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红楼望月

刘心武 书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04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作者:

刘心武  

Tag标签:

无  

前言

将“秦学”研究不断推进 2004年5月31日,我应邀到现代文学馆讲“秦学”。文学馆老早就搞了关于“红学”的系列讲座,请了不少专业人士演讲,也请了王蒙、胡德平等知名的“红学”票友开谈,从那活动一开始他们就跟我联系,但我拒绝了两年之久,直到那一天才终于打起精神去开讲。我懒得到那里去讲,并没有什么隐秘、深刻的心思,只不过是性格使然。我说过《红楼梦》十二钗里我最喜欢的是妙玉,人谓讨嫌,我心向往。人能绝不害人,而在自尊自爱的审美境界中活到那样率性的程度,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人群里,都是很不容易的。 那天去了以后,发现文学馆那有380个座席的演讲厅里是爆满的状态,因为座位不够,把餐厅里的一些椅子也搬了来,我开讲以后,陆续赶来的听众有的找不到坐处,就一直站着听。后来知道,还有天津的人士从网.上看到预告后,特地跑来北京听这讲座的。看见有这么多人支持我的“秦学”研究,顿时兴奋起来,于是我恨不得把全副心得和盘托出,越讲越来劲儿,规定是讲一个半小时,我却一口气讲足两小时,而听众们竞然都坐在或站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听我侃,我非常感动,也觉得非常过瘾。 演讲结束后,一位听众跟我说,她原以为我所谓“开辟了‘红学’新分支‘秦学’的说法,即使不算哗众取宠,也是自我夸张。但她听了我的演讲后,尽管多有“不能苟同”之处,但这下是真的觉得,我对《红楼梦》的这种解读是具有学术性的,是从文本出发,是原型研究,思路缜密、逻辑清晰,而且确有创见。她,以及来自其他方面的鼓励,于我是极其珍贵的。 我如此自尊、自信,并且渴求理解、支持,是因为我觉得“红学”研究,目前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还没有充分地“公众共享”,民间的“红学”票友,常被个别权威或专业人士轻视甚至蔑视,被嗤鼻为“外行”还算“客气”,有的竞被指斥为“红学妖孽”,试问,如果听任这样的学阀派头霸气口吻笼罩“红学”领域,“红学”研究还能有什么起色什么推进? 我很幸运,自从事“秦学”研究以来,一直得到周汝昌先生的指点与鼓励,民间都公认周老是“红学”泰斗,成就斐然,并且不断出新,但周老自己却坚称自己不是“红学界”的,这个现象也颇耐人深思。 我从1993年开始发表关于“秦学”的文章,1994年辑成《秦可卿之死》一书,1996年修订过一次,到1999年又扩展为《红楼三钗之谜》,2000年后,我把研究的触角推进到对康熙朝废太子胤初及其儿子弘皙(也就是康熙的嫡孙),揭示出他们跌宕起伏、诡谲多变的命运对曹雪芹家族荣辱兴衰的巨大影响,以及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从中采用了哪些人物原型、事件原型、细节原型作为艺术虚构的资源,这些成果在2003年又形成了《画梁春尽落香尘》一书,到目前,我的“秦学”研究仿佛山溪终于流出窄谷,奔泻到了更广阔的田园,形成了一条自成形态的河流,于是,在书海出版社的支持下,又将上述著作加以修订,并增加了约7万字的新稿,构成了这本《红楼望月》的新书。书里还特别收入了我在人民网与网友论“红”,以及在现代文学馆演讲的记录,以更凸显我那“‘红学’研究非少数学术权威或学术机构的垄断领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共享的文化空间”这一诉求。我立志要把“秦学”研究推进到底。在公众共享的“红学”大花园里,我这“秦学”当然只是生在一隅的小花,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要在所有善意的批评、平等的争鸣与热情的鼓励中,努力把自己的这朵花开成浑圆。 刘心武 2004年8月10日于温榆斋

内容概要

《红楼望月:从秦可卿解读〈红楼梦〉》提示了《红楼梦》中“月喻太子”的秘密,还涉及另外许多方面,如贾元春究竟是太太平平的病死在宫中还是惨死于离京城很远的地方?这什么高鄂那样歪曲曹雪芹愿意?妙玉究竟是怎样的归宿?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

书籍目录

将“秦学”研究不断推进(自序)红楼望月——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而作账殿夜警关于“月喻太子”的通信精华欲掩料应难月色姜迷红楼探秘——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再论秦可狠出身未必寒微“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张友士到底有什么事?“友士”药方藏深意可人曲园中秋景令《广陵怀古》与秦可卿贾珍何罪?元春为什么见不得“玉”字?“三春”何解?牙牌令中藏玄机《红楼梦》中的皇帝北静王的原型老太妃之谜茜雪被撵之谜梦中夺锦系何逃?芦雪庵联诗是雪芹自传李纨身上的《马氏影》太虚幻境四仙姑“枉凝眉”曲究竟说的谁?“三十”与“明月”妙玉讨人嫌妙玉之谜再探妙玉之谜雅越相与析薛宝钗的绣春囊?薛宝琴为何落榜?贾母天平哪边倾?“金兰”何指?贾琏王熙凤的夫妻生活贾珍尤氏的夫妻生活黑眉乌嘴话贾琮腊油冻佛手·羊角灯龟大何首乌?《红楼梦》里的歇后语春梦随云散远“水”近“红”食“红”不已伦敦弘红记有谁曳杖过烟林讲述《红楼梦》的真故事扫荡烟尘见真貌满弓射鹄志锐坚隔岸花分一脉香《红楼梦》烟画正本清源第一遭关于我的“秦学”研究网上论“红”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霜前月下谁家种秦可卿之死贾春之死妙玉之死

章节摘录

书摘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深秋,北方已然草木凋零,江南山水却还没有卸去彩装,表面上生活如常,但茶楼酒肆里,渐有流言令人惊骇,从贴耳细语,到叩案嘁喳,很快地,这动向就被皇帝的耳目获悉。  康熙在江南最大的耳目,就是江宁织造曹寅。那一年他五十一岁,给皇帝当差之余,他弄文学、玩藏书,当时他校刊了自己喜爱的闲书《楝亭五种》及《楝亭十二种》不久,其中有一卷是《糖霜谱》,专讲精致甜食中一个小类别的制作工艺,可见他的闲情逸致有多么丰富细腻,生活状态是多么优裕高雅。但当他搜集到那流言时,真是如雷灌顶,心乱如麻,他还没来得及向皇上汇报,邸报就到,邸报的内容,竟证实了流言不诬,于是他赶忙写下奏折,其中说:“臣于本月二十二日得邸报,闻十八阿哥薨逝,续又闻异常之变。臣身系家奴,即宜星驰北赴,诚恐动骇耳目,反致不便。二十三日以来,民间稍稍闻之,皆缎布两行脚力上下之故。将军、总督严禁盗贼。目下江南太平无事。米价已贱。”这奏折写得既情真意切,又很技巧——把流言出现的时间列在官方内部通报之后,查明流言的来源是流动于南北的为商行运输绸缎与布匹的脚力,同时表示已注意在此关键时刻“严防盗贼”,更以“江南太平”与“米价已贱”安慰圣上。  2  邸报里所说的十八阿哥,是当时康熙已有的二十个序齿儿子之一,薨逝时才八岁。康熙虽然儿子这么多,但他的父爱绵厚无边,对这个爱嫔王氏所生的十八阿哥,那时尤为宠爱,那一年循例的木兰秋狝,他不仅让众多已是青年或少年的王子随行,还特别把十八阿哥带在身边,北方的秋天昼夜温差很大,这样的武装旅行对一个八岁的儿童来说并不适宜,果然,半路上十八阿哥就发了病,以今天的眼光,那病症大概是腮腺炎,并非绝症,但那时的太医们竟不能救治,康熙搂着爱子,殷殷祷祝,甚至说宁愿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十八阿哥的生命,高烧的十八阿哥在八月底一度病情好转,康熙欣喜若狂,但好景只是一闪,到九月初二早晨,十八阿哥撒手人寰,康熙悲痛欲绝。  如果单是十八阿哥薨逝,民间缎布商行的脚力也许没有多大散布其消息的兴致,但随之发生的,即曹寅在奏折中所不能明书只能暗喻的“异常之变”,那才是朝野不能不关注的,缎布商行脚力从北京回到江南一路上所散布的流言,就是这个“异常之变”。  怎么个“异常之变”?  退回三十三年,康熙十四年底(按公历已是1676年),康熙立嫡子(若论大排行则是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当时胤礽还不足两岁。皇太子从小得到娇宠,懂事后康熙请来当时的硕儒教他功课,并遵从祖训教其骑射,在康熙精心培养下,皇太子满、蒙、汉文皆娴熟,精通“四书”“五经”,书法也很好,善作对子,十多岁时就写出过“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的名对,五周岁就在狩猎中射中过一鹿四兔,成年后辅助父王处理国事,显示出政治方面的才干,康熙几次出征时都曾委托他留京代理政事,对他的表现大加赞扬,说他“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后来虽然对他的一些缺点有所批评,如指出他对发往父王率军出征地的包裹捆绑不严多有到达后破损的,应及时改进等等,但总的来说,至少从表面上看,胤礽的接班当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绝对不会有什么“异变”。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像曹寅那样的皇家亲信,也都习惯了在效忠康熙皇帝的同时,也效忠皇太子胤礽,这贯穿在他们的思维与行为当中,丝毫不曾动摇过。可是,万没想到的是,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六,康熙废黜了皇太子,并昭示天下。  这场“异常之变”,不仅使曹寅的心灵蒙上了阴影,而且,一直影响到他的子侄以至孙辈。  3  “异常之变”的触发事件是“帐殿夜警”。  所谓帐殿,就是木兰秋狝时皇帝驻跸的营帐。据康熙自己说,胤礽除了他早已发现的不肖种种之外,“更有异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  究竟有没有“帐殿夜警”这回事情?和宋代的“烛光斧影”、明代的“梃击”、“红丸”、“移宫”等宫闱疑案一样,清代康熙朝的这个“帐殿夜警”事件,也相当地迷离扑朔。康熙在宣布废黜皇太子时,当着已被绑缚的胤礽以及陪绑的几个王子,还有重臣和供奉于朝廷的西方传教士,愤激地历数胤礽的罪愆,吐露出许多的旧恨新仇,特别是胤礽在幼弟十八阿哥病笃父王焦虑万分的情况下,竟然无动于衷,毫无忠孝义悌,说到竟然偷窥圣躬居心叵测,痛哭仆地,大失威严常态。但数日之后,康熙略微冷静些,就觉得皇太子似乎是疯癫而非谋逆,回京途中,大风环绕驾前,康熙认为是天象示警,回銮后他又分别梦见了祖母孝庄皇太后和胤礽的生母皇后赫舍里氏,前者是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决策者之一,后者是他最爱的女人,梦里两位女士都面有不悦之色;这之间,查出是庶出的大阿哥利用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以诬术镇魇了胤礽,嗣后他连续召见了几回胤礽,发现胤礽疯态消失,他也就心里越来越宽慰。四个月后,他复立胤礽为太子。 ……


编辑推荐

《红楼望月:从秦可卿解读〈红楼梦〉》作者刘心武,书中诸多人物的最后结局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不容错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红楼望月 PDF格式下载



一买回来就被同事拿走看了,觉得不错,昨天拿到手中,觉得这部书推理性强,对于读其他作品有抛砖引玉之效。凡是不能盲从,要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虽然书中很多观点都是很有创新性的,但太过累赘,每每一个新观点总得在四五个篇章中提到,而且是很详尽的提到,所以看起来很是厌烦,可读性大大减少,总觉得应该不要追求篇章,说清楚了就应该换观点换话题了.比如秦可卿的身分问题,前几篇每一篇都说,能不烦吗?


太没内容了。浪费时间。买这本书真的后悔死了。


力挺刘心武,带给我全新的视角


很明显 就是一本用过的旧书封面有折痕 书页泛黄 有书页还是折起来的


突然发现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看过之后对前十回有好好再看一遍的冲动。就此书来说纸张印刷都还不错 ,不过没有塑封,收到的时候有点脏。


见解独到,能够自圆其说,可以从侧面看看不同的说法。


奇谈怪论大荟萃,不过也算是一家之言。


买了三本书,两本都是盗版的,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以后还是算了!不相信你们的信誉了!


很好很合算,38折,呵呵,不过我很大意,发订单竟然定了两本,来时才知道


刘心武是对红楼梦的完全扭曲,是走火入魔的典范。没有主见的人谨慎观看。


买此书的两个原因:1. 买时折扣还行;2. 《红楼梦》看了,再看一些歪理邪说。刘心武先生一开场就把周汝昌老先生拉了出来,以周先生的红学正统,来匡自我的正统,在中央台的《百家讲坛》看了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看了前面一部分,后面的就不敢看了。... 阅读更多


本书每个章节都过于重复同一个观点,无论是收藏还是精读都不值得。本人很喜欢刘心武老师,本想通过本书对老师及其“秦学”多做些了解,但此书真的达不到这个效果。仅个人观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