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讲堂
1970-1
天津古籍出版社
贾浓铀
201
无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这漫长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巨著,每一页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页都记录着一段历史。典故就如同这巨著中一枚枚精美的书签,它们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的故事、典制以及词句,英雄豪杰的壮志、才子贤良的智慧、人间百态的沧桑、世事炎凉的变迁……都在那只言片语之间淋漓尽致地再现着。 三顾茅庐、毛遂自荐、乐不思蜀、不为五斗米折腰、孟母三迁、五十步笑百步……无不脍炙人口,一言一语都是悠悠历史的凝练,字字句句都是华夏智慧的结晶。 无论是盛世的繁华还是乱世的凋零,无论是封侯拜相的荣华还是身败名裂的惨淡,都可以以典故的形式沉淀在历史长河之中,供后人凭吊;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边塞的萧条,无论是凡夫俗子的疾苦还是骚人墨客的寂寥,都能够以典故的方式升华在岁月轮回之间,被来者追思。典故是在通俗中不失优雅的艺术,简练中不失深沉的睿智。 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比喻借鉴前世教训可以剔除今世弊端,而以他人为榜样自律可以提高自身修为。正是这个道理,以典正身温故知新,历史与时代并重,智商与情商双赢,对于新时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不可多得的重要学习手段,有鉴于此,我们特别辑录了众多典故精粹以满足广大读者学习以及自身完善的需求。 编纂典故特辑并非是我们首创,但也决非拾前人之牙慧。时值新世纪之初,文化发展日益蓬勃,而古老经典更是以其难以磨灭的魅力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有人说回归传统,而我们要说日久弥新,如今的我们有了更为全新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料去整理和解读古人的思想,即便难以面面俱到,也希望能够做到再现经典,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浩瀚的典故海洋之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和智慧,体味古人生命的悲怆与优美,感知历史的曲折与辉煌。陶潜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斯言极是,阅读这些故事,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
《中国典故故事》特别辑录了众多典故精粹以满足广大读者学习以及自身完善的需求。三顾茅庐、毛遂自荐、乐不思蜀、不为五斗米折腰、孟母三迁、五十步笑百步……无不脍炙人口,一言一语都是悠悠历史的凝练,字字句句都是华夏智慧的结晶。 无论是盛世的繁华还是乱世的凋零,无论是封侯拜相的荣华还是身败名裂的惨淡,都可以以典故的形式沉淀在历史长河之中,供后人凭吊;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边塞的萧条,无论是凡夫俗子的疾苦还是骚人墨客的寂寥,都能够以典故的方式升华在岁月轮回之间,被来者追思。典故是在通俗中不失优雅的艺术,简练中不失深沉的睿智。
安步当车001按图索骥003八仙过海004拔苗助长005百步穿杨006班门弄斧008半部论语010暴虎冯河012背水一战013别开生面015伯牙绝弦01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019不识时务020不食周粟021不为五斗米折腰023不学无术025才高八斗027沧海桑田028仓颉造字029草木皆兵031车水马龙033沉鱼落雁,闭月羞花03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03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039此地无银三百两041大公无私042大义灭亲043东床坦腹045东道主046东山再起047东施效颦049对症下药050阿堵物052儿皇帝053二百五055二桃杀三士05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059分香卖履061焚书坑儒063分道扬镳066烽火戏诸侯067冯唐已老069冯谖弹铗071扶不起的阿斗073高阳酒徒075功人功狗077恭敬不如从命078狗咬吕洞宾079狗尾续貂081贾人渡河082顾左右而言他083瓜田李下084管鲍之交085邯郸学步087韩信将兵,多多益善088好好先生090鸿门宴091鸿雁传书094后来居上096后生可畏098画龙点睛099鸡鸣狗盗10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102惊弓之鸟103精卫填海104九牛一毛106举案齐眉107绝缨尽欢108口蜜腹剑109胯下之辱110滥竽充数111老生常谈112礼贤下士113力透纸背114临时抱佛脚115六月飞雪116洛阳纸贵118马革裹尸119马首是瞻120买椟还珠121毛遂自荐122门庭若市123孟母三迁124名落孙山127明修栈道,暗渡陈仓128莫须有130沐猴而冠132南柯一梦133牛郎织女134弄巧成拙136破釜沉舟137破镜重圆139奇贷可居141杞人忧天142千人之诺诺,不如—士之谔谔143倾城倾国145青睐147请君入瓮148请缨150塞翁失马,安知非福151三顾茅庐152三人成虎154三令五申15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157太公钓鱼,愿者上钩159桃李满天下161投笔从戎163图穷匕首见165推敲167退避三舍168完璧归赵169亡羊补牢171望梅止渴172闻鸡起舞173文字狱174吴下阿蒙176五十步笑百步177小时了了178叶公好龙180一箭双雕181一鸣惊人183一诺千金185—丝不苟187一叶障日,不见泰山188以德报怨,何以报德189因势利导190有恃无恐192欲盖弥彰193约法三章194凿壁偷光196重于泰山197逐客令199座右铭201
班门弄斧 相传,先秦时代的木匠大师鲁班曾被国君命令在15天内伐出300根梁柱,用来修一座大宫殿。于是,鲁班带着徒弟们起早贪黑,一连挥斧砍了10天,—个个累得筋疲力竭,结果只砍了100多棵大树。可是眼见动工的日期就要到了,如果木料准备不齐,是要被处死的,这可急坏了鲁班。 有一天晚上,鲁班睡不着觉,于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上走去。突然,鲁班觉得手被什么东西划了一下,仔细一看,长满老茧的手居然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他仔细地在周围观察,原来是丝茅草划的。鲁班很惊奇,摘了一片草叶,发现草叶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细齿。他一转身,又看见一只大蝗虫正张着大嘴,快速地吃着草叶。鲁班捉了一只蝗虫仔细观察,发现它的板牙上也有利齿。看看丝茅草的叶子,再看看蝗虫的大板牙,他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回来后,他用毛竹做了—条竹片,上面刻了很多像丝茅草叶和蝗虫板牙那样的锯齿。用它去拉树,只要几下,树皮就破了。再一用力,树干出了一道深沟。可是,时间一长,竹片上的锯齿不是钝了,就是断了。这时,鲁班想起了铁。他跑下山去,请铁匠按照自己做的竹片打了带锯齿的铁条,用它去拉树,速度比之前快多了! 这铁条,就是最初的锯子。有了它,鲁班和徒弟们只用了13天,就伐了300根梁柱。 除了发明了锯,鲁班还特别善于用斧头,几下子就能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整日冥思苦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而是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便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鲁班做木匠活时,常常遇到直角。虽然他手头有画直角的矩,可用起来很费事。鲁班经过改进,做成一把“L”形的木尺,量起直角来很方便。后来,人们都把它叫“鲁班尺”。 由于鲁班对木工工具的改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2000多年来,木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行家们对他敬重得五体投地。 明朝时,诗^梅之涣来到采石矶,凭吊唐代大诗人李白。采石矶是传说中李白落水而亡的地方。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有关于他的传说纷起,并且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文人雅士的必游之地。 梅之涣来到李白墓前,发现矶上、墓上,凡是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那些文章写得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留下诗句。一想到那些拙词劣句的作者居然在“诗仙”李白的墓前舞文弄墨、胡诌乱题,梅之涣便不由心生厌恶,也挥笔作诗—首讥讽道:“采石江边一杯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个典故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中国典故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是为新世纪读者量身打造的一套百科全书。最有趣的故事,最离奇的传说。最神妙的演绎,最深奥的玄理——典故里故事让你大开眼界。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