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卢比孔河

(英)汤姆·霍兰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作者:

(英)汤姆·霍兰  

页数:

249  

译者:

杨军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公元前49年,高卢总督恺撒率大军渡过意大利北部的卢比孔河,向罗马进发。这是一场豪赌,恺撒押上的不只是个人的身家性命,还捎带着共和国的命运。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态势,促使恺撒作出这一决定?包括恺撒在内的“前三头同盟”是怎么一回事?在那个时代,为什么军方豪强能够左右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元老院的权力和作用如何体现?在共和国的晚期,罗马已经控制了意大利之外的广大地区,变地中海为内湖的前景已日渐清晰,这一事实对共和国有何影响?渡过卢比孔河后,还发生了哪些事?  一卷在手,激荡的古罗马共和国晚期百年风云尽收眼底。    卢比孔河是罗马共和国时代山南高卢与意大利的界河。公元前49年,恺撒冲破不得越出所驻行省的法律,渡河宣告与罗马执政庞培决战。《卢比孔河》描画了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的生动画面。  这是恺撒大帝的世纪,这个征服欲强烈的赌徒渡过了卢比孔河,成就了伟业;这是西塞罗的世纪,他对自由的雄辩让他成为演家的化身;这是斯巴达克斯的世纪,他敢于对抗强权;当然,这也是绝代佳人克里奥佩特拉的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世纪,罗马从一个地区发展为超级大国,曾经为自己叛逆传统而自豪的罗马精英们,甘愿放弃过去的责任和个人自由,向皇帝俯首称臣。政治阴谋、张扬个性、戏剧性突变,全都汇聚在这一个世纪的血河中。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留下来的资料并不多,要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再现这段历史,并非易事。作者汤姆·霍兰不得不依靠西塞罗留下来的回忆录、书信、演说片断。事实上,霍兰正是通过西塞罗这个“配角”的视角,写活了那些罗马强人:苏拉、庞培,恺撒等等……

作者简介

据说是2005年英国最畅销十大历史著作之一的作者。

书籍目录

序言l 自相矛盾的共和国2 西比尔的诅咒3 幸运来自女性4 主人归来5 渴求名誉6 腐尸宴7 享乐的代价8 三头政治9 伊卡罗斯的翅膀10 世界战争11 共和国之死大事年表注释

章节摘录

  世界战争闪电战在高卢对阵野蛮人时,恺撒常常不计风险,屡屡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猛烈打击敌人。如今,既然人生豪赌已经开局,他打算对同胞们使用同样的战略。恺撒没有像庞培预想的那样,等待后续部队从高卢赶来与他会合,而是决定利用恐怖和突袭的效果。在卢比孔河这边,没有人反对他。恺撒的代理人一直忙于用贿赂软化意大利。恺撒一出现,边境城镇便为他打开了大门。通向罗马的道路轻易地对他开放了。此时,首都仍没有人来;恺撒仍继续向南。成群的难民让罗马知道了闪电战的消息。他们的到来使得罗马也出现了大批难民。来自北方的入侵复活了共和国的古老噩梦。西塞罗怀着挥之不去的恐惧,不断关注着恺撒的进军日程: “我们谈论的是一位罗马人的将军,还是汉尼拔?然而,在意大利频频现身的还有其他鬼魂,来自不算遥远的历史。一些农民的土地在马略墓的附近;他们声称看到了冷峻的老将军从坟墓中出来。大竞技场的中心是苏拉的尸骨被焚烧的地方,在这里,人们也看到了他的鬼魂,还不停地说着“毁灭的预言”。  就在几天前,罗马还是那么兴奋,那么自信。庞培向他们保证过,打败恺撒是轻而易举的。如今,战争狂热消失了。元老们开始担心,自己的名字会不会出现在恺撒的公敌宣告名单上。他们围住了庞培,一个元老公开指责他欺骗了共和国,将它引向灾难。还有一个讽刺地要求他跺跺脚,召唤出千军万马来。但庞培决定放弃罗马,并向元老院发出了撤退的命令。他警告道,留下的人将被视为叛徒。他去了南方,对首都弃之不顾。最后通牒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共和国的分裂。每一次内战都会在家庭和朋友间造成裂痕,但罗马社会在政治效忠方面一向显得精致和微妙,而鄙视那种非此即彼的立场划分。许多公民感到在恺撒和庞培间作选择是不可思议的。它对一部分人尤其残酷,大家都关注着他们。例如,马尔库斯·朱尼乌斯·布鲁图(Marcus JuniusBrutus)会怎么做?他是个热诚、忠实而谨慎的人,与两边都有密切的关系,他的判断在人们心中特别有分量。  那么,马尔库斯·布鲁图将如何选择?有许多因素鼓励他加入恺撒的阵营。他的母亲塞维利娅是恺撒的亲密情人,甚至有传言说他是恺撒的儿子。无论是否属实,他名义上的父亲的确在第一次内战中死于庞培之手。人们都在揣测,认为他肯定会站在母亲一边,痛恨杀害她丈夫的那个人。但曾经是“少年屠夫”的庞培如今是共和国的英雄,而布鲁图是个非常正直的学者,无法背弃正义的事业。虽然同恺撒有密切的关系,但他更亲近加图,后者既是他的舅舅,也是他的岳父。布鲁图遵照庞培的命令,离开了罗马。经过一夜的踌躇和内心的煎熬,绝大部分元老也都这么做了,只有极少数留了下来。在这个城市,行政官员从来没有如此少过。恺撒渡过卢比孔河还不到一星期,整个世界就天翻地覆了。当然,庞培争辩说,放弃首都有充分的军事理由--的确有。尽管如此,它仍是一个悲剧性的重大错误。  共和国不是抽象的概念,它的生命力蕴藏在罗马的街道和公共场所里,蕴藏在古旧的庙宇冒出的烟雾中,蕴藏在一年年的选举节律中。被连根拔起后,共和国还能了解众神的意愿吗?罗马人的愿望还能被众神了解吗?逃离首都的元老院与绝大多数公民中断了联系;他们不可能跟着庞培撤退。曾经,一种分享的共同体感受将最穷的公民都结合在一起,如今,这种共同体感受被丢弃了。难怪在离开祖先的房屋时,显贵们非常担心抢劫者和发自贫民窟的怒火。如果像庞培保证的那样,战事会很快结束,那还没有什么。只是局势已很明显,要是说谁能迅速取得胜利,那只能是恺撤。在庞培向意大利南方撤退时,追击者也加快了步伐。  看起来,庞培招来保卫共和国的军团要重温斯巴达克思的命运,被挤压在半岛的脚踝处了。只有一个办法能避免重蹈覆辙,即离开意大利。元老院开始想像那不可想像的事:在亚平宁半岛之外的地方召集元老议事。行省分配给了几个重要领袖:加图得到了西西里,叙利亚分给梅特卢斯·西庇阿,给庞培的是西班牙。这样,共和国命运的主宰者将不在给了他们身份和地位的城市统治,而是将去远方的邪恶野蛮人中间,像军阀那样统治。他们权力的后盾将是武力,只是武力。可那样的话,他们与恺撒有什么区别?无论哪边最后取胜,共和国将如何重建?最认同现有体制的那些人也被这些问题折磨着。加图思考着他的灾难性豪赌的结果,为每一次战斗哀痛哭泣,无论是胜是负。显然,这并不能给他的追随者以道德上的安慰。至于中立派,他们不认为共和国被摧毁是出于正当的理由,心里更是没着落。西塞罗驯顺地服从了庞培的命令,但离开罗马后完全没了方向,变得近乎歇斯底里。几周来他什么也没做,就是不断给阿提库斯写出一封封哀怨的信,问他该怎么做,该去哪里,该支持谁。他把恺撒的追随者看作凶手,把庞培看作无能的罪犯。  西塞罗不是军人,他清楚地看到了放弃首都造成的灾难,认为这导致他失去了一切最爱的东西,从他的房产到共和国自身。 “我们像乞丐一样,携着妻儿游荡,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每年大病一次的人身上。我们甚至不是被赶出首都的,我们是被召唤着离开城市的。¨带着难以愈合的伤口,西塞罗总是那样痛苦,那样烦恼。他了解其他元老即将知道的一件事:逃亡中的公民不再是公民。放弃罗马后,仍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阻止恺撒前进。抵抗恺撒的一次尝试已经失败。多米提乌斯·阿诺巴布斯对恺撒和庞培一样的痛恨,直接拒绝了撤退的命令。这不是因为他有什么了不得的战略眼光,更多的是由于愚蠢和固执。在恺撒扫荡意大利中部的时候,多米提乌斯决定在枢纽城镇考菲尼姆逼住他。40年前,起义的意大利人把这里当作首都。那场伟大的斗争还没完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虽然意大利人已经获得了公民权,但在面对罗马时,许多人仍觉得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共和国的事业对他们没什么意义,恺撒就不同了。不管怎么说,他是马略的继承人,马略则是意大利人的伟大保护者;他还是庞培的敌人,而庞培是苏拉的门徒。久远的仇恨复活了,毁掉了多米提乌斯的抵抗努力。无论如何,考菲尼姆不愿为多米提乌斯而牺牲自己。恺撒刚刚出现在城墙下,它便请求投降。看着恺撒现在拥有的5个精锐军团,多米提乌斯拼凑的部队很快同意了。派去的使节及投降的意图受到恺撒的热烈欢迎。多米提乌斯很愤怒,却没有办法。被自己的军官拖到恺撒面前后,他请求一死。恺撒不答应,把他放了。看起来很仁慈,但对一位公民来说,没有比欠人一命更丢人的了。多米提乌斯像一只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地离开了考菲尼姆。如果两人调换一下位置,多米提乌斯肯定会把恺撒处死。指责恺撒的大度只是一种谋略,虽说对他是不公平的,但那的确符合恺撒当前的利益。  它不仅满足了那种难以言喻的优越感,还有助于让各处的中立派安心,让他们知道恺撒不是第二个苏拉。即使最顽固的敌人,只要他们肯低头,恺撒仍会饶恕。他没有在广场公布公敌名单的计划。考菲尼姆显得喜气洋洋。几乎没人为多米提乌斯骄傲。 因征服者的宽大为怀,城镇的居民和多米提乌斯拼凑的部队一片欢腾。 “宽恕考菲尼姆”的消息很快传开了。现在,大规模抵抗恺撒的活动结束了;意大利没有机会站在庞培一边,等待他解救了。随着多米提乌斯的人马转到敌人的阵营,共和国更没有什么军队了。唯一的堡垒是布林迪西,那个著名的港口,通往东方的门户。庞培就呆在那里,拼命地收集船只,准备渡海去希腊。他知道,他不能冒险同恺撤正面对阵,至少现在不能;而恺撒知道,只要拿下了布林迪西,战争就结束了。于是,两边展开了与时间的生死竞赛。离开考菲尼姆后,恺撒高速奔向南方。途中传来消息:在两位执政官的率领下,一半敌军已登船起航,另一半由庞培指挥,仍挤成一团等在港口,等待舰队从希腊返航。恺撒到达布林迪西外围后,立刻组织人马划着平底船,去建一道封锁港口的堤坝。庞培的应对措施是在商船甲板上建成三层塔楼,开到港口,将投射物像雨点般地投向恺撒的工程师。   战斗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持续着,两军奋力向对方投掷石块、木头和火把。最后,在堤坝尚未建成时,有船只在海面浮现,那是庞培的舰队从希腊回来了。它们冲进港口,成功地停在了码头。总算可以从布林迪西撤离了。撤退的组织以庞培惯有的效率进行着。夜色渐深的时候,舰队的船桨划开了港口的海水。听着城中的支持者的警告,恺撒命令部下向城墙猛攻。等到他们进到城里时,已经太晚了。借助攻城设施,他们越过了港口的瓶颈,但庞培的船只已消失在黑夜中。  恺撒想迅速结束战争的最后希望破灭了。此时,恺撒渡过卢比孔河才两个半月。黎明时分,港口海面上一片空空荡荡,庞培的舰队已无影无踪。罗马人的未来不在他们的城市中,不在意大利;远远超出寂静的地平线之外,决定未来之处在远离广场、元老院和投票处的野蛮人国度。共和国摇摇晃晃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感到了震动。

媒体关注与评论

  感谢汤姆·霍兰,他不仅令我们回想起庞培、克 拉苏、加图、西塞罗、恺撒这些主宰罗马世界 的大人物,还出色地解释了为什么罗马会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家、会延续那么长时间、 会逐渐衰落的原因。  ——每日邮报  一部有趣的历史,内容丰富,观点现代,描述 细致入微,布局谋篇有条不紊。  ——观察家  本书以巨大的叙述热情再现了罗马共和国最后 数十年的血腥历史,颇具洞见与智慧。  ——星期日独立报  故事紧张有趣,扣人心弦,然而本书真正的引 人之处在于,霍兰在讲述那些充满血腥味的历 史时所显示的睿智和现代人的敏感。  ——周日时报·年度书评


编辑推荐

  公元前49年,高卢总督恺撒率大军渡过意大利北部的卢比孔河,向罗马进发。这是一场豪赌,恺撒押上的不只是个人的身家性命,还捎带着共和国的命运。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态势,促使恺撒作出这一决定?包括恺撒在内的“前三头同盟”是怎么一回事?在那个时代,为什么军方豪强能够左右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元老院的权力和作用如何体现?在共和国的晚期,罗马已经控制了意大利之外的广大地区,变地中海为内湖的前景已日渐清晰,这一事实对共和国有何影响?渡过卢比孔河后,还发生了哪些事?  一卷在手,激荡的古罗马共和国晚期百年风云尽收眼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卢比孔河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