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林散之与扬州

曹如诚 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  

作者:

曹如诚  

页数:

326  

字数:

31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辛卯年秋,扬州文化学者曹如诚同志通过一位朋友将其编著的《林散之与扬州》一书的样本转递给我,并邀我为其作序。 我出生在江苏泗阳,就读于南京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在六合县劳动工作10年。那时,六合属扬州地区管辖。1983年至1994年又在江苏省委分管文教工作。无论是对扬州,还是对林散之先生,我都是很熟悉的。正因为如此,我也愿意为扬州、为林老写点什么。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来往于此的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无数佳话和名篇佳作。早在初唐时期,扬州诗人张若虚即已创作出被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标帜性长诗《春江花月夜》;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老朋友孟浩然送别时,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在扬州倡导诗文,并为扬州留下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清代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金农、郑板桥、汪士慎、黄嗔、罗聘等一批书画家,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他们虽不都是扬州人,但都活动于扬州,而且在生活作风、艺术观点、绘画风格上都有相通之处,自然形成了艺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扬州画派。我国近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是浙江金华人,他与扬州的情缘也源远流长。清代光绪年间,他曾六次来到扬州,赏古画,学山水,习花鸟,与扬州冶春后社诗人、书画家、鉴赏家时相往还,谈书论画,友谊诚笃,对扬州的书画艺术及扬州书画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林散之也不是扬州人,他从六朝古都南京来到扬州,登临平山堂,畅游瘦西湖,凭吊历史遗迹,追怀古人先贤。林散之在扬州的文化艺术活动和他为人治学的风范,还影响了扬州一批文化人。他和这些文化人,亦师亦友,水乳交融,谈诗论书,说古道今,留下许多意趣盎然而又鲜为人知的佳话。林散之在扬州所创作的大量诗篇和书画佳作,丰富了扬州文化艺术宝库,给文化扬州注入了新的文化艺术内涵;林散之仁厚慈爱,质朴诚实,在扬州乐与“草根”结友,满腔热情地嘉勉、提携后学,为扬州书画界树立了“做真人”的典范,也给扬州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由于党和政府倡导,发展、繁荣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了。文化的发展需要有点声势和氛围,更需要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从具体事情做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文化形象的延续、发展与丰富,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文化工程,其中历史上文化名人与城市关系的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重要的一项。令人欣慰的是,如诚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坚持数年锲而不舍地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资料,在“林散之与扬州”的研究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想,《林散之与扬州》一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扬州文化研究的空白,而且填补了林散之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更有史料研究价值。对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林散之的一生,深入挖掘和研究林散之的艺术成果,对推进文化扬州的建设,促进扬州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本书的出版还给我们一个有益启示,类似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是否应该有更多的拓展和加强。比如,对于历史遗存的普查与保护,对于相关资料的挖掘与整理,有组织地研究、出版等等。我想,如果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做了,我们就无愧于那些文化大师们,也无愧于“文化名城”的称号了。那样,我们在“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美好蓝图上,将会写下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一笔。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对于文化的价值,理解了才知珍惜,珍惜才会自觉地传承,传承便会有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文化不是少数文化人的事业,文化属于大众。所以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士,其中包括基层干部来关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支持和促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孙家正 2011年11月于北京 (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

内容概要

曹如诚编著的《林散之与扬州》是一部无声无形的电影。大量鲜为人知的内容和细节,重现了林老于那个特殊年代在扬州的艺术和生活状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一代“草圣”在逆境之中所表现出来的仍然多情、乐观、淡泊、从容、宽厚的情操,以及林老对艺术乐此不疲、追求极致的境界。从林老在扬州生活的平面,我们不难看到林老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更彰显了林老质朴的情感,以及他对艺术最本真、最纯粹、最执着、最忘我的精神。“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荣格),林老的艺术境界、艺术成就与他的人生境界是一致的,也是分不开的。
情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在当下这个资讯多于知识、流言多于思想、浮躁多于严谨、名利多于淡泊、随波逐流多于坚守信仰的时代,人们也往往容易忽略最为珍贵的情感。林老的真性情、真精神和平常心所折射出的人性的光辉,对今天的我们感知生活、感受社会、感悟人生具有启迪作用和榜样力量。
《林散之与扬州》对林散之先生的艺术精神、艺术思想、艺术成就等多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抢救、挖掘,并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作者耗时数年,艰辛备尝,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令人感佩不已。

作者简介

曹如诚,笔名叶曲天,江苏扬州人。曾任扬州日报社研究室主任,《扬州时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共扬州市邗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三十余年,曾先后采访过:我国漫画泰斗方成,台湾作家琼瑶,文化学者余秋雨,传媒大亨刘长乐,影视戏曲表演艺术家陈述、谢芳、严顺开、童祥芩、向梅、六小龄童、林芳兵、沈丹萍、马兰,歌唱家郁钧剑、毛阿敏等。其间,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南方周末》、《新民晚报》、《扬子晚报》、香港《大公报》、《羊城晚报》海外版、《传记文学》、《电影文学》、《东南西北》、《知音》、《现代家庭》、《人生与伴侣》等报刊发表文章一千一百余篇,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类奖项三十余件。

书籍目录

序 孙家正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萧 平
难忘在恩师身边的岁月 王冬龄
林散之与扬州
01 拎着藤篮下扬州
02 漏雨小屋育后人
03 飞出太平巷的思念
04 几度南归几度留
05 学打杨家太极拳1027
06 情牵“上山下乡”知青
07 赋诗作画抒胸臆
08 瘦西湖上瘦人游
09 登临平山堂
10 追踪郑板桥
11 “三指悬钩”艺术的诞生
12 人在扬州名震东瀛
15 师生情笃翁婿亲
14 戒诗难,躲墨债更难
15 流连忘返江南客
16 拐杖,心爱的宝物
17 痛失好友,写错墓碑
18 淳朴绵长师生情
19 谈诗论墨有知音
20 提掖后生,爱人以德
21 有求必应扬州情
22 不吝笔墨,慷慨大方
23 拒抄“大字报”
24 个性倔强,心地善良
25 明镜一般的心灵
26 诲人不倦传佳话
27 谦逊平和,友善待人
28 一纸一墨总关情
29 浓浓的亲情
30 心愿未了人已去
林散之作品选
诗词
书画
常用印章
追念一代宗师
挽联
纪念文章
李秋水:林散之先生的艺术历程
俞律:一番风雨一番新
王冬龄:写到灵魂最深处
葛 昕:试谈林散之的论书诗
卞雪松:忆林散之先生
书法(按作者姓氏笔画排序)
王冬龄:散翁夫子题宾虹老人画轴
冯仲华:《吾师》
齐 昆:林散师诗《扬州八首》之四
庄希祖:散翁咏扬州诗一首
邵志军:敬录林散老诗一首
张学群:林散之《归思》一首
李秋水:记林散老“文革”在扬州
言恭达:《散翁寄思》
季伏昆:为《林散之与扬州》一书出版作联
林筱之:忆先父林散之生前客居扬州
俞律:怀林散之老师
胡寄樵:《谒江上草堂四首》之一
桑作楷:散之师论书绝句
梅墨生:临林散之书法有感
萧 平:林散之老师咏扬州诗一首
端木丽生:林散之先生论书诗一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曹如诚

章节摘录

04 几度南归几度留 从银行退休的何瑞生老人住在太平巷11号。他早年勤习书画,1924年参加北平国画研究会,为著名国画家金北楼入室弟子,学习工笔花鸟及古文辞,后又从萧谦中习山水。他又是湖社的著名画家,常在《湖社月刊》、《中日书画册》等书刊发表书画作品,蜚声北平及东瀛,名冠一时。20世纪40年代定居扬州,曾任扬州中央银行办事员,新中国成立后,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扬州支行。尽心本职之余,仍潜心研究书画艺术,不慕名利,孜孜耕耘,至老不辍。1949年10月1日至3日,他与鲍娄先、何其愚、顾伯逵等四人参加了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扬州书画展览;1956年与鲍娄先、何其愚合作的《松鹤》、《猫蝶》在扬州第一届国画展览会上获得好评。何瑞生的花鸟画《松石图》,能融篆书笔法于松针,又能以草书入画,加上神妙的章法、精当的布局,使作品满幅氤氲,生气盎然。《中国美术家辞典》介绍他时用诗嵌其姓名赞道:“何郎佳趣笔瑞生,鸟语花香总有情;纸上苍龙更道劲,鬣长直欲壮涛声。”何瑞生慈眉善目,敦厚壮实,说学逗唱,诙谐幽默。他不但善画山水、花鸟,而且会说相声,会打太极,在邻里街坊人缘极好。 在和林散之的女儿林荇若及何瑞生的女儿何成敏的接触交谈中,她们深情地回忆了当年林老和何老、吴老一起打拳、“会东”的故事。那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林散之“避难”来到扬州,林荇若见老父亲弯腰驼背,老态龙钟,便对老人说:“阿爷,你在家也没多事,要锻炼锻炼身体,你就到隔壁跟何老学打拳吧。”林老觉得女儿说得有道理,也就同意了。每天下午两三点钟,林老便来到太平巷11号,在何瑞生家的天井里,跟随何老学打太极拳。每天学一节,一次一个小时左右。何老一边教他,一边和他聊天,交流中慢慢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林散之先生,于是他俩便常在一起交流太极拳术和书画艺术,彼此相交甚契,十分投缘。一段时间下来,林散之把太极拳学会了,为了感谢何老,林老特写了几幅字,送到何老家,让何老挑选两幅。不久,林散之还用半张大红纸写了一封感谢信,表达林老对何老的敬意和谢意。在打拳的当儿,林老、何老与扬州工学院退休教师吴老还经常相互串门聊天。每天下午打拳过后,三人轮流“做东”吃晚茶,每次请客限定在四角钱以内。他们最喜欢到甘泉路上的共和春餐馆,泡壶绿茶,点一盘千丝,买几块擦酥烧饼,边吃边聊天。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聊得津津有味,三人总是在情致盎然的气氛和愉快的笑声中度过下午的美好时光。 一天,林散之忽然想回南京,便告诉何老、吴老。何老说:“明天我会东,去冶春茶社为你饯行。”第二天早上林散之如期赴约,饱餐了一顿。但后来林散之推迟了回南京的行程,原因是他舍不得离开扬州,舍不得离开老朋友。过了几天,林散之又对二老说他要离扬回南京了。这次吴老发话了:“林老这次一去,我们不知何时再能相聚,明天一起再到冶春聚聚。”送行酒吃了,只是这次仍然未能成行。又过了一些日子,林散之真的收拾行囊准备回南京了。林荇若对老人说:“阿爷这次您走就不要惊动何老、吴老了。”林散之听了,哈哈笑了起来,他习惯性地用手挠挠光光的脑袋,不知不觉地吟出一首诗来:“辞行不是为揩油,几度南归几度留。吃了干丝和馄饨,阿聋犹自在扬州。”童真童趣和调皮的心态一下子写在了老人的脸上。 朝夕相处,林散之与吴老、何老结下了真挚的情谊,一闲下来,林老就为何老画画,用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彼此深厚的感情。着色没有颜料,林老就用小学生用的十二色水彩调试着色,居然画面古雅清丽,效果极好。林老一口气画了二十四幅山水册页,并在每幅画上题写毛主席诗词。作品完成后,全部赠送给何瑞生老人了。后来林荇若从何老那里取回八幅,转赠给了朱小平先生;何老以画换碑帖,赠马千里先生两幅;又辗转流入卞雪松手里两幅。现在何老的女儿何成敏那里还珍藏着《雨归》和《今又重阳》等山水画册页哩。 那时,林散之“沉”到了生活最底层,他和邻里街坊百姓的关系也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除了和二老打拳、喝茶、聊天外,林老还喜欢在太平巷附近看人家下棋。那时,太平巷口马路对面有个老者摆棋摊,招惹几个老人常来观棋。其中有个白发老翁,天天一早来,到傍晚才走,中午拿出一盆从家里带来的冷饭,要点开水泡一泡,两块咸萝卜干当菜,边吃边琢磨棋路。林散之每天下午都要去观战,看他们那副劲儿,宇宙之大,除棋之外,什么也不管。两位对棋的老人有时为吃一个棋子,争得面红耳赤,但一会又平静下来,车来炮往,继续拼杀。林老虽不谙对弈,但他说,看下棋不是看其输赢,而是欣赏双方对弈时的种种神态和表情。回到家中,林老就绘声绘色地模仿二人对弈的种种神态,引得一家人捧腹大笑。 1978年,林散之来到扬州,乘坐扬州友人安排的一辆小轿车,再次来到他熟悉的甘泉路太平巷。他让轿车停在巷口,步行至太平巷11号,拜访10年前教他打拳的老朋友何瑞生先生。那时候,林散之虽已是全国闻名的书法大师,又是全国政协委员,但老人家不自傲,重友情。他这次虽不住太平巷了,但他还是要来看看太平巷的老朋友。何老万万没有想到林老这么恋旧情,还专门来看他,真让他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久别重逢,二老激动不已。他俩互叙友情,谈笑风生。临别时,何老依依不舍地将林老送到太平巷口,周围的邻居一起围拢过来为林老送行。上车了,林老还深情地向太平巷的邻居们挥手告别。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情景一直铭刻在何瑞生女儿何成敏的脑海里。 P23-26

后记

这个年代出书的人太多了,今天我也给读者朋友捧来《林散之与扬州》一书,算是凑个热闹。 其实,我出这本书,可谓是“蓄谋已久”了。记得是1986年,我在扬州梅岭新华书店购得一幅珂罗版印制的林散之书法作品《学无止境》横披。虽是印刷品,但水墨渗化,韵味十足,仿真效果极佳。打那以后,我便萌发了研究林散之的念头。调扬州日报社工作以后,我在采访中得知,林散之“文革”中数次客居扬州,在这里不仅创作了大量与扬州有关的诗、书、画作品,还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而又意趣盎然的故事。于是我便顺藤摸瓜,采撷了一些故事,写成文字连载在《扬州晚报》“老扬州”版上。尔后,《金陵晚报》、《钟山风雨》等又相继约稿刊出。文章发表后,在南京、扬州以及安徽产生了较好反响。这时有人提醒,当年和林老接触交往甚密的蔡易庵、孙龙父、黄汉侯、桑愉、魏之祯等老一辈文人已经先后过世,如今还健在的曾与林老有过交往的书画家和亲历者也大都年事已高,如果再不“抢救”林散之在扬州的这一段历史,以后收集整理资料就更困难了。林老的外孙女李不殊老师建议我,干脆把林老在扬州的生活踪迹以及老人家有关扬州的诗、书、画作品收集整理出来,出本集子。她这一“点拨”,使我豁然开朗,意识到收集整理林散之史料和“出书”的价值所在。林散之之所以在扬州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生活得如此丰富多彩,诗书画艺术得以交流传播,首先因为他的女儿林荇若、女婿李秋水生活在扬州;还因为扬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其中有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的鉴真和尚,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有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清代“扬州八怪”,更因为有着一批和他经常“切磋艺事”的文化人,比如蔡易庵、孙龙父、桑愉、魏之祯等等。而林散之诗书画艺术在扬州的交流与传播,对推动扬州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升扬州文化的影响力,其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就这样,我便“大胆”地揽下了这个“瓷器活”,开始了长达5年的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和案头撰写工作。 按理说,像林散之这样一个重量级的艺术人物是我辈“碰不得”的。林散之是当代诗书画大家,文学造诣精深,知识面极其广泛,要写好老人在扬州的这段历史,光靠“吃苦跑腿”、“搜集史料”、“记录整理”这些简单劳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记者”转型到“学者”上来,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他的一生以及他的诗、书、画艺术。我深知反映林散之这段历史的难度,便开始走大街串小巷,登门求教扬州书画界的前辈和老师,走访他在太平巷的老邻居,寻觅林老当年在扬州的生活细节和艺术踪迹,查找林老与扬州有关的照片、信札、手稿、墨迹,以求原原本本地记录和反映林老在扬州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此基础上又仔细阅读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当代草圣林散之》、花山文艺出版社《江上诗存》、文物出版社的《林散之书画集》、古吴轩出版社的《林散之书法集》、黄山书社的《林散之与禅》等有关书籍,力求理清他的人生轨迹,读懂他的有关扬州的诗作,并努力地去研究和掌握他的书法特点和艺术风格。比如,1972年和1973年,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得到启功、赵朴初、顿立夫、郭沫若等名流的高度评价,并在《人民中国》书法专辑首页上发表,由此林散之名播艺林,蜚声海外。这是林老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而那年林散之正好在扬州,我有意识地把这一精彩片段写进去,使林散之在扬州的这段历史与林散之人生重要事件及艺术转折点糅为一体,也让读者了解林老出名的“内幕”。又比如,林散之是当代我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被誉为“当代草圣”。如果只写他的历史不写他的书法艺术,就显得干瘪不丰满,让人读起来感觉“不过瘾”,我力图通过林老在扬州的书法活动,结合其书法作品,展示他的书法特点和艺术风格。再比如,林散之在诗中写到“芜城”、“鲍参军”、“大乘起信论”等等,只有弄清楚这些背景、人物和名词,才能掌握他当时的思想、情绪及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在扬州期间,林老不但和扬州书画界人士交往频繁,而且和社会各界人士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写作中,我按照扬州书画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第一次和林老接触的时间先后排序,并以纪实的手法,叙述和表达每一个人物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地减少主观想象和文学修饰,保持事实的原貌。在编排时,为了方便读者对照阅读,我也努力地将林老当年留下的手稿、墨迹及书法作品与相应的文字编排在一起,力求图文并茂。为了全面真实地反映林散之在扬州的历史,我还将林老创作的与扬州有关的诗作,以及扬州人为他刻的常用印章,扬州籍人士悼念林散之的挽联和纪念文章,一一收集整理出来,便于读者系统查阅和欣赏。在写作和编辑过程中,还引用了有关出版物中的某些图片和文字,请作者与出版单位联系,本人将以书奉赠,以表达诚挚的谢意。 在林散之史料搜集和本书文稿编写出版过程中,林散之后人林筱之、林昌庚、林荇若、李秋水老师和扬州诸位书画界前辈及其后人为我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生动故事,并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书画作品和图片资料大多数均是第一次公开面世。言恭达、张学群、王冬龄、萧平、梅墨生等书画名家及林散之的弟子欣然接受我的请求,为本书深情撰文、挥毫题诗题字,缅怀一代宗师;徐正标和蒋韵开老师为本书的文稿作了认真校正后,年近九旬的蒋孝达老先生又进行了审订;马家鼎、周桐淦、邵志军、范世宏先生和蒋韵琴女士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多的帮助;特别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先生,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在百忙中分别为本书写序、题名。热情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令我终生难忘。 这里要提及的是,扬州市委分管领导和我所在的邗江区历任领导对我的成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谢正义、袁秋年、卢桂平、程裕松、姚苏华、韩方、陈佳宏、陈洁等市区领导及云峰、益军等同事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鼓励和积极支持。我为之心存感激。 由于时间的仓促和水平的限制,本书资料的收集还不全面,事实可能还有出入,对林散之诗作及书法作品的理解可能还不够准确。敬请读者指疵与赐教。 曾如诚 壬辰年初春于扬州寓所读月楼


编辑推荐

林散之,当代书法家。曹如诚编著的《林散之与扬州》主要包括林散之的书画作品,林散之在扬州的生活故事,扬州人所写的关于纪念他的一些文章,以及林散之写扬州的事。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林老在扬州的事和情,不臆造,不夸张,不矫饰,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将林老质朴、宽厚、真诚的性格以及林老与扬州书画界人士水乳交融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图文并茂。四百余幅图片的搜集面世,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形成了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图片中,有书画精品,有书札,有笔谈手迹,有经历者的照片……当会给读者以亲切、真实的感受。在阅读中欣赏,又在欣赏中阅读,这是何等快乐的事!人品的仁厚与作品的神妙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立体的林散之——一代书艺宗师的风采。当然,这又是扬州艺坛上一段有趣而重要的史实。读者必能有所收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林散之与扬州 PDF格式下载



因为家人很喜欢林散之所以买了,物有所值,推荐,


很不错。图片珍贵,印刷精美。


这本书卖的很厚道


5折买的,价格还算能够接受


要是里面的作品大点就更好


及时包装只用了个塑料袋,书有点小损


赶脚一般 书的质量不好


研究林散之已好多年了,此书里有一半作品是第一次看到。而且作品印刷很清楚,好书一本值得学习珍藏。珍藏倒不必要,因为我天天会翻一翻看看 临临


林散之虽非扬州人,但与扬州的关系极深,本书很好地梳理林老与扬州的关系,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