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庭婴戏
2004-7
上海书画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编
40
无
这套丛书按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分类,将中国画史上的国宝级名作聚于一堂,放大至原寸,为学画者提供了下真迹一等的范本。 本书对书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部分局部放大,叙述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画的照片与材料,为广大喜爱中国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素材和参考资料。 欣赏和学习中国画,离不开对画史上经典名作的了解。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种种原因,古代流传至今的绘画名作非但数量十分稀少,而且散佚于世界各地。缘于此,我们编辑了这套《国宝在线》丛书,按绘画题材、风格技法等要素重新进行分类,将中国画史上的国宝级名作聚于一堂,精心印制,并尽量放大至原寸,为学画者提供了下真迹一等的范本。此外,我们还对书中收入的每一幅名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叙述这些流传千年的国宝背后的故事,并插入与之相关的其他名画的照片与材料,为广大喜爱中国艺术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欣赏素材和参考资料。
宋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轴 绢本宋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轴 局部宋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轴 局部宋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轴 局部宋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轴 局部宋 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轴 局部宋 苏汉臣 婴戏图 页 绢本宋 苏汉臣 婴戏图 页 绢本宋 佚名 冬日婴戏图 轴 绢本宋 佚名 冬日婴戏图 轴 局部宋 佚名 冬日婴戏图 轴 局部宋 李嵩 货郎 图 卷 绢本宋 李嵩 货郎图 卷 局部宋 李嵩 货郎图 卷 局部宋 李嵩 市担婴戏图宋 李嵩 骷髅幻戏图 页 绢本宋 李嵩 骷髅幻戏图 页 局部宋 佚名 狸奴婴戏图 页 绢本宋 佚名 荷亭婴戏图 页 绢本宋 佚名 荷亭婴戏图 页 局部宋 佚名 秋庭婴戏图 页 绢本宋 佚名 秋庭婴戏图 页 绢本宋 佚名 秋庭婴戏图 页 局部宋 佚名 蕉阴击球图 页 绢本宋 佚名 蕉阴击球图 页 局部宋 佚名 百子嬉春图 页 绢本宋 佚名 端阳婴戏图 页 绢本元 佚名 杂技戏孩图元 佚名 货郎图 轴 绢本
婴戏题材在唐代便已出现,时间当与仕女画相差无几,但数量不多,技法也远未发展成熟。据《宣和画谱》记载,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张萱善旦画人物……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盖婴儿形貌、态度自是一家,要于大小岁数间,定其面目髫稚。世之画者,不失之于身小而貌壮,则失之于似妇人。又贵贱气调与骨法,尤须各别。事实上,婴孩的画法脱胎于成人,因此,早期一些不成功的婴戏画中往往会具有一小大人的特征,铅华未洗,尚不能表现出儿童稚气天真的特质。 正如唐代人物画的兴盛与其成教化,助人伦的辅政功能不可分割一样,宋代婴戏题材画之所以流行也同样有其社会背景。宋代重文治,虽然对外一直积弱不振,但内部局势却相对较为稳定。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城市经济日渐繁荣,工商业发达,人口集中。市民阶层迅速壮大并逐渐形成一支可以影响画坛趣味的力量。绘画从主要服务于宗教及贵族阶层的利益,转而开始考虑普通群众的需求。人物画的题材中,道释及帝王肖像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表现市井平民生活的风俗画开始兴盛,这其中便包括以孩童嬉戏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婴戏题材画。 当时的观念认为,儿童可以消灾解难,会带来吉祥幸福。例如,北宋熙宁年间京师久旱,皇帝便让京师的儿童祈雨;南宋时期,除夕时在皇宫里,呈王女童驱傩,装六丁、六甲、六神之类一等等。因此,宋代社会对儿童事业颇为重视,当时的京城中设有官办的慈心幼局类似于今天的幼儿园或孤儿院,还出现了私人的儿科大夫和儿童药房等。显然,这种社会时尚在当时的文艺创作中不能不有所反映,就绘画而言,可以说婴戏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著名的瓷器孩儿枕也出现于这一时期。一 在宋代,擅作婴戏题材的画家已有相当的人数,如勾龙爽、刘宗道、杜孩儿、苏汉臣、徐世荣等。其中以苏汉臣最为著名,流传下来的作品也最多,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秋庭婴戏图》最引人观注。他的成就,从后世作婴戏图者多托名于之便可见一斑。杜孩儿,顾名思义,因擅画婴儿而得名,《画继》说他在政和间,其笔盛行,而不遭遇,流落辇下。画院众工,必转求之,以应宫禁之须。《画继》还记载:刘宗道,京师人。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由此可见婴戏画在当时流行风靡的程度。又据《图绘宝鉴》所云:勾龙爽,蜀人。好丹青,喜为古衣冠,多作质野不媚之状。尤善婴孩,得其态度。国初为翰林待诏。徐世荣,画界画,兼工婴儿。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画家的作品均已失传,我们只能通过前人的寥寥数语来想像他们的风貌了。宋代的画坛还有一些精通人物、山水、花鸟的全能画家,如李嵩、刘松年等,他们也画过一些婴戏题材作品,而且都极为精妙。 我们知道,宋人作画重视写生,宋代画家在再现客观世界的能力方面较之前代画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尽管总体而言人物画的地位远逊于晋唐,但画家的技能不仅不逊于前辈,通常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婴戏画便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宋代画家很好地解决了前代在画孩童时常出现的问题,他们已能够驾轻就熟地表现儿童那种特有的体貌和神态了。这种技术上的进步与宋代婴戏题材的流行可以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婴戏题材除了在两宋较为兴盛外,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也十分常见,这也和其时代的经济、文化繁荣息息相关。然而,像宋代那样有大批一流画家参与婴戏题材创作的情况却不复再现,作品也殊难和宋画相媲美。纵观历朝历代的人物画,婴戏题材并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却不可或缺。由于婴戏画反映的是生活中美好、祥和的一面,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因此常成为表现节日里吉庆欢愉的吉祥画,而在近代,这一题材则逐渐转化成祈求安康、丰乐的年画而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