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学术史

张国刚,乔治忠著 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时间:

2006-01-01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

张国刚,乔治忠著  

页数:

59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荟萃了作者二十多年研究科举史之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它按照历史顺序,以科举制度发展演变为经,以人物、事件、活动、思想为纬,既有对科举制度史的叙说,又关注科举制度运作的实际情况,并顾及考试思想的历史发展,在叙说中注重人与制度的互动依存关系及其交互影响,因而既有学术性,又有一定的可读性。书后附有中国历代登科表、中国科举大事年表,有利于读者对于科举实际运作历史的把握,更有资料备查的优点。全书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是一部具有丰厚文化内涵、较高学术品位、简明易懂的概论性学术专题史读物。

作者简介

刘海峰,1959年生,福建人。现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导师、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等著作6部,发表《科举学发风》、《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等论文100多篇。
李兵,湖南浏阳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职攻读高等教育史专业博士学位。发表《略论宋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等20多篇文章,与刘海峰先生合著《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长春出版2004年1月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科举考试的渊源 第一节 “命乡论秀士”:周代选举的构想 一、西周的乡举里选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贤能治国论 第二节 中国文明史的一项新纪元:汉代察举 一、诏举贤良诸科 二、岁举孝廉秀才 三、汉代察举的利弊与影响 第三节 州举秀才、郡举孝廉:魏晋南北朝察举 一、曹魏察举“以经学为先” 二、两晋察举的起落 三、南朝察举的变迁 四、北朝察举的演讲第二章 科举时代的开创 第一节 炀帝始建进士科:隋代科举 一、隋文帝分科举人 二、隋炀帝开启科举时代 第二节 春风得意马蹄疾:唐代科举 一、初唐科兴格局 二、盛唐科场气象  三、中唐科场风云 四、晚唐科场风气 第三节 兵荒马乱犹赋诗:五代科举 一、五工科举的传承 二、十国科举的兴灭第三章 科举社会的出现 第一节 “无情如造化 至公若权稀”:北宋科举 第二节 经术治国与文学造士:南宋科举第四章 科举魔力的体现 第一节 “蕃汉不同治”:辽代科举 第二节 从南北选到南北通选:金代科举 第三节 左榜与右榜:元代科举第五章 科举制度的鼎盛 第一节 “非科举毋得与官”:明初科举 第二节 八股文与贡院的定型:明中期科举 第三节 “科举,天下之公”:明后期科举第六章 科举命运的终结 第一节 “国家抡才大典”:清初科举 第二节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科举革新 第三节 “沉舟测畔千帆过”:科举制度的废止 附录一 历代登科表 附录二 中国科举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学摆脱了儒家经学而卓然独立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取得了最为显著的发展,史学人才辈出,史书门类多样、数量众多,史著水平也甚为后世称赞,现今传世的二十四史之中,《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等,皆是此一时代的作品;而当时学者在史学体裁、理论与方法上的诸多创新,在中国史学史上更具有突出的地位。因此,这一时期的史学兴旺发展,不仅超越两汉,抑且睨视隋唐,此下惟宋代差堪相拟,明清亦瞠乎其后。  以下分别就有关隋况,略作述评。一、史学的独立  在两汉时期,史学仍是经学的附庸。《汉书·艺文志》无史部,司马迁《史记》等及其他史学著作,都附骥于《春秋类》之下,史学尚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且东汉时期除班固《汉书》之外,史学著作亦不多。及汉末以降,随着儒家经学独尊地位的丧失,史学逐渐摆脱经学的羁绊而独立,史学与经学走向分途发展。  经史分途和史学独立,反映在当时社会观念中“史”的概念的变化。“在东汉中期以前,对史字的解释,仍保持其原始意义,偏重在文书应用方面,并不具有后世历史的意义与概念”①。及汉魏以后,这种概念逐渐发生了改变。其表现之一是,自《西京杂记》开始,司马迁的《太史公书》被改称为《史记》,史记原先只是对太史记录的普遍称谓,但此时则成为司马迁个人史学著作的专称。这似乎反映,当时史的概念开始超越过去纪录之史的内涵;其表现之二,是魏晋以后学术领域中出现了与“六经”相对应的“三史”这一新名词,“经史”开始并称,史学逐渐上升到与经学并驾齐驱的地位,《史记》、《汉书》的讲授与传习与六经一样成为专家之学,而“经史”也似乎魏晋之际学术的代名词;及东晋以后,“史”又与“文”对称或者合称“文史”,史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文吏记言记事。  及至南朝刘宋文帝元嘉时期,朝廷迎雷次宗入京师,设儒学馆,旋即又设立玄学馆、文学馆和史学馆,分别集徒教授,形成当时的官学规模,这实际上是将儒、玄、文、史分别作为四种独立的学术门类,而史学至此也卓然独立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  这种经史分途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目录学著作中更有突出的反映。西晋时期,苟勖著《新簿》,首次划出甲乙丙丁四部范畴,其中甲部实为经部、乙部为子部、丙部实即史部,丁部则为集部,丙部所载典籍包括《皇览簿》、《史记》、旧传等内容,将史学著作从《春秋类》中析出,形成后来“史部”的雏形,反映出当时史学逐渐独立而与经学分途发展的趋势。至东晋时期,李充又将荀勖《新簿》加以调整,将子部与史学的次序换,确立了后来经、史、子集四部排列秩序。而梁代阮孝绪著《七录》,其中的《纪传录》即为史部,列有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地部、谱状部、簿录部等十二个史书部类,是为《隋书·经籍志》史部分类的基础。这些变化,正是当时史学不断走向独立、并日益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P256-257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先秦到清末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对三千年间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等传统学术及其风气的流变进行了当的论述。  在作者看来,中国学术史乃是中国学者探索自然与社会之奥秘的研究史,既包括过程、成果、思想等观念形态的东西,也包括结论、成果、思想等观念形态的东西。  它是分析的,具体如传统学术类的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又是综合的,涵纳了一个时代的学术风气、学术思想等。  因此,本书在充分论述各个时期主要学术思潮的历史特征的同时,综合条贯地介绍其他领域的学术成就。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概论生学术专题史读物。


编辑推荐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从先秦到清末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对三千年间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等传统学术及其风气的流变进行了当的论述。本书在充分论述各个时期主要学术思潮的历史特征的同时,综合条贯地介绍其他领域的学术成就。全书文字简洁流畅,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品位的概论生学术专题史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学术史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不是当当介绍的关于科举的书,而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史,从先秦到晚清。阅读此书,可对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学术观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本中国学术史,全面介绍了中国学术的发展和主要内容,长学识,增见识,不过基本是学术著作,读起来会有点吃力,总体来说很不错。


挺好的 对中国学术源流有一个总体的介绍


中国的学术真是博大精深


纵观全书,是一部中国文化、理学、道德、文学的史学通论。


学术型的书籍 不太好看


今天下之变亟矣。窃谓不变之疲乏,宜变今以复古;迭变之法,宜变古以就今。乌乎!不审于古今之势,斟酌之宜,何以救其敝?且我国家集百王之成法[17],其行之而无敝者,虽万世不变可也。至如官俸之俭也[18],部例之繁也,绿营之窳也[19],取士之未尽得实学也,此皆积数百年末流之敝,而久失立法之初意,稍变败弊去而法存,不变弊存而法亡。是数者,虽无敌国之环伺,犹宜汲汲焉早为之所[20]。苟不不知变,则粉饰多而实政少,拘挛甚而百务弛矣[21]。
  若夫西洋诸国,恃智力以相竞,我中国与之并峙,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22],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23],彼坚而我脆。昔者蚩尤造兵器[24],侵暴诸侯,黄帝始作弓矢及指南车以胜之。太公封齐[25],劝其女红,极其巧,通鱼盐,海岱之间[26],敛袂往朝[27],夫黄帝、太公、皆圣人也,其治天下国家,岂仅事富强者?而既厕于邻敌之间[28],则富强之术有所不能废。


简约实用,条理分明,对中国学术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中国学术史给力中国学术史


中国学术史


很厚重的一本书,介绍中国学术界的文化很全面也很透彻,文字很密集,个人不太喜欢排版太充实的书呢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看过一遍,觉得非常好,才上网淘的。内容并非泛泛而谈,有自己的思想和深度,提供另一种角度看以前的事情,让人感觉心情舒畅,有点恍然大悟的意思。


非常好,对中国文化深入浅出的解读


学术史不是很容易懂啊哈


活动价格实惠,买来学习学习。当当介绍有误。


  [13]“天启诸贤”二句:“天启”是明熹宗年号(1621—1627),天启诸贤指东林党人杨涟等。崔、魏:屠杀东林党人的阉党魁首崔呈秀、魏忠贤。[14]扁鹊: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省任丘县)人。决而溃:切开痈疽使浓液流出。[15]何进:东汉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妹为灵帝皇后,任大将军,灵帝死,立少帝,后与袁绍谋诛宦官,事泄,为宦官所杀。袁绍乘机进兵“排官”,汉帝逃走,汉室自此败乱。[16]深警捷速:密谋戒备,敏捷快速。


功能比较扎实,资料比较翔实,考博的话还是挺有用的


还没看,不会有什么太令人惊喜的地方


厚厚的一本。非常值。


此书用功还可以


科研人员需要的书


书的内容不错,但专业性太强,不容易懂,所以只能走马观花的看一下了,谈不出什么体会。


谢谢及时发货!很满意!


中国学术史方面的著作不可谓不多,这是较新的一本。著者试着在学术思路的发展变化上整理中国学术的发展线索,有自己的新意。总的来说,这是近些年学术界出现的一本不错的中国学术史著作。


对学术发展作了基本梳理,有助于了解中国学术史的大体脉络。


数千年中国学术用这么一本小书表达出来,虽有颇多遗漏,但简约中透出一条明晰的学术发展线路


先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感觉内容不错,资料性很强,各个时代的学术分析很清楚,也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先后在图书馆借了2次,由于写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需要,总借很麻烦,所以干脆买了一本,书很厚,系统的通读有点困难,作为资料保存,备查还是不错的


此书很有深度,专业性稍强,尤其对于反思中国学术的发展道路很有助益。


中国学术也就古代可以了,嘿


很不错学术读本,内容有深度,印装也不错。物美价廉,值得推荐。


整个一个系列的这套书,都还不错,适合中等水平的人简略了解相关主题的知识,用纸也还好,要比那些学术性强的专著更容易看进去!


史学研究看着本书是基础,很好。作者功底很深。


看了当当网的介绍才决定买的,到手后才发现当当网关于本书内容和作者介绍张冠李戴!


可以做为资料,专业性很强。


虽然是纲领性的谈论,不过,还是挺不错的一本书~


不错的一本书,可以更加详细一点!


很经典的书,要看。


还不错的书,值得看看


则无术。


很认真的读过一遍,收益颇多


还行,看了有些收获!


这是一本不错的学术著作,对中国学术史进行了粗线条的梳理,对这一领域的的研究有启发意义。经济实惠,值。


一部学术史写起来要有勇气 看下去要有耐心


经学为纲,兼顾史、哲。


挺有价值的,认真阅读收藏!


内容也算完备,就当做常识性了解了。好在打折力度较大。


内容挺全,只是教材的味道较重。


前两次还行,这次定了很多书,不知怎么书不是折页,就是首页或尾页脏的?看了心里很不舒服!书的内容好,可是谁都希望新买的书是“新”的样子!


我以为按照介绍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买来才发现南开的水平真是一般。也就值10块钱。


写的还算平允充实,文笔也不死板,我读了受益不小。就是印刷稍微差了点。


看着作者名气挺大,书名挺好,真是糟蹋了,没有新意,不知他写完后悔不后悔除了这本书。


可以了解到很多东西,店家发货也快……


这本书的内容自然无需多说,纸张印刷也都不错,唯一的问题,一个月基本上开胶了,订的很差。


内容还没仔细看,期待,呵呵,真得感谢快递人员,太快了,昨天订的单,今天就到了,呵呵,谢谢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