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

彭瑞高 上海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8  

出版社:

上海文汇出版社  

作者:

彭瑞高  

页数:

155  

字数:

156000  

内容概要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以纪实的笔法详尽、生动地记录了邓小平同志生前七次在上海过年的情景。作家彭瑞高采访了几十位当年接待过小平同志的各界人士,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亲耳聆听小平同志谈话 徐大刚是上海新闻摄影界的一位元老级人物。可以说,现年50岁左右的上海市民,都是在报纸上看着徐大刚的新闻照片,走过以往那些岁月的。 徐大刚是新闻记者中为数不多的老革命之一。1945年,他19岁那年,就参加了新四军,在淮南游击总队开展对敌斗争。走上了新闻道路以后,他先后在山东《大众日报》、《鲁中南日报》、《农村大众报》等报社担任摄影记者。上海解放后,又到上海的《郊区农民报》工作。他还担任过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处的新闻官。解放初期,他为领导人(如宋庆龄、陈毅、谭震林、潘汉年等)拍摄的新闻照片,大多作为统发稿,发往各个报社分头刊出。《解放日报》、《大公报》、《新闻日报》、《文汇报》等上海报纸,往往同时发出徐大刚的新闻照片。许多上海市民看着照片,相互询问:“徐大刚是什么人?”他们哪里知道,徐大刚此时只是一个20多岁的小青年! 徐大刚为中央领导同志拍照,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2003年,在举国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徐大刚拍摄的毛主席的照片,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张毛主席与徐大刚两个人在一起的合影。这位摄影家为领袖拍了多年的照片,这一次,终于得到了一张与领袖的合影。可惜的是,我在采访时忘了核查这张照片的摄影者是谁了。徐大刚为刘少奇、宋庆龄、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的照片,也是弥足珍贵。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徐大刚被打成“攻击江青同志的反革命”,被正式逮捕,关进了上海市第一看守所,他在那些年里拍摄、积累并保存在报社的两万多张照片资料,竟然被全部烧毁。说起这段岁月,徐大刚至今愤恨难平。 所幸的是,那些年徐大刚冒死在另处保存了许多宝贵照片,让人得以有机会一睹伟人当年的光彩。“文革“后,中央有关部门的同志曾经到上海来征集宋庆龄同志的照片,徐大刚所提供的资料,是所有中国新闻摄影家中提供得最多、最全的一个。这为宋庆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9年秋,徐大刚在武汉遇到王光美同志。他问光美同志:“少奇同志的照片您这里还有么?”光美同志说:“我一张都没有了,‘文革’期间都给抄了。”大刚同志说:“我可以送您几张。”光美同志喜出望外,同时又有些将信将疑。回到上海后,大刚同志从自己的资料库里,拿出了六张珍藏了多年的少奇同志照片,寄送给了王光美同志。这里有:少奇同志与宋庆龄同志在一起的照片,少奇同志与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同志在一起的照片,少奇同志与苏联主席伏罗希洛夫在一起的照片,还有少奇同志接见上海区县干部的照片。光美同志收到这些照片,心情万分激动,提笔给徐大刚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徐大刚同志:收到你的来信和六张照片,非常感谢。你冒着危险珍藏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使我深为感动……” 徐大刚平静地对我说,对于刘少奇同志这些照片的收藏,我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一样是收藏,收藏一张是反革命,收藏一百张也是反革命,既然如此,那就索性多收藏一点!万一给人抄出来,我就这样告诉他们:这是历史! 徐大刚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影,其中以拍摄邓小平同志的照片最多,时间也最长。从1959年3、4月间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起,徐大刚的镜头里就开始出现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他清楚地记得,1960年1月以及这一年的初夏,中央政治局两次在上海召开会议,小平同志在上海;1963年11月,小平同志再次来上海。徐大刚感慨地说道:那时照片上的小平同志是多么精神啊,满头黑发,目光炯炯,正当盛年。比起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和少奇同志来,他是党中央核心领导中最年轻的一位。 文革浩劫十年,徐大刚倒有九年在受苦受难。 在这段岁月里,小平同志也来过几次上海,主要是陪同外宾访问上海,在上海城乡都留下了足迹。可若干年后北京有人来搜集小平同志这段时间在上海的照片,却收获寥寥。徐大刚心痛地想,这对党史国史和邓小平研究来说,是一个多大的损失!如果自己当年参与为小平同志拍照,这种资料散失的局面,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徐大刚获得了第二次解放。他作为《文汇报》的摄影记者,又开始拿起心爱的相机,为时代留影,为小平同志留影。 徐大刚记得,小平同志从1979年8月到1985年2月,先后4次来过上海。 1979年8月的那一次,徐大刚印象特别深。他记得这是小平同志第一次下榻“414”(即今天的西郊宾馆)。徐大刚对这里是很熟悉的。当年毛主席住在这里时,徐大刚作为摄影师,也常驻在这里。毛主席住一号楼,徐大刚和贾兴元等上海同志则住在另一个楼里。小平同志第一次来西郊宾馆,徐大刚给小平同志介绍过毛主席当年住在这里的情况。什么地方散过步,什么地方拍过照,河边哪个地方看过鱼群等等。他这个“导游”,当得很是称职。 小平同志1979年在西郊宾馆,曾就内部宾馆和招待所应该尽快对外开放一事,对葛非(上海市委招待处处长)说过一段话。徐大刚身在现场,可以见证。他认为,小平同志的这段指示,直接促成了上海和全国一大批内部宾馆先后对外开放、走向市场。这段指示对于消除党内干部特权、促进机关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和壮大旅游宾馆事业,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徐大刚说,他记住了小平同志说的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可原话究竟是怎么说的,他记不清楚了。 很巧,十数年以前,我曾经采访过葛非同志。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我倒是有一段记录。当时葛非同志在东湖集团担任领导职务。他知道我要写一篇《禁苑开放》的长篇文章,介绍上海内部宾馆与招待所过去封闭的历史和对外开放的现在,表示十分支持。他陪我去参观了东湖宾馆、兴国宾馆、瑞金宾馆、西郊宾馆、虹桥迎宾馆等主要宾馆,一边参观,一边如数家珍地叙说这些宾馆所在花园的历史。我清楚地记得他在瑞金宾馆介绍说,这里的一号楼,原是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励志社”所在地;四号楼过去又叫“三井花园”,是日本人的别墅,又做过国民党三青团的学校。1949年人民解放军打进大上海,这里是将军们驻扎的第一站。“总前委”的领导邓小平、陈毅、粟裕、饶漱石、刘晓等,都曾在一号楼里通宵达旦地指挥过战斗。1979年小平同志来到瑞金宾馆,在一号楼外面散步良久。他指点着楼宇和林木,回顾峥嵘岁月,当年解放上海城的一场场战斗情景,他老人家都记得清清楚楚。 可惜葛非同志不久前去世了。我是在报纸上看到了讣告后才知道的。如果他健在,我想我会再次去采访他。 徐大刚要竭力回忆的小平同志与葛非同志说的那段话,十多年前在那篇《禁苑开放》中,我是这样写的——  1979年8月,邓小平同志到上海,住在位于虹桥路一侧的“414”(今名西郊宾馆)。工作之余,小平同志喜欢散步。一次散步的时候,小平同志指着满目青翠的林木草地,对陪同的上海市委招待处葛非同志说:“那么大的一个院子,平时不用,老关着,花那么多钱养护,多可惜!你们可以对外国人开放,赚点外汇,给‘四化’作点贡献么!”这一讲话精神,后来在会见上海市委的常委们时,小平同志又一次正式提出,并指定了时间,要求在1979年内作好各种准备,1980年就对外开放。 这场在中国国内悄悄进行的内部宾馆大改革,其实就起始于1979年。徐大刚为自己亲见其事的发端而感到荣幸。二十多年过去了,徐大刚越来越清楚地掂出了小平同志这次谈话的分量。小平同志关于向外宾开放内部宾馆的指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思路。上海那些以花园别墅为主的内部招待所,纷纷对外开放。全国各省市的内部宾馆,也都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陆续对外开放,住进了国内外旅游者。 1979年之后,小平同志又分别在1983年、1984年和1985年来过上海,住的都是西郊宾馆。徐大刚说,小平同志的几次视察活动,我都随队出去拍了照,许多照片当时就在各个媒体上与人们见了面。这一生,能为小平同志留下那么多的照片,我感到欣慰。 用镜头定格难忘时刻 小平同志自1988年后,连续七年在上海过春节。他老人家关心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顾年事已高,经常外出视察。其时,上海与全国大小报纸的读者,都会在小平同志的新闻照片旁边,看到一个名字:柳中央。他是新华社上海分社的摄影记者,一个资深的新闻摄影家。 跟随小平同志摄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其紧张与辛苦,也在人们意料之外。小平同志连续多年在上海过春节,往往只在年三十晚上,才安排一次简单的团拜活动,与上海市领导见个面,共迎新春佳节。这样的除夕夜,也就是柳中央同志工作得最紧张的夜晚。 柳中央是一个十分敬业的摄影家。一般早在除夕来临之前几天,他就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除夕夜小平同志会见上海市领导,正是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高潮时刻。这一场会见结束之后,柳中央并不是回家吃年夜饭,而是急着先回新华社上海分社,连夜冲洗放印照片,送分社和总社的领导审看。等完成了全部发稿任务后,他才回家。踏进家门时,往往已是深夜。家家“守岁”,而他却总是在奔波忙碌。每年亿万人大饱眼福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柳中央总是看得很少,有时甚至根本看不到。 然而一到次日早晨,手里拿到了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无论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是《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许许多多的海内外报刊,往往都是在头版头条的地位,刊登“邓小平同志与上海人民共迎新春”的消息,同时配发小平同志参加团拜的照片,这时,柳中央就会完全忘记昨夜的辛苦,心里充满了轻松、愉快和劳动后收获的满足感。毕竟这些辛苦拍摄的照片,国内外亿万读者都看到了。而正是这些照片,展现了小平同志的形象,让世界各国的人民知道:小平同志在上海,小平同志身体健康,与家人一道享受着天伦之乐,平静地过着一个老革命家的简朴生活。这些信息对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来说,无疑是新春佳节里的一大喜讯,所产生的激励与鼓舞,不是几句话能够表达得清楚的。 柳中央跟随小平同志外出视察拍照,有几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次是小平同志到中百一店。柳中央记得很清楚,那是1992年元宵节的晚上。那天下午柳中央就接到了通知,说晚上有任务,要到中百一店去拍照。负责安排活动的上海同志介绍说,小平同志许多年没有进商店了,他老人家在南方的几个城市里,几次想到商店去看看,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最后都没有安排。上海这次下了决心,要满足老人家进商店去看看的愿望。地点就安排在中百一店。 这天下午,记者们比小平同志他们先行一步,到了中百一店。七点多,小平同志来到了四楼商场。柳中央看到,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马桂宁,在他有名的“三尺柜台”上见到了小平同志,小平同志与他亲切握手,两个人还在吴邦国同志的建议下,一道合了影。后来,在一个文具柜台上,由马桂宁提供服务,小平同志给他的孙辈买了铅笔和橡皮。卓琳同志和女儿们都很高兴地在一旁看着。后来才知道,这是小平同志解放后第二次进商店买东西。这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场面,被柳中央一一摄入镜头。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陈至立同志,十分欣赏这些照片,亲自挑选了一张,推荐给上海的一家杂志刊登在封面上。 更加激动人心的场面,出现在小平同志购买好文具的几分钟之后。小平同志到中百一店来的消息,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传遍了整个商场。“邓伯伯来了,邓伯伯在中百一店!”许多人喜出望外,兴奋地口口相传,要在这吉祥的元宵之夜看一看小平同志的伟人形象。小平同志他们的电梯从三楼下到一楼,门一开,迎面就是欢乐的上海市民。大家充满了兴奋与期待,热气腾腾的场面完全出乎安排活动的负责同志意料之外。但老百姓对小平同志有着很深的、也很朴素的感情,这时意外见到了小平同志,都热烈鼓掌,高声招呼:“小平同志好!”气氛很热烈,场面却一点也不乱。小平同志此刻也显得十分高兴,他发现人群中有位女同志手里抱着一个小女孩,还特地走上去,亲了亲这个孩子。这时,来接小平同志的面包车已经停在了六合路上,离开南京路只有几步之遥,小平同志走出中百一店后,马路上的市民都热烈地鼓掌。小平同志在车门外停下步,向人群频频招手致意。元宵节之夜,发生在上海市中心南京路上的这一热烈动人场景,实在令人永远难忘。 还有一次经过旗忠村,也给了柳中央很深的印象。那一天,小平同志视察闵行开发区,讲了长长的一段话。这段讲话很精彩,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原来安排的计划,小平同志在闵行开发区待的时间没有那么长,因为谈兴起来了,谈话涉及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方面,视察就超出了原定时间。结束了闵行开发区的视察后,小平同志一行乘车回西郊宾馆去。车队经过旗忠村,小平同志看到村里一个小学校正在举行少先队活动,小学生们在操场上列队集中,少先队的鼓号声响彻云霄。这时小平同志就要求下车看看。他老人家就是喜欢和群众在一起,尤其是见到了孩子们,他就特别高兴。小平同志下车后,饶有兴趣地走到小学生的鼓乐队前,停下来看了一会儿。他站在那里看着孩子们的时候,目光慈祥而温暖,就像是爷爷看着孙儿孙女们。不一刻,小平同志看到人群中有位农妇手里抱着一个男孩,他老人家又走上去,亲切地在这个孩子脸上亲了一下。这些场面,都被柳中央迅速地捕捉下来,定格在胶卷上。这些照片,有的在报纸上发表,也有的被收在当地许多种画册和纪念册当中,成为这个村庄永久性的光荣画面。那个被邓爷爷亲吻过的孩子,也成了同龄人中间的“小名人”。1997年小平同志去世后,柳中央还曾经去马桥乡旗忠村看过这个孩子,那时他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如果柳中央的记忆不错的话,照此推算,这个幸运的男孩现在应该是一个高中学生了。 柳中央同志最初接触小平同志,是在上世纪70年代。那一次在上海展览中心,柳中央很偶然地见到了小平同志。其时的小平同志,正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第一次复出。他作为副总理来上海参加一项重要的外事活动。这时,小平同志正在展览中心大厅等候外宾到来。上海那些“四人帮”爪牙,对小平同志很没礼貌,他们也在大厅等候外宾,却都离开小平同志远远的。也许因为等久了,小平同志拿出烟来要抽一支。可惜他找不着火柴。柳中央平时也抽烟,看见小平同志要抽烟却没火,就主动摸出了火柴,走上前去,帮小平同志把香烟点着了。就这么一次偶然的机会,而且离开现在又是那么遥远了,可是在柳中央同志的记忆当中,却依然是那么清晰。毕竟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小平同志在人民心目中地位又是那么高,他的经历又是那样富于传奇色彩,而他当时的处境又是那样的微妙,柳中央又是以那样一种方式走近了小平同志。这种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的。 采访结束时,我问柳中央同志:您给小平同志拍了那么多的照片,您自己有没有和小平同志的合影? 柳中央说,你问起合影,我又想起了一件事。 1992年,我们这些长期跟着小平同志拍照写稿子的记者,向上海市的领导表达了一个愿望:什么时候,也请小平同志与我们一起合个影。上海市的领导很理解我们的心情,很快就向小平同志的女儿转述了我们的愿望。小平同志的女儿与老人家商量了一下,老人家爽快地答应了。 一次团拜会结束后,小平同志的女儿对我们说,你们不是要跟老爷子一起合个影么?今天是个机会。请大家都准备好,先把队伍站好。等一会老爷子走过来,一下子就能拍成了。 我们这些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电视台的摄像记者,当时就像孩子似的,听到了这个消息,情绪很兴奋,马上就把队形站好了,虔诚地等在那里,等候小平同志的到来。不一会儿,小平同志就走了过来,非常随和地站到了我们这些记者的队伍中间。记得是杨尚昆同志的儿子、著名摄影家杨绍明同志,举起照相机,为我们和小平同志一道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与个体摊贩热情握手心中装着百姓的衣食住行“这个饭店你们要很好经营啊”为邓爷爷表演计算机操作要让小平同志看到真实情况为小平同志留影最高形式的支持“您是我们心目中最德高望重的”朱志豪三见邓小平建国后第二次进商店买东西“毛蚶病有什么了不起啊”雾散日出迎小平“我看你们可以生产100万辆”在春节里为小平同志拍摄阳光下的旗忠村上海航空工业的节日“箭箭成功,这很了不起”“这就是社会主义嘛”后记


编辑推荐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以纪实的笔法详尽、生动地记录了邓小平同志生前七次在上海过年的情景。作家彭瑞高采访了几十位当年接待过小平同志的各界人士,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邓小平在上海过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