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

徐希茅,喻意志 主编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

徐希茅,喻意志 主编  

页数:

25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教材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新课程一一《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目标为立足点,按为期一年的教学计划,以历史沿革为纲要,将先秦至21世纪的中国音乐史分32讲(每讲2学时)编成。其中,第1讲为绪论,概述了中国音乐史的学科性质、地位、历史分期、史料、学术史以及音乐鉴赏的途径等内容;第2讲至第16讲为古代史部分,依时代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歌、舞、乐器与器乐、乐律、乐谱、音乐思想、音乐交流、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的发展;第1 7讲至第26讲为近现代史部分,大致以音乐家为单位,依时代叙述了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亦介绍了传统音乐的发展);第27讲至第32讲为当代史部分,以音乐类别为经,如歌曲、器乐、戏曲、曲艺、歌舞剧、音乐剧等,以时间为纬,对当代音乐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叙述。

书籍目录

第一讲 绪论001一、中国音乐史的学科性质与地位001二、中国音乐史的分期及其基本特征001三、中国音乐史史料简介002(一)“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史料——文献002(二)“以身说法”的史料——音乐文物004(三)“活着”的史料——传统音乐004(四)“可视可听”的史料——音响音像制品004四、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沿革005(一)1916年至1934年一中国音乐史学开创期005(二)1935年至1981年——中国音乐史学探索期005(三)1982年至今——中国音乐史学发展期006五、中国音乐鉴赏的方法与途径007(一)让“倾听”与“模唱”成为“好习惯”008(二)让姊妹艺术及其他相关学科成为“好伙伴”008(三)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成为“好坐标”009(四)让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成为“好助手”009第二讲 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远古-1840)010第一章 上古时期的音乐文化(远古-战国)010一、音乐的起源010(一)巫术与音乐的起源010(二)模仿与音乐的起源011(三)劳动与音乐的起源011二、夏代以前的音乐文化遗存012(一)骨笛与骨哨012(二)埙013(三)磬014三、乐舞、礼乐与歌唱艺术014(一)远古、夏、商、周的乐舞014第三讲(二)西周礼乐制度下的音乐教育与宫廷用乐体系018(三)周代的歌唱艺术019第四讲四、乐器与器乐艺术025(一)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025(二)地下音乐宝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028(三)古琴艺术031第五讲五、诸子百家论乐033(一)儒家的音乐思想033(二)道家的音乐思想037(三)墨家的音乐思想037(四)法家的音乐思想038第六讲第二章 中古时期的音乐文化(秦一唐、五代)039一、中古时期的音乐文化背景039二、中古时期的音乐机构与歌舞音乐039(一)乐府与汉魏六朝的相和歌、清商乐039(二)太常寺、教坊、梨园与隋唐宫廷燕乐042第七讲三、百戏、戏剧与变文048(一)百戏048(二)戏剧049(三)变文049四、乐器与器乐艺术051(一)吹奏乐器051(二)弹拨乐器051(三)打击乐器054(四)鼓吹乐055第八讲(五)汉唐时期古琴艺术的发展056第九讲五、音乐理论与音乐思想064(一)乐律学理论064(二)音乐专著(k67(三)记谱法067(四)音乐思想070六、中外音乐文化交流071(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071(二)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072第十讲第三章 近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宋代—清代)一、近古时期的音乐文化背景073(一)近古时期的音乐文化特征:市民化、剧曲化073(二)市民音乐活动场所073二、近古时期的歌曲艺术073(一)宋元时期的歌曲艺术073(二)明清时期的歌曲艺术078第十一讲三、近古时期的说唱音乐082(一)宋元时期的说唱音乐082(二)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085四、近古时期的歌舞音乐088(一)花鼓088(二)木卡姆088(三)囊玛089第十二讲五、近古时期的戏曲音乐091(一)宋元时期的杂剧艺术091(二)宋元时期的南戏艺术095第十三讲(三)明代四大声腔098(四)梆子腔、皮黄腔与京剧的产生102第十四讲六、乐器与器乐艺术105(一)拉弦乐器105(二)琵琶106(三)古琴107第十五讲(四)三弦及其他新乐器111(五)器乐合奏112第十六讲七、音乐理论117(一)律学成就117(二)记谱法119(三)音乐论著121(四)明清曲谱123第十七讲 中国近代音乐史部分(1840-1949)一、1840—1919年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126二、1919—1949年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126第四章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端126一、近代传统音乐的发展126(一)新民歌126(二)说唱音乐128(三)戏曲音乐131第十八讲(四)民族器乐135二、学堂乐歌与新音乐的启蒙138(一)学堂乐歌139(二)学堂乐歌的重要音乐家:沈心工、曾志吝、李叔同140第十九讲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新音乐的发展145一、音乐教育的发展145(一)社会音乐教育145(二)普通音乐教育146(三)师范音乐教育146二、专业音乐教育的创立与发展147(一)蔡元培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47(二)萧友梅与专业音乐教育148三、音乐理论研究149(一)音乐学家王光祈及其音乐理论研究150(二)青主的音乐美学研究151第二十讲四、音乐创作153(一)萧友梅的音乐创作153(二)赵元任的音乐创作154第二十一讲(三)黎锦晖与儿童歌舞音乐159(四)刘天华的民族器乐创作与国乐改进163……第二十二讲第二十三讲第二十四讲第二十五讲第二十六讲第二十七讲第二十八讲第二十九讲第三十讲第三十一讲第三十二讲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传统是一条河流”。在中国绵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之河中,“中国音乐史”为我们叙说了中国音乐文化的起、承、转、合。它不仅仅代表了一门课程,更代表了一门学科,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领域……也许,你会以为历史类学科就是板着面孔的“老学究”,让人寡然无味,但这并不是事实的真相。历史使我们溯流探源,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历史使我们以古鉴今,发展和创造新的文化内涵。中国音乐史就是如此。当你全身心邀游其中时,你会发现中国音乐文化之河中跳跃闪耀的无穷魅力。 接下来,让我们从全局俯瞰“中国音乐史”这条生机流淌的河流,展开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之旅吧。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国音乐史的学科性质与地位 相信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音乐史是一门怎样的学问?它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中国音乐史是关于中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学问。它与文学史、美术史、书法史、舞蹈史、戏剧史一样属于艺术史,是音乐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历史表现和现实表现的学科,现已拥有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民族民间音乐形态学、乐律学、乐器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等学科分支。如果音乐学是一棵大树,那么音乐史学就是这棵大树的一个分枝,中国音乐史就是这个分枝上的又一个小枝丫。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小枝丫,也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20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在这个小枝丫上辛勤探索、研究,甚至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尽管如此,中国音乐史这一学科,仍然有许多的未知领域等待着热爱音乐的你们去经历,去发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