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纵目传声

郑树森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月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郑树森  

页数:

17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纵目传声》以世纪文坛为关注对象,写人写事,都独树一帜。纵然是老话题,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书中文章,既有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欧美文化的介绍,又有对港台文学历史背景及人物的追忆,涉猎广泛,具有常识性,分析深入浅出,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极具可读性。

作者简介

  郑树森,1948年生,原籍福建厦门。现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曾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文学研究所所长、香港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行委员。出版有文学评论、中国文学研究等方面的著作多种,如《奥菲尔斯的变奏》、《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等。编有《中美文学因缘》、《张爱玲的世界》和《现代中国小说选》等。

书籍目录

导言见树也见林:郑树森的文化评述/刘绍铭聚焦诺贝尔回顾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台前幕后诺贝尔文学奖“黑幕”重重?哪一位大师没被吻死?诺奖作家的退稿纪录点评诺贝尔荒诞的写实——卡内蒂的《耳证人》从晦涩到澄明——卡内蒂简介爱在瘟疫蔓延时民族诗人塞佛特非洲最具原创力的作家——索因卡来自加勒比海的风潮——沃葛特简介来自葡萄牙的奇幻与悲情二见格拉斯最后的德语大师奈保尔得奖的意义黛莱达及其撒丁尼亚小说世界的推理侦探小说与现代文学理论英美篇:笔锋偶带悬疑南美篇:成为猎物的猎人西欧篇:闪烁不定的光影俄苏篇:智擒坏分子非洲篇:寓教于乐欧风美雨二十世纪·跨世纪·二十一世纪欧美报纸副刊的发展美国新政府的人文象征——黑人女诗人安洁罗如何预防“劣评”普鲁斯特的最新版本张爱玲杂碎夏公与“张学”改编张爱玲张爱玲“吞没遗稿”的真相张爱玲的《一曲难忘》张爱玲与两个片种张爱玲仍是一则传奇回顾与追怀沈从文先生的历史位置——答《联合副刊》问王祯和遗作《两地相思》王祯和的最后一封信一个电影作家的诞生古典美学的终结——姚一苇先生的文论与美学浅谈姚一苇的《X小姐》打开了一扇窗——敬悼余纪忠先生

章节摘录

  民族诗人塞佛特  在批评家眼中,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塞佛特是20世纪捷克最伟大的诗人。然而,捷克文学首次夺得诺贝尔桂冠的消息传到布拉格,捷克政府却封锁三个半小时才正式公布。曾经有十多年,塞佛特的诗作不能在捷克正式发表,而只能以“地下文学”的方式流传。塞佛特之被查禁,并不是其诗作有“政治问题”,而正因为他拒绝作“传声筒”,排斥诗歌的“政治化”。尽管塞佛特在六十年前曾经是捷克共产党党员,但回顾起来,这位出身贫困的诗人之投入“革命”,恐怕是“浪漫”的理想主义所驱使,而不见得是对共产主义的透彻认识和虔敬信仰。  1923年间,塞佛特前往法国及瑞士旅行,开始迷恋兰波及阿保里奈尔的诗作;对后者的实验性诗作尤为钟爱,并向捷克文坛译介。1924年间,捷克有“纯诗”运动之兴起,塞佛特立即成为这个运动之一员。现代捷克文学研究者一般都认为这个运动发源于法国超现实主义。这个运动认为意象、观念和语言,都不一定要作逻辑性的推展和联系,而可以作联想性的,甚至偶发的联系;意象和观念之间,往往没有直接的转位,而只有充满暗示性的突兀割裂,从而强迫读者自行重建全诗的关系及结构。这种蒙太奇性的呈现手法在塞佛特1925年的《法国电台的周波》至为突出。  1925年,塞佛特前往莫斯科旅行;归来后发表诗集《走板的夜莺》。1929年是塞佛特政治和艺术两方面的重要分水岭。在这一年,塞佛特联同六位名作家,发表声明,批评捷共盲从莫斯科的指挥。其后大部分人以承认错误而逃避处分;但塞佛特拒不认错,被开除党籍。塞佛特随即加入社会民主党。该党走温和路线,主张通过议会民主斗争来改善社会和为工人谋福利。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塞佛特依然创作不懈,出版组诗《信鸽》,向捷克文化传统回归,并进一步雕琢其抒情风格。  1938年捷克的危机及沦亡,迫使所有的诗人都抛弃原有的写作路线,通过文学为国族文化的存亡而奋斗。塞佛特也不例外。虽然这个时期的作品都受限于写作的时空及历史事件,但仍有不少佳作,使塞佛特成为捷克民族诗人。  在1960年代中叶,捷克知识界开始酝酿“自由化”运动。1968年1月,“自由化”运动全面展开。8月20日,苏军联同华沙条约国部队入侵捷克。9月17日,塞佛特代表捷克作协,在布拉迪斯拉发地区的捷克电视台,反驳华沙条约国对捷克作家的“恶意攻击”。10月4日,捷克作协选举塞佛特担任临时主席。10月31日,无视于苏军的枪炮,捷克作协继续抗拒。  然而,随着苏军的加强控制,和捷共改革派的全面崩溃,作协被强行解散,塞佛特也被软禁。因此,塞佛特的晚年诗作都以打字稿的“地下”方式流传,例如1977年的《疫柱》和1979年的《毕卡狄里之伞》。  1981年,塞佛特八十大寿,回忆录《集世界之美》(即《世界美如斯》)在加拿大由捷克流亡出版社印行。捷政府也特准上述两部诗集正式出版,但限印五千册,竞导致群众排队抢购。捷政府对老诗人采取“怀柔”政策,一方面固是制造开明形象,另一方面也因塞佛特广受人民爱戴,是公认的“民族诗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很高兴有郑树森这样的学者,长期从事国际文坛大师级作家的翻译访谈,他的工作方式和著述风格,堪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留欧作家的精神相呼应。作为一个世界文坛的瞭望者,他的视域是辽阔的、宏大的,在他的平远极目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整体的世界文学风景。  ——痖弦  自一九八零年开始至九十年代后期,台湾的《联台报》把每年诺贝尔文学奖放发的有关新闻,怍重点处理。最令行家叹为观止的是,往往获奖人的名字一公布,郑树森的专访即配台评价在第二天见报。  ——刘绍铭  郑树森在我的同侪当中最能结合文学和艺术于一共同的阅读策略之下,互使激荡,以凸显其相对的、绝对的智慧。……追踪中文世界以及北美、中南美、欧洲和亚洲多种繁复而起落快速的文学和艺术,对全世界扰攘的艺文现象加以冷静的观察、检视、分析、解说,然后将值得保存的作品定位,分门别类稳妥地摆在它应该摆的位置。郑树森作这样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工作长年如一日……  ——杨牧


编辑推荐

  郑树森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扮演着为社会培育人文知性土壤的角色。《纵目传声》以世纪文坛为关注对象,写人写事,都独树一帜。纵然是老话题,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书中文章,既有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欧美文化的介绍,又有对港台文学历史背景及人物的追忆,涉猎广泛,具有常识性,分析深入浅出,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极具可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纵目传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