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

张爱玲 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0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作者:

张爱玲  

Tag标签:

无  

书籍目录

童言无忌
自己的文章
烬余录
到底是上海人
道路以目
更衣记

谈女人
走!走到楼上去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说胡萝卜
炎樱语录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 PDF格式下载



   这是我曾经最为喜欢的作家,在那个想法太多却不够深刻的年纪里我喜欢上这个作家,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是有些后悔的,记得整整一个学期都沉浸在爱玲的文字里,心情也同她的文字一样沉郁,慢慢的不成熟的爱情观也在随着张阿姨改变,一个未经世事,单纯美好的心灵一下子被许多不该有的情愫困扰着,我想,如果可以完几年再来读爱玲的书或许会好些~~~不管怎么说,我是很喜欢这位作家的,很喜欢,很喜欢~


  
  
  《烬余录》是张爱玲1944年写下的篇幅较长的散文,写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记录的则是两年前香港空战时期的人与事。其中有一句文字常被忽略,却很有趣。张写“究竟防空员的责任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仗已经打完了。”事实上,直到张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战争仍在继续。但由这样写下便可看出:在张的心目中原本装不下什么国仇家难的大战争。打仗,就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太平不太平,而这也恰是最平凡的普通人的真实观念。张是平凡的人,也写平凡的人,只是带一点讽刺的口气,这讽刺不引人厌嫌,因为是自嘲的。
  因为了这种自嘲的态度,张写下的内容便常常是讽刺喜剧式的。
  
  讽刺喜剧及轻喜剧的节奏
  战争中由担心无衣可穿到剪了男样发型的有钱华侨女孩;据称经历了大风大浪却第一个歇斯底里起来的艾芙林的精神底色;教会临时医院里收容的伤患毫不引人同情,“大都是中流弹的苦力与被捕时受伤的趁火打劫者”;甚至还有因为雇用别的病人为自己跑腿,穿着病号服满街跑太不像样而被双双逐出医院的例子……(这一对稍加修改就是现成的小说人物)在人物上是如此,在任何一件细枝末节的小事上也是如此:受了一点伤的伤员被视作焦点时的愉快心情;避过空袭劫难的人群,立即投入电车位置的争夺战,为的是不浪费一张车票,生死大难与生活小计的盘算并置在一起时尤为滑稽……
  喜剧是最先降落于人间的艺术品类,它关注小人物,张爱玲眼中笔下的也都是小人物,除此之外别无其它,因而是很容易产生出喜剧性来的。张爱玲文字描摹的人物事件是喜剧性的,细节是喜剧性的,连带到行文的节奏也仿佛配上了轻喜剧的快板,也是喜剧性的。
  她写围城十八天种种设施的糟与乱 ,语言的速度却是轻快的,不会有苦难的凝滞感。轻快得还要加写进自己在那期间看完《官场现形记》的闲情,再说起“一个炸弹下来,还要眼睛做什么呢?”的事实来,竟不令人有丝毫的绝望感。下一段 写起绝望来也是这样轻快着,全部是短小的句子,速度感极强,像嚼着有弹性的糖果,至最后一句“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的时候是个颇有力的句点,却又引出结婚的一段具体的情景来。制造了两个乐段间的停顿。
  
  漂移的话题
  张爱玲写文章节奏感极好,文字的速度是张爱玲式的。同时,张爱玲写文章也很松散,这种拉拉杂杂的笔触也是张爱玲式的。以《烬余录》来讲,先是写张身边的各色人物,再到围城的龃龉、战后的狂欢、临时医院中的不带批判的无情、战争中的绘画以及饮食男女……她的话题总在漂移,且没有过渡,从一快浮冰越到另一快浮冰中间常是没有桥梁的。日本先生为每人上课而赌气不来了。跳到俄国先生赏识“我”的画,就开始了自己的画、安南青年的画的洋洋洒洒的一些议论 。说张的话题在漂移,还因为它们总还是浮在同一条河流之上。不过都是些渺小的人的自私的心理,张也说出“每人都是孤独的” 的理解。为他们写传奇是同时代的“大家”们通常不屑的。
  
  未见丝毫仇日情绪
  四十年代是张爱玲的创作高峰,从香港到上海都是沦陷区,但是在张的文字里却从未见到过丝毫的反日情绪,甚至连战争的痕迹都很难看到,虽然偶有戒严封锁,看上去却大体是太平的。有好心人为偶像掩饰,说她在沦陷中的上海,写文是很受限制的。对此,我倒不这么看,不然也不会饶有兴味地在《童言无忌》中大谈特谈日本的衣料和服花布,在我看来张是很喜欢日本的。再到张与胡兰成的恋爱便更顺理成章。《烬余录》中有个教日语的日本教师,在张的笔下也是个有趣的人物,修习日文也是段有趣的经历。即便到了晚年的《色戒》,汉奸也未见得因这个身份就猥琐了,为此张专门撰文谈及易先生“虽然‘鼠相’,面貌仪表还不错”。 且《色戒》对于欲铲除汉奸的热血青年的看法,也只是轻狂得可悲,未见对他们有什么褒奖。
  在张的世界里,国家被谁统治于自己无关,也便原本就不存在汉奸与非汉奸的族类分野。
  
  小说中的人物
  《烬余录》中的艾芙林“整天吃饱了就坐在一边啜泣,因而得了便秘症”,让我们想到《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同样得了便秘症的孟烟鹂;后文中含着恋恋神情的未婚夫与穿着淡绿绸夹袍的未婚妻,想必为《倾城之恋》范柳元与白流苏提供了归宿吧……这些都是再清楚也不过的,而街边人的点滴观察又未必不是道路以目的张爱玲积累的素材。
  
  张爱玲与契诃夫
  张在《童言无忌》中提及的不会说话的人以衣服作为一种言语,生活在自己的字句中,她由此想到了契诃夫的“套中人”。 再联想张对佛朗士教授的评语“一个好先生,一个好人。人类的浪费……” 就显然是契诃夫式的。我想张爱玲该是很喜欢契诃夫的,一样的有节制的讽刺,一样的只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唯一的区别在于张爱玲比契诃夫更投入,她在讽刺自嘲之余总带有一种喜滋滋的沉溺劲头。
  
  有人说张爱玲世俗,说得不能算错,但张的世俗是有品质的。也有人说张冷血,也不错,尤其是读了《烬余录》后更能体会这种声音。她会临着不远处的死尸在街边摊吃萝卜饼 ,也会在值班的病室热自己分内的牛奶不顾病人的呻吟 ,待到病人去世时会欢欣鼓舞 ……正如张自己写下的“我们这些自私的人若无其事地活下去了。”然而,世俗也好、冷血也罢,却很少有人有胆量像张那样将一切不堪的真实,尤其是关于自己的真实不做粉饰、也不做夸张地写下来的。
  


    张的散文,慢慢品味,有不少趣致。她的文章写得很慢,一字一句,都似慢慢推敲出来的,可以说是精致。张爱玲的文字是美的,古往今来少有的美,又很清淡不浓郁,不是浓粉艳脂,而是小家碧玉般的若人怜爱。她的文字已找不出缺陷,散文更是如此,在内容上虽不及小说引人入胜,但在叙述上可说是流畅至极,精致淡雅,清脆悦耳,字字到位,更有更多的内心流露和真实的表达。看张爱玲的散文,是一种享受,既有文字的美,又有图象的美,还有音韵的美。张爱玲写的不多,但每篇都是精品,值得细细品味和慢慢赏读。中国的女作家中,张爱玲的名气很大,也许也是她雅俗共赏的缘故。
    看张爱玲的散文,只需一个人,一杯茶,静下心来,慢慢地看进去,再看进去。仿佛隔世的霓虹。


张好像是那样,她不去搭理别人怎么样了,自己也不需要别人管。


嗯啊,是中国最早的“个人”。她所处的时代那么多提倡西方精神的人,其实骨子里还是讲究民族大义等很东方专统道德的东西。只有张是完全个人化的,所以她是真正身体力行地西方化了的。


发现你喜欢的作者都是无政府主义的


呵呵,因为本人就无组织无纪律吧


我也有一本她的散文集<张看>
几乎是爱她的任何一种文体


我觉得她的散文比小说好看多了我买她的第一本书就是散文集


应该多颗星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