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李鸿章全传

罗斌//王海山 内蒙文化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内蒙文化  

作者:

罗斌//王海山  

页数:

252  

字数:

19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若李鸿章者,吾不能谓其非英雄也。虽然,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我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梁启超对李鸿章的真实定论。  公元1823李鸿章出生在安徽庐州府合肥以东30里地的磨店乡,一个以世代耕读为生的家庭。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李鸿章小时候天资聪颖,头脑灵活,才思敏捷。道光八年刚6岁周岁的李鸿章开始跟父亲学一些启蒙知识。道光二十年考中秀才,道光二十三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同年在京为官的父亲,接李鸿章到京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首次离开故乡祠堂郢村的他,欣喜欲狂,并写下了“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来作为自己的人生抱负。  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中进士。道光三十年入职翰林院编修。咸丰元年(1851)他抱着满腔热情打算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并把自己所学赋予实践。同年冬,洪秀全带领“拜上帝教”会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口号是要建立有福同享、有田同分的“太平天国”。太平军所掀起的疾风暴雨搅得刚戴上皇冠的咸丰帝坐立不安。咸丰元年(1851)初,当咸丰帝得知自己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在太平军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时,便下旨:“江南江北在籍官吏,各尽其能,举办团练武装,对抗“逆匪”。  李鸿章毅然告别翰苑,放下书和笔,随吕贤基回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数年的团练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咸丰五年十月,他率团练收复庐州立功,次年又以克复无为、巢县、含山的战功,赏按察使衔。

内容概要

  1840年后的晚清,国门洞开,风雨飘摇,主权沦丧、割地赔款接连不断,帝国列强横行无忌的瓜分中国。李鸿章作为晚清“破屋”的“裱糊匠”,作为辞令巧善的谈判者,作为守护着通往北京外交通道的忠实卫士,作为试图尽可能减轻因战争失败而导致外国施予的阶段性惩罚和折磨的周旋者,自然地成为清王朝唯一可藉以依托和不可缺少的人物。然而,历史剧本已经写好,在这个舞台上,无论李鸿章是进是退,都免不了悲剧下场。  千古功罪非议在,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关他的论著历来很多,但大都失之偏颇。只有结合当时的历史,我们才能客观公正的了解事情的真相。本书结合非常丰富的史料,以精彩的文笔,深度的剖析了李鸿章如何从一个乡下秀才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巅峰,如何力挽大清国地位时的艰辛与无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大器生于望族 一、李氏家族许家子 二、刚猛的少年秀才 三、三千里外觅封侯第二章 翰林变作绿林 一、书剑飘零 二、投奔曾幕 三、临危受命组淮军 四、进驻上海,擢升江苏巡抚 五、练兵练器 六、抚用客将,遣散常胜军 七、争功与让功 八、剿捻主帅、钦差大臣第三章 官场扶摇路 一、功利之争 二、首次政治危机 三、历尽艰苦见功绩 四、慎理天津教案,晋升直隶总督 五、平息政朝第四章 兴洋务寻求强国之道 一、高瞻远瞩的洋务总纲 二、军工业的兴起 三、求强先求富的民用工业 四、重视教育事业 五、建设自己的海防力量第五章 失先机甲午兵败遭骂名 一、出兵朝鲜风雨欲来 二、陆军败北平壤失陷 三、战事骤起水师一朝尽丧 四、被对手点名的议和特使第六章 远涉重洋 一、参加沙皇的加冕 二、拜访“铁血宰相”俾斯麦 三、李鸿章 英国之行 四、李鸿章 的美国之行第七章 风雨零落老臣心 一、有名无权的“伴食宰相” 二、做一个明眼的旁观者 三、“倚重”勘河大臣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辛丑条约:九个月的沥血之旅 六、报国恨无前著效,临终犹忆泪珠悬第八章 李鸿章 家族 一、李文安的家事和婚事 二、李家首富李凤章  三、以武尚武的李鹤章  四、中年丧命的六弟 五、长子李经方 六、孝子李经述 七、继承爵位的长孙李国杰 八、晚清重臣也柔情

章节摘录

  代无人做官,缺少政治靠山,有钱没势,在村中也常受那些恶劣官绅的欺压,想入朝做官那就更加困难了。好在李椿善于和众人申辩,又懂些文墨,李家才得以保住家产和那片土地。由此而来,李椿悟出了一个道理:“力田习武”只能养自身,志大则可养千口。要想光宗耀祖,出人头地,只有进身士途才是最根本的途径。于是,李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长子殿华的身上。  李殿华。字庆庵,虽谨尊父命,有心功名仕途,累年苦读,但学业似乎没大长进。加之少年多病,在两次乡试落榜后,他觉得自己不是那道儿上的人,于是便放弃考取功名的念头,回到乡村领着子孙一边种地一边教他们读书。他有近五十年都没有再进城一步,每天男耕女织,看着子孙读书倒也其乐融融。但因李氏宗族子孙越来越多,只凭祖上留下来的一些土地和家产,已显得家大业小,不够子孙享用,后来就分家而居。李殿华平素已养成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品性,在兄弟之间分家一事上,更是作长子之让,因此分得的土地财产并不多,负担很重。他花钱大方阔绰,又因治病花掉不少银两,在外边欠下不少债务,常有人上门来讨债,甚至每到年终的时候。要债的人多得如过江之鲫。李殿华是个很讲体面之人,对债务不躲不避,一时难以偿还,就跟别人说尽好话,求债主们多宽限几日,幸亏债主们大都通情达理。好言好语也就应付过去了。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过几天要债的人重来登门,李殿华脸上挂不住,无奈只能东奔西走,去一些家境还不错的亲戚好友那里讨借,想着他们不会定归还的期限,待日后慢慢偿还。但渐渐地亲友们也开始感到烦了,有的干脆就不再往来,见了李殿华都怕躲藏不及,担心再向他们借钱。当时幸好有一位叫周菊初的姑舅亲为人厚道,心底善良,愿意帮助李殿华一家,并劝告他要勤俭,再困难也要供儿孙上学读书。  知书达理的李殿华自然深明其理,因为他自己有年轻时科举失败的教训。他不得不把希望再寄托到下一代身上,重视对几个儿子的培养,严格督促他们读书,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许老天爷不会辜负李家数代人的努力,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结果吧。


编辑推荐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造就时势。  若李鸿章者,吾不能谓其非英雄也。  虽然,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李鸿章全传 PDF格式下载



远比我想像的差,但是也都清楚的交代了李鸿章的生平
从编年史观点来看,就是本马马虎虎的半小说吧


内容糟糕透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