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非常态研究

许响洪 上海百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上海百家出版社  

作者:

许响洪  

页数:

273  

字数:

21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问世,我国主流学界多回避“非物质文化”的有无。近年引起海内外学界关注的 “草根学人” 许响洪先生,以其多年积累、广泛涉猎、独立思考和不拘一格的研究方式,首次公开提出了“非物质文化”的存在及其承认这种存在的意义问题。视角触及传统戏剧、书画以及民间艺术(舞蹈、剪纸、根雕)和民俗(元宵灯会)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述精到。诸如,以传统的“五行”学说,来解析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的三大难题;以程朱礼学兴盛,来探究与汉族舞蹈式微的关系……索隐发微,多有创见。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颇具借鉴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

许响洪,研究馆员,50岁前5部著作,百万字,涉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四领域。入中国大陆、港台和日、美、澳等数百家书店,由国家重点媒体《书摘》、《中外书摘》、《中国党建期刊文献总库》、《新民晚报》、《解放日报》、中国网等转裁介绍,并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破帚上的风景(代自序)【卷首语】所谓“非物质文化”与“非常态”【问艺篇】表演·造型·民俗 中国戏曲之“哥德巴赫猜想”——“五行”说与戏曲兼及东西方古代艺术哲学背景比较 从《月荫轩谱》看中国民问音乐“流变”与“同宗”——浙江慈溪观海卫民国手抄工尺谱曲目流布浅考 程朱理学兴盛与汉族舞蹈之式微 《风临大地》:现代中国城市雕塑设计的又一个范示——黄震于山东潍坊城市雕塑设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现与妙用 现代水墨七问——关于木鬼《纠缠》与《听蛙》 鲁峰画·苦瓜话——“破格”的国画小品《春风润雨》 书法“阴阳”廿四说——以颜真卿《刘太冲帖》(节选)为参照 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库淑兰与她的两幅剪纸代表作 《剪花娘子》和《空空树》 根雕“模糊”说 抚根录——象山竹根雕美学研究论纲 学术目光下的“金银彩绣”【循理篇】学理·事理·地理 传统民问艺术的几个基本特征——借库淑兰剪纸所探讨的 比喻——中国古代事理的表述方式及其他 帝王的期待——三任淮南王谋反与六安之“安”别考【格物篇】传承·保护·整合 民间自觉与学术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公共学术服务体系建立问题 城市元宵灯会恢复及其主客体问题把握 “活态保护”与宁波元宵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关于打造“中国(宁波)元宵灯会”文化产业基地与品牌的设想【致知篇】名戏·名角·名句 古戏文中的传统文化事象考察——以《汉宫秋》、《窦娥冤》、《长生殿》名句为例作者/作品简介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程朱理学兴盛与汉族舞蹈之式微“程朱理学”与“舞蹈”的基本含义涉论“程朱理学”与“舞蹈”,当然要首先分别把握一下“程朱理学”与“舞蹈”的基本含义。程朱理学 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属狭义宋明理学。以理为最高范畴。萌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和元、明,曾长期、广泛并深刻地影响过中国社会。代表人物为北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宋理宗后,程朱理学成为当时官方哲学,并获得迅速传播。元成宗铁穆耳又提倡理学,再以朱熹等人疏纂的五经为科场考试标准,“定为国是”,使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其影响超过了宋代。而后,明承元制,崇奉朱学为正宗。清中期始,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启蒙主义思潮开始出现,王夫之和颜元、戴震等对程朱理学展开了总批判,建立起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宣告了程朱理学的终结,新兴考据学派也进一步加速其衰败,但影响一直延续近代。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舞蹈笔者认同这样的定义:“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真正的舞蹈从来都是人类“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肢体行为艺术。舞蹈总是与人类最热烈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并借助人类肢体显著而有节奏的运动,来表达情感。是故,闻一多《说舞》言:“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闻一多先生这一论述,特别强调了“生命情调”及其“生命情调”的六个“最”。也就是说闻一多先生认为,舞蹈与“生命”、“情调”的六个最高级状态相关。笔者也正是以舞蹈的基本定义和闻一多先生所强调的“生命情调”和“生命情调”的六个“最”行笔全文。既是舞蹈,当然要手须“舞”、足须“蹈”,其活动状态、运动空间、肢体幅度和造型形式等,当然要比日常生活大,同时也比一般日常生活自由。人们只有通过这样的自由时间、自由空间、自由节奏、自由状态和自由动作,才能艺术地表达自己、他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只有这样的舞蹈,才是严格意义的“舞蹈”。


编辑推荐

《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非常态研究》由百家出版社出版。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细胞。作者面对已经冷落也熟见的文化事象进行研究,而已达到相当深度,文笔又轻快流畅,故深为赞赏和钦佩。唐应龙 博士、云南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严耕望先生言,“学问贵会通”;吕思逸先生叹,“读书之人百,通者无一焉”!本著可观,或在于“通”上田望 日本金泽大学准教授、中国文化研究学者作者的观点颇有道理:没有“非物质文化”、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的非物质文化不一定能“升格中”为文化遗产。才者之间的境界是什么,值得探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非常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