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江南的两张面孔

作者万宇 刘士林,编者刘士林 洛秦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

作者万宇 刘士林,编者刘士林 洛秦  

页数:

18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江南的两张面孔》编排设计,以及它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性文化气息。书的装帧设计很是别致。本书开卷便是几页留白,上有水墨诗词若干,让人宛如置身于江南的水乡,耳中飘荡着轻柔的桨声。  如何去展现真实的江南?江南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江南的两张面孔》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供探寻的全新路径,这就是在诗学精神中去发现江南,让江南自己来诉说……

书籍目录

主编人语小引:此身合是诗人未——不能成章的几个片断上篇:忆江南我在美丽的诗性江南——《忆江南》书后下篇:夜雨寄北江南大地上的异乡者——代《夜语寄北》跋语附篇:西洲在何处(一)杂花生树江南(二)在清凉山下(三)南京的忧伤与快乐——《斜阳旧影》读后(四)南京有什么伤感的(五)夜读杂记二则(六)八月随笔二则(七)世纪末的“古典诗话”——《夏木清阴》读后(八)床前明月光——关于唐诗精神的一些断想(九)清凉山的拾叶人后记:这一次的冒险设计人语

章节摘录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这短短的十个字,说的就是中国民族对城市文明那种最心碎的痛苦与失望。说“世界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当然不错.但还必须补充的后半句是,“城市的历史就是人们背井离乡的历史”。梦里依稀慈母泪,床前明月光中家山万里的游子之思,也远不是灯火辉煌的城市文明所能够掩盖的。昨夜入城者在经受种种现实痛苦与人生悲哀后,也就必然要带着一脸眼泪与满怀创伤m城而去。中国人喜欢旷达地说:“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但却并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让人们活得心满意足,活出味道和境界来。  行行重行行,在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的辗转反侧后,中国诗人终于发现他们原来痴心向往的文明中心,竟然是如此的空虚、荒淫与罪恶累累,而此时与简单的体力劳动、朴素的人际关系相联系的乡村生活,也就成为他们人生经纬上一个诗意归宿。但是,“君问归期未有期”,从灯火辉煌的中心退回宁静如太初的田园,当然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是在经历了多次反复变化与徘徊不定之后,才最后作的无法选择的抉择。  不仅还乡之路与来路一样的曲折复杂,故乡的存在也经历了多次地理学上的变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故乡是一个十分真切的桃源之梦.它充分利用了中国地理空间的广阔辽远,以及其时文明中心辐射与统治的有限性,通过回归人迹罕至的大自然和偏远乡村这种现实跋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解决所有的精神问题。而支持他们作这种选择的精神资源.也主要是处于意识形态边缘地带的道家与墨家。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唐宋时代士大夫的家乡则完全是一种“中得心源”的结果,南于充分意识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地理学宿命,那古老的“帝力于我何所有”的桃源之梦也就彻底破灭,他们只能沉潜进与主流意识结构相对立的潜意识与无意识中,借助艺术这种白日梦或者吟咏性情这种审美吐纳,在把“惊呼热中肠”冷处理为“肝胆皆冰雪”之后,也就在小小的心理空间中找回了故乡的感觉和意境。这时帮助他们完成还乡之旅的精神资源,也就转换为以否定外物见长的佛学智慧。  “试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尽管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个方向的努力都已达到极限,但实际上并未安排好个体的生命归宿,这就是明清时代诗人所面临的大苦恼。这种苦恼使他们终于找到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更深原因,无论在自然地理上跋涉,还是在人文世界中寻觅,实际上从未在根本上解决掉精神的紧张和焦虑。由于始终把城市文明当作一个敌对者,这个强大的对手自然不可能使诗人的身心真正平静下来。  中国士大夫那脆弱的生命扁舟,在经过“断雁叫西风”的政治风暴与“小舟从此逝”的江湖之旅后,最终在夜半钟声中悄悄靠在了浅斟低唱、草长莺飞的江南杨柳岸上。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江南的两张面孔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