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批评原理

艾·阿·瑞恰慈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5-1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

艾·阿·瑞恰慈  

页数:

300  

译者:

杨自伍  

Tag标签:

无  

前言

二十世纪是战争、革命此起彼伏的时代,也是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时代的激变给予人们思想意识以巨大震荡,思想意识的震荡又促进了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的千变万化。任何一个世纪没有涌现过如此变化多端的文学流派,任何一个世纪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层出不穷的文学理论。现在,二十世纪快要走完它的历程,而对于本世纪如此庞杂的文论派别,我们却所知无多。论者往往以此归咎于解放后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但平心而论,解放以前,这个领域也很少有人问津;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上,解放后可说是盛况空前。受冷落的主要是西方现代文论,这确是一个缺陷。它既令人闭目塞聪,难以知己知彼;又造成逆反心理,使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理论二者之间产生“新”、“旧”颠倒的看法。更何况马克思主义不应固步自封,它必须全面了解、接触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或加以改造,或与之斗争,才能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解放后数十年间,我国文艺理论之很少进展,原因之一或在于此。

内容概要

  二十世纪是战争、革命此起彼伏的时代,也是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时代的激变给予人们思想意识以巨大震荡,思想意识的震荡又促进了文学艺术和文学理论的千变万化。任何一个世纪没有涌现过如此变化多端的文学流派,任何一个世纪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层出不穷的文学理论。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艾·阿·瑞恰慈 译者:杨自伍艾·阿·瑞恰慈,(1893-1979)是20世纪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理论学说离经叛道,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之言。在批评、语言学、美学这三个人文学科的领域内,不论在理论建树还是在实践运用方面,他都作出了富有独创性的突出贡献。瑞恰慈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沟通中西文化的交流使者。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英美学术界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他的著述和学说在中国的学界也引起了两代人的重视和研究。因此比较全面地介绍他的著作应该说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批评理论的混乱第二章 虚幻的审美境界第三章 批评的语言第四章 交流与艺术家第五章 批评家注重的价值第六章 价值作为终极理念第七章 心理学价值理论第八章 艺术与道德第九章 现存的和可能的误解第十章 为诗而诗第十一章 心理学概要第十二章 快感第十三章 情感与普通感觉第十四章 记忆第十五章 态度第十六章 诗篇分析第十七章 节奏和韵律第十八章 观赏一幅画第十九章 雕塑和形式构成第二十章 音乐理论的绝境第二十一章 交流理论第二十二章 诗人经验为其所用第二十三章 托尔斯泰的感染力理论第二十四章 艺术家的正常状态第二十五章 诗歌中的低劣品质第二十六章 判断与互有出入的读解第二十七章 反应的层次与吸引力的广度第二十八章 现代诗的用典特性第二十九章 永恒性为一条标准第三十章 一首诗的定义第三十一章 艺术、游戏、文明第三十二章 想象力第三十三章 真理与启示理论第三十四章 两种语言用法第三十五章 诗歌与信仰附录一 论价值附录二 托·斯·艾略特的诗歌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最明显的缺陷涉及到他们不可避免的实验选择。只有十分简单的人类活动现在才采用实验室的方法来进行。因此美学家迫不得已从所能设想出来的尽量简单的“审美选择”形式着手。实际上,诗行长度和基本形式,单个音符和乐句,单色和简单调配,无谓的音节,节拍器式的拍子,粗略的节奏韵律以及类似的简单化内容,只有这些可以运用实验室方法来探究。诸如那些受到审视的较为复杂的客体所产生的结果根本不足为据,凡是既看过画或读过诗又进过心理学实验室或和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交谈过的人都会明白其中的原因。假如我们不是期望过高,那么从这些简单实验中归纳出来的一般规律还是令人振奋的。比如移情之类扑朔迷离的欣赏过程有所澄清;雄健的意象和行动的倾向介入把握形态和音响序列的过程,已为人们所认识,而过去大家总以为是单凭视觉或听觉器官去把握的;关于节奏灵活性的一切有趣的实际依据已经找到;看待色彩的不同眼光可以分门别类,方法也有了眉目。于是人们提高了认识:即使十分简单的活动也含有复杂性,以上列举的和类似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前人的努力是完全值得的。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揭示了人们反应中存在的异常的多样性,即使引起反应的刺激因素极其简单。人们发现,即使是诸如某种原色之类毫不含糊的客体,在不同人的眼中,在不同时间同一人的眼中,可能引起极端不同的心态。从这个结果来看,似乎可以合乎逻辑地进一步推断:图画之类高度复杂的客体将会引起五花八门的反应。


编辑推荐

《文学批评原理》:20世纪欧美文论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批评原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