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恶魔

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8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恶魔 PDF格式下载



  就因为这是非虚构体小说,所以读者念完精神上更疲累。书最后卡雷尔对自身处在这场事件、这本书中的立场的讨论会让人产生共鸣。阖上书,也不能再用谎言人性消极虚无等字眼从哲学上评判主人公的想法和一生,或者说根本没力气评判...有时仿佛自己也错过了那年的考试..压抑不愿意面对,压到极限,自省与放松调控的系统反倒坏了,让我继续平淡地和人攀谈,慢悠悠地吃饭,按时按点娱乐..我和作者一样偏向了主人公,或者像吕克那样,而不是像那个女记者。其实她看的很明说得很对。或许因为了解男人可悲的过程,会先想“他出了什么问题”。“法律指控的是他谋杀和欺骗他人,并非他没有自杀。而民众感到愤怒的恰是最后一点。”但“一个有理智的人杀了他的全家并且自己活着”这件事,并没有“他一步步怎样万劫不复”来的恐怖,因为前者我们是旁观者,是审庭上的听众,后者我们也可能是坐在被告席的人。他的自我丧失,一定有什么契机原因,也许小时候家庭教育的问题是一个主因,但具体的呢?家庭教育对成年后有印象是易见的...作者写书的初衷是想探讨那个把他推入深渊的巨大的不可抗力,但最后也未作结论。他的人生,之前都算真正活着,尽管压抑悲伤,直到那场考试。之后的事情,我觉得就像一场战役,也许这个比喻不恰当,我是指就对象在这个环境中所处的精神状态而言——当你身处战场时,一切都不一样了,你会管道德、私人恩怨吗,不,无暇顾及,就像你在亲人去世后几天有心情理会情人的争执吗?显然不。他真个身心都完全记挂在战事上,极度紧绷,社会观和思考范围也进行了缩减,如同我们看描写战争中士兵心理的段落里会出现的,探索情报,做出反应,同时带有赌博的色彩。他对其他场景切换自如,但并未走出那个战场。你可能会说,亲人死去不能与这个案例相比,这个案例不符合情理,令人发指,的确,这也就是他悲剧的原因: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那个战场,无数个,而他选择的与战对象层面、或者说紧绷点与我们不同,他的是“外界对我的评价看法”,是“社会对自我的反馈”,而我们一般是对机会的把握,反抗命运这种,他是个异类,这部分来自于他小时候父母在教育上或自身性格上过分着重这一点,让他潜意识里最看重这个,而非个人的快乐或是积极的人生。这也如同后来作者记录他的感受“他像一个机器,没有自我,对我们的反应收集,然后做出反应。并越来越精于此道。”因为他从未从那场战役出来,再也没能。精神医生们说的他的压抑逃避,也可以理解成他还活在那个战场上。科琳娜的事情,只要你认真读了,相信你明白,这不太算是背叛出轨,主人公并不完全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而倾倒,是因为他把这个不太熟的女人,事先设定成了一个可以带他走出战场的人。类似的行为还有他去参加学校的活动,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这本书最大的恐怖是,撒旦属于我们,撒旦从我们中而出,他不是完完全全的另一体,他就是我们中的一人。所以,我们也可能成为他的同伴。
  
  最后写一句,我今天陪老妈看韩剧(......是陪她看啦)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句台词,我觉得好适合罗芒。“永远也别因为迟到就缺席,不就是挨顿板子么。”


   罗芒的一生,一半生活在谎言里,一半留在了四面铁墙的牢笼里。 或许谎言只是罗芒内心的一种选择方式,真正引起他一次又一次撒下弥天大谎的是存在于他心灵深处的不为人知的思绪。
   从小时候的他,为了成为父母想象的样子,到他犯下滔天的罪恶之前,我想着,主人公是内心极度缺乏爱与归属感的。他骗得了所有的亲戚朋友,甚至有时候骗的连自己都相信了,可是每当夜幕降临,又或者前往他虚拟的工作环境,一遍又一遍瞎逛荡,那个时候的孤独感与恐惧感恐怕一次次逼着他想着要逃离这样的谎言人生吧。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成为别人喜欢的样子,就可以融入我们想进得圈子,当我们发现如此格格不入的时候,我们慌了,不知所措使得我们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去平衡——有的人选择张扬的个性,有的人选择离开无法融入的世界,逃离到个人隐蔽的角落。。。而主人公选择了谎言,用谎言包裹的假象去装饰自己,让别人从“变装的他”去接受他。
   选择杀死最亲的人,或许是因为最不能接受被最在乎的人发现自己本相的丑陋吧。他塑造一个完美的自己本是为了让爱的人满意,可是当一切是用谎言垒成的时候,真相难以掩盖谎言下的罪恶。
   作者最后也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绘罗芒牢笼中的生活,但是监禁若只是禁锢人的躯壳,那么撒旦只是在潜伏。
   没有什么能消除恨,除了爱,别无它法。


  当初慕名去读这本书,只是好奇它所有的一切恶果来源于一个最初的小小的谎言,而造成的恶果是一场灭门血案,作案者却是这个家庭的男主人,一个丈夫,一位父亲。然而,这本薄薄的一共175页的书,作者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历时多年,而作为读者,我读得断断续续、续续断断,只因为其中深藏的东西,让人恐惧、恶心、还有敬畏,等到我能勇敢面对结果的时候,我才写下了这篇文字,而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三个月。
  
  封面的折角上写得清清晰晰——“本书根据一起震惊法国及至整个欧美的惨案写成。一九九三年一月,自称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员的法国男子让-克洛德•罗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两个孩子、父母亲和家里的狗,然后放火烧屋并服下安眠药,但他后来并没有死。法庭判处让-克洛德•罗芒终身监禁,二十二年内不得假释。”
  
  是什么让这样的惨案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样的时代?“我想,写这个故事只能是一桩罪恶,或是一种祈祷。”作者埃马纽艾尔•卡雷尔是这样说的,他竭力用冷静的观察、平静的语调去写一个真实的、残忍的、源于谎言的惨案,将那惨案发生的原因归咎于——撒旦——这个宗教里定义邪恶的人物,然而,事实上,所有的罪恶仅仅开始于一个小小的谎言,甚至是无关紧要的谎言。
  
  沿着埃马纽艾尔•卡雷尔解析的笔触,跟着埃马纽艾尔•卡雷尔走进这场巨大惨案发生的最初,原来,这个叫罗芒的罪人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也有七情六欲,所处的环境跟我们所有人没有太多差别,虽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平凡的人们的生活是非常相似的,没有太多的不同。而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善意的谎言,我们都会做各种可以定义为“虚伪”也可以定义为“成熟”的“人情练达”的行为,我们很少去考虑我们的一个谎言会出现什么恶果,因为绝大多数谎言都会烟消云散。
  
  虽然,成年人们都告诉孩子们,撒谎的孩子鼻子会变长,或者撒谎的孩子要给狼吃掉的。但,成年人之间依然各种谎言泛滥,孩子们呢,也慢慢懂得了谎言,尝到了谎言的甜头和苦果之后,愈发善于运用谎言。
  
  同样,罗芒医生那个巨大的谎言泡泡仅仅开始于罗芒说自己被暴打了一顿,之前他撒过的小谎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而由此,他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同情,然后,他逐渐谎称自己过了大二考试,谎称毕业,谎称入职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谎称自己有各种关系挣钱以骗取亲人朋友的钱,谎言的泡泡就这么越吹越大,骗钱的雪球也越滚越大,最后,无法支撑这样巨大的张力,泡泡破了,雪球滚不动了。一切,结束了。
  
  人人都渴望着的被关注和被同情是人类能给予同类的最美丽的东西,而这善良的、仁慈的、被利用的美丽,往往让那些撒谎者利用,早在尤利乌斯·伏契克(Julius Fucik)所著《绞刑架下的报告》里,这位用血写文章的人就呐喊过——“善良的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可是你们要警惕!”。警惕什么?警惕我们自己的这些恶念啊!
  
  罗芒医生自己没有追悔吗?他就那么自得地享受人们被他欺骗么?不,他实际上早就懂得,谎言揭破的那天就是他死亡的那天,他不断地用写日记的方式期望妻子可以发现自己的欺瞒,但妻子从来没有读过,那些笔记本,罗芒医生临死之前烧毁,哭着烧毁了。
  
  最后,谎言的气泡还是被捅破了,罗芒医生的“画皮”被撕掉了。在那个我们从小就知道的“狼来了”的故事里,撒谎的孩子还是被人们抛弃了,被狼吃掉了,而罗芒医生呢,最终被“谎言”这匹饿狼吞掉了,他杀了深爱的妻子和所有有血缘的家人,最后自杀,而人们看见了惨绝人寰的家庭悲剧时,如同看见恶魔行走在人间。
  
  这本纪实作品里,血淋淋的是罗芒医生家人的生命,包括天真可爱的孩子;清晰明了的是通过作者,读者们看见了人性的罪恶面;而更多的思考里,是那我们从未见过的恶魔撒旦之过呢?还是我们人自己之过呢?谎言,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这个恶果,自然只有人类自己品尝了。
  
  这样的惨案,不必去文学作品用寻找任何个案来加以比较,它不是源自作家笔下的通过思考诞生的故事,这就是一个人性极端丑恶邪恶罪恶的真实个案,它真实得让人毛骨悚然,甚至在罗芒医生开庭的时候,当地媒体就说了——“人们并不是每天都有机会看到撒旦的面孔”,是的,人们将他归于撒旦,然而,当我们跟随埃马纽艾尔•卡雷尔,一步步去解析这个撒旦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那些被他欺骗的人们早就能知道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精力、足够早的机会去揭破这一个谎言还没成长成为一个无法挽回的恶果的气泡,是人们太善良,还是人们太糊涂?
  
  倘若那些人中有人早早地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思考,去明智地解析,罗芒医生的谎言从一开始就会被揭破,罗芒医生可能真的有机会成为真医生,因为他得重新去读大二——从他错的那第一步开始纠正,反之亦然,倘若罗芒能早日控制自己的谎言,一切都不会发生,可惜,以上这些假设才是真正的“虚拟”小说似的文字。
  
  掩上书,脑海里又想起来康德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要有勇气运用你的理智!”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347407443&PostID=34959904&BlogID=150117
  


   看了开篇介绍。“本书根据一起震惊法国及至整个欧美的惨案写成。一九九三年一月,自称世界卫生组织研究院的法国男子让-克洛德.罗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两个孩子,父母亲和家里的狗,然后放火烧屋并服下安眠药。但他后来并没有死。法庭判处罗芒终身监禁,二十二年内不得假释。”
   这让我想起了那起那起灭门惨案,北京大兴一家6口被发现在家中遇害,最小的受害者年龄不到2岁,作案的就是这家的一家之主。这两起案件十分相似但主人公却有各自不同的内心戏。
   读到前面的时候自己竟也恐慌起来,很难说罗芒的这种行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从来未发生过。想必我们也有常常想要逃避某件事情而故意装病,或者编出一个理由来搪塞某件错事的原因。我甚至觉得他是想要解决却又不知如何解决而一直在拖延,这让我读起来更加小心翼翼,感觉自己也成了中毒之物,而别人都是刚成熟的苹果,瓤子白白脆脆的,咬起来也香甜可口!转念又一想,在世之人又有几个真如空白纸干干净净一笔未动?就这样一边安慰自己一边看完此书!
   其实罗芒身上那些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谎言,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所沾染的。只是在我们这里不过几个小点,他那里却无限的放大了。那些看似不重要的坏习惯一旦被无限放大后果必然一发不可收拾。看得出来作者不想带入任何个人感情,所以总的来说描述还是客观冷静的。
   然而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大的熔炉里,每天每时每刻都有谎言有诚实,有真情也有假意,我们就要疏通化解来达到相溶的平衡,希望那些积怨在内心的黑暗,都能够被时间慢慢化解,坦坦荡荡的呼吸每一口空气,感受每一个季节!


  文/严杰夫
  
  犯罪类文学作品大致分为虚构和非虚构两类,前一类大多以推理和悬疑小说为主,而后一类则以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为滥觞,存世时间较前一类要短得多。然而,随着《冷血》的一炮打红,近年来非虚构犯罪小说已渐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重要类型。菲利普贝松的《十月的孩子》和埃马纽艾尔·卡雷尔的《对面的撒旦》(人文社新版译名,海文社旧版曾译为《恶魔》)即是这一类型中另两个佼佼者。
  
  作为非虚构犯罪小说的鼻祖和经典,《冷血》当然是一把用来衡量后代作品水平的标杆。杜鲁门·卡波特凭借自身的敏感性格及其细腻的文字表现,在这本书成功地将凶手的成长经历和犯罪过程真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并使得这部作品拥有了比虚构小说更具冲击力的表达效果。就这一方面来看,卡雷尔的《对面的撒旦》显然要比“同乡”贝松的《十月的孩子》更接近《冷血》。
  
  《对面的撒旦》讲的是1993年发生在法国的一桩惨案。自称为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员的让-克洛德·罗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孩子、父母和家里的狗,然后服药放火企图自杀,但最终自杀未遂,随后便被法庭判为终身监禁。案发后,作者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罗芒。借助凶手在信件和采访中提供的信息,作者探查了他的家乡,并接触了他的亲朋好友,最终写出了他实施凶案的整个心理过程。以凶杀案为代表的恶性犯罪,一直都是非虚构犯罪作品最为关注的主题。以罗芒案为例,当年这一案件几乎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不仅仅是因为他为自己虚构的世卫组织研究员的身份自始至终未被人揭穿,而且他对家庭实施的惨无人道的凶行更是让人惊骇。
  
  根据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犯罪案件的核心在于“犯罪构成的四要素”,即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其中,后两个要素常常是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关注的主要对象。《对面的撒旦》即都将焦点聚焦在罪犯的主观心理状态以及形成过程上。由于人的心理状态带有太多随机性,这类作品在叙述时也就较难把握。但值得庆幸的是,卡雷尔成功地还原了罪犯的心理状态,并依靠自己老练的文笔和流畅的叙述,将这桩骇人听闻的案件塑造成了一部充满力量的文学作品。
  
  与《冷血》类似的是,《对面的撒旦》并未试图直接还原案件本身,而是在最初对案件进行简略叙述后,即将笔锋转向了罪犯本人。而在追溯到罪犯的成长环境以及人生经历后,读者也就跟随作者一起开始渐渐理解罗芒的犯罪动机了。根据卡雷尔的叙述, “谎言”是这桩惨案中最关键的触发点。罗芒正因为大学时期撒下了一个谎言,便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将自己慢慢地逼向了魔鬼一方。于是在作者的笔下,罗芒不只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凶手,而且是一个无法跳脱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陷阱”的可怜虫。而在天主教传统浓郁的法国,正因为“掩盖谎言”成为这桩凶案背后最关键的犯罪动机,凶手罗芒也就自然被视作“撒旦的奴隶”。
  
   《对面的撒旦》在还原凶手犯罪心理上的成功,与作者进行的持久、细致的调查当然有直接关系。资料显示,卡雷尔是经过了6年的调查采访后,才最终完成此书,其间所花的精力不容忽视。
  
   2000年在法国出版的《对面的撒旦》,也是作者卡雷尔正式出版的第9部个人作品。在当年,该书即以“恶魔”为译名被引进国内。而从法文原版的书名来看,“L'Adversaire”直译过来应为“对手”,再考虑到作者的信仰背景,2011年的这本新版选择“对面的撒旦”为书名显然更为恰当。
  
  本文刊于6月5日《深圳晚报·阅读周刊》


  原文地址:http://www.99read.com/product/detail.aspx?proid=899801
  
  
  一九九三年一月,法国男子让-克洛德·罗芒先后杀死妻子、两个孩子、父母亲,放火,服下安眠药,但被解救;之后被判处终身监禁。此案的审判深入开展后,人们惊异于罪恶的另一面,有着与理智、情感背道而驰的巨大黑洞。其中隐藏着的并向双轨,一条纠葛于罗芒的成长历程,另一条传导着罗芒内心世界的不断深陷,共同推动着罪恶的火车头在长久的沉闷前行之后,爆发出毁灭的轰动绝响。
  
  法国作家艾马纽艾尔·卡雷尔的《对面的撒旦》,采取“非虚构”的形式,描摹了静默的双轨以及作案的罗芒。
  
  评论,或者书写的难度
  
  在简要介绍了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后,我发现我再难置词。因为,我不知道,我要做出的评价,究竟是要针对这本书的文学层面,还是会在不知不觉间滑向伦理的层面,成为对这个事件的过度阐释以至道德指涉。
  
  我想,这种难度,作者一定也感受到了。因为,他忐忑的笔触下,分明有这样一行字——“我想,写这个故事只能是一桩罪恶,或是一种祈祷”。作者跟踪了审判的全过程,与罗芒通信,到他的家乡、居所实地考察,接触他的亲朋好友。
  
  总体上看,作者的描绘是客观和冷静的,但明显不是格里耶式的过分有意作为。他只是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凶手,希望在对他过往经历的细致梳理中,遭遇那个决定了他日后生命走向的微妙元素。只是,作者偶尔流露出的不经意的感叹,又将我们从客观叙事中短暂剥离。我们得以和作者一道,在某处停留、轻轻思索、吁气,感受到某种压迫。这些感叹很难称得上是一种批判,甚至连评价也不算。越来越多的奇特、沉重的事实,带给了作者思索、不解以至一股荒诞不经的味道。他手里的笔分明也越来越沉重,不能再轻轻挑起铺展在他面前的罗芒的生活历程;他在座椅中长久的冷静书写的姿势,也让他觉得有必要稍微挪动一下姿势。
  
  只是在最后的最后,作者才缓缓舒出一口气。他的笔和他的思维,像是终于完成了一次泥泞的跋涉,那些在路途中的沉陷和迷惑远去了。他没有料想到的是,那些文末举重若轻的质问,给读者带来了更长久的思索。
  
  罗芒,或者韦克菲尔德
  
  在一开始进入这个故事后,我联想到美国作家霍桑的一个短篇小说《韦克菲尔德》。小说主人公韦克菲尔德有一天突发奇想,要离家出走。他欺骗妻子说自己只是短暂的外出。当他提着妻子帮他收拾好的行李箱走出家门时,还曾反顾,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回望。或许,他在这一刻已经被作出某种重大决定后的微妙情愫牢牢攫住。从这以后,他不再回家与妻子相见,但却住在一个离家相当近的地方。而妻子,则以为他已经失踪,甚至死亡。很多年以后,他和妻子在街上偶遇,几乎是贴面走过,妻子的面庞上有一股时光的悲戚和肃穆的平淡,她没有认出他。
  
  以霍桑为漫衍,包括卡夫卡、普鲁斯特,以及更晚的贝克特,与韦克菲尔德类似的影子不断在他们作品中浮现。比照传统而学院式的评价,它们表现了这个积极进取、崇尚进步的社会的消极、怠惰、悲观的一面,传达了某种人生虚无和反意义的质问;如果更细致并文艺些,似乎可以挖掘出某种混杂又平衡了的布尔乔亚偏僻趣味和资产阶级审慎魅力。
  
  罗芒是另一种形式的韦克菲尔德,欺骗和谎言是他生命的中心词汇。他小时候的家庭环境,要求他经常表达“善意的谎言”。或许,正是在这一点上,塑造了他以后善于欺骗的性格,并隐隐决定了他生命日后的走向。
  
  最初,罗芒的欺骗和谎言是简单的、单纯的,甚至是无关痛痒的,比如他说自己被暴打了一顿,只是为了借由人们的同情心更好的融入社交圈子。但在一时兴起之后,他逐渐放纵自己,就像一个被谎言惯坏了的孩子,而我仿佛能看到在谎言脱口的一瞬,他急忙用手捂住嘴巴的惊慌模样。
  
  但渐渐的,他从谎言中获得了一种狡黠的快慰,就像韦克菲尔德临出门时意味暧昧意义不明的回望一笑,就像韦克菲尔德离家出走后又时常蹑手蹑脚潜回家中,欲睹妻子凄清独居生活的优越心理。无疑,他迷上了这种快慰。他不仅骗取了夫妻双方父母的退休金、养老金,甚至还借由虚构的社会地位和花费上的阔绰赢得了一场浪漫的外遇。就像张爱玲曾形容的,在熙熙攘攘小菜场,少年骑了自行车过来,人生最刺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当他任由自己的语言编织一个一个谎言时,他该在高速行进的生命列车上撒了多少次手。快慰、刺激、欲罢不能,同时,他也深知他再也回不去了。
  
  语言,或者本身的失陷
  
  “人们并不是每天都有机会看到撒旦的面孔”,法庭审判罗芒后的第二天《世界报》这样写到。对信徒们来说,死亡之时便是见到上帝的时候,作者接下来写道“这种幻觉对年迈的罗芒夫妇来说,一定充满了辛酸,谎言和恶取得了胜利。他们一定见到了上帝,并看见了《圣经》里所称的‘撒旦’,即‘恶魔’,装扮成他们爱子的模样”。
  
  或许,在罗芒与撒旦之间,还有一层更为隐秘的联系。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撒旦之所以聚集起反抗上帝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滔滔雄辩,语言的魅力蛊惑了天使,而且最后也引诱了亚当夏娃。
  
  那么,罗芒身边的人,又何尝不是失陷在罗芒的谎言里。他谎称自己顺利从医学院毕业,自称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员等等,完全建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罗芒。但是,他所编造的一切,却一直以来未被发现。
  或许,真正失陷的是他自己。罗芒为了欺骗自己的妻子,仍像普通人一样坚持工作日上班。但是,他的一天,经常是在汽车里度过的,看杂志或者睡觉。作者曾有一声轻轻的质问,在那么多时光日月分分秒秒中,罗芒在汽车中颓然兀坐的时候,他想到了些什么。他的感官到底是敏锐、沉重、迟钝还是麻木,他到底还能不能把真实的自己与谎言般的存在区分开来?谎言构成了繁复细密的网络,层层叠叠,广阔无垠,罗芒从中伸出头来,眼中也是深层的迷惑。
  
  在审判罗芒的过程中,人们也无从判断,罗芒所言,到底是确有其事,抑或只是一个新的谎言而已。此时,仿佛罗芒本身,已然混杂失陷在谎言中了。罗芒其人,成为了一个难以言说的存在,不论是对于他自身,还是于我们自己。
  
  文学或者伦理,语言或者谎言,清醒或者失陷,此面或者对面,总是有那么些时候,会歪歪斜斜滑向另一面。
  
  
  


好看?


不“好看”,但值得思考,这人每一步都可以回头的,但他回不了头了,读完了是给自己一个提醒。


用谎言来掩饰谎言什么的,最像噩梦了。


认同楼上,我也觉得正是如此。


我一直以为自己挺诚实来着,后来发现自己撒谎成习惯了,虽然都是一些无关紧要,但是感觉仍然很难改过来啊,从小意识里好像就是这样,唉。
一个研究发现人的一生要撒8.8万个谎,唉,蓝姐姐不撒谎么?


撒谎啊,我也过了怕鼻子变长的年龄了。


虛假的真實還是真實的虛假?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是假亦真。真真假假,人,太复杂!!!!


而且隐瞒与谎言的关系我还搞不清楚,一个朋友跟我说,你知道的可以不说,但我老感觉我在撒谎似的。


嗯,我觉得不同的,季羡林说过,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我国的古人似乎对此掌握得更好,“见人只说三分话”。@泽宇。


@云心 的确如此。


所以信人也信三分咩?


不要不信,也不必全信,相信同时也怀疑吧。


我信卡米撒瑪。


我信大自然。:)


大自然快滅了把。


O(∩_∩)O哈哈~,坏泽宇~


呀,以前看过同名的电影(Daniel Auteuil),是Daniel Auteuil主演的,原来是真人真事呢。


看完评论反而很想看看了...


汗 居然有好心人帮我转过来了。。。。。。


写得很好,悄然转之 :)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