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唐山玉清观传奇(上.下册)

董华 著,董沛文 主编 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2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作者:

董华 著,董沛文 主编  

前言

董君沛文,余之旧知,修太上之大道,传龙门之法脉,以道士身,扶玄元教。悟大道之理,兴实业以济世;契圣祖之心,用慈俭而化人。投数千万巨资,复兴玉清名观;历五六载苦功,重塑仙真金身。昔日捐资于学府,助学者编辑圣典;今则统众于京都,携道友点校仙经。经书流通,可辅正道之传承;道术修炼,能健国民之身心。 道依教传,法随文化,经能载道,书可救世。道法经书,玄门之珍宝;历祖仙真,太上之法裔。余注《道德》,讲《参同》,解《阴符》,冀弘道于斯世;栖楼观,住白云,理道协,愿兴教于十方。文字之功不可没,经书之教不可废,道院之根不可除,祖师之业不可亡。今董君发愿,出版圣祖仙真之经书,建立养生修真之道院,乃振兴玄宗之作为,实双修功德之正道。山人闻之,随喜赞叹! 是书系总名日:《唐山玉清观道学文化丛书》。言道学则道教在其中矣,论文化则经法在其中矣。三百年来,道门未能大兴;一甲子际,经书不见普印。虽日气运,亦关人谋。人能弘道,众志成城。方今之世,政通人和,宗教复兴,信仰自由,正我道门光大之时也。董君应缘而出,邀学界之名流,统道门之同修,整理仙经,出版道书,化道教于日常,传正法于当世,使道流有道书可读,冀信众有道法可习。功益斯民,德泽后昆。 仙学丹道,摄生要术,最宜普世而利民者也。今以吕洞宾、张三丰仙书为发端,继则编陈图南、李道纯、陆潜虚、李涵虚、傅金铨、闵小艮诸仙全集。是则道门罕印之书,名山深藏之典,如能精编精校,广传广化,则太上之道脉能扶,仙真之正法可续。道济天下,德化苍生,斯功巨矣。 唐山玉清观,古仙葛洪访道之处,真人三丰隐修之地。仙迹随道书以神化,大道借名观而传承。经千年风雨以护道,因国初地震而败落。董君沛文,睹道观之残垣,望断壁之朽木,不忍坐视,乃发心重建玉清道观,再塑三清真容。今则观成而道化,复思经教而民敦。劝善化人,移风易俗,敦伦尽诚,此道教之所当为也;养生强身,修真还丹,羽化飞升,此道士之所当修也。劝善当藉经教,修真须知法诀。道观容道流而弘化,道书载道法而育仙。则知胜地非常,经书宝贵,仙诀难得,因缘殊胜。 书将成,董君索序于余,乐而述之,与共勉焉。 任法融 岁在戊子年古历八月十五日于京华白云观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内容概要

  《唐山玉清观传奇》系列长篇小说以全真派的开平玉清观史实为背景主线,杂糅各种野史传说加以全景式展开。小说采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适度传奇、合理虚构,沿历史发展脉络叙述,把发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社会各角落、各阶层的小故事和道、俗人众等不同人物、不同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地反映了道教教徒匡扶正义、爱国爱教的精神风貌,忠实地展现了道教教规慈爱和同、弘道度人的宗教色彩。全文通过介绍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的核心思想、道教在各朝代的发展和兴衰轨迹、道教礼仪、道教禁忌、《道德经》及内丹等,使读者对道教有初步了解。

作者简介

  董华,1954年6月出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唐山龙泉书社常务理事。已出版有长篇小说《断剑》、《在山那边》、《倒春寒》和文史《龙泉撷英》,并刊发有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散文及随笔等200余万字。

书籍目录

唐山玉清观传奇 上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云翔观阙
  引  子 沧海桑田 万古事日月动容
   斗转星移逾百年道家传奇
  第一章 千里云游道士落难火神庙
   太极八卦武林风起玉清观
  第二章 秘笈善本虚幻代师偿夙愿
   恃武开衅 为虎作伥耗子精
  第三章 巨星遽陨 宗辉羽化成仙去
   投观修道太上传度继三清
  第四章 虔诚事佛 两道姑慕名挂单
   玄机奥秘憨诚明请师授法
  ……
唐山玉清观传奇 下

章节摘录

兵家重镇、古城开平坐落在距京东四百余里的永平府滦州与顺天府丰润交界处。她北倚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燕山余脉,南与一马平川的渤海湾广袤滩涂接壤,东望绵亘蜿蜒的万里长城,西瞰顺、永平原,是古燕幽州抵御外夷入侵的藩篱屏障。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卫孤竹、护幽燕、扼长城、戍滦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周围的郡府州县无能出其右者。 开平四通八达,商贾云集,车马辐辏,财货丰盈。因为它比稻地、侨城、榛子镇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物产丰饶,被公认为滦州四大古镇之首,京东一带素有“填不满的开平城”之说。 纵观开平历史,沿革错综,辖属多变:汤、虞、夏的时候为冀州地,商朝时为孤竹国。后来相继属于燕、辽西、北平、石城、契丹,为历朝驻兵重地。秦朝时属右北平郡,汉朝于此置石城县,为县治所在,后易名为海阳县。晋以后属辽西郡。五代时期的后晋高祖皇帝石敬瑭割地给契丹(后辽国),属平州,“以定州之俘户迁于此地,置滦州永安军”。这里负山带河,中间是一马平川的滦河水系冲积而成的小平原,先后统辖有义丰县、马城县和石城县。历史上的开平地跨石城、义丰两县。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开平中屯卫先从大宁沙岭内迁至真定,后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再北迁至石城废县,由此,因有重兵驻扎,石城废县的旧治所遂为军事重镇,因驻军为开平中屯卫,此地始称开平镇。开平中屯卫设指挥使二人,指挥同知二人,佥事五人,正千户五人,副千户十一人,百户三十二人,卫镇抚一人,吏十四人,军卒五千六百七十七人,为长城以内重要的军事要塞。 开平成为北方重要边镇之后,明成祖朱棣非常重视这里的防务,曾屡次派遣重臣驻守开平——“永乐元年,甲戌,高阳王高煦备边开平”;永乐八年,秋七月,明成祖亲来开平劳军;“十一年二月,应城伯孙严备开平”;“十二年九月,癸未,成安侯郭亮、兴安伯徐亨共同备御开平”;“十八年秋七月,丁亥,兴安伯徐亨专守开平,拱卫北京”;“二十七年七月,诏天下,武安侯郑亨带薛禄备开平”。这些守备开平的军事首领之中有王、有侯、有伯,其爵位之高,在当时县镇一级的镇守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足见明王朝统治者对开平的重视程度,也彰显出开平镇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开平原是座规模不大的土城,围墙为夯土地基,用土坯夹杂生粘土垒砌而成,自从开平中屯卫五千多军兵迁到这里以后,因为城小人多,显得拥挤不堪,且因年久失修,城垣倾颓,居住不便,难于防守。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经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公请奏,明宪宗朱见深御准,决定选派永平府通判段玑、忠义中卫副千户陈昶住持改、扩建开平城。开平城的改、扩建工程自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十一月初一动工,到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五月十二日竣工,建成周长为4639丈、高2.3丈的新城墙。新城墙下半部统以矩形青石垒砌,上半部至城堞垛口使用青砖,并开挖了护城河,注入发源于崔尹庄的石榴河水。至清朝中叶,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开平城日益繁荣,十字大街上遍布着肉肆、作坊、珠宝、瓷器、绸缎、鲜鱼、竹木、酒米、汤店、扎作、酱料、铁器、刺绣等店铺,三十六行齐全。从此,开平成为中国北方较为巩固、规划合理、军守民居两相便利的重要边镇之一。 开平城仅设附带瓮城的东、西、南三门。“开东、西二门以通往来,设南门以正面势”,唯有北面只是一个券洞,所以开平俗称“三门庄”。南门外有吊桥一座,后改石桥,名日“普光桥”。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吊死在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煤山)上时,奉命从宁远回京勤王的吴三桂才到达丰润,得知京城已经陷落于闯王李自成之手,吴三桂又下令部将返回山海关驻扎。5月13日,李自成派明军降将唐通出征山海关,大败逃到永平府辖地。因吴三桂已经降清,所部与清兵两军合一,追歼永平府境内的农民军。李自成耽于酒色,忙于登基,对唐通率领的农民军没做及时增援,致唐通再次战败。唐通率军撤退回京时,途经开平城东的卑家店,曾与尾随追击的清军交战,开平城军民准备增援农民义军,备战期间,歌谣“要想北门开,得等闯王来”悄悄传唱于街头巷尾。但因交战双方一战即退,并未胶着,战事未见扩大,故开平城兵马未动。 清朝,开平仍为军事重镇。“康熙八年秋七月,改永平道为通永道,移驻通州”。同时设通永镇,掌管全镇军事,镇所仍在开平。时开平有九村、九桥、十八胡同、十八庙。那十八庙是玉清观、火神庙、灶君庙、关帝庙、碧霞元君祠、鲁班庙、三官庙、老母庙、魁星楼、药王庙、兴福寺、北大楼庙、岳王庙、白玉庵、天齐庙、观音阁、龙王庙、文昌宫。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多种文化的交融,造就了开平特殊的宗教氛围。因汉唐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多倚重战略要地开平,也就对延展至此地的天竺佛教的释家、汉民族的道家和汉学正宗的儒家格外宽容,少有禁羁,儒释道三教在开平镇持续鼎盛。释教的心智、道教的思想、儒家的学说本来是各成一体、各自独立的,然而在这里,却是三教合一,融会贯通,提携并进,相得益彰。 至清朝晚期,开平仍为军事重镇,但武备松弛,兵员锐减,虽有绿营兵汛地、河营协办署、通永镇署和开平镇公所等大小兵备民署衙门,却兵微将寡,昔日威风不再。但林立的庙宇犹在,气势依旧非凡,浓厚的宗教氛围不减。 在众多庙宇中,道教名观玉清观因其规模建制宏大、脉息沿袭正宗而备受推崇。她坐北朝南,香火鼎盛,稳踞于开平镇的西城门外。其始建于汉,初毁于宋,再建于明嘉靖年间,至清同治朝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P3-5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唐山玉清观传奇(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好书要赞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