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
2011-4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廖保平
254
220000
无
本书以评论家的眼光来透视深邃的历史,以新闻人的情怀关切大国的现实,以作家的文笔构建悦读的文本,用思想的手术刀剖析历史,针砭时事,呈现出以“史评现论”别具风范的历史书写方式,堪称当代的盛世危言,让人眼前一亮,唤起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兴趣。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史无定法,原因有二:对同一事件有不同史料佐证;对相同史料有不同见解。因此,不同人眼中的历史或许都只是盲人摸到大象的某一部位,而作者试图要摸到大象的根,感受历史勃动的幽深之处。
去除政治化鬼魅,摘掉格式化面具,不为尊者、圣者、神者讳,尊重史料,论从史出,但又不墨守成论,勇于辨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来面貌,敢干提出颠覆性的观点,这些努力,是基于作者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理性思考和人格力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本书煮的是历史的料,放的是今天的盐,写的是古人的事,说的是今人的事。一百年的人事历历在目,一百年的参照物令人惊心。
廖保平,笔名西越,评论家,专栏作家,《长江商报》评论部主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时被称为“校园诗人”,在银行工作被叫做“才子”,写评论被誉为“一匹黑马”,反愤青被冠以“中国第一反愤斗士”。出版有《中国谁在不高兴》(合著)、《打捞中国愤青》。近两年,以极大的兴趣,潜心研究中国近代史,以一个评论家独有的思想眼光,每每有新发现,遂投入历史写作,陆续在一些报刊杂志发表历史评论和随笔,以切入深刻、角度独特、新论迭出见长。
博客地址:http://liaobaoping.qzone.qq.com
电子邮箱:whlbp@yahoo.com.cn
序
附:《走向“共和”,还是走向“立宪”》
第一部分晚清?末路
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是什么
预备立宪如同翻修老屋
清末立宪如何考量国民素质
民智未开?官智未开?究竟什么未开?
第二部分革命?困惑
民众维权运动引爆辛亥革命
一条谣言摧毁一个政权
“清朝灭亡,就是因为取消了科举制度”
国民思想启蒙助催中华民国诞生
成立“革命公司”,发行“革命股票”
辛亥革命:成也立宪派,败也立宪派
我为什么说辛亥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革命
被用完就扔的秘密会党
应怀畏避革命之心
辛亥革命第一枪缘何在武汉打响
第三部分共和?夭折
两方胜负之所判,实只财政丰啬之攸关
北京兵变与南京兵变
“民国不如大清”的历史回潮
从民国取代大清看历史惊人的相似之处
袁世凯的执政合法性是怎样流失的
张振武案:民初政治生态的切片
民初政客是怎样操纵五毛党的
第四部分他们?失败
孙中山为什么叫“孙大炮”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是个美国人?
在帝制和共和之间徘徊的袁世凯
袁世凯为做皇帝贿买三大名家
梁启超的变与不变
为什么黎元洪在民初政治舞台上吃得香
第五部分访谈?反思
我们应该怎样纪念辛亥革命——对话历史学家杨天石
后记
参考书目
这个国家,其实经历了多次有关民主的实验 从中华民国成立一直到中华人民国共国成立,其间民主试验几番沉浮,困境重重,突围一次次失败。现在盘点,至少经历过几次强有力的突围,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大旗,力图清算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传统。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为了联合一切力量一致对外,各党派各阶层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行宪政,这次民主努力间接促成“五五宪草”。一次是1945年抗战胜利,各党派各阶层要求国民党放弃一党专制,成立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走和平建国道路,但蒋介石坚持独裁,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一个简单的线条划下来可以看出,打破铁屋,大国突围,追求国家民主化,实现社会转型,是贯穿中国近代的使命,辛亥革命只是这个线条上的一环,却又是极为耀眼的一环。 鲁迅的铁屋子寓言 鲁迅关于铁屋子的寓言,脍炙人口,喝过点墨水的人都知道,这个铁屋子暗喻当时的中国环境,铁屋子里昏睡的人喻指当时愚昧的中国人。对于这个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里面的人很快就会被憋死,这样死了可以少一些痛苦,但是鲁迅觉得,与其这样死去 还不如叫起他们,一起来打破这个铁屋子,这样还有活着出去的希望。 鲁迅这个寓言不只适用于鲁迅所处的“当时”,用来概括整个近代中国也是恰如其分的,它极其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近代史上中国的一种现实、一个主题和一条主线:一种现实,就是中国日益被关在黑暗的铁屋子里,这是专制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层“铁皮”加固的铁屋子,中国人遭受着专制独裁和列强侵略的双重压迫,这是令人窒息的中国现实,如果不唤醒民众,做殊死的抗争,破冲铁屋,获得生的希望,就只有被奴役的份;一个主题,就是突围,打破铁屋的围困,反对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救亡图存,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一条主线,就是探索突围的方法,一个个失败之后,最终落脚在以民主主义来打破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 关于辛亥革命的三个比喻 一、打破了铁屋子,建立了一个土房子,但本质没有变,仍然是禁锢窒息的所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失败就在所难免。 二、先知先觉者从铁屋身上撬开一个出口跑了出来,然后自称打破了铁屋子,而实际上,铁屋子里的大部分人并没有被叫醒,动手建起的新房子由于缺乏民众的参与和保护,很快就被“拆迁队”的人赶过来拆得精光,反过来又把那个铁屋子修复加固起来。 三、或许没有完全打破了那个铁屋子,但确实建立了新房子,人们因为不满意而将其视同铁屋子一样的东西,大有错杀之嫌。 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居然是美国人? 孙中山持有美国国籍,以美国公民身份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已经是一个被多方考证出来的事实。 一个考证是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讲到:根据牛津分析(Oxford Analysis)的一篇报告指出:“孙文的毕业文凭和他的美国国籍都涉嫌造假,孙中山的一生,就是招摇撞骗的一生”。即孙中山是捏造自己夏威夷出生地,藉此骗取美国护照。 还有一个考证是万维读者网记者傅芮岚撰文指出:根据他个人所搜索到的纽约时报的存档新闻表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12天,即1912年1月13日,纽约时报报道了孙中山是出生于夏威夷、按1900年夏威夷法案归化宣誓入籍的美国公民。 再有一个考证是,工作在美国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机构的內欧(Neil L. Thomsen)在“没有孙逸仙这个人--一个档案业的成功故事里,叙述了他发掘抢救孙中山1904年入境美国旧金山时的珍贵历史档案,从这份历史档案中,可以发现孙中山造假获得美国公民身份的历史记录。 众所周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载明,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但根据傅芮岚的揭发材料,从他自己提供给美国移民局的出生证明上却清晰的写着他出生于1870年11月24日夏威夷瓦胡岛的埃瓦安佐。按照1900年4月30日的法案,身为夏威夷公民的孙中山很自然地被给予美国公民身份。 ……
★1、时机上的难得: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祭. ★2、本书的内容精彩之极 作者将眼光投向突围路径的曲折选择上,以辛亥前后宪政实验为视点,回望中国百年前的政治突围尝试,洞察国运浮沉的深层玄机,从大国的铁屋突围中为中华复兴寻找史鉴。 ★3、本书全方位颠覆七大传统观念。 ★4、全国最知名的史学专家、时评家联袂推荐、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知名学者智效民、《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杨继绳、知名独立学者傅国涌都推荐了本书。 ★5、本书中首次曝光多幅珍贵历史照片。
无
“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当“民国”变成“党国”
“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
从“天下为党”到“天下为公”
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节点,中国共和之兴,帝制之亡,而来已整百年矣。
其实,共和之兴,帝制之亡,应该是1912年的事了。这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正式宣告灭亡。
但发生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却具有超越民国建立和清帝退位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因为这是革命党人在经历了黄花岗起义等多次失败后取得的最重大胜利。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3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延续了260多年的大清王朝至此终于走到了尽头。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因此辛亥革命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是当之无愧的。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都在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但我觉得纪念活动不应该成为一场形式,一个秀场。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通过回望中华民族一百年来走过的路,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中华民族探寻更为光明的未来。
“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
整个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注定要从公元1840年开始写起,因为那是中华民族苦难与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探索的开始。
落后就要挨打,变革方能自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技术的落后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洋务派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大规模实践,他们建工厂、开矿山、修铁路、办学堂,搞得热火朝天,同时加强军备,组建海军,想以此摆脱落后挨打的窘境,实现多年以来的强国梦。
但一场中日甲午战争彻底击碎了他们的梦想,当李鸿章看到刘公岛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变成一堆废铁时,知道他们“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已彻底走到了尽头。
又一次的割地赔款,让悲愤的中国人认清,技术的落后并不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而中国落后的病根就在于——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坚持了1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完成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资政新篇》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因而即使他们取得胜利,也只不过是让中国多经历一次王朝更替和治乱轮回而已。
“唯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无论是一人一家,还是一党一派,当天下变成小集团的私有财产时,必然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中国落后的局面就不可能根本改变。
要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只有摒弃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改革又有两种路径选择,即英日式的“君主立宪”和法美式的“民主共和”。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首先了开始了第一条道路——君主立宪的试验。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戊戌变法运动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制度变革的第一次尝试。如果这次维新变法成功,可能中国历史将会就此被改写。
但历史不容假设,维新变法虽然得到了光绪的支持,但可惜他是个光标司令,满清政府的实际权力都掌握在慈禧为首的保守派手中。这个从“辛酉政变”开始一步步爬上权力巅峰的女人,把权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她怎会甘心让人限制自己的权力。于是,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后面的事情也是历史的必然:光绪被软禁,康梁流亡,六君子就义。一场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只留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与悲壮,中国依旧走着君主专制的不归之路。
在民主浪潮不断冲击和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威胁下,1906年清廷被迫抛出“预备立宪”,表面上做出民主的姿态,但1911年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就有九名,其中七名还是皇族,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族内阁”。这种“假立宪真专制”的骗人把戏,必然遭到历史的无情抛弃。
看来经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实现“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已经彻底走不通,那么能够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走“民主共和”这一条路了。
其实,早在康梁为君主立宪而热血沸腾时,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就已坚定地选择了武装推翻满清专制统治的革命道路;而在皇族们玩着“假立宪真专制”的骗人把戏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则已磨刀霍霍,时刻准备埋葬满清王朝了。
萍浏澧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一次次起义的失败不但未能消磨革命党人的斗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与两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彻底告别、让中国坚定走向民主共和之路的决心。
终于,革命胜利的果实在九省通衢的武昌瓜熟蒂落了。四川保路运动吸引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的削弱为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首先夺取了楚望台军械所,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随后起义军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进而掌控了整个武昌。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三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皇帝终于在中国成为了历史,其后虽有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但都无法改变这一历史趋势。就在袁世凯做他的皇帝美梦时,曾经的君主立宪坚定支持者梁启超先生就以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政治立场。
连当年力但是保皇的梁启超先生,都站到了反帝制的队伍里,这表明在“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的世纪抉择中,历史已坚定地选择了民主共和的道路。从此,民主共和便成为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诸如袁世凯、张勋、傅仪之类幻想重温皇帝旧梦者,都必将被历史的滚滚车轮碾得粉碎。
帝制终于被推翻,民国建立起来了,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不懈奋斗的“民主共和”的理想似乎已经变成了现实。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在一个
辛亥百年,告诉你真是的历史
百年前的思考,依然在铁屋中
赶上辛亥革命周年,不一下历史
我昨天买了这本书,是买的组合的,买了两套。蒋介石那本书封面包装不错,挺干净的,但辛亥百年封面有点脏,因为一套是奥送人的,所以又点不满意。其他都挺好
个人感觉这是所有有关辛亥革命的书籍中最为出色的(也许要加上之一),盖因为作者是在用独立之人格,自由之心灵去书写,较少传统的桎梏和主流的限制
书中的一些见解,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知。尤其是对孙中山、袁世凯等人的评述,都给人一种新鲜甚至豁然的感觉。从书中,可以基本肯定的看出,作者严谨的治史态度,但也多少有强立新意的痕迹。总的来说,值得一读。就是这个黑乎乎的封面,开始拿到手哦时候还觉得蛮别致,时间已久,就不受看了。
非常好的一本描绘特定时代的历史书,从多个视角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解构,读完收获很多!
辛亥百年,纪念辛亥,值得一读,获益匪浅。
看的很过瘾,对历史的感受很深刻
正值辛亥百年,很应景啊!
真实的还原了历史,解剖了那个年代的人物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可以知道伟人也是有缺陷的至少在那个年代他是个人是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凡人!
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历史,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读
看来说了不少,但不够系统,就事论事。或许也算一种历史方法。
铁屋里的呐喊,铁屋里的革命。时代的车轮向前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思考的角度
辛亥革命 说来说去也说不明白 这本书还行 从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的认识
这商品不错,对历史学习很有作用
认识历史
辛亥革命的书籍已出了不少,本书很有新意 ,值得思考。
很不错的一本书,讲辛亥革命时期的事情讲的很有深度,很值得读
读后受益匪浅,全方位的理解辛亥革命!
最起码了解 我们这百年来是怎样走来的 对当代的不敢说实话 对过去的 还是给予自由的
一个人若忘记过去,则很容易迷失自己。诺要了解当代史,此书必读
作者写得很有自己看法
见解独特,有价值
这本书很好,读起来很有趣味性,适合阅读。
对近代史有更深的认识
内容非常丰富,想学知识或者“知识点”的同学会喜欢;思想有深度也很独到,想领略历史学家思维的同学会喜欢。就是书送来扭曲了,用的是蛇皮口袋包裹而不是箱子,而且纸质不是特别好,边口泛黄。
不错,写的很好,很客观
写得很好,有意思!!!
这本书很不错,快递也很给力
很值得看的一本书,关键是价格优惠
内容不错,读起来感觉很好……
好。很深刻
很好!不错,角度很新颖!
同类型的书太多,阅读得太多。可以选择。
书读了一小部分,感觉是本好书,很喜欢
阐述方式很特别
适合闲时随意翻翻。。。
风云岁月,变革中寻求救国之路。
纸质很好,印刷不错,内容很好纸质很好,印刷不错,内容很好
内容枯燥,文采一般。叙述的不够详细。简单的读读就好。
蛮好,千百年大变局总结的很好,对那个时代加深了解
好书111111111
书不错!!!很喜欢!!
很耐看,慢慢琢磨!!!
刚翻了几页,讲的东西很细致,不错
不错很好 很棒
好 从多个方面分析
祖国变迁
便宜而且质量很好 很有收获
非常喜欢
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这类作品没有系统的课题,只是扼要摭取重要事件进行铺张扬厉的介绍,加之评论,总的来说对那段历史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还没翻看,买这本书是为了了解辛亥革命那段历史
观点比较新颖,推荐给有兴趣了解这段历史的人。
书中关于历史的讲解很到位,对我理解辛亥革命很有帮助,送货也很快
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的雏形,我们应该去了解!
考察历史,往往就是为了看以后的路应该如何走,虽说这本书不可能也给出一个完整答案,但起码,能让一些人(底层知识分子)好好思考一下了
当时辛亥百年的时候就准备买的,值得一看。
也是一本对辛亥革命有自己态度的好书
慢慢看,在发表评论
书的内容很好,也是冲着西越先生的大名去的,但书的印刷质量上有待提高
这本书是买来给姐姐写论文的 应该不错 有空会拿来看看的~
绝对是尾品,封面有些脏兮兮的感觉。地摊书似的的封面和排版消减了很大的阅读兴趣,坚持看下内容吧。只是浏览了下目录,还没深入阅读,不对内容评价。
什么都很好,就是书太脏了,好多的脚印,擦了半天都没法擦干净
有些意思,还可以
书全是土能不能擦擦在发货
我还算满意。
在朋友家简单翻过,觉得不错立即买下
正确的时候看正确的书
书很好 是正版书籍 还会继续关注
本书在有关辛亥革命的通俗性读物,属于中规中矩之作。在学术性上,也就谈不上了。可以看一看,但即便不读,书中的很多内容以及见解,通过阅读其他更给力的书籍,也能获得
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写得不错
详细记录了那一段自强不息的历史,也看到了很多以前历史书上没有的、不会提及的真相
100周年 我也找来了很多关于辛亥的来读 说实话 这本书讲的真像 序 里边讲的 ……或许是真的有很多客观在里面吧 当然 我觉得这本书 ,认真读 方才理解呀
有可读之处。
但是作者的写作比较浮躁。
在批评他人的时候,殊不知不一定是他人的认知与论断错误,而是自己的理论水平不够导致认知肤浅,以致批评别人的话读者同样可以拿来批评作者本人。
书的装帧、纸张和字的大小与字间距、行间距都还不错。
评论的太多了。我想看多点历事。文笔不错,都是还是有错别字的。
评论者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好书
里面的内容很一般
没有意思,慎选
《辛亥百年》书名让人眼前一亮,不管是书的封面设计、开篇页的底纹还是文中较少的差错都体现了编辑先生的努力与心思。但除此之外,本书实无任何亮点!本书全书没有一个注释,没有也就没有吧,作者可能并不想把本书写的过于传统化,但作为对辛亥革命的解读、回顾与反思,你也最起码引用些史料来支持你的观点吧?全书洋洋洒洒全是作者自己的评论,没有了史料的支撑这些个评论我也只好说评论的内容好似空中楼阁,根本没有立论基础!
作者系评论员出身,评论员就某些事情发表观点本无可厚非,但你要在某报某刊上就有些热点问题发表我也就认为你还算“恪尽职守”。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你要空口白牙地毫无根据地大放厥词,我认为你还须进修一下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整本书全是评论,比较索然无味。
这个一般吧,随便读读还行,真要考究起来不咋样,和中学课本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