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7-1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

齐白石  

页数:

33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们家,穷得很哪!”,这是《白石老人自述》的开场白,这朴素、亲切而又不乏辛酸的叙述语言一下子打动了我,我甚至觉得这是第一人称小说的最佳开场白,可以与《白鲸》的那个著名开头“叫我以实玛利吧”相媲美。  此书图文并茂,内插一百余幅齐白石先生的画作、篆刻、诗文笔迹等。自述记载了白石先生从一个小木匠最终成为一代画坛宗师的历程。其中不乏温情而浪漫的故事,如龙山诗社的成立,白石先生曾为诗社的诗友画“花笺”,让人似乎能想象得出那“花笺”的可爱,而嫉妒曾拥有这样的花笺作诗的人。再如40岁前一直未离开湘潭的白石先生,在这一年有了游历西安的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画风发生了变化,有了《灞桥风雪图》这样的作品。而由于当年交通的不便,白石先生去西安征程漫漫,因而他且走且画,这是何等的风雅!而他所描述登华山时所见到的“一路桃花,长达数十里”的人间美景如今又如何见得!  《白石老人自述》写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卖画为生的苦楚。写了他与梅兰芳大师的交往。写了日军侵占中国时他的忧愤之情。更催人泪下的是,它记叙了陈春君与胡宝珠两个与他相濡以沫而又相继先他而去的女人。战争的阴影,家庭的离散,都给晚年的白石先生带来了无限的苍凉之感。  在谈艺方面,此书亦有妙论。如“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读罢全书,你会有一种淡淡的伤感,为远去的白石老人,为那些至今仍让我们赏心悦目的画,也为他所写的那些韵味独特的诗,譬如“带醉扶栏看海棠”一句。

书籍目录

目录一、出生时的家庭状况二、从识字到上学三、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四、从雕花匠到画匠五、诗画篆刻渐渐成名六、五出五归七、定居北京

章节摘录

  我们家,穷得很啊!  穷人家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者登天。我是穷窝子里生长大的,到老总算有了一点微名。回想这一生经历,千言万语,百感交集。从哪里说起呢?先说说我出生时的家庭状况吧!  我们家,穷得很哪!我出生在清朝同治二年(癸亥·一八六三)十一月二十二日,我生肖是属猪的。那时,我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在堂,我是我祖父母的长孙,我父母的长子。我出生后,我们家就五口人了。家里有几间破屋,住倒不用发愁,只是不宽敞罢了。此外只有水田一亩,在大门外晒谷场旁边,叫做“麻子丘”。这一亩田,比别家的一亩要大得多,好年成可以打上五石六石的稻谷,收益真不算少,不过五口人吃这么一点粮食,怎么能够管饱呢?我的祖父同我父亲,只好去找零工活做。我们家乡的零工,是管饭的,做零工活的人吃了主人的饭,一天才挣得二十来个制钱的工资。别看这二十来个制钱为数少,还不是容易挣到手的哩!第一、零工活不是天天有得做;第二,能做零工活的人又挺多;第三、有的人抢着做,情愿减少工资去竞争。第四、凡是出钱雇人做零工活的,那是刻薄鬼,不是好相处的。为了这几种原因,做零工活也就是“一天打鱼,三天晒网”,混不饱一家的肚子。没有法子,只好上山去打点柴,卖几个钱,贴补家用。就这样,一家子对付着活下去了。    我是湖南省湘潭县人。听我祖父说,早先我们祖宗,是从江苏省砀山县搬到湘潭来的,这大概是明朝永乐年间的事。刚搬到湘潭,住在什么地方,可不知道了。只知在清朝乾隆年间,我的高祖添镒公,从晚霞峰的百步营搬到杏子坞的星斗塘,我就是在星斗塘出生的。杏子坞,乡里人叫它杏子树,又名殿子村。星斗塔是早年有块陨星,掉在塘内,所以得了此名,在杏子坞的东头,紫云山的山脚下。紫云山在湘潭县城的南面,离城有一百来里地,风景好得很。离我们家不到十里,有个地方叫烟墩岭,我们的家调在那里,逢年过年,我们姓齐的人,都会上供祭拜,我在家乡时候,是常常去的。    我高祖以上的事情,祖父在世时,对我说过一些,那时我年纪还小,又因为时间隔得太久,我现在已记不得了,只知我高祖一辈的坟地,是在星斗塔。现在我要说的,就从我曾祖一辈说起吧!    我曾祖潢命公,排行第三,人称命三爷。我的祖宗,一直到我曾祖命三爷,都是务农为业的庄稼汉。在那个年月,穷人是没有出头日子的,庄稼汉世世代代是个庄稼汉,穷也就一直穷下去啦!曾祖母的姓,我不该把她忘了。十多年前,我回到过家乡,问了几个同族的人,他们比我长的人,已没有了,存着的,辈份年纪都比我小,他们都说,出生得晚,谁都答不上来。像我这样老而糊涂的人,真够岂有此理的了。    我祖父万秉公,号宋交,大排行是第十,人称齐十爷。他是一个性情刚直的人,心里有了点不平之气,就要发泄出来,所以人家都说他是直性子,走阳面的好汉。他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兴亡盛衰,晚年看着湘勇(即“湘军”)抢了南京的天王府,发财回家,置地买屋,美得了不得。这些杀人的刽子手们,自以为有过汗马功劳,都有戴上红蓝顶子的资格(清制:一二品官戴红顶子,三四品官戴蓝顶子),他们都说:“跟着曾中堂(指曾国藩)打过长毛”,自鸣得意,在家乡好像京城里的黄带子一样(清朝皇帝的本家,近支的名曰宗室,腰间系一黄带,俗称黄带子;远房的名曰觉罗,腰间系一红带,俗称红带子。黄带子犯了法,不判死罪,最重的罪名,发交宗人府圈禁,所以他们胡作非为,人均畏而避之),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出一头,什么事都得他们占便宜,老百姓要吃一些亏。那时候的官,没有一个不和他们一鼻孔出气的,老百姓得罪了他们,苦头就吃得大了。不论官了私休,他们总是从没理中找出理来,任凭你生着多少张嘴,也搞不过他们的强辞夺理来。甚至在风平浪静,各不相扰的时候,他们看见谁家老百姓光景过得去,也想没事找事,弄些油水。    我祖父是个穷光蛋,他们打主意,倒还打不到他的头上去,但他看不惯他们欺压良民,无恶不作,。心里总是不服气,忿忿地对人说:“长毛并不坏,人都说不好,短毛真厉害,人倒恭维他,天下事还有真是非吗?”他就是这样不怕强暴,肯说实话的。他是嘉庆十三年(戊辰·一八O八)十一月二十二日生的,和我的生日是同一天。他常说:“孙儿和我同一天生日,将来长大了,一定忘不了我的。”他活了六十七岁,殁于同治十三年(甲戌·一八七四)的端阳节,那时我十二岁。    我祖母姓马,因为祖父人称齐十爷,人就称她为齐十娘。她是温顺和平、能耐劳苦的人,我小时候,她常常戴着十八圈的大草帽,背了我,到田里去干活。她十岁就没了母亲,跟着她父亲传虎公长大的,娘家的光景,跟我们差不多。道光十一年(辛卯·一八三一)嫁给我祖父,遇到祖父生了气,总是好好地去劝解,人家都称她贤惠。她比我祖父小五岁,是嘉庆十八年(癸酉·一八一三)十二月二十三日生的,活了八十九岁,殁于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一九O一)十二月十九日,那时我三十九岁。    祖父祖母只生了我父亲一个,有了我这个长孙,疼爱得同宝贝似的,我想起了小时候他们对我的情景,总想到他们坟上去痛哭一场。    我父亲贳政公,号以德,性情可不同我祖父啦!他是一个很怕事、肯吃亏的老实人,人家看他像是“窝囊废”(北京俗语,意称无用的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德螺头”。他逢到有冤没处伸的时候,常把眼泪往肚子里咽,真是懦弱到了极点了。    我母亲的脾气却正相反,她是一个既能干又刚强的人,只要自己有理,总要把理讲讲明白的。她待人却非常讲究礼貌,又能勤俭持家,所以不但人缘不错,外头的名声也挺好。我父亲要没有一位像我母亲这样的人帮助他,不知被人欺侮到什么程度了。    我父亲是道光十九年(已亥·一八三九)十二月二十八日生的,殁于民国十五年(丙寅·一九二六)七月初五日,活了八十八岁。我母亲比他小了六岁,是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一八四五)九月初八生的,殁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日,活了八十二岁。我一年之内,连遭父母两丧,又因家乡兵乱,没有法子回去,说起了好像刀刺在心一样!    提起我的母亲,话可长啦!我母亲姓周,娘家住在周家湾,离我们星斗塘不太远。外祖父叫周雨若,是个教蒙馆的村夫子,家境也是很寒苦的。咸丰十一年(辛酉·一八六一)我母亲十七岁那年,跟我父亲结了婚。嫁过来的头一天,我们湘潭乡间的风俗,婆婆要看看儿媳妇的妆奁的,名目叫做“检箱”。因为母亲的娘家穷,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自己觉得有些寒酸。我祖母也是个穷出身而能撑起硬骨头的人,对她说:“好女不着嫁时衣,家道兴旺,全靠自己,不是靠娘家陪嫁东西来过日子的。”我母亲听了很激动,嫁后三天,就下厨房做饭,粗细活儿,都干起来了。她待公公婆婆,是很讲规矩的,有了东西,总是先敬翁姑,次及丈夫,最后才轮到自己。    我们家乡,做饭是烧稻草的,我母亲看稻草上面,常有没打干净剩下来的谷粒,觉得烧掉可惜,用捣衣的椎,一椎一椎地椎了下来,一天可以得谷一合,一月三升,一年就三斗六升了,积了差不多的数目,就拿去换棉花。又在我们家里的空地上,种了些麻,有了棉花和麻,我母亲就春天纺棉,夏天绩麻。我们家里,自从母亲进门,老老小小穿用的衣服,都是用我母亲亲自织的布做成的,不必再到外边去买布。我母亲织成了布,染好了颜色,缝制成衣服,总也是翁姑在先,丈夫在次,自己在后。嫁后不两年工夫,衣服和布,足足地满了一箱。我祖父祖母是过惯了穷日子的,看见了这么多的东西,喜出望外,高兴得了不得,说:“儿媳妇的一双手,真是了不起。”她还养了不少的鸡鸭,也养过几口猪,鸡鸭下蛋,猪养大了,卖出去,一年也能挣些个零用钱,贴补家用的不足。我母亲就是这样克勤克俭地过日子,因此家境虽然穷得很,日子倒过得挺和美。    我出生的那年,我祖父五十六岁,祖母五十一岁,父亲二十五岁,母亲十九岁。我出生以后,身体很弱,时常闹病,乡间的大夫,说是不能动荤腥油腻,这样不能吃,那样不能吃,能吃的东西,就很少的了。吃奶的孩子,怎能够自己去吃东西呢?吃的全是母亲的奶,大夫这么一说,就得由我母亲忌口了。可怜她爱子心切,听了大夫的话,不问可靠不可靠,凡是荤腥油腻的东西,一律忌食,恐怕从奶汁里过渡,对我不利。逢年过节,家里多少要买些鱼肉,打打牙祭,我母亲总是看着别人去吃,自己是一点也不沾唇的,忌口真是忌得干干净净。可恨我长大了,作客在外的时候居多,没有能够常依膝下,时奉甘旨,真可以说:罔极之恩,百身莫赎。    依我们齐家宗派的排法,我这一辈,排起来应该是个“纯”字,所以我派名纯芝,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都叫我阿芝,后来做了木工,主顾们都叫我芝木匠,有的客气些叫我芝师傅。我的号,名叫渭清,祖父给我取的号,叫做兰亭。齐璜的“璜”字,是我的老师给我取的名字。老师又给我取了一个濒生的号。齐白石的“白石”二字,是我后来常用的号,这是根据白石山人而来的。离我们家不到一里地,有个驿站,名叫白石铺,我的老师给我取了一个白石山人的别号,人家叫起我来,却把‘山人”两字略去,光叫我齐白石,我就自己也叫齐白石了。其他还有水居土、木人、老人、老木一,这都是说明我是木工出身,所谓不忘本而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湘上老农,是纪念我老家所在的地方。齐大,是戏用“齐大非耦”的成语,而我在本支,恰又排行居首。寄园、寄萍、老萍、萍翁、寄萍堂主人、寄幻仙奴,是因为我频年旅寄,同萍飘似的,所以取此自慨。当初取此“萍”字做别号,是从濒生的“濒”字想起的。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是表示我随遇而安的意思。三百石印富翁,是我收藏了许多石章的自嘲。这一大堆别号,都是我作画或刻印时所用的笔名。    我在中年以后,人家只知我名叫齐璜,号叫白石,连外国人都这样称呼,别的名号,倒并不十分被人注意,尤其齐纯芝这个名字,除了家乡上岁数的老一辈亲友,也许提起了还记得是我,别的人却很少知道的了。      老死也不回去了....  民国六年(丁已·一九一七),我五十五岁。我自五出五归之后,始终没有离开湖南省境,我本不打算再作远游。不料连年兵乱,常有军队过境,南北交哄,互相混战,附近土匪,乘机蜂起。官逼税捐,匪逼钱谷,稍有违拒,巨祸立至。没有一天不是提心吊胆地苟全性命。那年春夏间,又发生了兵事,家乡谣言四起,有碗饭吃的人,纷纷别谋避地之所。我正在进退两难、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樊樊山来信,劝我到京居住,卖画足可自给。我迫不得已,辞别了父母妻子,携着简单行李,独自动身北上。    阴历五月十二日到京。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北京,住前门外西河沿排子胡同阜丰米局后院郭葆生家。住了不到十天,恰逢复辟之变,一夕数惊。葆生于五月二十日,带着眷属,到天津租界去避难,我也随着去了。到六月底,又随同葆生一家,返回北京,住在郭葆生家。后来又搬到西砖胡同法源寺庙内,和杨潜庵同住。    我在琉璃厂南纸铺,挂了卖画刻印的润格,陈师曾见着我刻的印章,特到法源寺来访我,晤谈之下,即成莫逆。师曾能画大写意花卉,笔致矫健,气魄雄伟,在京里很负盛名。我在行筐中,取出借山图卷,请他鉴定。他说我的画格是高的,但还有不到精湛的地方。题了一首诗给我,说:    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  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  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  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宴媚,无怪退之讥右军。    樊樊山是看得起我的诗的,我把诗稿请他评阅,他作了一篇序文给我,并劝我把诗稿付印。隔了十年,我才印出了《借山吟馆诗草》,樊山这篇序文,就印在卷首。    他是劝我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这话正合我意。我常到他家去,他的书室,取名“槐堂”,我在他那里,和他谈画论世,我们所见相同,交谊就愈来愈深。 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我这次到京,除了易实甫、陈师曾二人以外,又认识了江苏泰州凌植支(文渊)、广东顺德罗瘦公(惇曧)、敷庵(惇[日爰])兄弟,江苏丹徒汪蔼士(吉麟)、江西丰城王梦白(云)、四川三台萧龙友(方骏)、浙江绍兴陈半了(年)、贵州息烽姚茫父(华)等人。凌、汪、王、陈、姚都是画家,罗氏兄弟是诗人兼书法家,萧为名医,也是诗人。尊公(辑者按:指本文笔录者张次溪的父亲,下同)沧海先生,跟我同是受业于湘绮师的,神交已久,在易实甫家晤见,真是如逢故人,欢若平生(次溪按:先君篁溪公,讳伯帧,尝刊《沧海丛书》,别署沧海)。还认识了两位和尚,一是法源寺的道阶,一是阜成门外衍法寺的瑞光,后来拜我为师。旧友在京的,有郭葆生、夏午治、樊樊山、杨潜庵、张仲飏等。新知旧雨,常在一起聚谈,客中并不寂寞。    不过新交之中,有一个自命科榜的名士,能诗能画,以为我是木匠出身,好像生来就比他低下一等,常在朋友家遇到,表面虽也虚与我周旋,眉目之间,终不免流露出倔傲的样子。他不仅看不起我的出身,尤其看不起我的作品,背地里骂我粗野,诗也不通,简直是一无可取,一钱不值。他还常说:“画要有书卷气,肚子里没有一点书底子,画出来的东西,俗气熏人,怎么能登大雅之堂呢!讲到诗的一道,又岂是易事,有人说,自鸣天籁,这天籁两字,是不读书人      装门面的话,试问自古至今,究竟谁是天籁的诗家呢?”我明知他的话,是针对着我说的。文人相轻,是古今通例,这位自称有书卷气的人,画得本极平常只靠他的科名,卖弄身分。我认识的科甲中人,也很不少。像他这样的人,并不觉得物稀为贵。况且画好不好,诗通不通,谁比谁高明,百年后世,自有公评,何必争此一日短长,显得气度不广。当时我作的《题棕树》诗,有两句说:    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    我对于此公,总是逆来顺受,丝毫不与他计较,毁誉听之而已。到了九月底,听说家乡乱事稍定,我遂出京南下。十月初十日到家,家里人避兵在外,尚未回来,茹家冲宅内,已被抢劫一空。    民国七年(戊午·一九一八),我五十六岁。家乡兵乱,比上年更加严重得多,土匪明目张胆,横行无忌,抢劫绑架,吓诈钱财,几乎天天耳有所闻,稍有余资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栗栗危惧。我本不是富裕人家,只因这几年来,生活比较好些,一家人糊得上嘴,吃得饱肚子,附近的坏人歹徒,看着不免眼红,遂有人散布谣言,说是:“芝木匠发了财啦!去绑他的画!”一般心存忌嫉、幸灾乐祸的人,也跟着起哄,说:“芝木匠这几年,确有被绑票的资格啦!”我听了这些威吓的话,家里怎敢再住下去呢?趁着邻居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带着家人,匿居在紫荆山下的亲戚家里。那边地势偏僻,只有几间矮小的茅屋,倒是个避乱的好地方。我住下以后,隐姓埋名,时刻提防,惟恐给人知道了,发生麻烦。那时的苦况,真是一言难尽。到此地步,才知道家乡虽好,不是安居之所。打算从明年起,往北京定居,到老死也不再回家乡来住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借山老民的艺术生涯  借山老民的艺术生涯  傅刚  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无华,而且充满了作者的乡土气味。  我常常觉得最动人的文学是最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  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罗家伦  山东画报出版社近年出了不少好书,我手头这本《白石老人自述》就是其一。  此书收录图片丰富,色彩明丽,兼之用纸精良,一册在手,不啻有悦目赏心之快。  白石老人的名字在中国,用家喻户晓来形容是不为过的。不信,请随意问一  位朋友,问他知道齐白石否?他一定会回答你:怎么不知道,就是那个画虾的画  家嘛。确实,齐白石以其精湛的画虾技艺,成了拥有最广泛爱好者的一代圣手。  然而对他的生平,如其出生地、学画的过程、交友等等情况,知道得详细的人就  不会很多了。这次《白石老人自述》的再版,正好可以弥补这个遗憾。  齐白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多,而传记早在齐白石生前就出过几种。一是其  弟子王森然于三十年代撰写的《齐白石传》;另外由胡适、黎锦熙、邓广铭编撰  的《齐白石年谱》,1948年交商务印书馆印行。1956年11月,北京出版社还出版  过《画家齐白石》,作者是吴祖光。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只有14页。老人逝  后,则有胡文晓《白石老人传略》,张次溪《白石老人自传》等书行世。现在出  版的《自述》,就是张次溪笔录本的再版。  以上所谈诸书我都看过,所以对齐白石的一生,无论生活还是艺术创作轨迹,  大都熟悉。但这本插图本《自述》,仍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原因就在于图文并  茂。  一个画家的成功,除天分外,与他的勤奋程度有绝对的关系。齐白石由荒僻  乡野的一个木匠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这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芝木匠”27  岁开始学画,到40余岁这段时期基本上处于临摹阶段,其作品并不出色。然而当  他五出五归后,风格上有了欲变未变的追求。这从《自述》中的作品图片中可见  端倪。到60岁以后,齐白石的画风已逐渐成熟,即所谓的“衰年变法”。  我们以往常见的画册,收录的多是齐白石创红花墨叶派之后的成熟作品,即  令有早期的也不多。而这本插图本,将老人早、中、晚各时期的艺术作品聚于一  书比较,观者的感受就强多了,同时也让我们感慨一个画家艺术生涯的不易。  齐白石的画之所以能得到大众的喜爱,是因为他画作的题材,大都是人们生  活中所喜闻乐见的东西:青草池塘、游鱼小虾、秋风中飘摆的葫芦、夏日柳枝间  长鸣的蝉……这一切,经齐白石细心的观察,以传神的笔墨再现纸上,我们从中  感受到他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而这生气盎然的意趣,同时又是每位观者  的希冀。因此,他的画能引起共鸣。这是我看《白石老人自述》后的又一个感慨。  看完《白石老人自述》后的感想(罗家伦)  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无华,而且充满了作者的乡土气味。  我常觉得最动人的文学是最真诚的文学。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  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  齐白石自传最大部分是他口述,而由他的晚辈亲戚张次溪笔记的,最后一小部分据  张君说是白石亲自写的。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的农家;一亩水田,几间破屋,供应五  口之家,其穷苦的情形,可以想象。他的父亲教他扶犁,“后因年小力弱转习木工;朝  为工,暮归。”但是在十二岁转习木工后,仍然好学不倦,总是在每日停工的夜晚,用  松节点火读书习画,到二十七岁才正式得师指点。那是光绪十五年的时候,他在家乡赖  家垅做雕花木匠,……乡人都称他“芝木匠”(因为他名叫纯芝)。以后受到同乡胡沁  园的赏识,令他读书;而胡氏所藏名人书画颇多,使他增长见识,书艺大进。他对于胡  氏的提拔,终身不忘。以后若干年更受到王闿运(壬秋)的赏识,并拜王为师。我当年  翻阅王壬秋的《湘绮楼日记》,屡见“齐木匠来”的记载,可见王壬秋对他不及胡沁园  的厚道。他在三十岁以后,作画渐有声名,“乡里的人都知道芝木匠改行做了画匠,比  雕的花还好。”他七十岁时,想起了这件事,做过一首“往事示儿辈”的诗,说:“村  书无角宿缘迟,甘七年华始有师;灯火无油何害事,自燃松火读唐诗。”这段记录毫无  掩饰;至今看去,弥觉天真。  以后他继续学画,并学会了“揭裱旧画的手艺”。更进而学做诗、学篆刻印章。我  以前见过他刻的图章,颇像赵之谦(挥叔)的刀法,现在看他自己的记载,果然他从丁  龙泓、黄小松二家入手以后,更受了赵氏“二金蝶堂印谱”的影响,以后见“天发神谶  碑”,又变了刀法,及见三公山碑以后又变了篆法,最后才好仿秦权。  他的画艺,据他自己的记载,最初是学过工笔画,后改以自然界的现象为师,并且  设法体会若干种生物的动态,分别用水墨丹青来表现。但是他一方面不肯“舍真作怪”,  一方面“并不一味的刻意求似”。他接上说:“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得显出神韵。我  有句话:‘写生我懒求神似,不厌声名到老低。’……我向来反对宗派拘束,曾云:  ‘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也反对死临死摹,又曾说过:‘山外楼台云外  峰,匠家千古此雷同。’‘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因之我就常说:‘胸  中山气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赞同我这见解的人,陈师曾是头一个。”以上诸诗  虽不甚工,却也能于粗率词句中表现他的天真和志趣。当时的画家如陈师曾,对他是很  有影响的。(按师曾是陈三立先生的儿子,为名画家,和我很熟;他天资极高,可惜早  死。)至于他说他的画“学八大山人,冷逸一路”也不能说是到家。八大的画笔奇简而  意弥深;白石殊有未逮。白石画常以粗线条见长,龙蛇飞舞,笔力遒劲,至于画的韵味,  则断难与八大相提并论。  但在当今,已不容易了!  白石具有中国农村中所曾保持的厚道。如他对于恩师胡沁园的感激,是何等的诚挚!  他说:“他老人家不但是我的恩师,也可以说是我生平第一知己。我今日略有成就,饮  水思源都出于他老人家的一手栽培。一别千古我怎能抑制得住满腔的悲思呢?我参酌旧  稿,画了二十多幅画,都是他老人家生前赏识过的,我亲自动手裱好,装在亲自糊扎的  纸箱内,在他灵前焚化,同时又做了七言绝诗十四首,又做了一篇祭文,……”读者不  要笑这是“土老儿”的土气,这和吴季子挂剑在亡友坟上,同样的感人!  我在长清华大学的时候,曾偕陈师曾、邓叔存几位朋友去拜访过白石老人。一进大  门就看见屏门上贴着卖画的润格,进客厅后又看到润格贴在墙上,心中颇有反感,以为  风雅的画家,何至于此。到现在看到他这篇自述,了解他从童年一直到老年为生活而艰  苦奋斗的情形,使我以前的这种反感,也消释于无形了!  《白石老人自述》最后简略还提到他八十八岁的一年的事。(按系1948年,在实际  上说乃是他八十六岁的一年;只因为他迷信算命的警告,须逃避七十五岁一关的厄运,  才能继续活下去,从丁丑即1937年起,自己加高两岁,说这是“瞒天过海法!”)


编辑推荐

  齐白石,中国古典文人画的最后一根香火,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其绘画、书法、篆刻无一不精,皆为开宗立派之大师。1933年,齐白石先生71岁时,曾请吴江金松岑为他写传。他自述生平,由门人张次溪笔录后寄给金氏,作为写传记的材料。期间,因世事变迁,时作时辍;至白石先生80岁后,体力渐衰,难于久坐,又复屡续屡断,至1948年,终于停止不再,前后已达15年。金氏的传记当然也没写成。后来"自述"单独出版,反而更表现出白石老人那朴实无华、充满乡土气味和感情深挚的风格。    忽视赞扬这是"朴实真实的传记文字,朴实的真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罗家伦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不掩饰,不玩弄笔调,以诚挚的心情,说质朴的事实,哪能使人不感动?"的确,这部《自述》可以说是得文学之真谛,充满了人性之美和人生之趣。此次出版增加180多幅白石老人画作和20多幅生平照片,图文相映,更增生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白石老人自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