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上种红菱下种藕

王安忆 文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作者:

王安忆  

页数:

330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王安忆20万字的新长篇《上种红菱下种藕》,以几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的成长经历为引线,讲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江浙农村所发生的自觉的和不自觉的动荡转变。   全书以极细腻和平缓的基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秧宝宝的乡下小女孩,因父母外出经商,不得已离开乡下的老屋子,来到城镇。这个与村庄风貌迥异的城镇从此就成了小姑娘的生活天地了。小姑娘在一年内跑遍了华舍镇的角角落落,看到和经历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人和事(包括在她寄宿的顾老师家)。秧宝宝就在这新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她和她的几个小同学蒋芽儿、张柔桑的友谊也经历了更新和发展。然而,一个更加开阔的天地在等待着秧宝宝呢――一年后,爸爸妈妈要带她走向更大的城市绍兴。 这是一个农村孩子融入城市的最初的不起眼的经历。因为不起眼,故容易被忽略、忘记。可经王安忆传神的文笔,秧宝宝的一年寄宿生活连最最平凡的地方也鲜活有味了。

书籍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附录

章节摘录

书摘夏静颖生在出秧的季节,所以小名就叫做秧宝宝。九岁那年,她母亲决定跟她父亲一同去温州做生意,把秧宝宝寄养在了镇上的朋友家里。这样,他们在沈漤的老屋就空出了,让隔壁的公公住进去看房子。 老屋其实已经有点荒寂了,但在秧宝宝眼睛里,却是繁荣的。院子里垒着一个鸡窝,屋檐下钉着一具鸽笼,石头条凳上,搁着晒菜籽的空竹匾。房间大床里面,有一面墙那么高和宽的橱,是爷爷和奶奶从上海带来的,上面嵌有无数个大小抽屉,要是有兴趣一个个拉开来看,就可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玩意儿。隔着穿廊的另一间屋,原来是爷爷奶奶的房间,现在爷爷不在了,奶奶去绍兴的娘娘家住了,所以就专门用来放东西。爸爸妈妈的旧自行车,旧缝纫机,旧的采菱用的长圆形大木盆,米桶,舂米的舂子,一架破纺车,还有一套柳桉木的家具坯子,没有上漆,摞起来,顶到梁下面了。然后从东西房中间的穿廊走过去,就到了灶间。这里的光线比较暗,加上墙壁被柴火熏黑了,就显得更暗,但这却是老屋里头最兴旺的一处。黑黢黢的木梁上,七高八低悬了至少有十二只竹篮,底下一眼大柴爿灶,熏黄的灶身上隐约可见粉红粉绿的莲花。灶上嵌着生了黄锈的大铁锅,直径快有一米的木锅盖戗在一边。灶旁边是液化气钢瓶和液化气灶的铁架。再旁边是一口大菜橱,装着纱窗纱门,也熏得变了颜色,里面放着碗,盘,勺,筷,油盐酱醋,锅是挂在墙上的,大大小小,有两排。从厨房的门口走过去,就是后院了。 后院里,一地的南瓜藤,丝瓜藤,葫芦藤。架子散了,藤蔓就在地面上错乱地爬着。南瓜叶子里,伸出几株月季花,到了季节,自顾自地一期期开花。在厨房的后窗下,用水泥砌了一方小池塘,专接雨水,在落叶底下,水还是很清的。旁边呢,还有一眼井。这是家里的“冰箱”,夏天里,有怕馊的剩饭菜,就盛一只碗,碗装在桶里,放下井去,用绳子吊着。还有西瓜,汽水,也都吊着;冰在井水里。在院子底的角落里,有一棵香椿树,树冠很大,罩了一片阴地儿。树底下,埋着爷爷的骨灰,还有上海的曾祖父,曾祖母,又有一个早逝的姑婆,他们的遗骨和骨灰也都埋在这里。所以,这一片的南瓜藤蔓,便微微起伏着。照理说,这后院是有些阴气重,但因为他们都是亲人,院子又不大,花木藤叶挤挤挨挨的,倒很热闹。秧宝宝在南瓜藤叶里翻,有时候就会翻出一个金黄色的小南瓜纽,是自己落籽长的。她把小南瓜纽很珍贵地放在屋檐下的空鸽笼里,然后就忘掉了。 在老屋的前后,村民们都盖了二层或者三层的新楼,水泥梁,水泥板。在水泥的房檐底下,竟也筑了燕子窝。并且,还是旧年的燕子。并且,谁家的燕子还是谁家的燕子,一点不曾出过错。这都是几十代的燕子了。傍晚,老燕子领了小燕子学飞,漫漫的一片,从老屋的顶上过去。村民们都说,夏介民一家是要走的。夏介民是秧宝宝的父亲,他做轻纺生意。开始在柯桥轻纺城替人看摊位,后来有了本钱,就自己做了。沈漤有不少壮年人出去做工业和做生意,做大了,就不回来了。人们常常问秧宝宝:秧宝,什么时候走H阿?秧宝宝就站住脚,乜斜着眼,不怀好意地笑着:下半天走。走哪里去?人们再问。走太平洋去!秧宝宝收起笑容,给个白眼,走开了。P.1-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中国时报开卷2002年十大中文好书,联合报读书人2002年度最佳书奖。  少女之心。一个描写少女心理活动、感情纠葛、外部世界、成长岁月的经典文本。细腻精准,深婉感人。


编辑推荐

《上种红菱下种藕》曾被《中国时报》评为2002年十大中文好书,全书以几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的成长经历为引线,讲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江浙农村所发生的自觉的和不自觉的动荡转变。王安亿在这部小说中,把秧宝宝脚下的水镇:华舍镇,写得如诗如画,几个孩子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孩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读来令人十分可信。整部小说长于细节描写,无论生活细节、心理细节和风景细节都捕捉得恰到好处,特别是在对江南水乡的景物描绘中把光与色的变幻与人物心理变化巧妙地融会到一起,使人几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使王安忆这部新长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上种红菱下种藕 PDF格式下载



一拿到书,一口气读完,写得很入生活,描写的很细腻,只是那么小的孩子真的那么懂事么?和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点挂不上钩。但是书还是很喜欢的


笔触细腻,读来十分亲切


以前看过<富萍>觉得很好看,这本书也很好看,刚看了几页便被作者细腻的描绘所吸引.


让人有很温暖的感觉


里面那样淡淡的忧伤我相信只要是女性都会有过自己的童年不多说了,看了就知道


细腻的文字带给你美的享受


恬淡温暖儿童到少年的蒙昧清醒像一个失落的白日梦


整体情况良好。。总体来说,书的内部质量都还好,没有破页、残页等现象,但书的外封皮保护得太差了,新书到手总希望面相好看一些,希望当当网多注意一下商品的整体质量。


写的很好,结局真的让我很感动


我是自从读了<<长恨歌>>便认定王安忆的的人.随后看了我能在市面上买到的,所有的她写的书.当时我才通读了张爱玲的作品集,很喜欢.再读<<长恨歌>>,不知怎么样,竟读出了些许相似。当然王安忆与张爱玲是很不同的,她们只是正好都是女人,都在上海,都喜欢写上大段大段的环境细节,渲染气氛,铺垫情绪。当然,王安忆在此方面是更甚更甚的,已是王安忆文字的大特色了。而我就是喜欢这种铺陈。但是!《上种红菱下种藕》一篇的铺阵真是太多太多了,好象一本书中半本在述景,不厌其烦地说着小主人翁身处的环境,有时候是客观的景,有时候是人物眼中主观的景。通篇看下来,嗯~嗯~嗯~多数时间让我觉得有点闷。好象是一个没有开始没有结尾没有高潮的故事,烦烦琐琐,枝枝蔓蔓,零零碎碎的。是少有的、让我不想再看第二遍的、她写的书。我整整看了有两个月才勉强看完。以上仅系个人感觉。鉴于王安忆是我十分喜欢的作者,我还是要郑重表示一下:我会在某个时间再读一遍《上种红菱下种藕》的,因为,也许,是我没看懂。另,前两天才读完她的《妹头》,这本就还不错。


不得不说,她把少年时小女儿的心思写得太细腻太到位了,简直琐碎的让人无法卒读,读到前面一小半的时候就不大读的下去了,秧宝宝心里常说的“怕你”,以及江南镇上和乡下一切或远或近细致到有些唠叨的描述,连每分钟光影的变化都在她的笔下无所遁形。多少让人回忆起女儿时的境遇、心思、友情及种种,想回味年少日子的女子,一定要挑个有耐心的时刻,慢慢读。


不知为何喜欢这个书名以为是多么讨人喜爱的故事在**上等了好久都没货转战到当当一看见就买了下来但是读了不免觉得乏味情节显得松散人物刻画过于集中有点像命题作文的写法努力奔着一个中心思想去了要泥捏出怎样的小猫小狗来不过对主人公秧宝心理活动的描绘还是相当出神入化的但总感觉和小孩子的内心世界相隔太远不禁怀疑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的想这样的动吗再现性好可视性好但可体验性欠了些倒是另一本本来是附带着买的《富萍》同时王氏小说却相当出彩相当耐读了


书还行,但是一个角坏了


感觉有点压抑


书太老了,内容太慢,象散文一样,不太喜欢。比起长恨歌,差得太远了。


不是那种掏心掏肺的感动,武侠言情里刻意渲染出的生离死别,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但哭过痛过也就寻常过了。这种感动是不轻易显露的,连自己有时都恍然不知的,却总是习惯地翻起许多往日记忆。小姑娘穿行在华舍镇目之所及的亲切感,乡意浓洌到依稀觉得是自己,也一样多情过,失落过,没心没肺过,自以为是过。。。。。那些故人中的他和她,也像是找回了久违的影子。王安忆于细节处的描摩,令我相信她也是真的置身其中过的,也曾经是那个秧宝宝和蒋芽儿,就和我一样……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