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精选
2005-6
山西古籍
关汉卿
263
无
元杂剧,中国元代戏曲艺术。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形成与兴起:元杂剧的形成与兴起,有着政治、经济和戏曲艺术本身的诸多因素,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空前激烈,使不少富于反抗性的剧目应运而生;大都、真定、平阳等北方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元杂剧的演出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随着都市的繁荣,特别是宋代众多的勾栏瓦舍,容纳了各种品位的艺术在一起演出,更有利于作为综合性艺术戏曲的发展和成长。众所周知,金院本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主要表现在:①元杂剧继承了金院本戏台的演出形式,由上、下场门出入,确定了中国戏曲独有的上下场的连场形式。②在金院本脚色分行基础上,扩充为旦、末、外、净、杂,而旦、末的分行更细,以正旦、正末主唱,而净仍保存着发科打诨的特色。③元杂剧发展了金院本的表演伎艺。如武行的筋斗,花面脚色的打诨等等,提高了演出质量。④元杂剧的面部化妆和服饰,与金院本几乎一致,最近几年在山西出土的金代墓葬中的戏俑,作了有力的证明。元杂剧是汲取了众多的伎艺,包括杂技、歌舞、北方俗谣俚曲,特别是吸收了诸宫调、唱赚的联套优点,在继承宋杂剧、金院本戏台演出经验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形成的。 表演与演员:唱、云、科三者构成了元杂剧表演艺术核心。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或倒扮,约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使之形象鲜明。云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语言质朴,长于叙事。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①做工,元人称手儿 ,后世称为身段 ,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科。②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做战科、混战科。③剧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剧中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劝酒科,因有表演动作,故列入科内。④效果,如雁叫科、内傲风科,当时没有效果一词,所以也包括在科中。⑤检场也放在科里,想来元杂剧没有专职检场,由零碎脚色兼作,如做掇桌儿科、卒子做托砌末上科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做工和武功两个方面。元杂剧的科和南戏的介一样,基本上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身段动作,虚拟地反映生活,而且与砌末结合,虚实相生;同时,又具备了一定的程式性,尽管还不够完善,但为中国戏剧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 元代戏曲艺人:一般称为路歧,意即冲州撞府,走南闯北,到处流浪,以演戏为生。或叫散乐、行院、乐人,名称颇多,其实则一。他们大都过着贫穷的生活,受尽凌侮,有的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娱乐品,召进宫廷,属于教坊,名隶乐籍。仅据《青楼集》一书的记载,一个戏班中女演员有100多人,男演员30余人,戏班又多,演员之盛可想而知。他们都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或在勾栏,或在庙台;只有农村的业余社火,不在此例。专业艺人还有分工,有的专攻一个脚色或两种脚色,特别一些艺人既会演戏,又会写剧本,如红字李二、花李郎等。《黑旋风》、《武松打虎》、《薛仁贵》等剧目,就出自艺人之手。 作家与作品:中国戏曲史上有作者可考的剧本始于元杂剧。元代以前的杂剧和院本,《武林旧事》著录宋官本杂剧280本,《辍耕录》录有金院本689种,但没有一部剧本流传下来 。元杂剧则不同 , 据现存资料不完备的统计,在不到100年的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大约有200人左右,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约有730~740种。这些数字远远不能反映元杂剧创作的实际,因为佚名的作家和失载的剧本尚不止百、千。然而能看到的元杂剧剧本只有208种,连残曲29种,也不过是237种。 衰微与影响:元杂剧衰微的直接原因是戏曲中心的南移,原在南方流行的戏曲吸收了北杂剧的长处,而且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局限,用南曲演唱,受到人们的欢迎,使北杂剧无法与之抗衡;本身的原因则在于元末明初的杂剧作品缺乏反封建的战斗精神,明初的杂剧更逐步进入宫廷的狭小天地,从内容到演出,愈来愈与人民群众疏远,元杂剧的衰微,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 元杂剧的历史作用并没有随着它的衰微而消失,其部分优秀剧目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艺术和创作经验也为后来的演员和作家所继承,它和宋元南戏一起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础。
前言元杂剧的兴起和衰落(代序)徐扶明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楔 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关汉卿·望江亭中秋切绘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李潜夫·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楔 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楔 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楔 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第五折康进之·梁山泊李逵负荆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楔 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无名氏·包待制陈州粜米楔 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附录元杂剧研究主要文献《元杂剧精选》名言警句
苦命的窦娥三岁丧母,七岁时生活拮据的父亲窦天章,一则为了上京赶 考,二则因借了蔡婆婆的高利贷无法偿还,只好将窦娥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自己上朝应举。十七岁时,窦娥结婚成亲,不料不到二年,丈夫又撒手人 寰。寡居的婆媳俩靠利息相依为命。蔡婆婆在一次催讨债务的过程中,差点 被居心叵测的赛卢医勒死。救下蔡婆婆的是无赖张驴儿父子。凭借这一点, 张驴儿父子强行住进蔡婆婆家,要分别娶她们婆媳。由于窦娥的坚决反对, 事情暂时搁下来。贼心不死的张驴儿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从赛卢医处买 来毒药,想毒死蔡婆婆,强占窦娥为妻。不巧的是,由于阴差阳错,张驴儿 的父亲反被毒死。于是,张驴儿在窦娥坚决不顺从他的情形之下,将窦娥以 “药死公公”为由告到官衙。审判案件的官员昏庸之至,竞将窦娥屈打成招 。临刑前,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其后桩桩 应验。窦娥死后三年,官拜参知政事的窦天章,前来当地体察滥官污吏,窦 娥的冤魂将真情向父亲诉说,于是真正的凶手受到严惩。 剧中主要人物(人名之后括注者为剧中角色名): 窦娥(正旦):三岁丧母,七岁失父,十七岁成亲,十九岁丧偶,二十岁 时冤死。短暂的一生中,苦难无处不在。她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成为后世文学 作品中常用的典故。 蔡婆婆(卜儿):高利贷经营者,窦娥的婆母。正是她的软弱招致了窦娥 的杀身之祸。 张驴儿(副净):居无定所的无赖。因有恩于蔡婆婆,便生非分之想,妄 想强娶窦娥为妻。窦娥不从,他便设计陷害,致使窦娥被冤枉而死。 窦天章(冲末):窦娥之父。与女儿分别后,上京应试,一举及第,官拜 参知政事。由于蔡婆婆迁走他乡,再未与女儿取得联系。窦娥屈死三年之后 ,他到当地体察民情,为女儿平冤昭雪。 赛卢医(净):庸医一个,企图为谋财而勒死蔡婆婆,未果。 桃杌(净):楚州太守,昏庸之至,在没有证据的情形下,仅凭张驴儿的 一面之辞,竞将窦娥问成死刑。
绾结说来,元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城市经济的繁荣,各种民间文学艺术 提供丰富的养料,戏曲艺术形式进一步发展,很多剧作家和艺人共同努力, 以及广大观众的支持,都是促成元杂剧兴盛的因素。 ——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 中国真正的戏剧,始自元代的杂剧。杂剧的产生,在中国的戏曲史上, 成为一个新纪元。但这种杂剧,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一两个天才作家 所创造出来的。它是在前代各种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在民间渐渐 演化而成的。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绾结说来,元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城市经济的繁荣,各种民间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的养料,戏曲艺术形式进一步发展,很多剧作家和艺人共同努力,以及广大观众的支持都是促成元杂剧兴盛的因素。 ——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 中国真正的戏剧,始自元代的杂剧。杂剧的产生,在中国的戏曲史上,成为一个新纪元。但这种杂剧,并不是偶然出现的,也不是一两个天才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它是在前代各种讲唱文学和舞曲歌词的基础上,在民间渐渐演化而成的。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