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通论
2002-6
江苏古籍出版社
马景仑 著
730
全书以理论阐述为主,着重介绍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文字、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方面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其中也不乏学术界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本教材主要是面向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我们未对“汉语方言”作详尽分析。本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各地各院校的教学状况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有关教师在讲授本教材时,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不讲。略讲和不讲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自己研读修习。本教材也可供中小学教师业务进修之用,供其他语言文字工作者、爱好者参考。
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语言的本质和表现形式第二节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一普通话第三节 现代汉语的方言第四节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第五节 汉语通论课的课程性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第二章 文 字第一节 汉字概说第二节 汉字的构造——六书第二节 汉字的偏旁和部首第四节 汉字的特殊读音第五节 汉字的运用第六节 汉字的检索和常用字典简介第三章 语 音第一节 汉语语音概说第二节 汉语的注音方法和韵书韵图第三节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第四节 普通话的音节、音变和语音规范化第五节 音韵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资料和中古的语音系统第六节 上古的语音系统第七节 近代的语音系统第八节 近体诗的格律第四章 词 汇第一节 汉语词汇概说第二节 词的构造第三节 词的意义第四节 词义的分解第五节 词义的聚合第六节 汉语词汇系统的构成第七节 词语的训释第八节汉语常用词典简介第五章语法第一节汉语语法概说第二节名词、动词、形容词第三节数词、量词、代词第四节副词、介词、连词第五节助词、语气词、叹词第六节单句的表达与理解第七节复句与句群第八节三个平面的语法观第六章修辞第一节修辞概说第二节韵律的协调第三节词语的锤炼第四节句式的选择第五节修辞格第六节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第七节语体简介后记
(三)常用的汉字造宇部首简介 造字部首代表其所统之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所以,了解常用造字部首的含义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范畴,对分析常用字的字义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我们介绍20个常用的造字部首: 1. 口 “口”的本义是“人所以言食也”。口部的字主要有4类: ①跟“口”有关的器官。如:嗷(jiào,马口)、噣(zhòu,鸟嘴)、喙(huì,兽嘴)、吻(“口边也”)、喉。 ②跟“口”有关的行为。如:吞、咽、哆(“张口也”)、咀(含而味 之)、含、吮、喘、呼、吸、吹、喟(“大息也”)、哼、噤(“口闭也”)、呷、吐、啖、吁(“惊也”)、叫、呻、吟,等等。 ③象声词。如:呱(gū,“小儿啼声”)、啾(jiū,“小儿声也”)、隍(“小儿大声”)、咳(“小儿笑也”)、哑(笑声),等等。 ④跟言语有关的事。如:命、问、唯(应答)、咄(欲相语而先惊之之词)、唉(应也)、吃(口吃)、哽(“语为舌所介也”)、喧(“多言也”),等等。 2.言 “言”的本义是“说”。言部的字主要有三类: ①与言语有关的动词。如:语、谈、谓、请、谒、许、诺、讽、诵、读、训、诲、譬、谆、谋(“虑难曰谋”)、访(“泛谋曰访”)、论、议、订、详(“审议也”)、讯、诰、诂、诛(斥责)、识(记住)、诬、谲(权诈也),等等。 ②与语言有关的形容词。如:谅(“信也”)、谨、信、诚、诈。 ③与语言有关的名词。如:诗、誓(自表不食言之辞)、话(善言也),等等。 3.心 心部的字主要有两类: ①关于人的德性和品质。如:性、慎、忠、惇、慷、慨、愿(“谨也”)、慧、恭、恕(“仁也”)、慈、忱、愚、悍、怠、慢(怠慢、傲慢)、懦,等等。 ②关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情、意、志、快(“喜也”)、念(“常思也”)、怡、怀、想、怙、恃、悟、慰、偭、恤(“忧也”)、怪、悔、悲、惕、愁、惭,等等。 4.页 “页”(xiè)的本义是人的头,所以从“页”的字,几乎都与人的头或脸有关。如:颜(面上两眉之间的部位)、颂(“貌也”)、颠(头顶)、题(“额也”)、领(脖子)、项(脖子的后部)、硕(“头大也”)、颀(“头佳貌”)、颗(“小头也”)、顾(回头看)、顿(“下首也”,即磕头)、颇(头偏)、頫(“低头也”)、颢(白首貌)、颤(“头不定也”)、烦(“热头疼也”),等等。 5.肉 肉部的字主要有两类: ①指身体的有关部分,为名词。如:腽(“项也”)、肓、肾、肺、脾、肝、胆、胃、肠、膏(脂肪)、膺(胸也)、背、胁、膀、肋、肩、臂、肘、腹、股、胯、肯(附在骨节间的肉)、胫、胡(牛脖上往下垂的肉)、惰(干肉),等等。 ②指有关身体的某些性状,为形容词。如:腴(yu,“腹下肥也”)、肖(“骨肉相似也”)、肥、腥(“少肉也”)、脂(兽肥),等等。 6.手 手部的字,绝大部分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如:抑(压低)、拉(“摧也”)、承(用双手捧或接)、排(“挤也”)、扶(手相助也)、操(把持也、即拿着)、据(倚杖而持之)、把(“握也”)、按(“下也”,即以手抑之使下)、控(“引也”)、措(“置也”)、招(“手呼也”)、掉(“摇也”)、扬(“飞举也”,用手举起)、振(“举救之也”)、扮(“握也”)、援(攀引)、探(“远取之也”)、扣(“牵马也”),等等。 7.又 “又”的本义是右手,又部的常用字:右(“助也”,手口相助)、左(即“肱”,“臂上也”)、曼(引也,长也)、尹(“治也”)、及(“逮也”)、秉(手持禾束)、反、叔(“拾也”)、取、友、度(法度),等等。 8.支 “女”(pu)的本义是“小击也”。女部的字多与敲打、治理及行为义有关。例如:敏(“疾也”)、整(“齐也”)、效(仿效)、故(“使为之也”)、政、数(计也)、敞(“平治高土可以远望也”)、敛(“收也”)、救(“止也”)、赦(“置也”)、攸(“行水也”)、败(“毁也”)、寇(“暴也”)、放(放逐)、牧(“养牛人也”)、收(“捕也”),等等。 9.行 “行”(hang)的本义是四通的路。行部的字一般与路有关,如:衔(“邑中道也”)、街(“四通路也”)、衢(四通的路)。 10.广 广(ch咖)部的字,一般与疾病有关。例如:疾(一般性的病)、病(重伤或重病)、痕(伤痕、疮疤)、疲(劳累)、疫(“民皆疾也”)、痼(“久病也”)、瘥(病好)、痛(病好),等等。 11.歹 “歹”(nie)的本义是残骨。歹部的字一般与“死”有关,例如:碎(“大夫死日碎”)、殊(死;断绝)、殇(未成年而死)、殛(殊杀)、殆(危险)、殃、残(毁败)、殄(尽也,绝也)、歼、死,等等。 12.土 土部的字,都跟土有关,下列字值得注意:坤(八卦名,表示“地”)、坪(“地平也”)、均(土地平坦)、埴(黏土)、基(墙基)、垣(墙)、堵(一面墙)、堪(地之突出者)、堂(“殿也”)、在(“存也”)、封(垒土为界)、型(制作陶器的模子)、塞(边塞)、坏(墙毁)、场(“祭神道也,一日:山田不耕者。”)、块(土块),等等。 13.邑 “邑”的本义是城镇,作偏旁时,在字的右边,俗称“右耳朵”。邑部的字,一般与城镇或国名、邑名、行政区域名有关。例如:郑、邓、邦、郡、都、郊、鄙(五百家;边邑)、邻、(“五家为邻”)、郢(楚国都城)、郎(鲁国邑名)、邮(传递文书的驿舍),等等。 14.厂 “厂”(han)的本义是山崖。厂部的字一般与山崖或石头有关,例如:厥(“发石也”,即把石头射出去)、厉(磨刀石)、仄(山崖倾斜)、厚(山陵厚),等等。 15.阜 “阜”(fu)的本义是高的土山。阜作偏旁,在字的左边,俗称“左耳朵”。阜部的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意义: ①与高山义有关。例如:陵(“大阜也”)、陆(高而上平的土山)、阿(§,大陵)、隅(山角)、阴(山之北)、阳(山之南)。 ②与高义有关。例如:陟(“登也”)、陷(自高处入于下)、降(从高处下来)、坠(从高处掉下)、陨(从高处落下)、际(两墙相邻之缝),等等。 ③与障碍义有关。例如:险(险峻不平坦的地势)、阻(险也)、限(阻也),等等。 ④与登高的阶梯义有关。例如:阶(台阶)、除(殿阶)、陛(殿阶),等等。 ……
序 一般认为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办师范院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1902年中国现代学制第一个章程——《钦定学堂章程》确定与中学堂平行的师资培养机构为“师范学堂”,即相当于“中等师范学校”,与高等学堂平行的师资培养机构为“师范馆”,即相当于“高等师范学校”。1904年1月13日正式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确定与中学堂平行的师范学校为“初级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师范学校为“优级师范学堂”。由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共同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体系从那时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中国的小学教师主要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现代师范教育经历了一个世纪后,专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终于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我们为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跨越而兴奋,这一重要成就同时成为中国师范教育世纪性转换的重要标志。 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被正式纳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既是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师范教育工作者深入推进师范教育改革的成果。1997年4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将“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项目委托给上海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牵头进行研究,由上海市教委张民生副主任为课题组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杨德广教授和本人为副组长。参与者有北京、浙江、辽宁、吉林、广东等省市师范教育专家、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课题组成员在三年时间里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文献资料,借鉴海内外经验,讨论现代师范教育及其课程建设思想,并且经过实验和实践探索,使中国自己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逐步发展起来。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 1.从理论上论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必然性、可能性和合理性。 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是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这在经济发迭国家已经成为现实。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中国毕竟是一个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包括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几乎存在了一个世纪。而这种三级师范教育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小学和学前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来培养,初中教师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来培养,高中教师由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来培养。如果要提升小学和学前教师的学历,那么中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就必然地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世纪之交,在中国师范教育发展的世纪之交发生了。这是因为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变革奠定了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努力,中国普及了初等教育,到2000年,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 区达到了85%以上。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中等师范学历小学教师的基本饱和状态,以及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必然要求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1984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试验以五年制师范教育方式培养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此后这种方式在全国推广开来。此外,以函授或自学考试等方式对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也大面积提高了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发展的现实表明,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已经有了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要求,也具备了相应的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条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不仅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也是教育发展的先导。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不仅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是合理的。 2.研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课程方案又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参与课题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课程方案。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研制的课程方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即以“文、理兼通”为底蕴,以“小学教育”为特色。 3.试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在实践中探索培养道路。 ……
本书既有理论阐述,又有较多的实例,每章有“参考文献”,每节有“复习思考题”,提示重点和难点,并有一定的练习题,便于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