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纽约书简

张旭东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04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张旭东  

页数:

21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个小集子收的是我2000年至2004年间的随笔、评论和对话。  本书作者张旭东是著名的都市文化批评家,目前任职于纽约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全书共分为近看美国、城市镜像、大学反思、文艺杂谈、对话与访谈五个部分,涉及时间跳跃性地跨越20、21两个世纪,所观察领域从文学到文化到电影,所访谈人物从托马斯·班德到王安忆,可以说是对目前中国人所关注的都市问题的全方位反思。由于作者本人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和思想深度,本书不可避免地为读者提供了一道思想的大餐,是目前书市上难得一见的具有全球化视野和一定思想深度的文化批评读物。  本书是作者2000年至2004年间的随笔、评论和对话。全书共分为近看美国、城市镜像、大学反思、文艺杂谈、对话与访谈五个部分,所观察领域从文学到文化到电影,所访谈人物从托马斯·班德到王安忆,可以说是对目前中国人所关注的都市问题的全方位反思。

作者简介

  张旭东,1965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杜克大学文学博士。现为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讲座教授(兼职)。主要中文著、译包括:《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本雅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批评理论文选》、《启迪》(本雅明)、《幻想的秩序:批评理论与现代中国文学话语》、《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通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等。

书籍目录

序近年美国带着惊愕和恐惧去观照——写于9·11一周年美国与世界城市镜像上海故事双城镜像:从纽约到上海——与托马斯·班德的对话在拉雪兹神父公墓大学反思全球化与中国大学的精神使命文化民族主义、“挫折感”与中国学人的精神使命——驳薛涌《甘阳与文化民族主义》文化认同与学者的使命——梁任公《敬告留学生诸君》百年有感文艺杂谈王安忆·上海·“小文学”美国诗人(外一则)承认的政治与被承认的期待在纽约看《英雄》《长恨歌》:从小说到舞台对话与访谈“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反思: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语言 诗歌 时代——关于当代中国文学的创造力的对话王安忆、张旭东对话录西学想象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的展开

章节摘录

  推己及人,渐渐对美国人对这次恐怖主义打击的不能释怀,有了一些同  情的理解。无论如何,世贸中心双塔的倒掉,改变的不是纽约一座城市的“  天际线”,而是改写了美国人对“家园”的想象。想来美国从孤悬一隅的“  新世界”到不可一世的全球帝国,其心理凭仗之一,是一个“家”字。我平  日最怕看棒球,左看右看看不明白,觉得乏味到极点。曾认真地问一位土生  土长的纽约朋友、“扬基队”的铁杆球迷,何以棒球竟是美国的“国球”之  一。她连忙正色,认真答日:“因为棒球讲的是如何‘回家’。”这虽然没  让我对棒球增加好感,但却对美国人“回家”的执著向往,增添了新的认识  。无论在两次世界大战还是在冷战期间,美国人对本土安全的信心,实在是  其全球扩张的一个支撑点。无论这个世界乱到什么地步(包括被跑到那里去  的美国人自己搞得一塌糊涂),总还有一个安全、舒适、一切都井井有条的  家可以回。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建立在纯粹的现代性之上”的  国家(马克斯·韦伯),美国人的“家”又是和现代性的观念结合在一起的。  无论在经济和技术层面还是在价值和制度层面,“美国”的边界似乎同“现  代性”的边界重合在一起。在“现代性普世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美  国生活方式”更是被一般美国人视为普遍的人性本身。做人就是要做美国人  !美国文化是纯粹个人超越民族文化村的俗气、实现自由的飞跃的终南捷径!  然而,这种普遍价值的幻想并不能消除现实中的种种差异和严格的分界。在  这个据说人人都铁了心要做中产阶级、历史于是乎业已终结的世界上,一个  不能不正视、却每每被忽视的事实就是:穷的愈穷,富的愈富;穷的呼天天  不应,富的却一味只顾将自己日益精美的乐园修筑在愈来愈高的围墙后面。  柏林墙倒了,可是无数比柏林墙更不可逾越的有形无形的围墙仍然把人类分  为三六九等。对非西方世界的平民来说,纽约的世贸中心双塔既是美国财富  和权力的体现,也是这道有形无形的边界的一个象征。  在这个意义上,那个被媒体用滥了的“缺口”(gap)一词就有了双重含  义:它不但指向曼哈顿天际线上那个至今让我觉得不习惯的空白,也在更深  的社会心理意义上标志着“现代性”的万里长城上的一处洞开的失守阵地。  三干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在一个晴朗的纽约早晨消失了。美国人也许第一次  感觉到,在自己家里也是不安全的。而这一次,美国的敌人掌握的致命武器  是信用卡、计算机、因特网、移动电话、民航客机,和美国人视为神圣的隐  私和自由。再没有什么真正的万里长城可以把野蛮人、落后民族、异教徒和  “恐怖分子”一劳永逸地挡在“文明”之外。在现代性的心脏,美国人自己  变成了受害者。  追求家国的安全是人之常情,美国人意识到自己的不安全也并不一定是  坏事。但什么是绝对的安全呢?有没有绝对的安全呢?是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  对“他者”的绝对否定上呢,还是寻求一种彼此依赖、命运与共的人类共同  体呢?小布什政府的单边黩武主义和宗教语言令不少美国知识分子忧心忡忡  。一位搞拉丁文的美国同事曾对我说,别看美国好像已经进入了“后现代”  ,在迷信武力和宗教思维方面,实在还没有走出中世纪。但作为一个中国知  识分子,我更担忧的倒是一种麻木不仁的进步观,它在沾沾自喜于“文明”  的光彩夺目的成就时,忘记了它从来就没有摆脱野蛮。以色列也许是中东最  “现代”的国家,但以色列的自由却因巴勒斯坦人的不自由而失色。美国也  许包含着一个未来普世文化的雏形,但它的“现代性”却因它所制造出来的  种种“非现代”、“反现代”和“前现代”对立面而变得成问题。如果“现  代性”至今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希望,那么一个置千万人(包括那些“恐怖分  子”)的绝望于不顾的希望本身是否包含了太多的虚无和玩世不恭?对一个以  暴易暴、靠强力维持的世界秩序,我们只能像本雅明建议的那样——“带着  惊愕和恐惧去观照”。  2002年9月1日于格林威治村  原载《文汇报·笔会》,2002年9月23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有个人性,就根本没有我们这代写作人,我们从个人性上才知道去写  什么。可是当个人性已经到今天这样没有节制的地步,你又会产生疑问了。  你有什么权利用你个人的问题打扰大家?难道你特别重要?尤其有了网络以后  ,每个人都可以将个人推到公共领域。  ——(上海)王安忆  中国每个人都在跟着什么时尚乱跑,这里面有种悲哀,但同时也特别快  乐。我弄不清为什么这两种情感全会在里面。盲目的,不知所终的,同时又  是快乐的。  ——(北京)西川  上海是一个特别有动感的城市,发展非常快。从纽约的角度看上海,觉  得它越来越像纽约,二者之间有某种亲近感。从纽约看上海,还有一点非常  亲近,就是两座城市都非常国际化,都和自己的国家整体形象处在一种比较  微妙的关系中。就像纽约不是一座典型的美国城市,而上海之于中置也给人  同样的感觉。  ——(纽约)托马斯·班德


编辑推荐

  这个小集子收的是我2000年至2004年间的随笔、评论和对话。  本书作者张旭东是著名的都市文化批评家,目前任职于纽约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全书共分为近看美国、城市镜像、大学反思、文艺杂谈、对话与访谈五个部分,涉及时间跳跃性地跨越20、21两个世纪,所观察领域从文学到文化到电影,所访谈人物从托马斯·班德到王安忆,可以说是对目前中国人所关注的都市问题的全方位反思。由于作者本人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和思想深度,本书不可避免地为读者提供了一道思想的大餐,是目前书市上难得一见的具有全球化视野和一定思想深度的文化批评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纽约书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