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7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黄永年  

页数:

480  

字数:

386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从宏观审视古代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认为自魏晋起,历史进入封建领主制至地主制的转型期,这个转型到杨隋唐初实已完成,此后进入成熟发展的阶段。这种地主制度社会在世界上似为中国所独有,而其在政治制度、治道政略等诸方面,更有一系列看似史家已作出定论的问题,需要从微观上重新剖析和宏观上重新估量互相结合的意义上,再作深入探讨。全书脉络清晰,多树新义,旁证博引了大量从未经人注意的新鲜资料,而文笔流畅,娓娓可读,既是学人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珍贵参考,也为广大文史爱好者提供了一种通俗化表述的历史读本。

作者简介

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唐史史料学》、

书籍目录

导言 一 断代和通贯 二 继承和修正第一章 北齐政治斗争的真相 一 高欢政权的民族问题 二 任用文人整肃勋贵 三 乾明元年政变 四 祖珽的政海升沉 五 武人与文人之争 六 口语中“汉”字的解释第二章 关陇集团始末 一 关陇集团的提出 二 说西魏北周的落后 三 山东文人敌视关陇 四 尉迟迥举兵反杨 五 关陇集团人隋后开始解体 六 唐初关陇集团消失第三章 府兵的兴衰 一 设八柱国并非受到胁迫 二 为扩军整训增设柱国 三 府兵的壮大和六柱国的结局 四 府兵败坏于兵农合一 五 驳府兵和均田结合之说第四章 李唐创业和玄武门之变 一 可以信据的《大唐创业起居注》 二 裴寂刘文静之争 三 秦王和太子齐王 四 玄武门之变揭秘 五 所谓关陇山东之争和士族庶族之争第五章 高宗和武后 一 贞观时帝位继承权之争 二 高宗对搞元老重臣 三 永徽六年皇后的废立 四 从武昭仪到革唐建周 五 评郭沫若的武则天研究第六章 李武政权 一 为什么要建立李武政权 二 怎样认识张柬之发动的政变 三 对所谓韦后乱政的剖析 四 李隆基获取政权和睿宗内禅 五 和《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的异同第七章 玄宗朝的中枢政局 一 对皇子和后妃的防微杜渐 二 宦官控制禁军 三 宰相们的真实面貌 四 内廷宦官和外朝宰相之争第八章 马嵬驿之变和《长恨歌》 一 谁发动了马嵬驿兵变 二 和历史真实大有出入的《长恨歌》 三 一篇《长恨》有风情 四 说长生殿第九章 范阳节度与奚、契丹 一 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 二 奚、契丹的威胁 三 设置范阳节度使 四 范阳节度使的战绩 五 中唐以后的作用第十章 安史之乱 一 《通典》的二统说 二 安禄山的实力 三 前期战局的剖析 四 借用回纥兵 五 平定河北和重建藩镇第十一章 肃代两朝中枢政局 一 肃宗之为皇太子 二 北上即位灵武 三 肃宗时的内廷和外朝 四 玄宗移居和张后被杀 五 代宗剪除宦官第十二章 两税法的实施 一 两税法为什么要在这里讲 二 认识两税法(上) 三 认识两税法(下) 四 两税法和农民起义本不相干 五 实施两税法是和地方争财权第十三章 泾师之变 一 泾原和凤翔 二 对泾师之变的分析 三 不被信任的朔方军 四 神策军的由来和用于征伐 五 李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第十四章 所谓永贞革新 一 永贞革新说的来源 二 是否又来士族庶族之争 三 关于反藩镇反宦官 四 王叔文集团的本来面目第十五章 从立储谈宪宗之死 一 立储牵连到郭妃 二 吐突承璀干预储位之争 三 宪宗之死 四 改号永新之谜 五 《辛公平上仙》是讲宪宗抑顺宗附录一 陈寅恪先生称誉赵宋文化之解说附录二 我所撰写的与本书内容有关的论文及其他文字目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PDF格式下载



六至九世纪,主要是北朝后期和唐朝。关于唐朝的政治史陈寅恪先生第一次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进行阐发,至今还是唐史学习的基本读物。但是陈先生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也论述了一点点南北朝与唐朝制度的关系,但是政治史并没有阐发。日本的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是对北朝到隋唐初年的政治史有大量论述。倒是黄先生第一次将北朝和整个隋唐政治史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觉得黄先生够不上陈寅恪那样的大师级,但是“大家”还是称得上的,毕竟在长时期研究后能形成自己一个体系。这是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至于一些具体小问题的考证,那就不是我们应该斤斤计较的了。我们能学会或体会到黄先生的宏观思维,也就可以了。


书的装帧和印刷排版很合我意,内容也十分丰富,黄永年先生在书中对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专著,因此读起来比专业论文要容易,但也可见作者用力之深,史料引用、观点论述并不缺少,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让人豁然开朗。


此书系黄永年教授集大成之作,视野开阔,论证详实,是研究唐史不可多得的指导用书。


黄先生的一个论文集吧!一部分发在《唐史十二讲》上了,反应了学术界近些年来的一些观点,尤其是隋唐制度向北齐和南朝学习的地方。经典之作。


黄永年先生为人耿直,学问精深,他的书让人更多贴近历史的真相!


黄永年是唐史巨搫吕思勉的高足,本书是他的经典之作,值得拜读,细细品味。


老先生的著作,很不错的。值得一读。


好一本书!


好书,非常棒,内容很好,品相也不错


不愧诚之先生弟子


包装不错,内容没的说。


是正版的,物美价廉。推荐。


从武则天上台到唐玄宗上台,是唐代政治最为动荡的时。武则天称帝,建立周。她在由谁来继承她所创立的周的帝位的问题上,陷入了两难。从血缘上说,当然是子情深;但她的儿子,却是唐的血脉。将帝位传给她儿子,就等于断送了周朝。为保住武姓的天下,她只能将帝位传给她的侄子,但侄子毕竟不是儿,当时就有大臣对她说,没有人见过在宗庙中侄子祭祀姑姑的。虽然她在传位的问题上有种种犹疑,但她在治上,却一直通过通婚等种种措施竭力将李唐宗室与她的武氏宗融合在一起。武则天晚年,张柬之等五位大臣发动政变,拥其子即位,恢复唐的国号,是为唐中宗。但武氏势力并未因此而退出政坛,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嫁的正是武则天的侄孙,而韦后又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异常亲密。此时,中宗皇后韦后及其女安乐公主都参预政治,后甚至有效法武则天的想法。史书中记载中宗就是被韦后谋杀的,黄先生否认了这种说法(第212页)。中宗死后,其弟相王李旦、其妹太公主动政变,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拥相王帝位,是唐睿宗。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后又嫁给了武则天的从父孙。唐睿宗时期,其子李隆基(即日后的玄宗)又与其妹(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发生权力之争,最后李基将其姑姑杀死,才完全控制了政权,历史进入了史称“开元盛世”的稳定时期,直到玄宗晚年,发生“安史之乱”。在玄宗时期,宦官高力士最受玄宗信任,而他最先服侍的是武三思;杨贵妃之入宫,又是由高力士经手的。对这段历史,陈寅恪先生在《历史研究》创刊号1954年第1期发表《记“李武韦杨”婚姻集》,首先指出了李唐宗室、武氏后人、韦后、杨贵妃是控制这一时期政坛的四股力量,使我们得以透过这些纷乱如麻的宫廷政变表象,第一次看到了它后面存在着的操控力量。黄先生却未止于此,而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韦后和杨贵妃没有参与控制朝政的实力;在唐玄宗以前,控制朝政的是李武两股势力,即“李武权”至于唐玄宗时期,他认为形成了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内廷和以宰相李林甫为代表的外朝;内廷与外朝的矛盾才是这一时期政治史的主线。在这个时期,宦官已经控制了禁军,而不是像传统所认为的,要到了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至马嵬驿时,禁军发动政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逼令杨贵妃自尽。而操纵这场政变的是宦官高力士这仍然是内廷外朝斗争的继续。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第九至十一章就是围绕这一重大事件展开的。安史的老巢是范阳节度使,第九章主要对范阳节度使的设立,以及它所要防备的奚、契丹(所谓两番”)的情况作了说明。第十章讨论了安之乱发生的背景及其过程,在背景分析中,特别指出了安史乱前西北和东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府兵制破坏后边境屯驻重兵而内地却缺乏足够的力量对它进行牵制和平衡马嵬兵变后,玄宗逃到了剑南(今四川),时为太子的肃宗则剩机脱离玄宗的控制,北上灵武(今宁夏境内)即位称帝。肃宗在位期间虽然没有能彻底平定安史之乱,但毕竟收复了两京(长安和洛阳),并将其父玄宗接回长安,予以严密监控。肃宗病死前夕,唐玄宗也突然死去。黄先生认为这是肃宗所任用的宦官李辅国因担心肃宗病死,作为太上皇的玄宗可能会复辟而将玄宗杀死的。肃宗死后,李辅国杀死肃宗皇后张氏,迎立太子即位,是为代宗。代宗则利用宦官程元振杀死了跋扈的李辅国,内朝由宦官鱼朝恩所控制;后代宗又利用宰相元载的力量,除去了鱼朝恩。作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外朝宰臣与内廷宦官之”。除去鱼朝恩之后,“自此大权完全归皇帝所掌握,中政局出现了短期的稳定”(第369页)。代宗死后,德宗即位。他采取的第一项重措施,就是施行两税法。在作者看来,两税法的政治意义就是限制地方的财权,因为在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为削弱了(见第十二章)。同时,德宗还开始用兵藩镇,打击对中央跋扈的控制着河北的原安史旧部,以及山南东道和淮西。当战事陷入胶着时,中央调动驻守于关中的泾原之师前往援助不料这批奉调的军人在途经长安时,竟然因犒劳不如意而发动了兵变,史称“泾师之变”。中央不得不将前线的部队调回关中平定叛乱,从而“提前”结束了对跋扈藩镇的攻讨。原本在线作战的朔方军统帅李怀光得知关中兵变、德宗被迫出逃的消息后,马上回师救驾。就是这位扈驾有功的李怀光,不久自己却又起而反叛。黄先生对这两起事件作了分析,特别是围绕神策军的成立及其作用,指出李怀光之变是中央直属部队神策军的统帅李晟排挤、打压地方部队的结果(见第十三章)。这些内容,仍然可以视作安史之乱的继续。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史,本书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顺宗在位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发生的所谓“永贞革新”(第十四),以及宪宗之死(第十五章)。关于永贞革新的问题,主要针对学界一度流行的看法,如士庶之争、反藩镇反宦官等,进行了驳难。宪宗死于宫廷政变,而政变的主谋就是登上帝位的穆宗


中国政治史研究论著,比较有深度


陈寅恪先生立论高峻,黄永年分析细致合理。值得研习唐史之人购买!


书很好,观点新颖,但有些观点却让人觉得似乎作者有偏见,比如对李世民的评价上,作者好像偏见就很深。另外,作者在论及李世民时,几乎是无条件地相信《大唐创业起居注》,这让我很奇怪,如果说在李世民统治下修的史书有修饰和歪曲,那在李渊当皇帝,李建民当太子时修的史书就百分之百的可靠吗?以李世民在统一国家过程中表现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能,如果说在创立大唐的过程中碌碌无为、影响微小,那倒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了。。。。。


本人自三月初购买此书后,一直无暇阅读,今日仔细翻看期间,发现本书缺少147-162页之间的内容,不知如今尚能退货否?


黄先生的著作还是很有趣味的,但是上海书店的印刷质量一般版。


刚买到,还没仔细阅读。但浏览若干篇幅后,觉得还是很严谨很细致的一本书!


老师让看的书,值得推荐。


好书,待看!


颇有为反对而反对的架势,缺少一个整体的观点体系


尤其是看到其中某些自吹自擂的部分的时候

以及所谓的“马主义的指导”,比较难受。

斗争哲学好像还在残存中。

但总体看,还不错,买之前对他期望比较大,看了后有点点失望。不过,还好


颇有精辟之论


春节看了一部分


治史严谨的大家


黄永年先生的名作


黄永年的著作


怎么不像新书


黄永年的力作


黄永年先生的史作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