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澜阁与四库全书

顾志兴 杭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0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作者:

顾志兴  

页数:

188  

Tag标签:

无  

前言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第一份书缮抄告竣,乾隆皇帝即于是年七月初八日发出上谕,“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下令动用官帑,命续缮三份,分别庋藏于杭州文澜阁、扬州文汇阁及镇江文宗阁,此即有名的 “江南三阁”之由来。同时为落实此事,又发上谕命浙江地方大员就清圣祖孤山行宫(今孤山中山公园)玉兰堂藏经阁改建为文澜阁,以待贮书。自五十五年至六十年(1790—1795),《四库全书》陆续颁齐贮阁。为使文澜库书能真正发挥作用,乾隆又迭发上谕:“第恐地方大吏过于珍护”而使“读书稽古之士,无由得窥美富,广布流传,千缃万帙,徒为插架之供”,故“如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陆续领出,广为传写”(乾隆四十九年二月二十一日上谕);当《四库全书》缮竣发往“南三阁”之时,又发上谕重申前议,命江浙督抚谆饬所属“俟贮阁全书排架齐集后,谕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乾隆五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上谕)。从此杭州有了一座供众阅览的皇家藏书楼,西湖增加了一处“阁巍书雅”的文澜阁胜迹。清咸丰十至十一年(1860—1861),太平军两度攻打杭州城,文澜阁及《四库全书》遭到了空前浩劫,就在“阁圮书散”之际,杭州藏书家丁申、丁丙冒死抢救《四库全书》残编,保护库书。乱定以后,以丁氏兄弟为代表的杭州有识之士,在浙江巡抚谭钟麟的支持下,尽管当兵乱以后,百废待兴,财政十分困难,但仍于光绪七年(1881)重建文澜故阁。从次年开始历七年之久补抄《四库全书》,使之大体恢复原貌。及至民国年问,先后又有钱恂、张宗祥两次补抄,使文澜阁库书得全,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可说是个奇迹。这个奇迹是浙江人、杭州人崇尚文化、保护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的具体表现。抗日战争期间,为免遭侵华日军劫掠,文澜阁《四库全书》经浙、闽、赣、湘、黔、川六省迁徙,历八年又十一月终于平安返“家”,其间艰难困苦非亲历者难以想像,浙江的“护书使者”精神令我肃然起敬。有材料表明,文澜阁《四库全书》曾经为浙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影响到周边省份。汪中、孙星衍、阮元、刘凤诰、朱绪曾、陈奂、胡培犟、钱熙祚、张文虎、顾观光、钱熙咸、李长龄、钱泰吉等乾隆、嘉庆、道光间大儒、学者及藏书家曾就阁校书、抄书,他们中有的人的专著就是借助文澜库书而完成。张金吾、陆心源等江浙藏书大家所藏阁本,皆就文澜阁传抄。现代国学大师马浮(一浮)尝寓杭州,遍读文澜阁《四库全书》,王謇《续补藏书纪事诗·马浮》诗中曾以崇敬的心情咏之:“书读孤山穷四库,生也有涯知无涯。”民国早期宁波张寿镛辑刻《四明丛书》、青田端木或辑《处州丛书》,亦就文澜阁中抄录先哲遗书。嘉庆、道光以来,浙江纂修府县志者及寒门士子就阁读书者更日踵其门。故有学者曾论及清嘉、道以后,浙江人文之盛,文澜阁《四库全书》起了重要作用,此言不无道理。我与文澜库书有缘。上世纪80年代初,胡师道静为编《沈括诗词辑存》,嘱我抄库书《两宋名贤小集》中之《沈中允集》,得睹阁本原抄;1997年岁杪杭州大学举办中国古代藏书楼国际学术研讨会,曾偕同与会代表入青白山居参观:2004年春又与徐吉军兄陪同北京傅璇琮、陈高华等学人同观库书于浙图总馆,饱览原抄、丁抄、钱抄、张抄。数回得睹国宝,诚毕生读书之幸事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及近年又多次登临文澜故阁,如入圣地,抚今追昔,感慨良多。今日文澜阁《四库全书》集原本及丁、钱、张之三抄,实为一“百衲本 ”。惟其如此,价值更高,概因丁抄系丁丙多借彼时藏书名楼及尽出八千卷楼家藏而补抄,中多善本、珍本;钱抄、张抄除借文津阁本外,又就浙图善本补抄,颇具特色。若文澜阁本与文渊、文津、文溯诸阁本相较长短,学界有人以为文澜阁本实胜于其他诸阁之本。张宗祥先生当年“癸亥补抄”得浙籍经济上有力者之支援,终成其功;今日吾浙经济发展,仿效前贤,保护文澜库书这一国宝,若蒙经济上有力者大力襄助,有出版社发愿重印,使之化身千百,使文澜库书更好地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此实无量功德之大好事也,我则期之,待之,梦寐以求之。

内容概要

  《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怀芳香浓溢的醉醪。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的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究无尽的魅力。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一、建阁文澜 库书入藏(一)钦定阁名 书堂改建(二)波澜骤起 阁书再校(三)阁巍书雅 美轮美奂(四)四部分类 排架庋藏(五)两下上谕 库书公阅(六)名儒学者 文澜抄校二、稽古右文 编修四库(一)广征遗书 充实秘府(二)采纳臣言 四库开馆三、四库成书 浙人功巨(一)朱筠之议 实出学诚(二)上谕催书 点名浙江(三)藏书名楼 竞献珍籍(四)浙籍馆臣 献书称多(五)天一规制 文渊典范(六)陆费王邵 四库功臣(七)余集征君 丁杰私预(八)煌煌巨编 浙人书多(九)聚珍殿版 杭州重镌(十)总目简目 浙江首刊四、文澜库书 咸丰兵祸(一)风云突变 阁圮书散(二)抢救库书“双丁”首功(三)文澜残编 留下现踪(四)护书沪渎 再还杭城(五)重建故阁 谭丁之力(六)残编入贮 光绪颁匾五、三度补抄 库书得全(一)丁丙倡议 补抄库书(二)丁氏家藏 名楼支援(三)兹事维艰 展期续抄(四)丁抄初成 续待来者(五)浙馆创建 库书人迁(六)钱恂后继 “乙卯补抄”(七)宗祥接“棒” 筹款浙人(八)“癸亥补抄” 库书称全六、抗战爆发 书迁西南(一)杭城告急 省内三迁(二)部令再迁 远涉黔地(三)地母洞栖 青木关居(四)小有曲折 胜利返“家”七、欣逢盛世 珍护库书(一)移家“山居” 安身“曙光”(二)库书版本 弥珍弥贵(三)文澜岿然 库书期印后记

后记

这是我写的有关书的第四本书。自小喜读书,至老而不辍。大学读的是中国文学,中年却“不务正业”,研究起藏书和版刻来了。盖因时时读书,深感中华文明之传承,历代藏书家、刻书家实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藏书家的辛勤收藏和刻书家的校勘梓行,可以说我国典籍文化决不会有今日的光辉灿烂,也不会派生出校勘、目录等专门家的学问。因为研究藏书,文澜阁《四库全书》早为我所关注,并略有所知。今年中共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同志有研究、发扬西湖文化之举,拟编纂《西湖通史》、整理刊印《西湖文献集成》及约请专人撰著《西湖全书》。海荣、吉军两兄遂嘱撰《文澜阁与四库全书》一书,列为《西湖全书》之一。凡谈及文澜阁《四库全书》是永远不能忘怀丁申、丁丙、钱恂、张宗祥、陈训慈等文澜功臣的。1992年8月14日我在所著《浙江出版史研究——元明清时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后记》中写了如下一段话: 每当深夜,独坐案头,倘徉书海,握管作书的时候,常常会想起丁丙这样的为乡邦文化作出贡献的先贤。丁丙是清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一生未尝出住,是个经商的文化人,他的八千卷楼藏书为祖国保存了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杭州文澜阁所藏的《四库全书》遭到阁圮书散厄运的时刻,是他挺身而出,收拾残编,千方百计抢救,尔后又组织人力补抄,可以说珍藏《四库全书》的“江南三阁”中文澜阁岿然独存,丁丙实居头功。丁丙又曾出资刊印《武林先哲遗著》和《武林掌故丛编》等,保存如此众多杭州地区的乡邦文献,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这些文献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据我所知,丁丙在文化上所做的这些大好事,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相反还赔了不少钱。究其原因,是他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其实,丁丙如此,丁申、钱恂、张宗祥、陈训慈诸文澜库书功臣无不如此。他们热爱文化、保护文化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发扬光大的,永远值得我们后代之人学习的。如此,建设浙江文化大省、杭州文化大市,庶几有望。本书在撰著成编后,承蒙浙江图书馆贾晓东副馆长和古籍部童正伦主任及古籍部苏立峰先生提供文澜库书之原抄、丁抄、钱抄、张抄之书影,深表感谢。据我所知,后三种补抄书影在公开出版物中可能是首次现身,这为本书增色不少。岳庙管理处盛中先生为本书拍摄了文澜阁照片多幅,在拍摄过程中得到浙江博物馆裘樟松先生的帮助。撰写此书时,曾在杭州图书馆读书收集资料多日,褚馆长树青亦多关照,提供方便,并致谢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澜阁与四库全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