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二十五史计谋大全

何介钧编 岳鹿书社
出版时间:

2003-03  

出版社:

岳鹿书社  

作者:

何介钧编  

页数:

89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计谋是人类积累的知识和智慧的财富,有着强烈的继承性,特别是一个个具体的计谋方法,常被人们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一直运用着。因此,用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实,显示出计谋中的智慧光彩,启迪人们的思想,开拓思路,正确地加以运用,以求在各项斗争和活动中取得尽可能理想的结果,这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毛主席非常推崇二十四史,在革命战争中将二十四史中记载的许多计谋结合当时实际巧妙地加以运用,从而取得光辉的胜利。对于二十四史中《晋书》,毛主席更是反复读过数遍。正是本着古为今用的目的,我们编纂了这部《二十五史计谋大全》。  正如这部书书名所表明的,取材只限于二十五史。一些历史上有名的计谋故事、战例,或者见之于《左传》、《后汉纪》、《十六国春秋》、《史通》、《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元朝秘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史籍,但在二十五史中未见记载,只好舍弃不收。  对于计谋的分类,可以有各种方法,但无一尽善尽美。如有以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司法、说辩等不同使用领域作分类依据的。

书籍目录

一、审时察势二、未雨绸缪三、攻心为上德信服人四、先声夺人五、当机立断六、先发制人七、后发制人八、以攻为守九、以守待攻以守为攻十、兵贵神速十一、一鼓作气十二、擒贼擒王十三、杀鸡儆猴十四、恩威并施十五、假托王命假借天意十六、以长击短十七、以逸待劳十八、以静制动十九、以柔克刚二十、以夷制夷以敌攻敌等等

章节摘录

  [澶渊之盟]宋真宗景德年间,契丹国游兵散骑时常在深、祁之间骚扰,稍与之斗就又跑回去了,似乎只是偶然过境,并无意争斗。寇准说:“契丹是在对我们挑衅。我们须练兵备战,训练出精锐部队,守住军事重镇以防备他们。”冬天,契丹果然全面入侵。告急的军书一夕之间五发至京城,寇准隐而不报,谈笑自如。第二天,皇帝从别人处听说了,急忙召寇准问军情,寇准说:“陛下欲了结此事,只要五天。”请求宋真宗前往澶州督战。这时,契丹已围困了瀛州(今河南濮阳南),直指贝、魏,举国震惊: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氏,请皇帝巡幸金陵,蜀人陈尧叟,请幸成都。皇帝问寇准去金陵(今江苏南京)还是成都,寇准心里明白是王、陈二人的主意,但表面上装着不知,问:“谁为陛下出的这些主意,罪该万死!陛下您英明伟大,将士百官尽在您的调度之下,如果您能亲自督战,敌人一定不战而逃。即使不亲征,我们只有坚守以待,敌人远道而来,等他们疲劳困顿之际,我们再出兵,一定会胜利的。为什么要舍弃宗庙社稷,而徙都到楚、蜀那些偏远地方,使得举国上下人心崩溃,敌人乘势深入,那么大宋天下就保不住了。”仍然坚持请求宋真宗亲往澶州督战。宋真宗驾至南城,契丹国兵力强盛,众人都请求皇帝停住车驾以观察军情再说,而寇准则坚决地说:“陛下不过黄河,那么我军人心更加恐慌,敌人的气焰更加嚣张,这即所谓凭军威决胜负。目前我军王超巳领劲兵屯中山(今河北定县),扼住了敌人的咽喉,李继隆、石保吉兵分两路扼住了敌人的左右肘,四方支援  者日益增多,陛下您还有什么可怕的以至于不敢前进呢?”但众人都很害怕,极力劝阻宋真宗,真宗迟疑不决。寇准从议事帐中出来碰到高琼,连忙拦住他说:“高太尉受国恩,今日有报恩的机会了。”高琼说:“高琼乃一介武夫,愿以死报国。”寇准又再入帐中,高琼随之进入站在庭下,寇准厉声说:“陛下不以为臣的话对,为什么不问一下高琼等武士呢?”高琼马上仰头上奏说:“寇准所言极是。”寇准说:¨机不可失,陛下应赶快起驾渡河。”高琼即指挥卫土护驾,宋真宗在护卫下渡过黄河,御驾北城门楼,宋朝士兵看见御盖,莫不欢呼雀跃,喊声震天,数十里外都可听见。契丹士兵听了惊愕万分,军阵都排列不好了:宋真宗把军事全盘交给寇准指挥,寇准军令严明,指挥宋军击退了契丹骑兵的进攻:皇帝于是回行宫休息,留寇准在城楼督战。不久又派人观察寇准在干什么,见寇准与杨亿两人在城楼畅怀大饮,歌谑欢呼不断,来人回报宋真宗,皇帝听了,大喜说:“寇准如此,朕还担忧什么。”双方相持十余日,契丹国统军挞览出阵叫战,被宋威虎军头张瑰以弓弩射中额头,当场身亡,契丹人心大乱,于是秘密派人请求讲和。寇准不同意,而契丹使者固执地请求讲和,宋真宗厌战就同意了。寇准本想再逼使契丹对宋称臣,并让出幽州。但有人进谮言,说寇准力主战争是为了好大喜功,寇准不得已只得同意议和。宋真宗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议和,说:“契丹要岁币不超过百万,就同意罢兵议和。”寇准暗中请来曹利用,告诫他:“虽皇帝同意,但我只允许你用三十万与契丹结盟,如果超过三十万,就杀你。”曹利用奉旨到契丹军中议和,果以三十万与契丹订下攻守盟约,是为“澶渊之盟”。这个盟约,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北宋的命运,到底还是保全了宋朝北方的一些领土。寇准无愧一代名臣。若不是他临危不惧,力劝御驾亲征,鼓舞三军抗敌  勇气,北宋更会是祸无宁日。(《宋史·寇准传》)    理,下令全军轻装前进,果然一举击溃成都外围的蜀兵,直扑成都,逼降李势,伐蜀取得了袁乔意料中的圆满结果。(《晋书,袁乔传》)  [击敌主力,乞伏乾归败吕延]乞伏轲殚与乞伏益州不和,担心后者谋害自己,又没有很好的方法克制对方,只得以退为进,投奔后凉吕光。于是吕光再次发兵征伐西秦。消息传来,群臣都劝乞伏乾归弃都逃居成纪。乞伏乾归却毫不惊慌,他说,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白帝城外陆逊摧垮刘备,都是以谋略取胜,并不在乎军队多寡。吕光现在虽然是倾巢出动,兵力极为雄厚,却缺乏长远计划,并不具备战略战术上的优势,我们凭什么怕他!再说后凉的精锐部队全部集中在吕延麾下,吕延为人有勇无谋,脑子反应迟钝,我们完全可以用巧计击败他。吕延一败,吕光只能后撤,我们乘胜追杀,势必获利良多。众将听完乞伏乾归一番评论,都竖起拇指,连称高明。隆安元年(397),由吕纂为主帅、吕延为前锋的后凉大军长驱杀人西秦,初战所向披靡。这时连乞伏乾归自己都有些怀疑自己原来的推断是否有失夸张了,所以他流着眼泪做出决定,必须采取死中求生的措施,西秦存亡,在此一举!他的基本战略思想仍未动摇,那就是彻底击败后凉的一支主力部队,以动摇其他后凉将士的斗志,让他们自行撤退:他分析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完全可行的,因为后凉各军之间距离很远,又受到高山大河的阻隔,彼此之间难以互相声援,那么集中西秦的所有精兵,击溃后凉的一支主力应该没有问题。于是采用反间计诱惑吕延孤军深入,然后从四面围攻,当阵斩吕延,并将他所率领的这支后凉王牌军几乎全部歼灭。后凉其他各军听到吕延败死,果然急急撤回本国,西秦转危为安。(《晋书·乞伏乾归载记》)  [段韶破四军,威名震江淮]天保四年(553),梁将东方白额小兵击北齐宿预(今江苏宿迁县),诱使当地边民杀死宿预长史,在淮、泗地区骚扰。第二年二月,北齐文宣帝高洋派冀州刺史段韶前往征讨。军至宿预后,梁朝将领严超达等人又派军进逼泾州;陈武帝陈霸先也率军进攻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刺史王敬宝派人前来告急;又尹思令率万余人偷袭盱眙。一时北齐东南数路敌军压境,段韶部下都惊恐不定。段韶若无其事,从容对诸将说:“梁朝自侯景之乱后,国无定主,人心不安,各怀去留;陈霸先等人也是智小谋大,政令不一,外强中干。我对他们的情况已揣摩透了,请大家不要担心。”于是留仪同敬显俊、尧难宗等人率兵围攻宿预,自率步兵、骑兵数千人直赴泾州。途经盱眙时,尹思令没想到段韶出兵会如此神速,竟无防备,仓皇之中,匆匆向北逃窜。既而兵临泾州,与严超达的梁军会战,梁军不敌齐军,一败如水,齐军缴获梁军舟船无数。段韶见泾州已破,又对部下说:“吴越之人,轻狂急躁,本无谋略。现我军已败严超达,陈霸先一定不战而逃。”随即齐军回赴广陵,陈武帝果然已率军逃走。段韶又出兵追至扬州(今安徽合肥县)而还。四路敌兵已破其三,只剩下梁将东方白额仍据宿预。段韶于是派术士到城中东方白额处鼓吹,说如若不降,必将大祸临头。东方白额害怕,即开城门请求与段韶结盟。段韶与部下商议,渚将以为连日劳师,人困马乏,姑且与其结盟后再作打算。等到段韶与其结盟后,料想东方白额已无所作为,设计将他及其子弟一并杀了。自此之后,江淮安宁。(《北齐书·段韶传》)    [商鞅诱公子印以败魏]商鞅是卫国人的后裔,很有才气,喜好刑名之学。他离开魏国到秦国后,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使秦国一跃而为天下霸主。商鞅则也因此而官至丞相。秦国称霸的第二年,齐国大败魏军于马陵,魏将庞涓被杀。于是,商鞅对孝公说:“魏在秦之东,只隔一道黄河,而且控制着整个崤山以东,这对秦国十分不利。我们不如趁魏新败于齐发兵击魏,逼魏东移后,秦国则可控制崤山和黄河的险要地形,对今后出兵东下各国诸侯是很有利的,那时您就可称帝了。”孝公觉得有道理,就派公孙鞅率兵击魏。此时,魏则派公子印迎战。当两军对垒后,卫鞅着人送了一封信给公子印说:“我在魏国时和你是好友,现在却为敌对的两军将领,我不忍心互相攻打,而想和你欢宴订盟,共议撤兵事宜,让秦、魏二国军民都得以安宁。”魏将公子印信以为真,于是便来秦营与商鞅见面会盟。但在会盟结束而后举行宴会的时候,商鞅即令预先埋伏的兵士突然逮住了公子印。旋即对魏军发起攻击,大败魏军。魏惠王看到自己的国家接连被齐、秦所伐,不得已将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割让予秦,以此作为求和于秦的条件。商鞅破魏后,秦孝公就把於、商一带的十五邑封给他以作赏赐,这就是卫鞅之所以称商鞅的来历。(《史记·商君列传》)  [秦昭王请楚怀王]公元前303年,人质于秦的楚太子横因私人纠纷杀死了一个秦国的大夫,尔后逃回了楚国。在此后的二年中,秦昭王为此事就对楚国大动干戈,先是联合韩、魏、齐三国的军队共同进攻楚国,夺取了楚国的乘丘,杀了楚将唐昧;然后,秦又再度进攻楚国,大败楚,杀了将军景缺和二万楚军士卒。楚怀王为此而为楚国的安危担忧,所以就把太子入质到齐国以求与齐国结成联盟。但秦昭王并未就此罢休,接着又出兵进攻楚国,夺取楚国的八座城邑。更有甚者,秦昭王以二国君王相约结盟的名义,筹划了一个旨在挟持楚怀王的阴谋。他修书给楚王说:“当初我与您在黄棘订立盟约,彼此以兄弟相称,您把太子人质于秦,这是双方都很欣慰的事情。但太子却欺凌和杀害我的重臣,而后不辞而去,我当然是感到非常愤怒的,所以派兵侵犯了楚国的边境。现在听说您把太子人质于齐以与齐国联盟,其实,秦、楚二国接壤,我们之间的姻亲盟约关系由来已久了。现在如果秦、楚二国不和,双方都无法雄霸诸侯。所以,我愿意与您在武关面约结盟,不知您的意见如何。”楚怀王阅信后,觉得进退两难,大夫昭雎力劝怀王未可轻信成行,而怀王的儿子子兰又主张他前去会盟,以避免激怒秦国,结果,怀王还是前去了武关。其实,秦昭王本人并不在武关,他已派一将军假称是秦王,并在武关设下埋伏,等楚怀王一到,就马上封锁了武关,挟持怀王到了咸阳。后来,楚怀王就死在秦国。《史记·楚世家》)  [萧何设计·韩信伏诛]西汉高祖十年(前197),代相陈稀叛乱,高祖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叛。淮阴侯韩信曾与陈稀有约:陈猪反,韩信必为内应。陈稀果然反叛,韩信装病未与高祖一起去平叛,暗中派人与陈稀联络并与家臣合谋发兵袭杀吕后及太子。事泄,吕后与萧何设计,诈令人从高祖那里釆,说陈稀已死,要群臣都入宫庆贺。萧何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应勉强人宫庆贺。”韩信不知是计,人宫,为吕后所缚,斩首于长乐宫,韩信家三族遂被诛。(《汉书·韩信传》)  [傅介子以黄金诱杀楼兰王]汉昭帝元凤年间,龟兹和楼兰都曾杀害过汉朝廷的使者。傅介子在以骏马监出使大宛时,奉命前往责问楼兰和龟兹国。傅介子向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反叛,反复多次,不能不予以惩罚。我在龟兹时,发现龟兹王容易接近,我愿意前去刺杀龟兹王,向西域各国显示朝廷威严。”霍光说:“到龟兹路程太远,先到楼兰去试一试吧厂于是,在得到皇帝的同意后,派傅介子出使楼兰。傅介子和他的随行士卒出发时,携带着大量金币,对外扬言说是要去赏赐西域各国。到达楼兰后,楼兰王态度暧昧,傅介子便假装不愉快的样子,离开了楼兰,在到达西部边界时,他告诉译员说:“汉天子派我携带大量黄金、锦绣赏赐各国,你们楼兰王却不来接受,我只好到各西边国去。”命人把金币拿出给译员看。译员回去报告后,楼兰王垂涎于金币,果然来求见汉使。傅介子款待他喝酒,又让他看了一遍赏赐给他的财物,等到他喝醉了以后,对他说道:“汉天子委托我,有机密话要同你个别谈谈。”于是楼兰王跟随傅介子进人帐中密谈,就在这时,两名壮士从背后猛刺楼兰王,当场把他刺死了。跟随楼兰王的贵人和其他人员,被吓得四散奔逃。傅介子向他们宣布说:“楼兰王因为背叛汉  朝廷,犯了大罪,所以汉天子特地派我来诛戮他,你们可以改立在朝廷当过人质的太子为王。朝廷的大军即将到达,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否则,楼兰将被灭亡!”于是傅介子便带着楼兰王的首级安全地回来了。昭帝命令将楼,兰王的头悬之北阙,而封傅介子为义阳侯。(《汉书·傅介子传》)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谋略,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计谋和策略,而更多的场合,主要指计谋。  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政治从来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战争则是政治斗争的最激烈、最高的形式。人们的智慧,以及由智慧而产生的计谋,在战争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和精彩。战争是实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角逐。指挥者智力的高下,谋略的正确与否,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因此,可以说,战争是奇谋妙计诞生的温床。也由于这一原因,在群雄纷争的时代,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楚汉战争时期,三国时期,晋与南北朝时期,最是名将迭起,群星璀璨,奇招层出,堪为后世典范的战例,史不绝书。  当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竞争的领域不断扩展,更形复杂,层面也越发纷繁,全靠战争中计谋的借用与阐发,已难以适应需要。这样,通过借鉴与嫁接,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系列计谋,如政治计谋、军事计谋、外交计谋、思辩计谋、司法计谋、市场计谋乃至处世计谋等。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充满着变幻无穷,最终导致改朝换代的政治斗争;充满着刀光剑影、波诡云谲、关系着国家兴亡的军事斗争;充满着舌枪唇剑、机智应变,往往左右着政局的外交斗争(如先秦时期纵横家的活动)。在瞬夕万变的斗争中,各种计谋得到最广阔的用武之地,产生了一大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家,导演出了许多以奇制胜、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形成了至今仍为世界军事理论宝库中瑰宝的谋略学著作,如《黄石公三略》、《六韬》、《孙子兵法》、《百战奇略》等。  几千年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各种计谋,不少是以口碑的形式一代代往后流传,有些则被记入各种正史和野史之中,其中记载谋略家活动、战例、历史事件和典型计谋最集中的史书有《左传》、《战国策》、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特别是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更是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直至清末各朝各代的历史,资料最为丰富,权威性最高。其中写得精彩的占大多数,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  《唐书》、《明史》等,足可彪炳千古。  计谋是人类积累的知识和智慧的财富,有着强烈的继承性,特别是一个个具体的计谋方法,常被人们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一直运用着。因此,用一件件具体的历史事实,显示出计谋中的智慧光彩,启迪人们的思想,开拓思路,正确地加以运用,以求在各项斗争和活动中取得尽可  能理想的结果,这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毛主席非常推崇二十四史,在革命战争中将二十四史中记载的许多计谋结合当时实际巧妙地加以运用,从而取得光辉的胜利。对于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毛主席更是反复读过数遍。正是本着古为今用的目的,我们编纂了这部《二十五史计谋大全》。  正如这部书书名所表明的,取材只限于二十五史。一些历史上有名的计谋故事、战例,或者见之于《左传》、《后汉纪》、《十六国春秋》、《史通》、《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元朝秘史》、《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史籍,但在二十五史中未见记载,只好舍弃不收。但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中,可见计谋的出色运用,《史记》中语焉不详,无法窥其全豹,而《左传》或《战国策》中也许有详细的记述,我们适当地以《左传》、《战国策》的细节描述来补《史记》的不足。三国时期诸葛亮“空城计”和“七擒孟获”的故事,可谓千古绝唱,而《三国志》中却不见记载,幸喜《三国志》裴松之注利用当时的其他史料,详细而又非常精彩地描述了这一段历史,我们实在不忍心割舍这些美文华章,破例运用裴松之注补了《三国志》记述的不足。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二十五史计谋大全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