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赫鲁晓夫

余才千 京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2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作者:

余才千  

页数:

981  

字数:

754000  

译者:

余才千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赫鲁晓夫,这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人眼里是个极有争议的人物:“修正主义头子”、“资产阶级代理人”、“斯大林的掘墓人”“中国人民的敌人”等等,是中国人给他定的调子,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
那么这们统治苏联10年之久的人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本书将全面、客观地展示赫鲁晓夫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一生事迹,揭示他参与其中鲜为人知的世界重大政治事件的内幕,带您走进他的真实生活。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从矿山到克里姆林宫 “1934年,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没有得到全票。六个人投票反对他。而另一个名字——‘赫鲁晓夫’被宣布时,也是比全票少六票被选入中央委员会的!他的心情格外高兴,因为他的选票居然和斯大林一样多!意味着他所处的地位比得上斯大林。”赫鲁晓夫险些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第二章 肃反年代 在这充满灾难的十年中,赫鲁晓夫如履薄冰,战战兢,所幸的是他不但躲过暗礁,还登上了前进的航船,大批党的干部被杀,为赫鲁晓夫登上权力的顶峰扫清了障碍。第三章 主政乌克兰第四章 卫国战争第五章 重返乌克兰第六章 伴君如伴虎第七章 拔掉眼中钉 处决贝利亚第八章 排挤马林科夫第九章 初登国际舞台第十章 向大斯大林下手第十一章 铁腕扫东欧第十二章 挫败宫廷政变第十三章 破灭的海上强国梦第十四章 让人民得到实惠第十五章 解冻第十六章 让埃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十七章 认识毛泽东第十八章 和隔壁中国决裂第十九章 来自法国和印尼的问候第二十章 艾森豪威尔发出邀请信第二十一章 戴维营精神第二十二章 和平计划的破产第二十三章 咆哮联合国第二十四章 与肯尼迪交手第二十五章 柏林——苏美争霸的桥头堡 第二十六章 一触即发的核大战第二十七章 政治生涯的终结第二十八章 下台第二十九章 “我准备上下字架”第三十章 墓志铭

章节摘录

插图:从矿山到克里姆林宫1个世纪前的俄国,处在革命大风暴的前夜,一切都是那么腐朽,那么死气沉沉。几百年来,农村没有多大变化,贫困、愚昧是广大俄国农村的特征。在远离莫斯科的库尔斯克省的农村,到处可见用长圆木搭成的简陋小屋。那是农民住的黑木屋。房屋低矮昏暗,屋内空气混浊,为使屋内白天进些阳光,就在屋顶上开三四个天窗,没有玻璃,没有电灯,一切都是暗色的。农民在这个小天地里做饭、纺纱、织布、缝制衣服、修理农具。冬天,小牛甚至还要在这里过冬……俄罗斯的农民祖祖辈辈就这样生活着。1894年4N 17日(俄历4月3日),一个男婴诞生在该省一个名叫卡利诺夫卡的小村庄一间毫无特色的小木屋中。孩子的母亲叫克萨尼娅·伊万诺芙娜,父亲是谢尔盖·尼卡诺维奇,他们俩都是农民。孩子被起名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就是这个出生在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里的孩子,日后竞成为俄国乃至世界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赫鲁晓夫自记事起,就跟着大人上教堂,学着大人的样子跪在神像面前祷告。俄罗斯的农民从基辅罗斯时代起就信奉东正教,信教对于世世代代的农民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赫鲁晓夫家的小木屋里,张贴着圣像,由于没钱买新的替换,圣像总是被煤油灯熏得黑黑的,就在这小黑木屋中,他度过了平稳快乐的少年时代,渐渐长大成人。夏天,远山、田野一片碧绿,小河、小溪纵横遍布,他和小伙伴们在这里放牛牧羊,牛羊自由自在地吃草休息,不时一头牛或羊跑远了,引来孩子们的大声吆喝。冬天,他便和其他孩子在学堂里读书,教他的是一位女教师,名叫莉季娅·谢夫钦科。老师清脆的读书声深深打动了年幼的赫鲁晓夫,他和伙伴们一起人情人景地朗读着。虽然他们读的是《圣经》,但这位乡村女教师却给予其无神论的解释,使他从那时起对东正教就有了不同于他曾是农奴后裔的父母的看法。在他小小的心灵里也萌发了初步的政治意识,懂得了穷、富的差别,知道了普加乔夫。因而经常发呆,思想跑得很远很远,直到被老师点名才醒过来。但是,正当他求知欲旺盛的时候,却中断了学业。


编辑推荐

《1894-1971赫鲁晓夫》将全面、客观地展示赫鲁晓夫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一生事迹,揭示他参与其中鲜为人知的世界重大政治事件的内幕,带您走进他的真实生活。那么这们统治苏联10年之久的人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赫鲁晓夫 PDF格式下载



很不错,推荐爱好历史、政治的读者好好读


在一个外地书店买了《肯尼迪》上下,赫和肯都是一个系列的。全部送给老爹了,他们对那个年代的事情更感兴趣。


了解苏联一段不错的战后历史


写的比较简单,对人物的事迹进行了蜻蜓点水式的描写,基本上没什么分析


感觉这本书算是通俗与专业结合的程度比较高的一本个人传记了,本书没有过多的描述某个特定时期的赫氏,更像是以他的成长、从政过程来描述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中的大事、要事,于是很自然的从侧面反映出赫氏在当时的真实状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