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黑皮肤,白面具

[法国]弗朗兹·法农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法国]弗朗兹·法农  

页数:

184  

译者:

万冰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法国海外省的“法国人”,特别是“安的列斯人”,就法律意义而言是法国公民,他们鄙视法属非洲的黑人,而作为有色人,他们在面对白人时,内心又存在着自卑感。他们在潜意识中承认白人的优越地位,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的一切。本书就是从他们的这种精神迷惘和由此导致的精神痛苦入手,揭露长期的殖民统治在已经是法国公民的有色人的心理上留下的伤痛。

作者简介

弗朗兹·法农(1925-1961)精神病医师和作家,出生于法属马提尼克岛,青少年时期即参与了反抗法国维希政府的游击斗争,1943年志愿加入法国军队赴欧洲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巴黎和里昂学习医学和精神病学,期间开始写作政治散文和戏剧。1952年前往阿尔及利亚担任精神病医师,所见所闻使他对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产生同情,并相信暴力革命是第三世界结束殖民压迫和文化创伤的惟一途径。主要著作有《黑皮肤,白面具》、《全世界受苦的人》、《为了非洲革命》和《阿尔及利亚革命的第五年》等,被认为是有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解放斗争的经典著述,并对美国和欧洲的激进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表明种族的问题、肤色的问题是如何隐秘地与一系列词语和意象联系在一起……是法农这个人,而不是那位医学专家或知识分子,使我们无法放下这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复杂而有原创力的著作,在今日有关种族主义本质的所有讨论中,仍然是至为关键的文本。  ——《文学评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黑皮肤,白面具 PDF格式下载



一、弗朗兹•法农
弗朗兹•法农(1925——1961),精神病医师,马提尼克作家,著名的黑人文化批评家。主要以黑人的角度研究非洲,著作有《黑皮肤,白面具》、《大地上的受苦者》、《全世界受苦的人》、《为了非洲革命》、《阿尔及利亚革命的第五年》、《殖民战争和精神失常》、《论民族意识的发言》(后编入《天下可怜人》)。其中,《黑皮肤,白面具》被认为是有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解放斗争的经典著述,并对美洲和欧洲的激进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说法农是一个精神病学者,但是它的研究不能仅归于医学领域,他的研究广泛设计政治、哲学等多学科领域,并对诸学科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对话性很强。



《黑皮肤,白面具》是法农研究民族心理的主要作品,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进行了独到的探究。著述不论从观点上,还是从材料引用以及具体的调查材料运用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思考和探究,也值得不同学科(比如社会学、人类学)借鉴。


二、《黑皮肤,白面具》的主要思想
伟大的作品,只有通过细读才能领略其味道,才能掌握其核心观点,也才能明确其真正的用意。但是,伟大的作品要真的达到细读的程度,是有很大难度和难处的。比如法农的该著,在读的过程中,往往在不经意间会对知识浅薄的我构成极大地挑战,很多地方不能顺利读下去,也有许多读不懂的地方,好在有“读书不求甚解”的说法,我也就硬着头皮将书读完。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似乎脑子里很空,留给我的也是不多的几个影像。但就是这不多的几个影像,依然对我启迪匪浅!它已经足够让我看到作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基本的立场。至于法农所言的“民族心理”机制,依然是以后值得细细揣摩的!



(一)语言与象征
说西方语言(法语)成为白人或接近白人的一个象征。如果说地道的法语等同于白人的话,那么蹩脚的法语则意味着接近白人。远离殖民地而到宗主国的黑人总是在学着说法语,而且大多都是蹩脚的!即使这样,在殖民地的人看来,他已经和自己不一样了,即他已经不再是一个黑人而是更像白人。他的地位已经高出了和自己一样的黑人而向白人一样的地位靠近。对一个生活在白人社会中黑人的法语进行质疑,就是象征性地对其地位即不是白人的质疑,所以这样的质疑也是生活在白人社会中的黑人很难接受和生气的。但是,如果这种质疑是来自一个白人的口气,他则无可奈何!语言和种族地位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会不会法语,也体现在具体语境下的用语上,白人面对黑人时,语用上的委婉,亲切,礼貌,关怀等,其实都是对黑人的一种歧视,因为这种语用和白人在面对一个白人是的直接,毫不客气形成鲜明的对比。之所以对黑人的用语和白人不同,是因为在白人眼中黑人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和自己的地位很不平等,黑人需要孩子一样需要的关心。这样的现象就发生在法农笔下门诊部的医生身上。



可见,不仅从黑人的视角出发,而且从白人的视角出发,语言的地道与否,语用的常规与否,都和地位的象征息息相关!这就最好的佐证了法农的结论:“讲一种语言是自觉地接受一个世界,一种文化。”黑人接受法语就是接受西方文化,接受殖民结构。这是黑人为什么对会说法语的同属表示崇敬,表示羡慕的预设和前提。



(二)婚嫁与象征
婚嫁似乎也是在殖民背景下改变命运,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和渠道。一个黑人妇女嫁给一个白人男子,就等于这个黑色女人再不是“黑色”而是“白色”。因为通过婚姻的关系,她实实在在地和白人发生了关系,她接近白人,而且变得和白人一样具有相对的社会地位。一个黑人妇女如果有这样的命运,会引起很多同属的羡慕甚至妒忌,而且这样的事实会成为同属社会的一个新闻经久不衰。同样的道理,即使不能嫁给一个完全的白人而嫁给一个混血儿,也比嫁给一个完全的黑人要幸运得多!混血儿的棕色皮肤介于黑人和白人之间,棕色相较黑色更接近白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混血意味着更接近白人,有比黑人更多的优越感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如果说一个黑人妇女得到了一个白人丈夫是幸运的话,那么一个白人男子向一个黑人妇女表达爱情并与之成婚就变得更加不可思议了。我们不难想象这对于一个黑人妇女的意义。因为从此,这位幸运儿将“融入到一个似乎封闭的集体,得到承认。心理上的贬值、这种降低感及其后果、达到明亮的不可能性,都彻底消失了。很快,这位混血姑娘从奴隶的行列过渡到主人的行列……她以她过渡补偿的行为得到承认。她不再是想要成为白人的人,她是白人了。她进入了白人的世界。”



从以上的事实或者描写中,虽然有些来自黑人的小说,但是依然不能灭杀黑人对于白人“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认可和孜孜追求。因而,以下现象就不足为奇了:黑人妇女最不愿让人提及自己的是说自己是黑人,因为她们讨厌黑人的原因是她们同样认为黑人地位低下,黑人“发出臭味”“又脏又懒”。即使不承认自己是白人,但也要认为自己“几乎是白人”。可见,对于黑人的观念已经深入到黑人本身的思想当中,而且他们已经用这样的思想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再没有比法农的叙述更加犀利了:有色人种妇女面对欧洲人的反应,“首先有黑人和混血儿之分。前者只有一种可能和一桩心事:变白。后者不仅想变白,而且要避免倒退。其实,有什么比一个混血儿嫁给一个黑人更不合逻辑的?因为,必须最后明白这一点,这涉及拯救人种。”



如果一个黑人妇女和白人男子结为连理是她的荣幸的话,那么当一个黑人男子面对一个白人妇女的时候,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黑人男子是多么希望和一个白人妇女恋爱、交欢!这样的想象是有法农观点支撑的。因为在法农的笔下即使一个黑人男子和白人妓女一起交欢也是一桩幸事。但是,法农在叙述黑人男子和白人妇女的情节时,并没有这样的平平而叙,而是用一个特例来进行。这个特例就是招白人妇女喜欢的黑人男子让•韦纳兹。虽然主人来自一部小说,但是法农认为这不会减弱自己论述的说服力,因为“当一个故事保持在民间传说的内部,这可以说是表达了一个地区的‘地方魂’”。让•韦纳兹是一个乐于思考、喜欢阅读、性格安静而有些内向的黑人,但是他却能够得到了白人法国女子安德莱的喜欢和追求。虽然他是喜欢安德莱的,但是他并没有示好,因为根据法农揭示的根本原因是,虽然他让•韦纳兹从小在法国长大,接受法国的和白人一样的教育,但是他却是以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为代价的。而且,他在这样远离父母的环境下生活、学习,一直有一种孤独感陪伴着他,这种孤独感最终导致了他的自卑,面对白人的自卑——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和白人不一样的!所以,即使是面对一位白人女子,即使心里十分的喜欢她而且她也喜欢他,但是他仍旧没有勇气去大方地爱,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地压抑。



法农引用让•韦纳


法农的经典作品啊


讲种族异化问题的,需要在异国,接受族的教育


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斗志 可以激励年轻人


书很不错。快递很给力!


晚了,已经耽误这么多年。早该读!


非常有用。获益匪浅。难得的好书。适用于postcolonialism学习。


有人推荐!


充满激情,包含同情心


very touching and made people burst into tears.


法农的作品,内容很深,可惜翻译太次了


大致浏览了一下,是一本关于种族主义的书,作者是相关领袖,很深刻且实际。


书还是好书,但是得耐心品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