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世界
2010-6
群言出版社
(美)威廉·R·科勒(William R. Keylor)
264
王宝泉
无
本书第一版的编写始于1984年.当时是基于我在大学教授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历时十余载.迫切感到有此必要。那时并不缺乏探讨20世纪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关系的合体可用的教科书.但是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史学家开始对用单一的国家和地区方法研究他们的课题存在诸多的内在限制表示不满。他们坚称近现代世界的主权政治单位或地区亚体系彼此是那么联系紧密.并且互相依存的程度是如此之深。以至于那些研究国家间对外关系的人必须具备一种全球或者国际视野.这种新的方向使得那些超越狭隘的国家和地区研究方法来探讨国家间关系的学者趋之若鹜。由于从近来解密的一些国家先前根本无法涉足的政府分类档案获取的大量信息.这些论著和略失偏颇的综合论述的作者对我们对20世纪国际进展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颠覆或修正了较早著作一度被认为是明确无误的判断。然而,尚无大学层次的教科书将全球或国际领域近来的这些专业研究成果一一包括进来。我在本书有此尝试,以此表明不惮于擅用和提出个人见解所引发尖锐的学术矛盾.我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知识似乎坚定了我对提出那些见解的信心。在最近20年的教学生涯中.国际史已经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国际史课程.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一些专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旨在从开阔的视野提升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在美国。对研究对外关系的历史学家来说,用过去的方法进行专业研究——只将注意力集中于所谓“从华盛顿的观点看”的批评.越来越令人难以接受。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真正的国际视野正面临着挑战。正如我在为修订本书做准备过程中所发现的。笔者如此自不量力地承担编写这样一本始于20世纪初的整个世界通览,马上感到自己捉襟见肘.如同一个人面对着专门论述某些课题的浩瀚的素材。竞然不晓得如何如何筛选出自己专业领域的信息。一个学会如何完全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人.是站在别人最初的研究的肩膀上.那是一些将整个研究生涯奉献于别人要么完全视而不见、要么仅仅朦胧地意识到的历史进展上的人。当一个人耐心地在这个广袤而又陌生的领域耕耘时.这个人必须在心里牢记将间接素材中的纷杂事实和阐释纳入到他研究中的组织纪律.以便使一本较高程度的教材能够条理清晰和明白易懂。简单地说.我的意图是在纵论20世纪世界列强为了势力、繁荣和威信进行角逐这个分析框架结构内融入叙述性的元素。这个指导方针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排他性.使得作者能够跳过在历史教科书中经常占据突出位置的话题.以便集中阐述那些与根本的主题密切相关的事件和过程。譬如.本书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单一国家内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史上。诸如单一国家的国内发展情形仅当其在国际范围里发挥显著作用时,才予以简要阐述。从另一方面来说,那些经常不被注意或者在绝大多数“外交史”中只是粗略提及的话题,本书将予以详尽阐述。
本书自出版以来,修订5版,是一部权威的国际关系史。书中分析了1900年以来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现代关系史。全书分析框架独特——注重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关系而非其各自历史。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上一个世纪世界各国的关系。本版经过充分修订,并第一次增加了作者最新的学术成果和50多幅历史图片。新版还增加了难民、无国籍人士、人权、环境,以及9·11事件等问题。增加了反恐战争、伊拉克军事行动、全球化的起因与后果,新版还补充了非政府组织作用的扩大、AIDS病对世界的威胁、毒品非法交易、环境恶化等。本书除作为本科学生与研究生的国际关系史与世界史教材外,也可以供对政治与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以真正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一世界。
威廉·R·凯勒,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后获得芝加哥大学历史专业硕士与博士学位,波士顿大学著名历史与国际关系学教授。1988-2000年期间任历史系主任。现领导国际历史研究中心,还担任法国历史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史、美国外交政策史、欧美关系史、现代法国史。他编辑撰写了众多关于国际关系史与法国现代史的论文和著作。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包括:《法国历史》、《世界大战的后遗症》等。
2009年4月15日,凯勒教授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并做了题为“跨大西洋关系的演变:冷战及冷战后”的精彩讲座。
第5版序前言 21世纪初国际关系的全球背景上篇 三十年的战争(1914~1945) 第1章 德国对欧洲统治的追求(1914~1918) 大决战之路(哈米吉多顿之路) 整个战争的国内后果 僵局、杀戮和话语战争 俄国人退出战争的意义 美国干涉的意义 第2章 巴黎和平与国际新秩序 第3章 西方世界20年:幻觉时期 经济恢复的幻觉 欧洲大陆安全的幻觉 第4章 30年代的西方世界:幻想破灭 世界经济秩序的崩溃 欧洲安全体系的崩溃 第5章 德国第二次争取欧洲霸权(1939~1945) 第6章 美国在拉丁美洲确立霸权地位 直接支配时期(1914~1932) 间接霸权时期(1933~1945) 第7章 日本在亚洲霸权地位的确认 和平渗透阶段(1914~1930) 军事扩张时期(1934~1941) 亚洲的战争(1941~1945) 中篇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1945-1985) 第8章 杜鲁门•斯大林时代两极世界的形成(1945~1953) 欧洲的政治分化 西德的重新武装 第9章 共存与冲突(1953~1962) 艾森豪威尔的“新面貌 和平共存的时代 柏林的反常 危机年代的美国和拉丁美洲 第10章 缓和与多极(1962~1975) 军备控制和战略均势 法国挑战两极世界 欧洲的政治安排 作为长期以来热点地区的中东 第11章 中国崛起与亚洲冷战 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取得胜利 朝鲜战争和美国在远东重新卷入战争 苏联和中国:从伙伴到对手 美国和印度支那 中美友好的形成 第12章 东西方紧张重新抬头(11975~1985) 多元主义和互相依存的前景 重新开始军备竞赛 南亚的混乱局面 中东的和平与战争 第13章 拉丁美洲寻求发展与独立 第14章 非洲:从独立到依赖 第15章 远东:通往新共荣圈之路 日本神话 东亚小虎的兴起 邓小平在中国推行的革命下篇 从冷战到新世界混乱(1985~2005) 第16章 莫斯科、华盛顿以及苏联帝国的终结 第17章 欧洲:融合与分化 欧洲观念的复兴 巴尔干悲剧 第18章 处在十字路口的亚洲 东亚的经济增长与安全困境 南亚紧张局势 第19章 孤立无援的非洲——民族冲突、独裁政治、欠发展 第20章 中东:迷雾中寻求和平、繁荣与稳定 第21章 拉丁美洲:民主、自由市场和地区安全 第22章 从旧世纪到新世纪 冷战之后需要国际合作 全球经济管理 军控的复杂记录 国际非政府组织作用的扩大 全球化及其弊端 华盛顿的反恐战争
版权页:插图:1914-1945年,可以合乎逻辑地被界定为20世纪的“30年战争”时期。除此之外,20世纪没有哪一个可以相比的阶段竞有如此之多的生灵被涂炭,如此之多的建筑物被毁于一旦,如此之多的国民财富付之东流。虽然这段时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的陆地战争均局限于东半球(欧亚大陆是主要战场,非洲大陆的也未能幸免),西半球的绝大多数国家在某些方面为取得东半球的主导权展开了殊死的竞争。两次大战的所谓间歇期间,即20世纪30年代则很少被看做和平时期,恰恰相反,正如富有远见卓识的法国军事将领费迪南,福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所预言的那样,“20年停战”充斥了国家间的仇恨,不断涌现的暴力冲突,还有强权之间的互相竞争,所有这些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铺平了道路。这30年战争的主角便是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军事力量极度膨胀的德国。两次世界大战风起云涌,诱因便是德国渴望取得欧洲地缘上的统治优势,借此确定其他强权势力的分布,防止被其他势力僭越。为达到这个目的,德国在和平时期通过外交压力,而在战争期间则诉诸武力。20世纪2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知识分子阶层声讨德意志帝国拒不承担受到普遍认同的“大战”责任。近来公开的外交档案记录有许多源于学者和公众人士的证据,表明法国的报复心理,俄国的帝国主义,或者英国的两面派,抑或是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应该为德国自1914年开始卷入对欧洲霸权的竞争负责。历史上的匈奴人头戴尖顶的铁盔。足蹬战靴,纵横驰骋于被征服的大陆。这幅残忍的画卷,战时盟国政府的宣传机构屡屡提及,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可是在1918年11月战后随着德意志共和的出现,这幅画卷便渐渐褪去了颜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与此相反的是,德意志帝国面对来自东西方的掠夺势力,所寻求的只不过是防御法理上的国家利益遭到掠夺而已。
我认为这是一本优秀的国际关系教科书!详尽阐述了20世纪的国际事务发展历程,作者简明的写作风格,使得最复杂的外交问题变得清晰而易懂。 ——阿克拉·爱瑞耶(哈佛大学教授)书店里有不少此类国际关系的书,但没有一本能超过此书。作者的写作风格令人愉悦而简明清晰,还注重分析经济与区位趋势,这是一部难得的著作,既可推荐给专业学生使用,亦可供非专业人士阅读。 ——保尔·肯尼迪(耶鲁大学教授)
《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牛津第5版)》:谁主宰20世纪,谁将领导21世纪。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