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三色
2009-1
上海书店出版社
陈铎
177
无
人文,使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历史绵延、文化积累——的印迹,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艺术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焕发出独有的智慧光芒。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历史悠久,人文遗存丰富,延续传承这些渐逝渐远的精神家园,是义务责任,更是@情怀。在近代民族文化变迁中,我们时常丢失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失去文化领地的土壤上,除了对原生性物种的破坏,就是长出了变异的、侵略性的物种。今天,文化的复兴和繁荣,更要以人文传统的回归作为标志,在武夷山组织“人文武夷”中国古村落艺术调查活动,试图尝试寻找回归的途径和脉络,或许能有所收获。武夷山是福建古村落发育较早的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的活动、迁移,从干栏式到砖、木、石雕构建的精美建筑。及至明清时期,村落营造已有了较好的规划,加上人文元素的注入,并受理学、风水术数的影响,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倾向、价值,反映出移民耕作方式,田园山水意境,退世隐居情结和自然诗画气R氛。这些村落还保留着原住民,保存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一个个文化生态博物馆,虽然时代变迁使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许多,有些房屋不同程度损毁。这也正是我们从组织“印象武夷”风景写生、“意象武夷”中德艺术家交流互动到“人文武夷”艺术调查的缘故吧。“一群好兄弟,品茶做诗篇。风景灌眼眸,真情驻心田……”莫言先生题赠的诗句,正迎合了大家的心境,共同的人文情怀。几位艺术家,从“印象武夷”、“意象武夷”,水到渠成地走到“人文武夷”,两年时间也是我们举办艺术活动历时最长的一次。
“人文武夷”是艺术家们对武夷山旅游资源、人文历史、乡风民俗的一次艺术挖掘和表达。艺术家们以古村落生动的人和公共空间为“镜像”,从传说故事、民间民俗和廊桥牌坊、古宅老院等乡村细节入手,提炼精致的武夷人文优秀基因和珍贵历史遗产。 本书为“人文武夷”之“武夷三色”。全书以绘画、摄影表现形式及历史文献为内容,反映武夷山的绿色星村、红色大安、黄色吴屯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总序前言绿——星村 一、村落 二、码头 三、九曲花街 四、水渠、井台 五、街头 六、剃头店 七、天上宫与林清道长 八、刘焕章 九、陈佳 十、张仁川 十一、老伙计红——大安 一、四渡桥 二、革命“五老” 三、小柯 四、雪后 五、冬天的田野 六、大安源 七、红色导游 八、坑口 九、厅级村支书 十、红军茶黄——吴屯 一、一访瑞岩寺 二、再访瑞岩寺 三、三访瑞岩寺 四、水牛 五、稻花鱼干 六、蜡烛会 七、乡干部 八、三角壶与喝茶俗 九、土狗后记
绿——星村 星村,是一个被绿色世界包裹着的村落,放眼望去皆是翠绿的山、碧绿的水。这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山中有茶,水上有筏,这两大著名的产业印证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俗语。这个古老的村落和它山水的颜色一样,连流淌的故事中也有着绿色的意象。 “我乘星村舫,辍棹青草央”是朱熹《行视武夷精舍》中的一首诗。传说九曲是地上的九天银河,九曲溪的第九曲就是星村。“星村”即是“星聚”, “聚,谓村落也”。星村依河而居,门前的这条溪流自古就是一条繁忙的水道,繁荣之时码头货船多达一百多艘。作为古代武夷岩茶的集散地,小小的星村就有三十六个茶行,各地茶青汇集此地加工,茶香四溢,商贾云集,难怪历史上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通过对一些老人的访问,得知过去村里的江西、广州、汀州、抚州四大会馆竞相争辉,街头巷尾的古戏台轮番唱戏,热闹犹如江南,星村也就有了“小杭州”之称。今天星村码头仍然繁忙,只不过船载的不是货物而是乘筏游玩的人们:当时九曲也不是今天可以见底的浅滩,而是可以舟船来往的溪流。桐木的正山小种红茶,星村四周的乌龙茶从这里水运经赤石,过建阳、延平抵福州,出海到世界各地。 我有一本页面已发黄的速写本,是十八年前在星村所画。L990年我带学生下乡,在当时还是“崇安县”的星村住了一个多星期,每天和学生一起画画,记录了星村当年的很多场景。近二十年过去,星村已今非昔比,我曾数次寻找速写本中所描绘的地方,但多是徒劳。我庆幸这些图像的存在,十多年前不经意的随手勾画,成了见证这个古村落变化的珍贵图像。
武夷山是绿色的;它的山峦和溪水。武夷山,是红色的,它的丹岩和赤壁,还有风展红旗如画的壮举。拉开历史的帷幕,千载儒、释、道金黄色的、叉化光环笼罩着武夷山水;那些比乡村老屋建筑、陈旧物件更重要的人和他们的生活更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