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心的世界

冯学成 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8月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

冯学成  

页数:

421  

Tag标签:

无  

前言

  1995年,由四川省社科院策划,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册的中华佛学文化系列丛书,我担当了《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这两本书的写作任务。《心灵锁钥》主要是从心理层面上,结合佛教的基础理论,介绍了印度唯识学和中国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诸宗的大意。很多朋友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佛教基础教材使用并加以推广——就算是对我的厚爱吧。《棒喝截流》则是介绍了中国禅宗的内在结构和表现形式,对了解禅宗是一本方便入门的读物。当初出版时,印了一万套,结果却没有和合当初畅销的预期。到了第二年,出版社便将丛书打折清库给处理掉了。 两三年后,这两本书却引起了较为广泛的注意——许多人打电话来索取。尤其是近几年,这两本书的内容被众多的佛教网站和个人博客转载,更多的人打电话来询问此书的再版,也曾有几家出版社前来商榷再版事宜。 去年,我的相关作品和近几年的讲课内容得到南方日报出版社的关注,经过几次接触,他们邀约我出一套有关国学的普及丛书——北京立品图书公司也加盟参与,计划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学进行介绍和推广。除了儒家的《论语》、《中庸》、《周易》和道家的老庄外,他们也很重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内容,因为广东是六祖大师的故乡和传法之地,禅宗则是广东省历史文化中的骄傲。 今年初,南方日报出版社首先推出了《禅说庄子》的一、二两册,《信心铭》和《云门宗史话》四本书。

内容概要

  《心的世界:佛学·心理学·禅》为冯学成居士于1995年出版的《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的合集再版。前者侧重心性之理,主要是运用佛学来解释人的多层次的精神和心理现象,乃至生命现象。后者则侧重心性之用,介绍了禅宗各家机锋、棒喝、参话头等种种作略和手段,令你于一念相应中体会什么叫顿悟成佛。  佛学是完全彻底的心性之学,它的对象不论是主体还是客体,都离不开精神—心理的本质和现象。佛学不仅讲心性之理,而且讲心性之用,特别注重对自身心性的改造并直接趋向于涅槃大道。所以佛学对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六尘”,从眼界到意识界的“十八界”,乃至五位百法,都有详尽的说明,并有“八万四千法门”供自我改造和实践之用。在中国,佛教的各大宗派,经过数十代、一千多年无数高僧们的修行实践,更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自成体系。若论撮大要、奋精神,明心见性、速成菩提的法门,则首推禅宗。本书为冯学成居士于1995年出版的《心灵锁钥》和《棒喝截流》的合集再版。前者侧重心性之理,主要是运用佛学来解释人的多层次的精神和心理现象,乃至生命现象。后者则侧重心性之用,介绍了禅宗各家机锋、棒喝、参话头等种种作略和手段,令你于一念相应中体会什么叫顿悟成佛。

作者简介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著作十余部。

书籍目录

再版前言l心灵锁钥引言——生命和精神的絮语一、心灵与世界的缩写本——从260字的《般若心经》说起(一)眼耳鼻舌身意——属于“我”的那一切及其他(二)烦恼的人类和人类的烦恼——以苦惑为人生本质的佛教心理观(三)般若中观的心理效应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从色不异空到空中无色,从四圣谛到无苦集灭道(四)漫长的精神历程39一——三十七道品和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略说二、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一)神秘的小宇宙——三能变缘起的第八识观:无限之“我”的阿赖耶识(二)天堂地狱一肩挑——三能变缘起的第七识观:作为自我意识的末那识(三)驰骋于“时空隧道”的战车——三能变缘起的第六识观:理性的是非得失(四)通往天国和佛土之路——禅定意识和般若中观的合璧:略谈止观(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三、足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海的海眼一念头趣谈(一)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大乘起信论))的意识魔方(二)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天台宗的意识万花筒(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宗群星辉映的意识网四、顿悟成佛话念头——禅宗方法略说(一)大机大用和全体起用——从生命和精神的整体入手(二)杀人刀、活人剑——针对念头的机锋与棒喝(三)念头的剥剔一参话头种种五、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一)克己复礼,止于至善——儒家学说对人心性的优化和改造(二)绝圣弃知,无欲无为——道家学说对人心性的淡化和改造后记棒喝截流引言——从“一从大地起风雷”说起一、向上一路——精神和生命的妙高峰(一)一粒豌豆的历程(二)众说纷纭话成佛(三)不畏浮云遮望眼(四)不可言说的“向上一路”二、棒喝截流——理性和认识的断头台(一)理性和认识的空间轨道(二)别有天地非人间——认识的多层结构(三)香象过河,截流而过(四)佛来亦打、祖来亦打及诸宗禅味三、机锋转语——对禅境“死活”的检验(一)天性人也,人心机也(二)九十六转语与坐脱立亡(三)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四)面对“腊月三十日”的转语四、自家宝藏——顿悟成佛的依据(一)正法眼藏和自性菩提(二)“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骑牛觅牛和海里挖渠(四)顿悟也是多余的吗?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库(一)父唱子和、如切如磋的沩仰禅风(二)彻骨彻髓、透顶透底的临济禅风(三)鸟道玄路、月影芦花的曹洞禅风(四)干屎橛和北斗里藏身的云门禅风(五)禅融华严、一句通关的法眼禅风(六)我手佛手、黄龙三关的黄龙禅风(七)从三脚驴到话头禅的杨岐禅风六、曲折多方(下)—一试说曹洞《宝镜三昧》(一)全提(二)契境(三)体则(四)潜用(五)透机(六)如法(七)回互(八)知权(九)入微(十)宗趣(十一)权用(十二)宗教(十三)入化(十四)护持(十五)到家七、日用提撕——油盐酱醋皆是禅(一)众早寻他千百度(二)知识、修行、生活三部曲(三)也谈“寻思”八、诗文禅风——文字禅欣赏(一)禅诗“一线观”——五祖法演禅诗品析(二)方内方外的禅诗唱和(三)略谈((碧岩录))后记附录四十年学佛感言

章节摘录

  无须证明,还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去掉了狭隘自我强加给宇宙的种种片面的主观认识,就是“人圆镜智”。(五)是精神天国的地图还是天罗地网?  ——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五位百法 佛教唯识学是一个庞大严密的精神天国,涉及世间和出世间的全部精神领域。从欲界的地狱、饿鬼、畜牲、人、修罗、天人这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到色界无色界诸天的高级天人,乃至各类阿罗汉、十地菩萨和佛,都各有其相应的精神领地。为说明这一切的因因果果和层次及界线的分别,唯识学相应的名词、概念和范畴数以万计,并且精巧严密地编织在这个学识的大系统中。除了专研此学的佛教学者外,一般的知识分肴见这一系列梵文汉文并川,似古似今,似散文似论文又似韵文的作品就头痛,何况一般的人了。好在佛教以传法为第一等的大事,为度众生真是绞尽了脑汁,川尽了手段。为了使唯识学系统明白地为一般信众所熟悉和接受,唯识学川五位百法——类似于图表,类似于地图,更类似于今天计算机的软件——把全部精神的信息,都绘制或输入其中。一看到五位百法,就如同看见一条精神的长江大河,主干分明,支流清晰,相互汇融,流归大海。 佛教把一切精神的、物质的、业行的、过去未来的、善恶不同的内容,分成五个大类,即五位法:一、心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其中前四位为有为法,只有最后一位是无为法,这是因为五位百法的重心在于对世间众生的教化,故重点在对世间有为法的剖析,为解脱道铺路。而无为是佛菩萨的境界,多说众生不懂,不说又无以诱导众生,所以相应就简单一些。 第一位是“心法”,心就是识,识有八种,心法也有八种,这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 第二位是“心所法”,也就是“心所有法”的简称。既为“心所有”之“法”,当然就是“心法”的对象和内容。“心所有法”是五位百法的重心所在,共有六位五十一个“心所”,占了“百法”总数的一半还多一点。对八识心法,前面已经有过介绍了,但这八识庞大复杂的精神内容和工作状态都各有其相应的对象和运行轨道,这一切都在“心所有法”中各就各位。 “心所有法”把各种不同的精神内容分为六大类别,分别是:一、遍行,二、别境,三、善,四、根本烦恼,五、随烦恼,六、不定。“心所有法”这六大类内容,都因心而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没有心的存在,也就没有这些“心所有法”;不与心相应,“心所有法”就毫无意义;不系属于心,这些“心所有法”就离题万里,与心无关了。所以心被称为“心王”,是主子,而“心所有法”是臣民。心法一起,心所必然相应;心所起时,心法也必然相应。其相互的统属关系是明白的。 “心所有法”的第一大类是遍行,共有五个心所。分别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心所,为眼耳等八种识所共有,周遍于一切心,所以名为遍行。这五个心所是从感觉到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八个识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遍行的定义是“具遍四一切,为所行故”。四一切即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俱。不论时间、地点、性能、类别,全都包括在其中了。也应当如此,人的精神既涵盖一切,没有这四个一切,就成了空话。触,不是狭义触觉的触,而是广义的,包括六根、六尘、六识的相互接触,所以又称为“三和合”,是根尘识三者的交会点;离开了这个交会点,认识及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全都失去了依据。总的说来,它能和合一切心和心所,依根缘境,不相离散,这是触的性能,也是后面受、想、思三个心所得以成立的依据。 作意,其性能是警心,向心识发起开动的讯号,这是认识产生的内在第一动力,没有作意的发起,八识的能动作用就不会现起。如作意于眼,眼识功能就起;作意于耳,耳识的功能就起等等。 受,受与受蕴的受义相同,都是以领纳为义。领是领取,纳是受纳。既有触和作意两个感觉前提,受的功能就出现了——接收到并容纳了它应该接收和容纳的信息;受不仅是被动地对信息的接受,还有心理的感受和承受。因顺、违和非顺非违的三种外部信息,而产生苦、乐、爱、喜、合这五类心理感受和承受。 想,想与想蕴的想义相同,都是以取象为义。取象并非仅指对形象的回忆,而是能将过去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领纳”储存后的事物信息再浮现于意识之中。 思,思与思蕴的思义相同,都是以造作为义。造是发起,作是作用。造是思维对所取之境象进行破立。作是对造在行为上的实施。由于造作的行为有善恶二重性,以至使身语意三业具有邪正、善恶两重属性。 总之,遍行这五个心所是全部“心法”——精神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有了遍行,后面的心所才有存在的依据。 “心所有法”的第二大类是别境。别境与遍行不同,遍行五个心所覆盖了一切心法,带有普遍性;而别境是缘各别的境相而得以生起,不能覆盖一切心法,只能对部分精神心理内容起作用,带有特殊性和个别性。别境也有五个心所,分别是欲、胜解、念、定、慧。 欲,欲在这里不是指贪欲的那种粗糙欲望,而是指轻妙广泛的精神追求,具有善、不善和无记三种属性。人们对自己所喜爱的事物,都有希望和追求,并可为之锲而不舍。这是精神深处的一种内在冲动力。胜解,胜解是决定的意思。


编辑推荐

  师承海灯法师、本光法师,现为云门宗传承人之一的冯学成居士,是当代少有的对佛教的认识圆润无碍,对禅宗的见地透顶透底的佛学大师。通过《心的世界:佛学·心理学·禅》,你或许能于一念相应中体会什么叫顿悟成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心的世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