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胡雪岩成功智慧

曾光 曾光 求真出版社 (2012-02出版)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曾光 求真出版社 (2012-02出版)  

作者:

曾光  

前言

掌握命运的决胜时刻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安徽绩溪胡家名满天下,不过到了胡雪岩祖父辈这一代,朝中朋党、满汉之争加剧,胡家大受牵连,从此一蹶不振,至胡雪岩时,绩溪胡家已无人再提。 作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胡雪岩有着离奇的生命历程。他生逢乱世,借助权贵政要之势,创造了亿万家财。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纳粟助赈,为清政府效犬马之劳;左宗棠挥戈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功劳不微。他从一个钱庄的小伙计成为富甲天下、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 从一个家道中落的落拓儿郎,到成为富可敌国的商业巨子,胡雪岩的致富之道、经营策略一直是世人最有兴趣探索的部分。虽然研究胡雪岩的书籍不胜枚举,但还是以高阳所写的《胡雪岩》最能让世人窥知胡雪岩一生的全貌。诠释胡氏生平的戏剧也有许多版本,近期的代表作则以1996年中国影帝陈道明演出的《胡雪岩》最为外界所称道。 据后人调查,在胡雪岩最“牛”的清同治十一年到光绪八年(公元1872年~1882年)间,他经营的“阜康钱庄”店铺在全国约二十多家,且多集中在中国最富庶的江南一带,当时胡雪岩的身价就已高达2000万两白银,以清朝白银换算成今日的价值,也就是约40亿以上的人民币,如此快速累积财富的方式,时至今日仍非常惊人。胡雪岩是如何办到的呢? 胡雪岩评述自己的一生时,曾如此说过:“吾行商之顺,缘于能与机遇时势并行走也。”希腊先哲也曾说过:“机遇是魔鬼,它守住了天堂的人口和地狱的大门。”时势是机遇生根的土壤,能够掌握先机者,就可以轻松地日进斗金;相反,错失良机者,就如同将大把的金钱“扑通”投入海中,最后只能以时不我与的失败作收,令人不胜唏嘘。 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老百姓,不是商业巨子,也并非神机妙算之徒,但可以从胡雪岩的事迹中挖掘出自己需要的部分,将它化为自己人生的养分,让人生可以透过前人的指引一再进阶,从机会中抓住我们想要的幸福。 为此,笔者从大量的胡雪岩研究资料中,窥探他的成功秘密,并向世人揭开胡雪岩如何能够比别人先一步掌握时机,成为商业巨子的六大心法。 由下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古籍中所提及的成功三元素:天时、地利、人和之外,胡雪岩更加强了“事在人为”的意志力,运用了自身的天赋、理性、情感三种原生与后天的性格优势,合情合理地出谋擘画,透过六大心法的交互作用,让胡雪岩能够牢牢地网住每一个时机点,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造就流传千古的事迹。 不懂得辨识机会的价值,让人感到“机会总是稍纵即逝”,但如果能够在命运、环境的框架之下,再放大人自身的力量,就能轻松地驾驭机遇,到达幸福、成功的彼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无限价值!

内容概要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成为当时中国最有钱的巨商富贾;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为什么还记得胡雪岩?因为他创办的胡庆馀堂还在,因为他修建的大宅子还在,更因为他传奇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
  这本《胡雪岩成功智慧(从困境中看见1%的机会)》由曾光著,揭开巨富胡雪岩洞悉时机的六大钻石心法,让大家掌握创造财富、破解成功、掳获人心的每一个制胜时机。
  这本《胡雪岩成功智慧(从困境中看见1%的机会)》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书籍目录

序 掌握命运的决胜时刻
1 开发天赋 打造自己的幸运钥匙
 不要和邻居做同样的事
 把握时机,不如种下先机
 吃亏也要不落人后
 寻回心中失落的一角
 软硬兼施,让大家都有利
2 理性思考 累积自己的智慧点数
 性格的弹性,决定人生的格局
 坚定信念,改造命运
 成功,永远值得用心等待
 因人成事,靠的还是真本事
 从储备的人脉中提款
3 释出情感 感性是最柔软的手腕
 互信互利,人尽其用
 将心比心,以诚服人
 对生命中的恩惠心怀感恩
 时运流转,更要学会理性分析
 患难真情胜过荣华烟云
4 掌握天时 是谁说天机不可泄漏
 把眼前的小人化作未来的贵人
 放弃蝇头小利,才能着眼大利
 见机行事,永远比别人快一步
 洞悉商机,其实遍地是黄金
 用对心机,抢得先机
5 穷尽地利 尽量挤干身边的资源
 用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用自身胆识,缔造环境优势
 透析人性弱点,掌握成功关键
 随机应变,见风使舵
 朋友是一生受用无穷的宝藏
6 追求人和 全力开拓人脉的格局
 亲近朋友,更要亲近敌人
 不分白道黑道,才是识人的王道
 巧计收英才,人才是无价之宝
 利润共享,风险均摊
 处世圆融,做事圆滑

章节摘录

◆放弃人云亦云的安全感 我们今天所说的江南,大约是指长江下游的南京、上海、苏杭一带。在汉代以前,这些地方是东夷的所在之地,不但偏僻而且落后,皇帝如果对谁不满,就会将他流放到此地。 在东晋永嘉之乱后,士族阶层开始南移。他们不仅把中原的财富带到南方,也把原先的文化与南方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宋明以后,随着国家的经济中心向江南推动,文化中心也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尤其在清朝时,有三十多位状元都是江南人,世人于是有“北多侠士,南多才子”之说。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到江南求学,江南各地的书院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胡雪岩幼时求学的书院是万树书院,在江南的名气很大,因为书院中有一位名叫柳风和的理学大师。 柳氏的门生中,有一名是前科状元,两名是探花,至于考中进士的,更是不下数十位。于是时人常称,一进柳氏门下,便有如跃上了龙门。因此,学子们趋之若鹜,争相成为柳氏的弟子。 胡雪岩之所以能够进入柳氏门下,自然是花了大笔学费,再加上胡家四处请托,而柳风和也知道胡雪岩是雍乾胡家的后人,同情胡家的迭落,便收他进入门下。 柳氏是宋明理学大师,谈的自然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以气御物等道理。胡雪岩刚开始还听得进去这些玄论,但是因为他经历过不少坎坷,目光实际又勤于思索,所以想法和同龄人不同,他从心里对理学的东西很不以为然,认为太过近于玄说。 一日,柳风和又在台上对学生们大谈心性之论,胡雪岩听得很不耐烦,于是忍不住打了几个呵欠,不巧让柳风和看见。“这成何体统!我在台上讲述圣人之言,你却在下面呵欠连连!真是有辱师风!’’柳风和在心中暗自气道。 放学后,柳风和沉住气问胡雪岩:“雪岩,圣人之言不中听吗?” 胡雪岩心中暗忖:那几个呵欠一定被柳风和看到了!他不想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又仗着自己年轻气盛,索性将自己的看法全说出来:“小子无学,敢问老师,何谓圣人之言?” 孰料竟考起师父来了!柳风和怒气待发,但念其是一无名小辈,与之计较有失自己的身份,于是十分大方地回答:“孔孟之言、朱子之言、阳明先生之言,是谓圣人之言也。” 胡雪岩又问:“请问圣人尚在否?” 柳风和回答:“圣人不在。” 胡雪岩说:“圣人既已不在,何以其言尚为圣人之言?” 柳风和耐着性子说:“圣人出世,在于立德、立功、立言,其中又以立言为上。圣人之言,参天地人情之变化,放诸四海皆准,圣人纵然不在,其言仍是我等立身之则、行事之本。” 胡雪岩说:“不然,我谓圣人之言,因时而起、因人而生、因事而变,有感而发,解救时弊。时变,人变,事变,则圣人之感亦有变,故圣人有言:‘变则通,通则久。’孔孟于今两千年矣,时世大变,人心亦大变,古人重礼义,今人重名利,故今之为政,须从名利上与人为善,再从而教之礼义,而非空谈心性也。” 柳风和并非一介腐儒,心想此言也有道理,只不过与圣教之言不合。他知道胡雪岩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不会只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柳风和心里虽这么想,脸上却是一副生气的样子:“小子无礼!你年少无知,也敢来解圣人的话。世风日下,今人不如古人,正在于人心追名逐利,不知礼义廉耻。我等学圣人言、读圣人书,正该以重振古风、力矫时弊、挽救人心为己任,又岂可火上浇油、错上加错,再以名利诱之!” 追名逐利,人之本性也,与世风不相关。圣人如孔子,也曾周游十余国,求官问职,何况一般的市井小民!胡雪岩本来想与柳风和再争辩下去,但看见柳风和那气呼呼的样子,自己也就不敢再多言,遂鸣金收兵,连声说:“老师说的是,老师说的有理。” 师徒的这次交锋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胡雪岩却收获很多。经过与柳风和的辩论,他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从此以后,他遇到事情时一定会三思而行,绝不唯唯诺诺,轻易附和他人。 ◆合理地捍卫自己的理念 万树书院内的年轻人来自五湖四海,个个胸怀大志,放学后,常常在一起泡茶品茗,畅谈天下大事和各自的理想,而胡雪岩也正是其中的一名要角。 这一天,几个年轻人又凑在一起高谈阔论,谈着谈着,便谈到了为政之道。其中一个人说:“老师言之有理,为政之道在于恢复孔孟礼治,民知礼则无事端,无事端则天下大治。” 胡雪岩听后连连摇头说:“非也,非也!” 众人不解,问:“不知雪岩有何高见?” 胡雪岩说:“礼者,由孔孟治,其时天下分崩离析,人心各有东西,孔孟心忧天下,于是大倡以礼治国,其意在于恢复周公之治,重新统一中华,其时治国之学有儒、名、法、道、农、阴阳、纵横等数家,儒家居其一。当时孔孟的学说被认为是迂阔之学,不被各国的国君看重,许多有识之士也劝孔子罢手,他们说:‘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子自己也很苦恼,有一次他深感自己的学说治国无望,叹了口气说:‘我还是回去吧!我还是回去吧!’不过孔子毕竟不是一般人,虽自知无望,仍然不肯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可嘉!” 众人又说:“如以雪岩之见,孔孟之学竟是屠龙之技,中看不重用,不可治世,那为何数千年来,人皆崇尚儒学,待之有如中华的国教呢?” 胡雪岩回答:“孔孟之学在于仁义忠恕,孝悌友爱,修身养性,由己及人而至于兼济天下,尽人力而顺天意,其言煌煌,若果能以此治世,天下确实太平矣。不过话虽中听,却不能如其所行,后代帝王有几人以礼取天下?官吏又有几人为政以礼?将帅中又有几人用兵以礼?不料腐儒竞照本宣科,寻章摘句,人云亦云。尤其宋明以来,迂儒横行,言必称子日诗云,只顾作空头文章,若以此治国,害国不浅!以此教人,误人子弟!” 众人惊讶地说:“依雪岩所言,孔孟之学无用乎?” 胡雪岩说:“那也未必。为国为政者必先倡孔学,修身养性,心忧天下,劝人为善,移风易俗。孔孟的学说自是高人一等,但不可尽以孔学行事。自古及今,人之心意在于利,正如古人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凡事须从利上考虑,才可政令畅通、天下大治。然孔孟之学以言利为耻,只知以言治人、以礼治国,若以其为政,国之大害也。” 众人听到这里,忍不住摇头:“雪岩,前之所言尚有道理,只是天下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恐有不当。读书人当以治国齐家为己任,又岂可学引车贩浆之辈,为营营小利,而废圣人之言!” 胡雪岩说:“圣人之言,不可经世致用,不如不学也!治国之本在于民生,民之生在于利,有利则生,无利则死。君等读书之人,乃国之栋梁,而后或为内廷重臣,或为一方大吏,言策谋略事关黎民的生死存活,又岂可拘于孔孟一家之言,而闭口不谈利字!” 众人一时无语,其中有人壮起胆子问胡雪岩:“胡兄之见果然不凡,只是不知将来胡兄会不会熙熙攘攘、利来利往?” 众人一阵哄堂大笑。 胡雪岩对这群只知空谈治国,而不知民生为何物的迂腐学子颇为生气,便不留情地说:“君等来此读书,也是为利而来,只不过君等之法不在小利,在求大利也!” 虽然这句话说的是实情,不过也未免太直接了。众人听后心中颇为不悦:“胡雪岩,你岂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风和恩师日日为我等传道、授业、解惑,讲解治国为政之道,是希望有朝一日我等为圣上分忧、为国家出力,哪里是为了一己之私?我等并不像你为利而来!” 胡雪岩冷冷一笑,忍不住脱口说:“谁人无取利之心?我等若无白银五百,恐怕就连万树书院的门都进不来,还谈什么治国为政之道?”胡雪岩的话还没说完,柳风和正好经过,听到胡雪岩的这句话后,心里一阵恼怒,冲胡雪岩快步走来,老眼怒睁,一根手指头朝胡雪岩的鼻子伸过去。旁边几个学生眼见情势不妙,转身一哄而散。P2-6


编辑推荐

当挫折来敲门时,大多数人都会屈服于命运。但却有极少数的人能够从困境中看到绝处逢生的机会。这本《胡雪岩成功智慧(从困境中看见1%的机会)》由曾光著,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在命运的黑暗中从“心”找到一线曙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胡雪岩成功智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