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编汉语同义词词典

周耀红,周铁强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12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

周耀红,周铁强  

页数:

724  

内容概要

  同义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上各种语言之中。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汉语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我国古人很早已经注意到汉语中的同义词现象,庄子在《知北游》中指出:“周、徧、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用同义词来训释词义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词义训释方法,也是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滥觞。  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辞书《尔雅》主要采用了同义为训的释义方法,首创了同义词的横向比较。据统计,其前三部分的《释诂》、《释言》和《释训》已收有578组同义词,涉及2028个单词。继《尔雅》之后的雅学类辞书承袭《尔雅》而更广为拓展。魏初张揖的《广雅》仅《释诂》部分就收了504组同义词,每组数十个单词。明代朱谋土韦的《骈雅》专门收双音词,展示了同义词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趋势。清代王念 孙的《广雅疏证》、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和洪亮吉的《比雅》则尤其注重同义词词义的辨析。  不仅雅学类辞书采用同义为训的方法来释义,我国古代的字书类辞书也注意到了同义词相训的认知作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同一部首中常把同义词排在一起,释义大量采用了同义词互训的训释方法,间或还作有简要的辨析。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则在许慎原有的训释基础上使同义词的辨析趋于更加精细。  我国古代一些文献典籍也注意到了同义词现象,十分注重同义词词义的辨析。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又《文公七年》:“兵作于内为乱,于  外日寇。”又《襄公四年》:“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讠耶,咨难为。”《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给这些典籍所作注疏中有关同义词的辨析则更多。如《诗·大雅·公刘》:“于囊于囊。”毛传:“小曰囊,大曰囊。”又:“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日语。”《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 来。”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屈原《离骚》:“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王逸注:“近日离,远曰别。”  我国古代学者在辨析词义时已提出了“对文”、“散文”、“浑言(统言)、“析言”的概念。如《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宋代邢昺疏云:“此对文尔。散则草亦名华。《郑风》云:‘陧有荷花’是也。”《说文》:“宫,室也。”清代段玉裁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也。”又:“国,邦也。”段玉裁注云:“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  古代学者在辨析词义时不仅注意到了同义词词义之间的细微差别,而且也注意到了同义词的古今变化关系。如《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说文》:“堂,殿也。”段玉裁注云:“殿者,击声也。假借为宫殿字。”“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又:“屦,履也。”段玉裁注云:“晋蔡谟曰:‘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按:蔡说极精。《易》、《诗》、《三礼》、《春秋传》、《孟子》皆曰屦,不言履。周末诸子、汉人书乃言履。《诗》、《易)凡三‘履’,皆谓践也。然则‘履’本训践,后以为屦名,古今语异耳。许以今释古,故云古之屦即今之履也。”古人在同义词词义辨析方面的探索尽管有时概括词义和随文释义不分,探源溯流的深度和广度有限,但这种探讨毕竟下启同义词研究的先声,给我们研究汉语中的同义词现象以很多启发。  同义词词典的编纂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同义词现象获得的实践成果,也是促进语言使用规范化和提高语言修养的重要工具书。因而人们把同义词词典的编纂看作是文化发达的重要标志。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同义词的搜集、整理、汇编和辨析工作,以《尔雅》为代表的雅学类辞书实际上已具有同义词词典的雏形,所以有些国家的大百科全书称我国的雅书为《同义词词典》。 吕叔湘先生在1955年曾提出编写现代意义上的《同义词词典》,而张志毅先生的《简明同义词典》就  是这样一部较早问世的同义词典。继《简明同义词典》后,又有刘叔新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等相继问世。现在上海远东出版社《新编同义词词典》也已编成出版,承蒙编辑先生的盛情邀约,谨不揣谫陋,就同义词研究的渊源略作论述。关于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概貌和发展趋势,笔者另有《同义词研究述论》一文予以讨论,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书籍目录

凡例拼音索引表正文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新编汉语同义词词典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