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阿班.贝尔格音乐作品中的回文结构

邹彦 邹彦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11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邹彦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11出版)  

作者:

邹彦  

页数:

131  

前言

  邹彦曾于1997年报考过上海音乐学院的硕士生,报考导师为我。他原是侯康为教授的学生,在侯老师的引荐下,这位不满22岁的、未曾独自出过远门的瘦弱小伙子一次次地往返于青岛一上海之间,从沈一鸣老师学习和声(他一直感怀沈老师为他打下扎实的和声基础),捧着一叠一叠的分析习题让我过目。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专业能力很强。但是老天第一次没有眷顾他,他的专业及英语成绩都很高,偏偏政治缺了3分。按他毕业后工作单位的校规,他只能3年后再次报考。2000年他怀着对上海的向往再次前来报考,但是老天又让我生了一场大病,因此他的考试是在我缺席的情况下进行的,只身一人在上海,得不到任何考试的信息。而我因健康前程未卜、刚得大病之际,曾萌生将他转导师的念头,后阴差阳错地亦未转成。  最初,考虑他的专业能力较强,因此我们最初定下的题目是:20世纪上半叶音乐曲式概述,包括以下章节:一、20世纪总的音乐文化倾向;二、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思潮;三、20世纪上半叶音乐语言的创新;四、20世纪上半叶音乐结构的特点;五、20世纪上半叶音乐曲式的类型及其特点;六、20世纪上半叶与下半叶音乐曲式的衔接。应该说,这个题目也是可以成立的,并且已经通过了开题报告。但是后来邹彦自己否定了这个题目,我想他的原因是:题目过大,属“大题大做”,不容易做深,有“自讨苦吃”之险。他意改作《贝尔格作品中的回文结构》,得到我的同意,但我并未给予此课题以实质性的帮助,基本是他独立完成。  ……

内容概要

  贝尔格作品中的回文结构是其音乐结构中非常突出的特征之一。《上音音乐学论丛:阿班·贝尔格音乐作品中的回文结构》通过对其四部作品,即歌剧《沃采克》、《室内协奏曲》、《抒情组曲》和歌剧《璐璐》中回文结构的较为详尽的音乐分析,旁及《四首歌曲》(Op.2 )、《阿尔滕贝格歌曲》、三首乐队小品(Op.6 )和音乐会咏叹调《酒》中的回文步骤,分别探讨了每一部作品在回文上的艺术特色及其相关的“标题性”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个观点:一,贝尔格音乐中大量存在的回文结构和回文步骤是受到了彼时学术界中神秘主义因素的影响,而对贝尔格本人最为直接的影响则是来自于巴尔扎克小说中“天国的时间”和尼采思想体系中的“永恒轮回说”;二,贝尔格作品的又一个结构特点是将回文结构与传统音乐结构相结合,这是受到了彼时学人之学术思想和学术主张的影响,即将神秘主义的因素与传统“主流”文化相结合。

作者简介

邹彦,1975年生于青岛,博士,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毕业予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师从侯康为教授。200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钱亦平教授,2003年获硕士学位(作品分析方向)、2006年获博士学位(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方向)。已公开发表文论80余万字。曾在《音乐艺术》、《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钢琴艺术》、《歌剧》等杂志上发表文章60余篇,出版著作《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音乐作品分析卷》(第二作者),翻译著作9部/种,完成或在研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硕士论文《贝尔格作品中的回文结构》于2004年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和中国音协西方音乐学会第一届年会硕士论文一等奖。2007-2008年作为中央组织部、团中央“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接职担任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音乐作品分析、钢琴表演艺术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评论的教学或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序谱例列表图表列表图列表内容提要Abstract引言第一章 贝尔格与神秘学和性观念 一、贝尔格与神秘学 二、贝尔格的性观念第二章 歌剧《沃采克》中的回文结构 一、曲式概述 二、并非回文的“回文”——第一幕第一场的回文结构 三、《沃采克》中其他的小回文 四、回文结构与贝尔格的时间观第三章 《室内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回文结构 一、作品概说 二、并非序列的十二音主题——第二乐章的主题分析 三、精确与自由的结合——第二乐章回文结构中的主题处理 四、关于乐谱的版本 五、《室内协奏曲》第二乐章回文结构的寓意第四章 《抒情组曲》第三乐章的回文结构 一、首次精确的回文——第三乐章音乐分析 二、爱之喜悦与悲伤——第三乐章回文结构的寓意第五章 歌剧《璐璐》中的回文结构 一、歌剧的总体结构布局 二、拱形与回文结构的交织——《璐璐》序幕的结构分析 三、剧情的转折——第二幕电影音乐间奏曲的回文结构 四、舞台戏剧动作的反应——第一幕第三场的六重唱第六章 神秘学与贝尔格笔下的回文 一、文学中的回文 二、贝尔格作品中回文的美学意义 (一)贝尔格其他作品中的回文 (二)众说纷纭的回文寓意 (三)巴尔扎克小说中“天国的时间” (四)尼采的“永恒轮回说” 三、结论参考文献附录一:贝尔格的作品目录附录二:本文中人名的中外文对照附录三:贝尔格本人谈论《沃采克》的三篇文章 我的歌剧《沃采克》中的曲式 谈谈“沃采克” 关于“沃采克”的演讲附录四:简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的楔子附录五:几张照片后记

章节摘录

  弗洛伊德,他那伟大的贡献不仅局限于专业心理学这个狭小的领域,而对众多领域产生了影响。这使得弗洛伊德敢于把自己的名字和哥白尼、达尔文并列,他们被认为是打破人类神话贡献最大的三位——哥白尼把人从宇宙中心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又使人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生物的幻象破灭,他本人则证明了人甚至都不是自己头脑的主人,而是受着无法控制的潜意识左右。  维也纳人中间的另一位奇才便是被不少人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他的哲学和逻辑学语言我几乎一窍不通,但人品却让我敬仰备至。他只为自己的姐姐亲自设计并建造了一所大宅子,便放弃了自己继承的巨额遗产;《逻辑哲学导论》出版后,他认为此书既出,再无讨论哲学的必要,跑回奥地利乡下当了一名小学教员,住在楼梯下一间简陋的斗室终日吹单簧管自娱;他拿自己的工资买来显微镜给孩子们讲授动物解剖,出钱领他们参观城里的博物馆;他用自己掌握的机械学知识帮助当地人修理重型机械,当人们坚持要给他回报时,他就让他们买布为穷孩子做成衣服;而且,就像许多圣人一样,他终身未娶。了解到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事迹,他的形象在我眼里简直比康德还要高大,我觉得他真的就像个下凡到人间的天使。  这就是彼时维也纳学人的品质:终极的善、完美的理性、科学的精神,以及造福社会的计划等等——一种在价值上宽容而职业上进取的精神。  精神分析学、分析哲学、批判理性主义、表现主义绘画以及十二音音乐,为什么这个欧洲国家中经济最落后的一个却产生出了我们这个时代如此众多的最先进的思想呢?答案似乎在于“它是十九世纪布尔乔亚社会结构最为摇摇欲坠的一个样本,文明的解体首次出现于此,它不仅产生了第一批新的艺术界和知识界的硕果,而且也产生了最具灾难性的崩溃力量。不要忘记,阿多尔夫·希特勒和现代反犹主义也在这一时期源于维也纳”。奥地利不仅产生了这些“合乎逻辑”的学说,就如同大部分德语国家一样,这里还有一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它渗透到整个维也纳人的生活之中。对于本文的主角贝尔格来说,这些对于他创作上的影响尤为显著。  ……


编辑推荐

贝尔格作品中的回文结构是其音乐结构中非常突出的特征之一。邹彥编著的《阿班·贝尔格音乐作品中的回文结构》通过对其四部作品,即歌剧《沃采克》、《室内协奏曲》、《抒情组曲》和歌剧《璐璐》中回文结构的较为详尽的音乐分析,旁及《四首歌曲》(Op.2 )、《阿尔滕贝格歌曲》、三首乐队小品(Op.6 )和音乐会咏叹调《酒》中的回文步骤,分别探讨了每一部作品在回文上的艺术特色及其相关的“标题性”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两个观点:一,贝尔格音乐中大量存在的回文结构和回文步骤是受到了彼时学术界中神秘主义因素的影响,而对贝尔格本人最为直接的影响则是来自于巴尔扎克小说中“天国的时间”和尼采思想体系中的“永恒轮回说”;二,贝尔格作品的又一个结构特点是将回文结构与传统音乐结构相结合,这是受到了彼时学人之学术思想和学术主张的影响,即将神秘主义的因素与传统“主流”文化相结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阿班.贝尔格音乐作品中的回文结构 PDF格式下载



有帮助!!支持导师!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