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志
2008-10
王方歧、吴少勋、高天信、 吴宾彦 黄山书社 (2008-10出版)
无
安徽襟江带淮,无论自然条件,还是人文风俗,皆有南北兼容的特点。历史上泼墨操戈,代有风流;百业竞技,各显其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方志是其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安徽方志历史上可追溯到汉代,有《庐江七贤传》、《九江寿春记》等。罗愿《新安志》是安徽流传下来的惟一一部宋代志书,也是方志体例定型的代表作之一。志书编纂,代代相济,明清时期数量巨增。安徽地灵人杰,文风昌盛,地方官员、文人学士或贤达名流都乐于修志,参与修志的著名学者有章学诚、洪亮吉、孙星衍、龚自珍、李兆洛、邓廷桢、何绍基、赵绍祖、赵吉士、刘师培等人。众多名流的参与保证了志书编纂质量,章学诚《和州志》、邓廷桢《安徽通志》、孙星衍《庐州府志》、赵吉士《徽州府志》、洪亮吉《宁国府志》、李兆洛《凤台县志》等一批名志为安徽留下了一笔宝贵而又丰富的文化遗产。历经风雨洗劫,据不完全统计,安徽历代方志现存470余种。旧志含有大量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史料,是研究安徽、建设安徽的重要信息资源。整理和出版旧志,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文化事业。安徽1999年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后,省地方志办公室和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开发旧志资源,计划从1949年以前的安徽历代方志中精选百种,加以校勘、标点,整理编纂成《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出版。
《庐江县志(清·康熙):附冶父山志(民国)》内容简介:康熙《庐江县志》十六卷,吴宾彦修,丁象临纂。开编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三十七年(1698)付梓。康熙三十五年,《庐州府志》成,知府张纯修命各属继修邑志,时任庐江县知县吴宾彦适时依定例组织编纂县志。是志吴宾彦主修并任总裁,教谕余惟孝监修,训导丁象临编纂,典史殷三重、冷水关巡检钟元标督梓。并请《合肥县志》纂修者王方歧参订编纂。卷首有张纯修、吴宾彦序。
康熙《庐江县志》为十六卷,约23万字。卷一舆图考,卷二建置沿革、星野(附祥异),卷三疆域、山川、风俗、城池(附街巷、乡都、市镇、桥渡、关寨),卷四食货土产、岁办、户口,卷五田赋、田塘、水利蠲赈,卷六役法、兵驿,卷七学校、公署,卷八古迹、寺观、祀典,卷九秩官,卷十选举,卷十一名宦,卷十二人物,卷十三侨寓、隐逸、仙释、方技,卷十四列女、贝也封、冢墓、杂志,卷十五、十六为艺文。较顺治《庐江县志》多六卷。与前志相比康熙《庐江县志》用一定篇幅记载了“田赋、田塘、水利、蠲赈”等内容,此部分文字有1.5 万多字,反映了当局重视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当时社会“家给人足”、“人文蔚起”的情况。
作者:王方歧 解说词:吴少勋 高天信 合著者:(清朝)吴宾彦
庐江县志 清·康熙附冶父山志 民国
插图:山川山河两戒之说,江淮负海,南纪攸司,莫不岳峙川流相为表里。是故树国邑者,有必然之形势;表钜丽者,有屹若之金汤。控引则夸雄服,孔道则称襟喉,山川所融结,不第资游览也。庐邑襟江带湖,而山尤多,深曲秀拔,不必《山经》、《水注》漫引成编,而入疆揽胜,盖可考而知也。百药山治西南十里。山多药品,故名。相传唐李百药游此,宋碑作白若山,音相近而讹也。岭有棋盘石,相传子可推动。山又有石鼓,撼之如鼓响,而今不然,岂好事者浪传欤!郡志刻人镇山。冶父山治东北二十里。唐更名日冶山,宋碑日铁冶,盖冶铸之所。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上有铸剑池,非春秋群帅所囚处也。考《濡须志》云:旧冶铸于此。其山比众山独尊,故号“父”。山之阳有冶父寺,山之阴有实际禅寺。岭有伏虎庵。庵前有龙湫、龙王庙、罗汉坛、百尺岩、袈裟柜。南下数十步,有伏虎岩。西百余步,有白佛岩。又有诸葛岭、白兔岭,凹凡三百六十四,子山盘礴蜿蜒亘数十里。而清冽之泉,不知几出,盖庐江诸山之胜也。故使节往来者,多登眺吟咏焉。采见《艺文志》。塔山治北三里。上尝有塔,故名。宋碑日鸿宝,县之主山也。岭有龙王庙,乡人祈雨,今废。其北子山有石鱼,长五尺。东顾山治东五里。俗云马家山,脉自冶父来,为治左护,故名。山头松杉蓊郁,邑人夏缙晦迹云窝在焉。山腰有将军石。尾有乌桕,有黄荆、金狗诸窝泉,大小四五出,灌溉田亩。石屋山治东北七里。东顾山畔一峰,岩石如屋,中可容数人。
根据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出版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安徽历代方志丛书)编纂方案》、《(安徽历代方志丛书)校点通则、审稿编辑、校对条例》等文件要求,庐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选康熙《庐江县志》、民国《冶父山志》予以点校。康熙《庐江县志》系康熙三十七年(1698)出版,全帙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孤本,国内仅存有残本,北京首都图书馆存一至五卷、十五卷、十六卷等共七卷,中九卷缺失。此次点校,依据中国科学院选编、中国书店出版的缩印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20册(1992年版),并参照北京首都图书馆的残本复印本。依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出版的《冶父山志》木刻本。2003年5月,由吴少勋、高天信着手点校二志。在点校时,根据省方志办规定的点校通则,首先将二志原版复印成册,分别在复印件上断句标点分段、繁体字改成规范的简化字。其次,将点校的复印件横排打印。高天信承担印刷校对。由于康熙《庐江县志》系孤本、残本,字迹多处缺漏或模糊不清,不少字迹难以辨认,给点校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为此,参照清顺治、雍正、嘉庆、光绪《庐江县志》及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原有版本反复校勘、补正。
《庐江县志(清·康熙):附冶父山志(民国)》:安徽历代方志丛书
无