师//清修法师  

页数:

46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佛法本身来说,教、理、行、证的修学次第,已经为佛弟子指明了修学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为自己的资质、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于是形成不同类型的佛法,有重义理、重实践等区别。但是,作为佛弟子来说,义理的探讨是为了将佛陀所要开示的真实事理,充分、完整地表达出来,如“阿毗达摩”虽然着重于论证“法”的自性、定义、关系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于“谛理的现观”,最终归于修证。那么,重修证的佛教,主要是从利益众生的角度,重视佛法的适应性、实效性,所以对事相的分别比较少,如初期大乘经典以“般若”、“三昧”、“解脱门”、“陀罗尼”、“菩提心”等作为中心,来表达从发趣、修行到证入的历程。虽然存在着种种不同的侧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义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中心。中国佛教其实已经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这一点,如天台智者大师的教观并重,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作者简介

  刘元春,从事佛教、当代宗教问题研究,兼擅佛教文化创意。研究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苏州戒幢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菩提道》执行主编,曾担任上海佛学院、觉群佛学院、杭州佛学院等教职。开设有佛教学、中国佛教思想史、禅宗、《华严经》导读、佛教管理学等课程。注重探讨佛教理念的现代社会价值、当代佛教信仰价值趋向,以及城乡佛教居士信仰、佛教慈善问题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宝庆讲寺丛书·中国佛教学者文集:中国佛教禅法精神与实践》汇集的就是他根据对禅与禅法精神之感知而写出来的部分作品。

书籍目录

总序 朗宇
一、藉教悟宗理行合一
——达摩“二入四行”之禅法精神
二、止心一处念佛三昧
——昙鸾祖师之《往生论》与“念佛禅”
三、解行相扶守一不移
——四祖道信禅法之精神特质
四、矢志不渝西行化育
——玄奘之人格与力量
五、自传心印顿见佛性
——神会“荷泽宗”禅法评析
六、心行清净事事无碍
——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之禅法精神
七、笃实修道戒禅合一
——南岳怀让禅法简析
八、见自本性肃严其行
——雪峰义存及其禅法
九、一心为宗万善同归
——法眼延寿禅法之现实意蕴
十、针砭时弊理行并重
——法眼宗之精神特质
十一、假以宗镜尽被群机
——《宗镜录·标宗章》解析
十二、矫世逆俗情忘心绝
——高峰原妙禅法三题
十三、拣魔辨异知解宗门
——明末清初僧诤探析
十四、著实行持自立利世
——虚云法师之《参禅要旨》
十五、志存高远增进道德
——太虚法师之“完成在人格”
十六、立心立命胸怀天下
——巨赞法师之“新佛教运动”
十七、心融谛理显密通圆
——心道法师“法幢正宗”之宗要
十八、禅净无碍不落偏执
——道源法师“慧境观”简论
……
后记
《宝庆讲寺丛书》书目

章节摘录

  一、达摩禅法对中国禅宗的影响  达摩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在于他的禅法有深刻的影响。禅宗依禅学而立,禅学最初由对“禅”的认识和运用而展开的。  禅,是禅那、禅定的略称,其译义原有静虑、弃恶、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指的是佛教心住一境、正审思维的一种修行方式,最初多理解成“坐禅”。作为一种修行方式,它最初源于古代印度的瑜伽术。《吠陀》、《奥义书》中就有不少记载。这种通过静坐、安心、数息等达到健身养心的方法被释迦牟尼运用到佛教的修行之中,而成立了戒、定、慧三学,来对治贪、嗔、痴三毒。后来,这种直观内证的方法染上了很多理性思辨的色彩,方法越来越繁琐,境界越来越玄妙。随着印度部派佛教的发展,也有了大小乘禅之分。一般来讲,所谓小乘禅有比较固定的内容和修行方法,诸如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等;大乘禅不局限于静坐冥想的固定形式。佛教传人中国之后,安世高、支谶、罗什等人翻译了有关经典,使印度的大小乘禅法相继传人。安世高翻译的《安般守意经》及大小《十二门论》等小乘经典,设立守意明心等禅法。’这表现出悲观厌世、禁欲遁世的倾向。支谶翻译的《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等大乘经典,设立了诸法空幻、一念见佛的禅法。随后,罗什将禅法与般若空性思想结合起来,主张二谛中道的实践。但是,这种重在破执遣见的理论与魏晋玄学融合后,一方面促使大乘人世思想的发展,但同时,也容易产生虚无主义与混世主义,而使它的理性思辨落入“玄谈”之中。这正如达摩指出的那样,当时的修禅者往往是“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①。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佛教禅法精神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