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袁隆平传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远东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上海远东  

作者: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页数:

263  

Tag标签:

无  

前言

公元1946年的一个夏夜,汉口博学中学的一名15岁初中生,因为白天跟随老师去参观了一所庄园,而在夜里梦见自己成了这所庄园的主人。他尽情呼吸着庄园里清新自由的空气,像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一样,在茂林修竹和田畴池榭间欢快地游逛,听黄鹂在远树间婉转欢歌,夏蝉在头顶叶丛中唧唧呜叫;看眼前千顷良田稻浪翻滚,十里荷塘莲花争艳。他在左边瓜地里弯腰抱一只胖西瓜,右边梨树上伸手摘一只大酥梨。树阴下,落叶铺地,轻风送爽,天地问万缕清芬随风飘来,他咬一口西瓜,又咬一口酥梨,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的千般娇媚和万种风情之中。忽然,有人来报:“小主人,不好啦!四方饥民都来抢割您的稻子啦!”他却喜不自胜地挥舞着一片西瓜一蹦老高:“哈哈,好啊!让全世界的饥民都来割吧,我一个人哪里吃得了这么多东西呀!”……后来,这个学生读完高中便去考了一所农业大学,他真的想一辈子在那自由、广阔而又富庶的山野田畴问无拘无束地当个摩登时代的五柳先生。不过,当他一梦醒来时,却发现不仅自己的美梦未圆,而且数万万中国人已全被卷入了一场天灾人祸酿成的特大饥荒。于是,他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有了一个办法,使农民种出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大粗壮,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他和他的科研助手们坐在稻阴底下乘凉,欢天喜地地庆贺这个世界将不再有饥饿……再后来,这个美梦联翩的年轻人终于在他的中年盛期发明了杂交水稻。他所发明的这种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以上。据统计,自1976年起到2006年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达56亿多亩,增产粮食5.2亿多吨,创造经济效益5200多亿元。目前全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达2.4亿亩左右,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自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扩张,致使我国耕地以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急剧减少,而粮食产量不仅没有减少,反增加了。这些新增的产量,基本上都是杂交水稻的硕果,而且它的增产潜力还远远没有挖足。更令人振奋的是,由他所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自从研究成功至今3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地位。世界上有多个资金和设备条件比中国优越得多的水稻专门研究机构,都在与他所率领的中国同行展开着激烈的竞争,但至今为止,还没有谁的研究成果超越过中国。由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创造并一直保持着的这份领先世界的成果,不仅确保了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而且是在耕地日见减少的情况下),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了全世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0年统计,当年全世界水稻种植总面积为22.5亿亩,其中杂交稻2.2亿亩,约占总面积的10%,但产量却占了总产量的20%。如果将常觇稻全部换种杂交稻,全世界水稻总产量可翻一番,能多养活10亿人口。中国的谷类作物,各项单产都比西方先进国家低,惟有杂交水稻的产量比世界各国都高。因而,尽管这种水稻还没有长到像高梁一样高大粗壮,但西方人却已把它惊呼成了“东方魔稻”。可以说,除了杂交水稻之外,中国在现代科技领域里,暂时还找不出第二个连续领先世界30多年,而且还在继续领先着的科技项目。这项足以称之为伟大的科技成果的创造发明者,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袁隆平。由于袁隆平的巨大贡献,不仅国家授予了他至今为止惟一的一个特等发明奖,而且中国的亿万农民还有一句最为生动和朴实的评价,他们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湖南郴州一农民甚至自费四五万元为他雕了一尊汉白玉石像,供在家里顶礼膜拜。众多的国际同行和关心农业与粮食问题的各国有关学者以及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等,更把袁隆平尊为“杂交水稻之父”,把长沙誉为杂交水稻的“麦加”,把杂交水稻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普及称为继20世纪60年代世界水稻半矮秆化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甚至认为杂交水稻的发明是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将是解决下世纪人类吃饭问题的一大法宝。各国政府有关要员和民间组织首领都把他延为上宾。某位国家元首以私人身份访华时,竞动情地说他连做梦都想见见袁隆平。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他为首席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识产权组织和粮农组织,美、英、日等各国学术教育机构,以及民间基金组织,先后授予他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先驱科学家”等十几项荣誉称号,并颁予相应奖金。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对于这位身系国运之安危、民命之存亡的如此功勋卓著的当代中国科学家,不少中国人竞浑然不知,或知之不详。如果有人在报纸上登出一则问题征答:请问20世纪我国取得了哪些最值得国人骄傲的科技成果?那么,恐怕至少有八成的读者将可能会忘记回答杂交水稻。其实,无论是从浅近的意义上说,还是从深远的意义上看,对于中国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来说,杂交水稻的贡献都绝不会亚于两弹一星。就浅近的意义来说,粮食和尖端武器一样,都是极具命脉性的战略资源;从深远的意义上看,核武库还有可能为未来不愿自我灭亡的人类所自动销毁,而粮食却将永远是人类的第一必须品。如果说没有核武器,中国就挺不直腰杆的话,那么,更可以说,没有粮食,中国根本就连站都站不起来。的确,核武器可以以其毁灭人类的强大威胁力卫护着各有核国家的安全,而粮食则以其温柔的情怀滋养着整个人类的元气。这一对尖锐对立着的矛盾体,是任何一名国际战略家在制订他的行动计划时,都不能不通盘考虑的同等重大的要素。而在中国,考虑粮食问题,就不能不考虑稻米生产。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常年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面积的30%,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全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抓住水稻,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主要矛盾。而水稻的增产,靠的主要就是袁隆平所发明的水稻杂交优势利用工程技术。总之,作为一个被饥荒折磨了几千年,而且至今仍在被人预期不久的将来就将无法养活自己,甚至还将“连累整个世界”的缺粮国——中国的公民,如果说竟然连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都不知道,那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内容概要

  袁隆平,一个为了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而付出了巨大辛劳,取得了巨大成果的中国科学家。 在世界杂交水稻领域,由他所研发成功的杂交水稻技术三十多年来一直居领先地位,若将这一技术推广至全球的水稻种植,每年可多养活十亿人口;在中国亿万农民的心中,他被人们视为丰足生活的依傍,当年朴实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 1999年,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批小行星命名仪式,其中一颗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1年,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 2004年,他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他被美国科学院评为外籍院士。  本书以极富情感的笔调,充沛的第一手资料,生动记录了袁隆平这一路走来的人生之旅。其艰辛,其曲折,其求索,其百折不挠,其志趣,其情调,其普通人生活中的最能打动人的点点滴滴……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真切的、可敬可亲的、可感可触的袁隆平。 读本书,不仅让你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更感觉到人格的力量。

作者简介

庄志霞,女,出生于上海,现在北京工作。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著作有:长诗《毕业之歌》,译著《魔幻星》,长篇传记文学《邹韬奋》,长篇人物传记《创业物语》、《中国孩子的好榜样》等。
  所编辑图书曾获中国图书奖。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民生多艰 1.湘西孤旅 2.良友 3.师道 4.天然杂交稻 5.饮食男女第二章 寻花问蕊 1.终于有个家 2.强健的男人和病态的雄花 3.让我们告诉世界第三章 大难不死 1.两个徒弟 2.“预备黑帮” 3.“科研骗子”第四章 出重水复 1.可疑的“C系统” 2.“野败”,“野败”! 3.只长草不长谷吗? 4.最后的屏障 5.真理之声第五章 柳暗花明 1.为官?为民? 2.杂交水稻之父 3.东方魔稻 4.爱的重奏 5.袁隆平思路 6.载誉世界 7.“863”计划101-1专题组组长第六章 老而弥坚 1.光温之辨 2.荣辱毁誉 3.两系法成功 4.投桃报李 5.首席顾问第七章 超级发挥 1.超级稻,指日可待 2.市场,前景看好 3.合作,如虎添翼 4.一系法,初现端倪第八章 当代神农 1.炎陵祭祖 2.“米菩萨” 3.谁来养活中国第九章 袁隆平星 1.声誉日隆 2.像稻米一样普通附录一 袁隆平年表附录二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附录三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附录四 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我眼中的袁隆平先生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民生多艰1.湘西孤旅当公元1960年的春荒开始席卷中国大地的时节,在坐落于湘西黔阳县城安江镇东郊的湖南省安江农校的校园里,每到黄昏日落之际,便有一个孤独的身影,带着几丝惆怅,几分忧伤,默默地徘徊于学校大礼堂前后的数十株参天古樟之下。由于国家经济困难,除了少部分吃“皇粮”的城镇学生仍留校学习之外,其余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已全被遣散回家。由是,这个占地数百亩的大校园便变得空落落的,一派沉寂,使这忧伤之人胸中平添了几分苍凉之感。这所学校的所在地,原是湘西最为著名的一所古刹,名为圣觉寺。寺院建筑,早毁于民初兵火,但院内百余株记录着百世史际风云和人事兴替的苍苍古木得以幸免;火跃进伐树炼钢,院内古木再被人祸,但幸存者犹有数十焉。于是,成千上万羽鸦雀鹳鹭便得以结巢其上,比邻而居,早晚呼儿唤女,成群起落,漫天纷飞,使这所校园非常难得地保存下了一片古朴生动的亚热带山野风光。更有一条沅江,悠悠地在校园的后墙根长流不息,清澈的江水可浴可饮,叫人看一眼便不忍离去,必欲俯身引颈酥酥地拥她一把,甜甜地亲她几口而后快。雪峰山的余脉像一堵堵翠屏兀立对岸,群山倒影在清澈如镜的江水里,令来往船只不知是漂流在水中还是游移在山间。大自然的造化是如此的神奇,然而此刻,他的情绪却已低落到了极点。每当苍茫的夜色降临大地之际,他举目凝望着最后一只归巢的白鹭,内心总要生出几分连这只有着温馨之家的鹳鸟都不如的天涯孤旅之感。这条孤独忧郁的汉子,就是后来因发明杂交水稻而声名远播、享誉世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不过,这时候他还很不起眼,只不过是这个偏远闭塞的中等农业专科学校的一名遗传育种学教师而已。没有人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县,1930年9月1日出生于北平。那时,他的父亲袁兴烈是平汉铁路的一名高级职员;母亲华静,江苏扬州人,是一所教会小学的英文教师。良好的家境,使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幸福的童年。而后,虽然八年抗战炮火连天,三年内战杀声撼地,他还是自由自在地一路欢唱着“三分好,三分好;不摸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的校园中游歌谣,完成了从小学直到高中的学业。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在重庆考上了当地的相辉学院农学系,旋经所谓院系调整,又随原校系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继续学农。1953年,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服从分配,只身来到了这号称千古蛮荒之地的湘西黔阳地区,进入安江农校当了一名教师。1960年,正值他的而立之年。他来到这所学校也已七度春秋了。他本不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自小好奇好动任性贪玩,花果山水帘洞的齐天大圣就是他意象之中的人生楷模和他的现实性格的生动写照。小时候,他看见木匠钉钉时常把铁钉衔在嘴上,样子挺好玩的,便也学着嘴衔一颗铁钉在船舱里翻跟斗,却不料一骨碌竞把那铁钉吞进了肚里;为了救治他而打乱了全家人的旅程。他曾在日寇空袭之际,偷偷溜出防空洞,去观看日本飞机如何扫射投弹,把爷娘急出一身身冷汗。他还曾邀了弟弟一同逃学,跳进嘉陵江去搏风击浪。他住校读书时,每每放假都会把铺盖和生活用品弄丢,之后两手空空回家……他是一个最有能耐叫父母伤脑筋的孩子。尽父母没少在他的后脑勺上“敲栗壳”,他却总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他就这样冒冒失失地长大起来,直到命运把他带到湘西,他还能和历届学生们不分长幼尊卑,玩个不亦乐乎。然而,此刻,饥荒开始向全中国人发起了总攻,偏偏一名与之热恋达三年之久的姑娘又因为他政治上的“不求上进”,已决然离他而去,使他的身心蒙受了双重的创伤。一向性情乐观、旷达、豪放有如齐天大圣的他,变得沉默了。又是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的黄昏时刻,他徘徊在被风霜岁月折磨得老皮斑驳的古樟树下,终于感悟到了人世间的百般愁苦。背倚着古樟,他慢慢收回了沉思的目光,提起心爱的小提琴,运起了长弓,一曲深沉忧郁的《沉思》曲,便从他的左手指间悠悠地流淌进了苍茫的夜色之中,仿佛在向世界倾诉他那悲苦的心声……“袁老弟,你可别再自苦了!不就吹了一个恋人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看,你这些天人都黑了瘦了,连拉出的琴声都满是忧郁。这可划不来。得,去我家吃点艾叶粑吧。今晚学校食堂里的稀饭照得出人影子,你准定够饿的了。”说话的是和袁隆平同一教研室的曹延科老师。他是湖南本土人,比袁隆平早两年大学毕业来到这所农业学校。他中等身材,长得五官端正,慈眉善目,白白胖胖的,永远是一副心宽体胖的样子,于是同事们便都叫他“曹胖公”。曹胖公和袁隆平是无话不谈的密友。今日里,他爱人利用工余时间去野地里割了一篮艾叶,入水焯熟捣烂,拌上少许米粉捏成团团,再上笼一蒸,就成了这饥荒年头的一样美食。热心肠的曹胖公惦念着朋友,于是循着琴声找到了袁隆平,想请他去家里充充饥肠,解解烦恼。“谢谢你,曹胖公。我确实是又饿又伤心,可我并不单是为我个人的事情。告诉你吧,今天我又在安江城边看到一具饿殍。我这已是第四回看到了。想到全国人民都在挨饿,而我们这些农业科技工作者却在这里一个个束手无策,我内心有愧,连今晚喝稀饭都觉得难以下咽,哪还有心思去吃你的艾叶粑呢?”袁隆平奏完一曲,垂手提了小提琴,没精打采地对曹胖公说。“咦——人说你政治上不上进,见他妈的鬼去吧!你都忧国忧民至于如此,还要叫你上进到哪里去?”曹胖公骂了一句粗话,接着说,“不过,袁老弟呀,你才看到四具饿殍,就这样忧伤,我都看过十具了,又能有什么法子呢?你可得想明白了,弄得全国人民都饿肚皮,这可不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罪过。”“那你说是谁的罪过呢?”袁隆平有心无心地随意追问了他一声。曹胖公却即刻吓得脸皮都发了青,结结巴巴地说:“这,这,这……你袁老弟可别吓死我啦!你,你……怎么能这样问我,你是想叫我当个小彭,彭……德怀吗?”1959年,毛主席刚在庐山会议上发动对彭德怀的批判和斗争;现在是1960年,“反右”斗争的烈火尚余焰未熄,曹胖公深知这个问题的危险程度。袁隆平这才意识到无意之间触及了敏感的政治问题,于是脸上泛起一丝苦笑,说:“看把你吓的!我并不真想要你回答这个问题,你也当不上彭德怀。我想跟你说的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对饥荒,应担当起一份什么样的责任。”“那你说我们能担当什么责任呢?”曹胖公一脸茫然。“你总该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吧?太古洪荒时代,苍天裂了一个窟窿,洪峰白天而降,漫溢大地,吞噬民人。我们的祖宗女娲氏将五色之石炼为凝胶,终于把天上那个窟窿给补上了,从而拯救了大地,拯救了人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现在我们的天也裂了一个窟窿。虽说这个窟窿并不是我们捅出来的,但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还是有责任设法去补救它呀。你说是不是?”“袁老弟,看你平日里稀稀拉拉、疲疲塌塌的,党团组织你不沾边,政治学习你常溜号,揭批‘右派’反革命你更没兴趣,真没想到你竟有如此崇高宏伟的志向和抱负啊!可是,话得说回来,我们再想补天,也得首先自己能活下来,你说是不是?所以,我劝你还是先跟我去摄取一点维持生命的热能吧。”曹胖公又把话题拉了回来。“好吧,曹胖公,我这就算是被你说服了!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被你说服的,还是被咕咕乱叫的肚皮说服的。”袁隆平终于提着小提琴跟随曹胖公来到了曹家。曹胖公家住的小平房低矮寒碜,狭小幽暗的厨房里,他的妻子李荷芬刚往灶膛里添了几小爿劈柴。柴火哔哔叭叭地响着,锅里的小笼屉正嘶嘶地冒着蒸气。李荷芬听见外间的说话声,忙从厨房迎出来笑道:“哎呀呀,好你个‘油榨鬼’,鼻子真灵啊。我们家做了艾叶粑又不是给你准备的,你怎么好意思来吃呢?”曹胖公的妻子李荷芬是学校附近的黔阳县纺织厂的一名女工。她长得端正清秀,性格泼辣,快人快语。1954年,本校体育老师李代举的夫人原曾想介绍她嫁给袁隆平。可是,到了约会这天晚上,袁隆平却担心自己缺乏经验,不知这正经八百的恋爱到底该怎样子谈法,故而特请了个曹胖公去给自己当高参。谁知两下里见了面,那李荷芬见陪来的曹胖公穿得毛料笔挺、皮鞋铮亮,人又长得白净端正,言谈斯文有礼;而被介绍为正式对象的那个袁隆平,却黑皮寡瘦,谈吐生涩,衣着不整,一身散漫,像个“油榨鬼”似的。因而她一眼便瞧上了曹胖公,立时就跟个曹胖公谈得热火朝天,反倒把人正经介绍给她作对象的袁隆平撇在了一边。而本人也尚无对象的临时高参曹胖公,也就趁势而上,喧宾夺主,当仁不让。结果,李荷芬便嫁给了曹胖公。对于曹胖公插足抢走了一个初识的对象,袁隆平倒一点也没在意。相反,他倒是觉得曹胖公这一脚委实插得太好玩了。要是没有曹胖公插足,他的这场由别人捏合的约会,恐怕无论结果如何,都未免会显得有点儿不够刺激。因为他觉得这种媒妁之言的婚恋方式未免过于呆板,而他却往往对于一切呆板无趣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他爱好新奇,追求悬念,崇尚自然,厌恶程式。他觉得,恋爱,顶好是一对素不相识的男女不期而遇,一见钟情,这才够味儿。所谓“天作之合”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因而,他也就觉得曹胖公和李荷芬的喧宾夺主的婚恋,倒正好就是一种非程式化的、不合人为准则却最合乎自然天道的十分理想的“天作之合”。曹胖公和李荷芬打破呆板的程式,喧宾夺主,一见钟情,且终结秦晋之好,虽使他受到了一次冷落,却赋予了他一次新奇的经历,使他感到非常有趣;况且那时他年岁还不太大,对婚恋之事并不急迫,而不久之后,他又非常理想地不期而遇了一名湘西才女。因此,他和曹胖公两口子之间不仅毫无芥蒂,反而更加亲密无问。这会儿见李荷芬出来跟他开玩笑,他便也笑着“还击”说:“胖公嫂,你可莫给我要贫嘴。你本来就该是我的老婆,结果你却跟曹胖公私奔了。你就是不赔个老婆给我,好歹也该拿出一半的情分来招待一下我吧?”“她现在已经后悔嫁给我了。她常在家里说,‘人不可貌相,袁隆平这个人看起来像个油榨鬼,但相处久了,就能感到他的胸怀和学识都深广莫测,必非久居贫贱之人;哪像你曹胖公,整一个才学平庸的燕雀之辈!’可我叫她改嫁给你,她又说,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曹胖公也十分洒脱地打趣说。“臭美了你个曹胖公吧。你以为我真的甘愿蹲你的鸡窝狗窝吗?我是被你糟蹋得再也嫁不出去了,才不得不窝在你家的。亏你还说得出口要我改嫁,人家袁隆平会要你这样一个丑老婆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正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李荷芬其实还是很爱曹胖公的。她虽然在大的方面改变了对袁隆平的看法,可并没有后悔嫁给了曹胖公。因为她还知道,袁隆平的父亲抗战胜利后曾当过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官员,是一个“历史反革命”。要叫她跟着这么一个“历史反革命”的儿子过一辈子,即使他再优秀,而且真的前程无量,她也会觉得那毕竟风险太大。她知道自己不是凤凰,所以不敢飞得太高。反复比较思量之下,她还是觉得宁愿跟平平庸庸的曹胖公一块儿结个小窝巢,衔几片干草枯叶和羽毛,窝成个温馨的小家家,再就近啄几只小虫虫,和和美美地过一辈子更稳当。“哎——不管怎么说,我总觉得我曹延科娶了你李荷芬就是做了一件很对不起咱袁老弟的事啊。好在袁老弟原本就对你没什么兴趣,否则,我就终生负罪了。现在咱袁老弟可是被一个由他自己相中并动了真情,还公开确定了关系的恋人抛弃了,咱可不能袖手不管!李荷芬,你们厂里女工多,你睁大眼睛仔细挑挑,挑一个最年轻貌美、温柔多情的,给咱袁老弟介绍介绍,要是谈成了,也不枉咱多年的朋友交情。你可得给我记牢了!”曹胖公说着说着就讲起真话来了,倒弄得袁隆平不禁为之动容。于是,袁隆平也真诚地说:“得,曹胖公,你们两口子这么仗义,倒真叫我感动不已了。老实说,我是最不乐意接受别人介绍对象的,但看来现实已使我不得不收起个人生活上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风帆了。我都30岁了,家庭出身又不好,在这天高皇帝远的湘西没有一个亲人。从今往后,看来是不能不接受朋友们的真诚帮助了……”“哎呀,光顾了说话,可别把我的艾叶粑烧焦了。”李荷芬突然惊叫一声,急忙转身跑进厨房。旋即,便听得她在里面说:“哦——谢天谢地,锅都快烧红了,还好没起火。曹胖公,还不快来把艾叶粑端出去让你袁老弟尝尝?”于是,曹胖公进厨房端出艾叶粑。李荷芬跟着拿出三个粗瓷大碗,倒上三碗白开水。三个人同时举起大碗。曹胖公夫妇笑着对袁隆平说:“为袁老弟早日结束单身汉生活,干杯!”。袁隆平也把手中的大碗一扬说:“为世界早日告别饥荒,干杯!”2.良友眨眼一年过去了,这是1961年清明时节湘西难得的一个艳阳天,和煦的阳光普照着翠绿的山野。沅水仍是那样子绿里泛蓝,汩汩流淌。连安江农校校园里的一株株古树也照常伸展出一树树鹅黄的新叶。大自然生机依旧,并没有见出什么赤地千里的天灾景象。然而,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很不谐调的是,山上正在急速地拱起一座座新坟;从住人的村庄通往住鬼的坟山的风尘小道上,披麻戴孝的人群还在东一拨、西一拨,不断地把饿死的亲人送往想象之中的极乐世界,而仍然饥寒交迫、病病歪歪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他们自己,却哀哭之声动地,令人肝肠寸断(20年之后,人们才敢正视这个事实——中国在此番饥荒中饿死的人成千上万计)。

后记

此刻,窗外正是朔风凛冽的北国的寒冬之夜,我的思绪却不由回到了温暖的南国宝岛那个生意盎然的季节——在海南岛三亚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我应邀随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组,拍摄“袁隆平的一天”,那些和“杂交水稻之父”袁先生朝夕相处的日子:清晨,初升的朝日刚把沉睡的南疆大地唤醒,我们一行即赶到了基地宿舍。其时,基地“总指挥”袁隆平先生已起床了。只见他在简易的厨房灶头上,自己做完了清汤寡水的面条;吃罢早饭,稍事休息,一身“农装”的他,便穿上黑色长筒雨靴,来到院子,轻捷地抬腿跨上了他心爱的“坐骑”摩托,伴随着一阵“嘟嘟”声,一溜烟地驶向了他的一大片试验田……徜徉于金色田野,像孩子般兴奋的袁先生,一如他当年在安江农校发现了第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模样,指着一株株穗大粒满的杂交稻,就像面对他的一幅幅杰作,和我们如数家珍般地讲述起他的新发现,他的未了的心愿……我们入神地倾听着,也宛如在倾听他吟咏着一首美丽的田园诗篇……晌午“收工”,回到“南繁”基地敞亮的露天食堂。在简易的饭桌前,我们围坐一圈,粗瓷大碗里盛的是袁先生他们亲手种出来的杂交稻米饭和豆腐黄瓜等素菜。大家正吃得有滋有味,袁先生特意给我们这些远道来客送来了“佳肴美昧”——他颇为自得地笑着,说是他自己做了一个菜,说着把一小碗盐水花生端到我们面前:“你们尝尝,很好吃的!”我双手接过这位身价过千亿元的科学家的“珍贵馈赠”,除了道声“谢谢”,不知该怎样表达心中的感受!花生米,这对今天的老百姓来说,确实太普通不过了。但是我想起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年第一天,那场云南元江县的地震,毁灭了当时正在那里制种的袁先生和他的助手们赖以生存的所有粮食,他们每日只有靠香蕉和甘蔗度日,以维系他们艰辛的实验。那今天有了稻米和花生,显然是有了“佳肴美味”了。下午,是袁先生在科研室从事实验工作的时间。在显微镜下的他显得格外全神贯注,并孜孜不倦地指导着身边的科研人员。午后,袁先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面对摄像机,他像与人唠家常似的爽朗地讲他出生的家庭,儿时的淘气,讲他的杂交稻,他的人生观……他的谈吐幽默风趣,不时引来满堂一阵阵开怀的大笑……夕阳西下时,是这位当年有着“浪里白条”之称的袁先生一显身手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兴高采烈地跟随他前往。一路上,他谈到小时候为了省下上学途中需要花费的坐船摆渡钱,便学会了游泳。“高中时我就是武汉第一名!”他以自豪的口吻告诉我们,继而历数他半个多世纪来于“泳坛征战”创下的“辉煌战绩”。同行中的一位女士想“将”袁先生一“军”:“袁老师,您赶不上我,我是当年我们学校的游泳冠军啊!”谁知一向大度的袁先生这下可寸步不让,马上正儿八经地“应战”:“游泳是我的强项哦!年轻人赛不赢我的!”我虽然也曾有两回下过室内游泳池,在大学时,还跃跃欲试地去过两趟学校冬泳队。但是一下泳池因不得要领,老是呛水,便也就于有意无意中放弃了“深造”,未成正果。想到眼下要到大海中去游,不禁有些发怵。到了海边时,望着灰蒙蒙的天幕下波浪翻卷、一望无际的大海,我底气不足地悄声对袁先生说,我不会游……话音未落,袁先生当下就给我鼓劲儿:“别怕,我包你五分钟学会!”他二话不说,陪我在不远处的小卖部买了泳衣,然后自己率先扑进了汹涌的海涛中给我做示范,游出了几十米开外,转过身,见我还在海滩边观望犹疑,便向我挥手招呼道:“快下来,游过来啊!”一边又向我这边游来。望着这位年逾七旬的科学家在海浪中无畏的形象,我为自己的胆怯羞愧。还怕什么呢?我想,今天,豁出去了!“好!”我朗声应着下了海,随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个猛子扎进海里,也不管呛了多少水,一口气游出了几米远去,抬头看时竟已快游到袁先生身边了。袁先生高兴地对大家说:“你们看,她五分钟不到就学会了!”在呼啸的涛声中,他一边踩水,一边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仰头吸气、低头吐气、双臂配合划水的动作,大声告诉我要注意的技术要领,然后让我试着“再来一次,再来一次”!我发现,从容稳健地畅游于海浪中的袁先生,那漂亮的划水、击水动作以及箭一样的游速确实不让青年……不一会儿,在海滩上漫步的人群中,有人认出了在海里游泳的袁隆平先生,于是越聚越多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都激动地向他吹呼起来!目睹着人们向这位毕生倾力于“绿色革命”事业、历尽千辛万苦,为千百万人解除饥饿的伟大科学家表达如此热烈的敬意,我一时心如潮涌。这是多么质朴而又高贵、平凡而又神圣的“追星”场面啊!它使我油然想起上世纪末,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批小行星命名仪式上: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想起那副被各地新闻媒体广为引用的农民群众写的“发家致富靠邓小平、粮食丰收靠袁隆平”的对联;想起湖南郴州市华塘镇塔水村农民曹宏球用辛勤劳动积攒下的几万元,为袁隆平这位“米菩萨”雕刻的汉白玉塑像……善良的人民群众是以最真诚朴素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位以全身心造福于人民的科学家的感激之情啊……由于创作的需要,我还先后有幸追随袁先生当年生活的足迹,到过他曾经工作近二十年的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他当年居住过的湖南怀化黔阳的简易楼房以及现在任职的湖南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地。记得那次来到位于长沙马坡岭的袁先生全家新搬迁的寓所,我一边打量宽敞的居所四周,为袁先生一家终于喜迁新居而欢欣,同时发现从客厅望出去的庭院里有一处作为景观用的假山,山腰间居然还开有一扇窗户,便好奇地向袁先生的爱人邓哲老师询问,方知是盖房时为了节省建筑材料,袁先生让在假山里面盖了个卫生问……——“你如今已是功成名就,应该可以建一所‘王府’,好好享受一番了!”威尔其,那位美国圆环种子公司的总经理曾经对袁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一生远航全球、以友谊促生意的美国商界巨子哈默博士也表示过:袁先生的科学发明及其新创财富,足可成为第二个“洛克菲勒”了!然而,永远心系人民的科学家,至今仍然眼膺着“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人生信条,从当年湘西沅水河畔那座叫做“圣觉寺”的古庙修建而成的农校的简陋宿舍里一路走来的袁隆平,已习惯于简单朴素的生活,以便全身心地去追逐那个给人类带去福音的梦想……就如他自己平静坦言的:“我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的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我出了点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都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我都婉言谢绝了。我的根在中国。”“我离不开生养我的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至于名和利都是包袱,我只坚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从这些年媒体的不断报道中,我了解到袁先生及其杂交水稻的事业进展正如日中天:在新千年评选的“200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袁先生的“超级杂交稻取得重大进展”名列榜首;2001年2月1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又迎来了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颁奖典礼的举行。袁隆平和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一起,作勾在当代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科学技术中有重大建树的两位获奖科学家,从国家主席手中接过了奖励证书和500万元奖金。但是,袁先生没有耽于这些沉甸甸的奖金。这些年来,他先后将所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十几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把每年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合作所得到的顾问费近100万元用作所长基金,资助科研人员,特别是具有潜力的年轻人,开展项目研究。在过往的艰难岁月中,袁先生深味过由于资金匮乏给他和他的弟子们的研究带来的“捉襟见肘”,他多么希望今天的年轻一代能够站在他的肩膀上,无论从事科研,还是工作生活,都能应付裕如,轻装起飞!2003年至2005年,我在驻日东京记者站工作期问,通过在日本落地的CCTV大富等媒体,仍不断获悉关于袁先生的最新报道:根据袁先生的事迹拍摄的七集电视连续剧已经播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揭晓,袁先生被评为十大新闻人物;很多观众含着眼泪看了这期节目,为故事主人公的精冲感动不已……然而,在实况转播的现场,作为十大人物之一的袁隆平却没有到场。就像他在漫长的为水稻制种的岁月里,在海南岛三亚度过了十个春节;就像孩子出生时,他不在场,父亲和岳母病故时,他不在场……此刻,袁隆平没有陶醉于成功和鲜花,他仍然心无旁骛地潜心于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可以缺席的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一概推辞;每天依然头顶烈日,脚踏泥土,穿行在绿色的田野里。他这样对他的助手们说:“搞三系杂交水稻,主要是顶着太阳到田里去寻找不育材料;搞两系和超级杂交水稻,是要掌握不育材料在温度中的变化,特别是阴雨低温中的变化。所以搞三系老是晒太阳,可谓‘火热’;搞两系和超级稻则老是要淋雨,可谓‘水深’。搞杂交水稻的人,不经过‘水深火热’是很难出成果的哟。”人们还想到了他一直拳拳于心的两个愿望:“一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级稻的目标要实现实验田亩产900公斤。到那时,我正好80岁,腿脚还能动,应该没问题。第二个愿望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这大概需要5到10年时间。”时问!时间!是啊,“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已经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今天还在惜时如金,争分夺秒!在那场“科学在中国”的大型文艺晚会上,从当年在嘉陵江畔的相辉农学院学校起就爱好小提琴的袁隆平演奏了已故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诗。人们还会想到一代诗仙那令人一唱三叹的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今天,公元21世纪的杂交水稻专家又演奏了一阕全新的《行路难》。人们从那深沉凝重、跌宕起伏的旋律里,不禁同样会联想到年轻时曾与蜀地结下不解之缘的科学家,这一生跋涉过的风雨泥?宁、曲折回环的漫漫长路,以及永不言败、永远奋进的创业历程。为人民奉献了全部爱的科学家,人民也回赠他以炽热的爱:袁隆平回到故乡,故乡人民万人空巷,欢迎载誉归来的游子;当袁隆平双手接过那尊汇聚着母亲河的清泉、高山的沃土、采自家乡种植的隆平百亩超级杂交水稻基地的稻穗制成的中华万奇鼎,不禁百感交集,语声哽咽……“他为水稻低头,全世界农科界向他低头,”目前,稻米还是全球约30亿人民的主要食物。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撰文指出:“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的伟大科学家。”杂交水稻从亚洲、非洲到美洲乃至遍及全球的广泛推广,为人类带去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养活了数以千万计的人口。为此,沃尔夫奖评审委员会称,袁隆平“是现代农业研究史上一个科学巨人,他对世界性的食物生产产生了极大影响……”国际水稻研究所盛赞袁隆平:“为世界创造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神话。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自上世纪80年代在马尼拉国际水稻年会上,中国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以来的二十多年里,由于他在这个领域持续不断地保持领先地位,已先后获得了除“诺贝尔和平奖”之外的中外所有相关的重要奖项和荣誉,并成为了我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风雨征程几十载。今天,袁先生已经走到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在纷至沓来的盛誉面前,这位“当代神农”没有止步,他的心依然向着明天……袁先生在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岛三亚那个波翻浪涌的大海中劈波斩浪的身影,已鲜明地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幻化为他毕生与惊涛骇浪搏击的科研之路和不懈攀登的大勇精神的一个缩影。自己当年有幸获赠的袁先生亲笔写的“勤奋进取与志霞共勉”的手迹也还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柜中,它也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值此《袁隆平传》出版之际,我要深深地对袁隆平先生说声“谢谢”!由于先生日理万机,没有更多时间接受采访,所以本书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更由于作者各方面学识的谫陋和时间仓促等客观原因,使本书还存有很多失误,为无以回报袁先生的厚爱和广大读者的期望于万一而不胜歉意!我还要衷心感谢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各位老师和朋友自始至终给予的种种帮助,感谢聂冷先生为本书所作的无私奉献,衷心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刘冬冠和刘丽娟两位老师的提携和关爱,及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应该致谢的有关方面及朋友还有很多很多,限于篇幅,恕不一一道来。一位享誉中外的杰出的科学家,他为这个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又是一个像稻米一样普通平凡的人,一个至诚高节的可敬可爱的人!但愿读者诸君能够通过本书进一步了解他,记住他,学习他!

媒体关注与评论

  袁隆平给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这样也就等于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的研究成果击退了饥饿的威胁。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他还给极少数人上了难能可贵的一课——东方农业科学的成就,已经超越了它的发源地西方各国。  ——(美)唐·帕尔伯格


编辑推荐

《袁隆平传》以详尽、生动、朴实的笔调,全面描写了袁隆平自出生以来的人生经历,其精神,其追求,其亲情,其所遭受的人生磨砺,皆历历生动可见。在遍及全国的学习袁隆平热潮中,该书具有特别的阅读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袁隆平传 PDF格式下载



在我们国人的心理,“袁隆平”早就应该得诺贝尔奖。我支持这本书。


我的老家的旁边,也许是这个很奇怪的心理,哈,但我也不鄙视自己因为这个,因为毕竟这个很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么大年纪还是那么的认真朴素,那么的荣誉,但依然还像个农民,令我很感动,还说真话,向领导人疾呼中国的老百姓的问题,有正义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事业的执着,能够耐得住寂寞,在人家荒废时间和精力的时候自己却在默默的积累,原来是那么的厉害,领先世界,可不简单,对中国的贡献很大,尤其是对共产党,否则吃饭怎么办,毛主席期望的东西当时没实现,现在都实现了


袁老是当代真正的伟人、圣人。我们在袁老健在的时候去叙述他的成就,将能够更加鲜活,更加生动的激励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相比一些名利场上的一些名人的“自传”,该书讲述的人物和故事显然是不同层次和境界的,作者的笔调也是相当的朴实、优美,是一部可以世代阅读的好书!每晚儿子功课之后,我都要一起阅读,享受这片刻美好的时光!


呵呵,书很好


应该受人尊敬


有了很多知识


这是我今年1月20日帮家里人买的一本书,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个月。今天我无意进入“我的当当”居然发现全中国、准确的说是每一位买了这本书的读者------确没有一个人去评论这本书!失望、愤怒、沉重各种情绪一起涌上心头,我想也许我们生活的太忙碌了、也许我们生活的太幸福了、也许我们生活的太温饱了,居然没有一个人去关心------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袁隆平!!!也许我们我们都吃饱了、永远不会有饥饿了------但愿如此!


袁隆平的书看了看,但是不是很吸引人,还好吧


他使得中国人免除灾难,他是我心目中诺贝尔奖的不二人选


还没看,应该是好书。


好书,中国人应该知道这样一个人的生平,其意义远胜于那些明星、伟人。“让天下人人都有饱饭吃”,仅此,不足以感天动地吗?


收到后以为买了一本二手的旧书,不仅脏皱,而且封面都是破的,非常后悔!


写的不错 书的质量也很好 我们高中语文辅导材料节选了一段 所以才来买的 不错!


  读袁老的传记是因为一次袁老的访谈节目,看完深受感染
  跑去图书大厦买回来,夜以继日的读
  袁隆平真的不是科学家,他甚至都不是中科院院士,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个人魅力
  认真、执着、乐观、积极、爱生活、爱老婆、幽默、多才多艺、不为名利、老顽童,真是数也数不清
  从袁老身上能学到很多很多
  记得有段时间,媒体报道袁老为夫人买豪车,网友的反应激烈而鲜明:“袁老就是买飞机也不为过!”
  对这种大人格魅力的人,没有任何抵抗力,呵呵


什么访谈节目?透露下


不记得是什么访谈节目了,主持人是鲁豫,但不是鲁豫有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