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

李心合 编 大连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作者:

李心合 编  

页数:

446  

Tag标签:

无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学界与实务界纷纷开始关注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对内控问题的关注是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从国内看,会计造假、财务舞弊案件的频频发生,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及运行的重大缺陷和缺失;从国际看,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案件的发生以及在此之后美国国会于2002年出台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和2004年COSO新内控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强化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要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为了政府立法、学界研究和实务变革的热点,同时也促成了适合中国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的出台。  《基本规范》科学地构建了一套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科学、控制措施得当、信息沟通迅捷、监督制约有力的内部控制标准框架。无论对于巩固企业防范风险舞弊的“防火墙”,还是铸牢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安全网”,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基本作用。为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准确把握和有效落实《基本规范》的规定精神,我们组织了一些专家学者组成编写组,结合为企业设计内控的经验和体会,对《基本规范》的框架和条文进行了详细地解析。  本书按《基本规范》的结构安排章节,具体编写分工如下:总论由李心合负责,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结构由常家瑛负责,内部环境由王莹莹和张竞负责,风险评估由徐东辉和仇秋菊负责,控制活动由沈碧圆、李运和杨文娟负责,信息与沟通由孙勇和杨文娟负责,内部监督由陈洁负责,组织实施由李心合和段治翔负责,最后由李心合负责对全书进行总纂。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我国现有的报刊书籍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此谨对原作者们致以深深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书中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对2008年6月28日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背景、理论基础、实际应用的技术和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为广大的企业管理人员、注册会计师和高校师生理解、应用基本规范提供帮助。全书分为八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总论、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结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组织实施等。

作者简介

管理学博士、会计学博士后,南京大学会计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建江苏省委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财政部内部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中国财务学会共同主席,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江西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江苏工学院等学校兼职教授。在《会计研究》等杂志独立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9种,另与他人合著、主编著和教材多种。

书籍目录

1 总论 1.1 内部控制规范化进程  1.1.1 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1.1.2 内部控制规范化成为全球性趋势  1.1.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化进程 1.2 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背景与原则  1.2.1 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必要性  1.2.2 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原则 1.3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结构与内容  1.3.1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结构  1.3.2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内容  1.3.3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特点  1.3.4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意义2 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结构 2.1 内部牵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2.1.1 内部牵制  2.1.2 内部控制  2.1.3 风险管理  2.1.4 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2.2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结构  2.2.1 内部控制目标的比较研究  2.2.2 内部控制目标结构 2.3 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结构  2.3.1 内部控制要素的比较研究  2.3.2 内部控制要素的内部结构 2.4 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体系结构  2.4.1 组织规划控制  2.4.2 授权审批控制  2.4.3 全面预算控制  2.4.4 实物保护控制  2.4.5 风险防范控制  2.4.6 内部审计控制  2.4.7 人力资源控制3 内部环境 3.1 内控环境与内部环境 3.2 治理结构 3.3 内部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 3.4 内部审计 3.5 人力资源政策 3.6 企业文化 3.7 法律环境4 风险评估 4.1 风险与风险评估 4.2 目标设定 4.3 风险识别 4.4 风险分析 4.5 风险应对策略 5 控制活动 5.1 内部控制的内容和措施 5.2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6 信息与沟通7 内部监督8 组织实施参考文献附录一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附录二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附录三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附录四 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章节摘录

  1总论  1.1内部控制规范化进程  1.1.1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  在能够检索到的文献中,内部控制的起源通常与独立审计师的需求联系在一起。没有人能说清内部牵制或内部控制的真正起源,但一般都认为,作为一种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源于以职责分工为特征的“内部牵制”,其目的是保护企业内部现金资产的安全和账簿记录的准确。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得以提出和使用。内部会计控制相对于内部控制来说要相对狭义一些,它主要关注财务报表审计,更适合于当时的审计人员。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后,美国各界纷纷致力于治理会计秩序和财务报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成立推动着会计和审计实务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但是,尽管SEC和会计职业界作出了很多努力,会计和财务报告还是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挑战。1938年,轰动美国的商业丑闻——“麦克森一罗宾斯丑闻”引发了SEC和会计职业界对审计中内部控制问题的极大关注。在对麦克森一罗宾斯公司的调查报告中,SEC对当时的内部控制实务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全面了解客户的内部审查和控制体系的必要性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SEC同时注意到,对内部牵制系统的审查不应仅仅局限在某些特定的会计职能方面,而应扩大到对交易方式的全面了解。随后的实践也表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必须超出会计职能的范畴。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PA)出版了第一本审计学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研究专著《内部控制——协作体系的要素及其对于管理层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并首次给内部控制下了个定义:“内部控制包括在组织内部采用的,以保证资产安全性、核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营效率、促进管理政策的贯彻和实施为目的的计划,以及所有与之相协调的方法和措施。”  1958年,AICPA下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在其发布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SAP)中,从广义上将内部控制解释为以会计或管理为特征的控制活动,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后来在1963年发布的第33号SAP中,又提出“独立审计师主要考虑与会计有关的控制”,并认为“会计控制和财务记录的可靠性有直接和重要的联系,要求审计师做出评估。管理控制一般间接地与财务记录有关,因此无需评估。但是,如果审计师确信特定的管理控制与财务记录的可靠性之间有重要关联,则可以对其进行评估”。  1974年AICPA成立了审计师责任委员会,即著名的科恩委员会,以研究审计师的职责。科恩委员会的一个重要的建议,就是公司管理当局应在出具财务报告同时再出一份报告,以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状况。另外一个建议就是,要求审计师对管理当局出具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评价并报告。在科恩委员会发布了科恩委员会报告之后,财务经理人协会(FEI)给其成员发了一封信,在信中FEI认可了科恩委员会管理当局出具内部控制报告的建议,同时,为帮助其成员实施该建议,FEI还出具了指南。这些管理当局的报告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司提交给股东的年度报告中。科恩委员会和FEI的行动得到了SE(:的响应。1979年,SEC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以广泛征求对于管理当局就公司内部会计控制报告的强制性要求的意见。这些征求意见稿同时也要求外部独立审计师对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报告出具评价报告。征求意见稿认为,设置并维持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应成为管理当局的重要职责之一。而且,征求意见稿还表明,关于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的信息,对于投资者更好地评价管理当局的经营业绩和职责是非常必要的,正如内部的或其他未经审计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一样。虽然征求意见稿后来被撤销——因为其实施的成本、报告信息的非相关性,同时由于要求遵守法律的要求而与《反国外贿赂法》(FCPA)联系太密切,从而遭受批评——但它倾向更加强调管理当局对于内部和其他未经审计财务信息设置并维持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职责。  也许部分地由于对FCPA立法和内部控制报告建议的反应,AICPA于1979年成立了内部控制的特别顾问委员会(:Minahan委员会),以对建立和评价内部控制提供指南。这个Minahan委员会,在FCPA颁布实施之前不久成立,但却填补了内部控制指南方面的空白。现存的指南主要包含在职业审计的文献中,并被审计师改进、完善了。附加的指南被认为对帮助管理当局履行其内部控制职责是必不可少的。虽然Minahan委员会并不是特地为这个目的而成立的,但Minahan委员会也承认,在其发布的报告中的指南,在管理当局和董事在考虑他们的公司是否符合FCPA有关内控的条款的要求时,应该会有很大帮助。  从1980年到1985年,在审计职业界,关于内部控制的专业准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逐步精练。1980年,美国AICPA发布了外部独立审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报告的准则。1982年,美国AICPA发布公告,该公告包含了一个修改过的指南,该指南要求外部独立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1983年,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准则,该准则提出并修改了外部独立审计对内部控制特点、参与者在内控的建立、维持和评价方面的职责的指南。1984年,美国AICPA发布了指南附录,考虑了内部控制过程中计算机的影响。  然而,直到1985年,公众的注意力才聚焦在内部控制上。由于一系列公司破产案件和审计失败诉讼的发生,国会下属的委员会开始召开听证会。听证会集中在公众公司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上,因为公众对管理当局的行为、财务报告的适当性以及外部独立审计师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在听证过程中,司法部门讨论了旨在约束各种财务报告问题,包括要求公众公司的管理当局评价并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且,该立法也包括了要求外部独立审计师对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报告提供意见的条款。虽然这个立法后来没有颁布实施,但下属的委员会扩展了听证会的范围,因为它考虑到了财务报告过程的其他方面,并突出了内部控制。  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发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以“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取代了“内部控制制度”,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在三个构成要素中,会计制度是内部控制结构的关键要素,控制程序是保证内部控制结构有效运行的机制。它还特别强调了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为等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55号公告将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


编辑推荐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该规范被誉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旨在指导我国的企业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效果,保证其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和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按照规范的要求,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如何正确的理解,准确的把握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精义,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必须面对的难题。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恰逢其时。这本书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背景、理论基础、实际应用的技术和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本书将为企业管理人员建设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帮助,也是广大注册会计师理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高校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师生学习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参考资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 PDF格式下载



物流很快,质量还将就


非常有用,实用性很强


有什么东西还会在这来买。


感觉一般,只是条款的过一遍,意义不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