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乐之道

罗小平//冯长春 上海音乐学院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  

作者:

罗小平//冯长春  

页数:

34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感谢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罗小平、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冯长春两位编著者的信任与重托,委约我为《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写序。作为学生辈为老师辈类立传的访谈作序,真有一种福分降临的欣慰感,又作为当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为界内同仁类立言的长编作序,更有一种服务者的自豪感。1920年6月,萧友梅博士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编辑出版的《音乐杂志》第1卷第4号上发表《乐学研究法》,以学科方式对音乐美学进行定位,至今已经90余年。1985年12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在漳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上成立,至今已经20余年。此时此刻写序的我,就如同在追踪寻迹,通过这些足以入册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历史的人与事,和逝去的历史再度重逢……翻阅案头的这本书稿,眼前又一次浮现20多年前的情景,可以说,漳州是中国音乐美学学科一个有着转型意义的起点,漳州记忆是我不断激发学术冲动的一个节点。1985年,我当时还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就读本科四年级,12月,我跟随主科老师叶纯之先生以及钱仁康、焦杰先生一起去福建漳州旁听第三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在那里自始至终以兴奋的状态亲历研讨会的日日夜夜,特别是有一种类学术的欲望在悄然中冲动。显然,产生这种欲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亲眼目睹和亲耳聆听老师辈的高谈阔论,插不上嘴的我,一面在不成熟的脑子里描画着既不着边际又没有核心的学科地图,一面则不断印刻着学界大侠啸傲江湖的个性风采,《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中记载的这六位老师有四位到会,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我脑子里留下了深刻而又难忘的印记:于润洋先生渊博严谨的史论互动,茅原先生慢条斯理的理论推导,蔡仲德先生气宇轩昂的历史雄辩,王宁一先生滴水不漏的逻辑编织……。之后,在1990年内蒙古东胜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和1991年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上,又见赵宋光先生睿智的眼神和强势的口气,张前先生的深入浅出和刚柔相济。

作者简介

罗小平,现任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第八、九、十届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广东关学会副会长等。1982年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0年以省高教厅公派访问学者资格赴加拿大深造。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十大师德标兵”、广东省教学名师,连续六次获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奖。主要从事音乐关学、音乐心理学研究。出版专著有《音乐美的寻觅》、《音乐心理学》(与黄虹合著)、《音乐美学通论》(与修海林合著)等8部。参编《音乐教育心理学》等教材6种。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100余篇。参与或主持国家教育科学、国家艺术科学、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重要课题多项。论著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以及广东省教育厅、文联颁发的优秀成果奖多项。冯长春,1971年生,山东临沂人。先后于1999年、2005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学系获音乐美学方向硕士学位、20世纪中国音乐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博士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主编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教材《音乐美学基础》,译著《音乐芙学要义》(与缪天瑞合译)。发表论文50余篇,参撰《中国当代音乐学》等多部重点著作,主持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艺术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曾连续四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并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学会奖”和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书籍目录

(被访名家按姓氏笔画排序)序言韩锺恩/1前言/1第一章 音乐学的领军人物——于润洋/1浸润于音乐精品的少年时期/2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优等生/3华沙大学的中国留学生/5返母校推动音乐学发展/8音乐美学研究与学科构建/9西方音乐哲学述评与剖析/15西方音乐史研究的独特视角/25音乐学分析的理论与运用/29历史反思与现实关注/37专业音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41音乐学的领军人物/45第二章 音乐哲人——王宁一/53寄人篱下的童年/53自作主张考入音专/57“文革”中的磨难/60新时期第一届研究生/65八十年代新篇章/68音乐美学学科建设的“清道夫”/71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梳理与研究/83美学与音乐分析相融会的音乐批评/86病中重读《乐话》/89音乐哲人/93第三章 多学科的开拓者——张前/98东北鲁艺的小提琴手/98参加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编写/100在中央音乐学院缔结良缘/101参与创建音乐美学小组/102中国当代音乐心理学的奠基人/104建构音乐美学元理论/113开创中国音乐表演美学/125中日音乐交流史研究/128因材施教诲人不倦/139多学科的开拓者/144第四章 无穷的探索者茅原/150儒家传统文化的幼学/150辅仁中学的爱国青年/152就读苏联专家班/152服从分配转入音乐学领域/155……第五章 学坛奇才——赵宋光/190第六章 人本主义者——蔡仲德/247结语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从社会生活决定艺术创造的角度回答了聂耳音乐形式之所以成为那种形式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聂耳音乐的影响主要在于政治因素和它的社会学意义,他的作品在技术上是很简单的。您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茅:我认为,脱离作品的要求,孤立地讨论技术的简单与复杂,就是在讨论一个无意义的命题。技术的复杂程度并不和作品的好坏成正比。技术是为实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手段符合目的,作品成功了,这就对了。技术自身是手段,如果把手段等同于目的,那就陷入异化现象了。就如,金钱本是生活的手段,如把金钱当成生活的终极目的,岂不陷入了货币拜物教?技术拜物教也是一种异化现象。冯:您指出的这种“技术拜物教”的异化现象在音乐界的确是存在的。回到刚才谈论的有关音乐家的美学思想研究问题,我们认为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美学思想研究其实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近代中国音乐家对西方音乐的接受包括了对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接受,这是音乐观上的改变,而不仅仅是学习了西方的一点音乐技术。从音乐文化发展的内部着眼,音乐观的改变或许是推动学习西乐成为一股社会思潮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近现代中国音乐家的美学思想可以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转型与变迁问题。茅:我同意你的看法,研究近现代中国音乐家的美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转型与变迁。罗:您在〈〈试谈嵇康的音乐思想》一文中对他的音乐思想进行了系统、辩证地评析,您同意鲁迅先生对嵇康思想的分析“相信礼教、当作宝贝”,“儒家思想占据主要地位,不过与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构成了对立面,共居于一个奇异的统一体中”。而蔡仲德教授对嵇康的评价是“他一生都在实践‘越名教而任自然”’;对此,蔡先生称之为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的空谷足音,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魏晋的真名士。时过境迁,您现在对嵇康的看法有无改变?茅:我和仲德是好朋友,我们在学术观点上的差异,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这正是“和而不同”。谈到嵇康在音乐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就不能不谈到《广陵散》,其情绪是悲愤激昂的,却不像西方浪漫派感情美学那样夸张外露,而是在理性控制之下表现感情,在表现感情这一点上无论如何是不可抹煞的,因而属于他律论美学观点的表现,而不是自律论单纯追求形式美的表现。如果说,我们不知道现存的《广陵散》是否嵇康作品原貌,可是,琴曲传承中发生的变化总该在某种范围之内,而不可能完全相反,也确实不存在历史上的《广陵散》和现存的《广陵散》意境完全相反的证据。我们讨论问题必须以史料为根据。关于嵇康的道家言论,可以证明嵇康思想中存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一面。


编辑推荐

《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附DVD光盘1张)》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乐之道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