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

陈居渊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6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

陈居渊  

页数:

41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上下)》既注重对朴学与文学关系的纵向梳理,也注意对两者间横向渗透的阐发,既有纵线性,又有并时性,突破了长期以来研究清代文学偏重于对文学发展进程的追述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述的旧模式,为清代文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这是一部研究清代朴学与文学互动关系的理论专著。它在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着重梳理了清代朴学与文学积压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内在规律,以朴学在清初的萌发、乾嘉的鼎盛及晚清的衰微为参照,对朴学变清代近三百年文学观念、文学思潮、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清代文学的演变与清代朴学萌发与清初文学经世特征的内在联系;中编阐述了清代朴学的鼎盛对乾嘉时期文学多元化格局形成的影响;下编则分析了清代朴学的衰微与晚清文学时代精神之间的转换关系。

书籍目录

绪论上编 清代朴学的萌发和清初文学的的经世特征第一章 回归元曲与清初朴学的萌发一 理学的颓势与文人的抉择二 儒经的重振与朴学的萌发第二章 文贵益世与诗史观念的拓展一 通经汲古与返朴是真二 经典考辨与儒家诗教三 尊杜风潮与诗史观念四 质实无华与祧唐祢宋中编 清代朴学的鼎盛和乾嘉文学的多元嬗变第一章 盛世文化与乾嘉朴学的鼎盛一 文化政策的转向与朴学的奠基二 实证学风的高扬与朴学的鼎盛第二章 复古思潮与诗歌创作的递变一 “格调”说的经学内涵与文化意蕴二 “肌理”说的考据特色与美学追求三 “性灵”说的讥弹考据与审美情趣第三章 汉宋之争与传统文论的转型一 汉宋对峙中的道艺之辨二 传统格局中的骈文中兴三 意义转换中的骈散互补第四章 经学造诣与艺术思维的融通一 焦循“舍意而说形”与“舍形而讲意”的时文论二 张惠言“意内而言外”与“比兴寄托”的词学下编 清代朴学的衰微和晚清文学的时干第一章 乾嘉朴学余脉的变形与延伸一 今文经学的崛起与涌动二 古文经学与宋学的合流第二章 经世致用与晚清文坛的新潮一 诗坛新潮的旗帜二 经世文论的高涨三 祢宋诗学的返照第三章 朴学遗响与文学研究新态势主要引用与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上编 清代朴学的萌发和清初文学的的经世特征第一章 回归元曲与清初朴学的萌发十七世纪中叶,随着清王朝政权的日益巩固,一度趋于沉寂的程朱理学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提倡,被官方确认为“正学”,再度高踞庙堂。然而同属理学的阳明学说,虽因其“说玄说妙”而遭到清初学界的批判,但仍活跃于民间,并为主要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们津津乐道甚而公开予以表彰,反映出与官方截然不同的学术取向。但两派之间的攻驳、争辩却日趋激烈,最终导致理学自身的衰落。与此同时,一批前朝遗民和在野儒者,深感宋明理学的空疏误国之痛,反对空谈心性,力倡务实学风,试图发扬原始儒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以复兴传统经学。一 理学的颓势与文人的抉择通过武力征服才人主中华的满洲贵族,其政教风俗,无一同于汉族。然而政治和军事及民族的冲突,却促进了深刻的文化交融。


编辑推荐

《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上下)》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 PDF格式下载



清代文学与朴学关系研究是一个不错的课题,本书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


有些见解,可以买来看看。


可以买,可以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