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
2006-10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德] 瓦尔特·基泽勒
272
杨立青
无
本书作者瓦尔特·基泽勒为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暨音乐理论家,以其对当代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法的研究著称于世。在本书中,他从西方当代音乐各个创作流派不同的文化-人文背景及音乐传承关系出发,以历史的眼光和尽可能客观的态度,对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当代音乐中和声思维发展的脉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梳理,对20世纪上半叶和声领域的主要倾向(自由无调性、印象主义和扩展的调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评介和总结,并通过大量摘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作曲家作品的实例,有所侧重地对20世纪下半叶60~90 年代以多元化为特征的创作思潮中反映出来的各类和声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其中,对当代音乐中若干新的和声观念(如音块、和声场、音响轴等)的解析以及新的和声技法(如频谱音乐、微分音程音乐以及各类模式化写法)的介绍,在国内同类专业文献中尚属罕见,具有较大的信息量。 本书虽然不是一部系统的和声教科书,但是,它却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具有承载能力的基石,使之能够作进一步的思考并继续发展”(作者语)。对于从事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及音乐院校的教师、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作者:(德)基泽勒
A 引言20世纪上半叶和声技法发展的状况B 功能性与非功能性的和声技法 a 1900年前后调性的解体与勋柏格学派 b 德彪西的和声处理方法 c 扩展的调性通向20世纪后三分之一时期和声技法的新道路C 和弦构造 a 由相同音程构成的和弦 b 由不同音程构成的和弦 c 各和弦音集聚在一个八度内而形成的和弦密集化 d 和弦在若干八度内的铺展 e 换列或转位而形成的和弦变化 f 和声技法与泛音结构 g 无界定的音束D 和弦序进 a 声部进行 b 各类模式E 和弦的相互关联 a 和弦,音响互补 b 场: 1 由有限数量的和弦构成的场 2 由单一和弦构成的场 3 由单一和弦及其派生结构构成的场 4分层结构的场 c 中心音或中心音响、轴、镜像结构 d 音的岛屿F 作为色彩性因素的微分音程 a 以微分音程形成的和弦染色 b 微分音程和声技法的可能性与极限G 新和声技法与传统 a 传统和声技法因素的复归 b 非功能性上下文中的传统和声技法因素H 结语谱例目录参考文献目录专用术语及相关概念索引人名索引译者后记
无
虽然看的有点绕 但还是很棒
质量不错,就是封面有些磨损。
刚看完,先说很好,价格合理。本书的编写顺序是编年体式,顺理成章,不过要是按作曲技术风格来分类就更完美,总之还行!
20世纪的现代音乐中还存在和声么?作者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证,结果无疑是存在的。在作者对此问题的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一窥20世纪作曲家和音乐学家对于和声在音乐中位置的不同看法,也是20世纪音乐观念发展的一个缩影。
20世纪的和声技法五花八门,不可能像传统和声那样总结为一个具有完成体系的教程,因此这本书也仅仅是对20世纪下半叶音乐作品中的和声现象进行了巡礼式总结。或许条理不够清晰,但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全书末尾又对20世纪的和声现象进行了总结,从中我们多少能看到一些21世纪和声技法发展的趋势,当然这只是一个德国人严谨的思辨,中国的音乐家是不是应该多想一点呢。
21世纪音乐该回归了吧,社会环境不一样了,音乐家对音乐的追求也应该会相对缓和。在不断发明运用新技法的同时,该考虑一下如何与观众相处了。
不得不同意楼上的观点,整体社会状态趋于稳定,作曲家对内心的表达也不必刻意去追求痛苦了。扩大的概念和新奇的技法可以继续使用,但创作的音乐理应更加多元,而不是一味的噪音和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